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53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docx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广东外语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

E-thinkers小组

队长;陈胜鑫

队员:

戴岱、高航美、林婷、刘东霞、欧俊荣、许金群

 

目录

摘要…………………………………………………………3

一.引言…………………………………………………………3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概况…………………………………4

1.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4

2.就业的经济学分析鸟瞰图……………………………………5

三.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7

1.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结构不平衡…………………………………………7

2.企业压缩成本导致劳动力需求量减少…………………………………12

3.学校与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16

4.联系我国具体国情,分析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21

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32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的对策……………………………………………32

2.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的对策………………………………………………34

3.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对策………………………………………………35

4.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对策………………………………………………35

参考文献…………………………………………………………37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供给需求理论为模型,结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重点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方法。

目的在于正确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问题,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供需就业率原因对策

一.引言

近10年我国经济均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形势最好的阶段。

然而,我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几年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几年。

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

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上世纪末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何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增长速度?

就业人口数量过大、比重过大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而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再创历史新高——559万人。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

我国高校扩招现象继续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但就业率却逐年走低。

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表明,全国200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但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

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达到68%。

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这些数据,对于那些为大学教育付出高额成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

对于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同时,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却是偏低的。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加拿大高达92%,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也达到了14.5%。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个比例无法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级人才数量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国大学生这一社会建设的新生有力的群体的奉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就业率偏低产生的“马太效应”将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劳动力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就业是第一民生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要切实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概况

1.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

1.1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1.1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率不断下降

在高校持续扩招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人数不断攀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另一方面,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09年更是突破600万人。

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今后的毕业生还将面临着“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的,这种叠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1.1.2就业专业不对口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人们总认为热门专业的社会上需求量大,容易找工作。

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就产生扎堆现象,为后来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

但是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

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的10个最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较严重,相反,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反倒比较好。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大约每3个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专业不对口。

这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专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的过剩。

1.1.3就业期望与现实不相符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显示,在就业期望方面,大中城市依然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仍然是毕业生期望的主要就业单位,而真正能容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还是非公有制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雇主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并且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超过40%的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就业。

从这可以看出,非公企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代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毕业生施展才华的主要舞台。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不符,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突出矛盾。

1.1.4就业薪酬水平下降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22.03%)和“薪酬激励机制”(18.18%)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

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2009年国内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相对2008年将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大学毕业生起薪下滑近13%。

1.2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

(1)我国是大学生资源缺乏的国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

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达到25%——30%,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目前毛入学率仅为15%。

国家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出进大学生就业,是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大学毕业生接受了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分。

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

因此,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高度,

(3)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

较早的数据显示,2000年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尚不足1000万人。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培养而成才的,是社会青年中的佼佼者,用人单位要想尽一切办法到毕业生这个人才库中去“寻金”、“淘金”,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上面分析也告诉们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永久动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事实。

2.就业的经济学分析鸟瞰图

2.1研究方法和理论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实证分析法。

我们将根据供给需求原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将微观经济学运用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同样是建立在市场主体为理性人以及教育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

2.2原因的概述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供需结构不平衡,即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

我们将从学生与学校,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几个原因。

如图1-1所示。

图1-1蓝色区域分别表示在劳动力市场里面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这是我们分析的主线。

图1-1左半部份从高等教育这一产品的提供和需求来分析毕业生(即劳动力)的生产。

右边表示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学生和学校,与作为需求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引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劳动力的供给需求结构不均衡

(2)高等教育的质量降低

(3)近年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挑战,为压缩成本降低招聘率

(4)学生本人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下面,我们讲结合上述建立的几个模型,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分析

1.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结构不平衡

1.1 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看大学生就业率低

假定1:

劳动力市场上只存在大学生群体和大学学历以下的普通劳动者

假定2:

不存在通货膨胀,即工资不受货币因素影响

假定3:

学生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只包括读大学的费用。

企业通常认为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比一般劳动力强,所以倾向于招聘大学生。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人们认为企业对大学生的招聘率会不断提高。

在工资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假定下,人们预期的大学毕业生工资率We主要受现在的工资水平率W与预期失业率e的影响,We与W成正比,与e成反比。

因为人们预期大学生的招聘率提高,所以,预期失业率e下降,因而We上升。

如图2-1,纵轴表示工资率W,横轴表示大学生劳动力数量Q。

S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曲线,D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曲线,E点为初始均衡点,工资价格为W。

由于大学生预期工We上升,所以大学生的供给量将增加到Q1。

由于大学生的供给来自于人们对大学教育的需求,当人们预期工资报酬会提高时,对大学生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对大学教育的需求量增加。

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接受更多的教育。

如图2-2,横轴Q表示对大学教育的需求量,纵轴P表示大学生读大学的费用,S为大学教育的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E为两者的初始均衡点。

当预期工资率We上升,高于目前的工资水平W时,对大学教育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产生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为P1,均衡量为Q1。

回到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有Q1的大学教育需求量,所以,大学生供给量Q1成为现实,其对应的工资水平为We。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经济没有出现预期的增长,所以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升反降,如图2—3所示,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曲线D向左下方移动至D1,均衡点为E'(We’,Qe’)。

此时实际工资水平低于预期工资水平,失业人数为(Q1-Qe’)。

结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现实,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就业率普遍高于平均工资水平,所以人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预期薪酬高。

很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换来良好的就业前景与工资,高校也开始实行扩招。

但是21世纪初以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某种程度上,可以从过高工资预期而引起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大学生供给增长超过了企业的需求增长的角度进行解释。

这一矛盾在金融危机下变得更加突出。

因而均衡的工资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到预期工资水平,反而降得更低。

为找到工作,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降低工资要求。

据资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全国城镇单位平均月收入为1533.7。

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工资水平趋于平均工资水平。

但在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GDP增长率高达10%以上。

良好的经济形势下,作为劳动力供给方的学生群体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了憧憬,他们认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会增加对于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

同时,现实中,对大学生受教育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不仅是未来的工资水平,还有以后的发展前景,就业晋升的机会。

与读大学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后,准大学生不会因为工资水平的下降而减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然而,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碎了许多人的梦。

正如前文所说,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利润减少,企业不得不通过压缩成本来维持其利润处在一个较高水平。

在压缩劳动力成本,即员工工资支出方面,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除了减少招聘的人数外,还通过提供一个较低的工资来减少工资支出。

这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进一步下降,失业率也大幅提高。

1.2二元市场对失业率的影响

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TheDualLaborMarketTheory,简称DLMTheory)认为:

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

  虽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是基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提出的,但是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现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和区域分割等。

我国目前主劳动力市场劳动职位严重稀缺,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

此外,有学者进行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的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45.5%的毕业生倾向于在沿海地区择业,58.5%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77.%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

在劳动力市场区域发展方面,有学者经测算得出,京津沪地区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为0.3,东部地区为0.66,中部地区为0.83,西部地区为1.08(弹性最大)。

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最低,但是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又倾向于这些地区,从而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不发达地区成为卖方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两个市场的所得利益差别大且流动障碍大,大学生宁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这结果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第一,在主要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假定需求既定,如图1-4,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当劳动力供给曲线为S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We为均衡工资,Le为均衡就业量。

但是目前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由于环境好,效益好的原因,吸引着大多数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是典型的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

高等教育是把潜在的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转化为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的有效途径。

高校扩招把大量潜在的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转化为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从而使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却稳定增长。

于是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均衡被打破。

在图一中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S向右位移至S1,劳动力供给为L1,大于均衡就业量Le,此时就会有数量为(L1-Le)的大学生不能就业。

因此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进而造成了我国大学生过剩的现象。

第二,如图1-5所示:

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我们依然假定需求既定,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当劳动力供给曲线为S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W0为均衡工资,L0为均衡就业量。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环境、待遇等多方面的原因,仅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愿意在该市场就业,在图二中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左位移至S2,劳动力供给为L2,小于均衡就业量L0,此时,会有(L0-L2)的岗位因无人就业而空闲。

因此,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

在现实中表现为:

广大中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和中小企业人才奇缺,但又几乎无人问津。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这里提出的供求矛盾,并不是说我国的大学生总量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出现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由上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是劳动供给总量过剩,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企业压缩成本导致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2.1金融海啸后的国内市场

从2006年下半年发端的美国次贷危机,在进入2008年8月后骤然形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银行出现盈利危机,全球股市下挫暴跌,世界金融市场遭受强烈的冲击,进而影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

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经济增长到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出口,因此也未能幸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出现较大的影响。

下面是2008年—2009年8月以来我国进出口情况:

表2-12008年我国月度进出口情况表

金额单位:

亿美元

月份

当月进出口

累计进出口

金额

上年同期

同比%

金额

上年同期

同比%

1月

1,998.0

1,575.2

27.0

1,998.0

1,575.2

27.0

2月

1,664.0

1,404.9

18.4

3,662.1

2978.1

23.0

3月

2,046.8

1,602.4

27.7

5,708.9

4,580.6

24.6

4月

2,210.8

1,782.3

24.0

7,919.7

6,362.9

24.5

5月

2,213.1

1,657.2

33.5

10,132.8

8,020.0

26.3

6月

2,215.8

1,798.3

23.2

12,348.6

9,818.3

25.8

7月

2,408.7

1,910.5

29.8

14,829.3

11,728.8

26.4

8月

2,408.7

1,976.2

21.9

17,238.0

13,705.0

25.8

9月

2,434.6

2,005.6

21.4

19,672.5

15,710.6

25.2

10月

2,214.2

1,882.4

17.6

21,886.7

17,592.9

24.4

11月

1,898.9

2,087.3

-9.0

23,783.7

19,680.2

20.9

12月

1,833.3

2,060.5

-11.1

25,616.3

21,740.7

17.8

(a)

2009年1-8月我国月度进出口情况表

金额单位:

亿美元

月份

当月进出口

累计进出口

金额

上年同期

同比%

金额

上年同期

同比%

1月

1,418.0

1,998.0

-29.0

1,418.0

1,998.0

-29.0

2月

1,249.5

1,664.0

-24.9

2,667.7

3,662.1

-27.2

3月

1,620.2

2,046.8

-20.9

4,287.4

5,708.9

-24.9

4月

1,707.3

2,210.8

-22.8

5,994.1

7,919.7

-24.3

5月

1,641.3

2,213.1

-25.9

7,634.9

10,132.8

-24.7

6月

1,825.7

2,215.8

-17.7

9,461.2

12,348.6

-23.5

7月

2,002.4

2,408.7

-19.4

11,467.1

14,829.3

-22.7

8月

1,917.0

2,408.7

-20.6

13,386.5

17,238.0

-22.4

(b)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根据表2-1所绘制的月进出口增长率曲线图如图2-1所示。

图2-1

(a)

(b)

由表2-1和图2-1可知,金融海啸爆发后,2008年11月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受到冲击,出现下滑和负增长情况。

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低迷,持续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进出口总额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

2009年1月到8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23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2.4%,而我国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

此外,由图2-2可知,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明显出现下滑,尤其是城镇居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比2007年的增长率下降了接近4%,收入水平明显降低。

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自金融海啸出现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滑,其收入的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到其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减少。

由于消费市场紧缩,如图2-3,需求曲线由D向左移到D1,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减少,产品价格降低。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下,P=MR,企业的从单位产品处获得的边际收益减少。

根据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R=MC)这一要求,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企业边际收益减少的条件下,企业势必要通过压缩成本减少边际成本,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图2-22004—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4—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

图2-3

2.2恶劣经济条件下企业压缩成本

我们知道,企业的成本来自四个方面,即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利润。

其中短期内,地租作为固定成本不可改变,企业家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收益,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因此,企业可以改变的只有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

为应对当前的恶劣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在短期内,为了减少固定成本的支出,企业会采用减少能源、原材料等的消耗,以及采用高效低耗的技术改革等方法。

而对于劳动力部分的成本,企业只能通过减少对于员工工资的预算来减少企业的内部开支,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企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这就是企业招聘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

由我国商务部相关数据可知,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2008年我国的GDP的五分之一。

而中国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是和进出口有关的。

金融海啸的突袭直接导致了中国进出口事业的急剧萎缩,因此一些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于人员的需求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