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082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教案.docx

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

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

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4.本章内容较多,教师可在章末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如自然界中的雨、雾、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让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做书中的实验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改进。

6.由于本章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科技,如红外线温度计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1节 温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请学生观察本章首图雾凇,提问学生希望了解哪些有关雾凇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

一、温度的概念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归纳出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二、温度的单位

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了解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

让学生观察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空白填上。

布置课外探究题。

三、温度的测量

提出问题:

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

让学生做插图47页最上面两图实验,引入温度计。

提出问题:

能否自己设计一个温度计?

给出实验器材:

一个装有红色水的水瓶,上面插有一支玻璃管。

引导学生将小瓶由冷水烧杯放入热水烧杯,观察。

说明小瓶是怎样比较出温度高低的。

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怎样用小瓶测出温度值?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量程和分度值。

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怎样将小瓶改装,使它测量温度更方便,更实用?

 

让学生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实温度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

五、温度计拓展部分

用多媒体展示热电偶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

  举例:

归纳:

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

举手回答,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评估。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

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学生思考。

学生实验、讨论。

得出结果:

小瓶能比较出温度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

讨论结果:

刻上刻度就可以。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补充直至接近真实温度计。

学生比较。

学生实验、讨论,举手发言,演示,其他同学评估、补充。

学生观察。

  培养归纳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了解,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常见温度值。

 

让学生能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激起学生的设计热情。

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让学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同时发现自己设计上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

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师:

光碟、软盘。

学生:

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教材图3.2-1所示)每组两套,其中一套中试管已装有小颗粒状的海波,另一只试管已装有熔凝后的石蜡(温度计的玻璃泡已没入其中),火柴、钟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多媒体展示迷雾笼罩的山峰、连绵不断的春雨、大雪纷飞的北国。

  欣赏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界中水的状态变化。

  创设情境。

增强对物态变化的直观感受。

新课导入

由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列举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并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烧开水、钢铁厂钢水出炉等场景。

  列举物态变化的实例。

  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探究的愿望。

进行新课

一、物态变化

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展示及学生的自然常识知识,让学生回答物质的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肯定学生发言,并说明本节课将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

二、熔化和凝固

三、引导学生探究熔化规律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简要记录。

对学生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简要说明。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多媒体展示:

①怎样用平滑的曲线表示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例要求学生把观察记录的数据也描绘成图象。

  学生针对以上的实例说明它们是在哪些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和主题。

提高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设计能力。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观察状态者操作搅拌器更容易把对硬度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对应起来。

培养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通过数据和图象分析、比较和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

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

请一个组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物理含义。

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熔点、晶体与非晶体等概念。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指导学生读教材“小资料”中的数据表并通过多媒体提问:

(1)-50℃以下酒精温度计还能使用吗?

(2)白炽灯发光时温度在2500℃以上,选什么材料做灯丝?

四、指导学生根据熔化图象反推凝固图象

指明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并板书。

作为课后作业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验证这些结论。

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熔化图象导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提问: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分组实验:

三人一小组,报时并记录一人,观察报温度一人,观察状态变化并负责搅拌一人。

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记录转抄到自己的表格中,独立地描点,作熔化图线,并分析熔化特点。

小组成员交流,评估,小组之间交流、评估。

分析、归纳。

查表并针对思考题分析、判断、讨论、表达。

根据实验联系生活经验分析、推理、表达。

讨论、表达。

思考、讨论、表达。

  培养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培养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以及及时放弃自己错误观点的品质。

学习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培养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课外探究、提高兴趣。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认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会总结与反思。

反馈、自评。

 

复习巩固,拓展学习空间。

师生共同小结

布置作业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固态液态

海波熔化与凝固图象:

 

石蜡熔化与凝固图象:

结论: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