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85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

货币银行学资料整理版

1.三大法宝及其运用原理、优缺点评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叫传统的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量、信用量进行问题的调控,包括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率和再贴现政策和含义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

2、作用

(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3)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和货币政策导向作用。

3、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2)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

(二)存款准备金

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时,一方面使货币乘数变小,另一方面,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应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超额准备金则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与派生存款的能力,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成倍收缩。

3、局限性:

(1)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

(2)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含义: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优点:

①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象商业银行用再贴现方式获取贷款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而无法明确地控制其数量。

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

③其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④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

4、缺点:

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效果”较弱;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2.金准备制度及其作用

答:

金准备制度也称黄金准备制,是指作为金准备的黄金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在金本位的条件下,金准备的主要作用是: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相互抵消余额的支付)

2)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调节的作用。

(相当于蓄水池,当货币不足时,自由铸造,发行货币。

当货币过多时,自由熔化,回笼货币。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准备制度的后两项作用已失去存在的意义。

3.货币的职能以及执行该职能对货币本体的要求

答: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以自己作为尺度衡量其他商品劳务的价值大小。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有一个特点:

只要是观念的或是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交换媒介: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时,发挥交换媒介职能。

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可以是没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

在这里,货币不是交换的目的,而是交换的手段,是转瞬即逝的媒介。

因此,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本身有无十足价值并不重要。

人们通常不会关心货币本身的价值大小,而只关心能不能交换,交换多少?

执行交换媒介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流通中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贮藏价值:

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特点:

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从本质上讲)。

纸币替代足值货币执行贮藏价值,采取银行存款和储蓄。

货币作为贮藏价值,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金属货币而言,非纸币。

纸币不会自己退出流通领域)

4)支付手段:

货币脱离商品流通而单独运动,与商品流通不同时进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支付工资和租金。

特点:

与执行交换媒介职能的货币一样,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经济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这时价值是单方面的转移。

价值转移形式不同,是两者的区别。

4.商业银行及其性质、职能

1)商业银行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并且在转账结算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派生存款,并主要为工商企业和其他客户提供贷款以及从事短期投资的金融中介。

2)性质: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它以盈利为目的。

特殊在:

1》经营对象不同。

一般企业是普通商品,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

2》活动领域不同。

一般企业是普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银行是货币信用这个特殊领域。

3》经营方式不同。

工商企业经营商品用的是生产方式或者流通方式,银行是借贷方式。

4》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影响不同。

工商企业侧重于微观方面。

而银行既是微观,更是宏观。

(最重要)

3)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使社会资金实现再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充当支付中介。

是社会支付实体为主的债权、债务人的结算中心。

结算:

非现金转账结算系统(划账),效率高,成本低,安全。

3》创造信用工具。

存款货币的表现形式,为支票。

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货币量。

4》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金融百货公司,银行综合性的表现)

5.银行信用为什么比商业信用优越

1》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其规模不受金融机构自由资本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而且是以货币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银行信用客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单不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

6.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及其目的

答:

(1)定义:

投资是商业银行用其资产购买有价证券。

(2)目的.

1)取得收益

2)取得对企业的控制(前提,法律允许)

3)分散风险(就资金使用用途来说,如贷款,用途单一,风险大)

(不要让贷款集中在同一地区、行业和个人。

商业银行对一个客户的贷款不可超过资本金的10%)

4)充当第二准备金,增强流动性(第一准备金即为现金资产,第一准备金不够用时,用第二准备金补上。

动用第二准备金要变现。

若当时证券价格下跌,银行还是要变现,因为第一金不够了。

可能会造成即对,带来破产和倒闭。

7.银行的产生及现代银行的产生渠道

答:

1)银行的产生

由于国际贸易,需要进行货币兑换,出现了货币经营业。

货币兑换最早是从商人直接直接进行,后来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

分为四个阶段

1》货币兑换业。

兑换商收取手续费。

2》铸币(兑换业)+货币保管业。

保管商。

3》汇兑业务的出现。

4》贷款业务。

它使此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成为了银行。

因为它利用别人的资金为自己去的利润。

货币的同质性,促进了贷款的产生,使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

同质性对银行的产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代银行的产生渠道:

1》按资本主义经营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2》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意味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8.最理想的币材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纸币如何产生的?

答:

(1)最理想的币材具备的条件:

1)普遍接受性。

这是一种东西要成为货币最基本的条件。

2)价值稳定性。

等价交换

3)易于分割,溶合。

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换量。

货币的面值不同。

(货币的进位制,十进制)

4)同质性。

等分后每一个等份价值一样。

这样方便交换,维护交易公平,对银行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5)便于携带。

方便人们交换。

6)经久耐用。

降低货币流通成本。

7)标准性(可辨认性)。

方便人们不用特意区别货币,方便交换,防止伪造。

(2)纸币如何产生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一种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

纸币的产生:

1)理论上,用不足值的货币符号代替足值货币流通具有可能性。

(货币在执行交换媒介时的要求)

2)现实中,不足值的铸币被当做足值的货币使用,印证了理论的可能性。

但要在磨损公差内,否则会破坏等价交换。

3)将理论变为现实,靠法律强制。

纸币的发行量靠发行者调节,多的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

9.单一制和总分支行制商业银行的优缺点比较

(1)单一制商业银行

1)定义:

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2)优点:

1》银行在各自区域内独立经营,符合企业自由竞争原则。

2》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3》规模小,组织比较严密,易于管理,经营成本低。

3)缺点:

1》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受到了限制。

2》受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大。

3》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4》风险集中。

低于风险能力弱。

(2)总分支行制

1)定义:

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大的机构网络的制度。

2)优点:

1》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2》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3》分支机构广泛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

4》银行数目减少(总行),便于国家管理控制。

5》低于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风险的承担者增多。

3)缺点:

1》易造成金融垄断,妨碍竞争。

2》由于分支机构多,银行内部统一管理难度大。

3》在对企业资金的支持上,总行的政策易倾向于大城市规模大的企业,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4》规模大,成本高

10.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领导。

2)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会有盈利,非主要目的。

3)中央银行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原理上讲,我国不是)

4)业务经营对象是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其经营对象主要面向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而非普通商业银行的客户。

5)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流动性。

(要进行宏观调控,如公开市场活动)

6)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中央银行是中央政府的组成部分。

7)中央银行的最高领导是由中央政府人命或官员兼任。

(2)职能

1)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体现在三个方面

1》集中管理全国的存款准备金。

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2》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中央银行救济制。

3》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票据交换和清算。

2)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垄断货币发行权。

为了控制货币量,货币发行的费用归国家,为了防止货币的伪造。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体现在

1》代理国库。

(中央财政收支,反映在中央银行账户上)

2》对政府融通资金,解决政府临时资金的需求。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如发行国债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

5》充当政府金融政策的顾问,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资料、数据和方案。

6》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实行宏观调控。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11.国家信用以及形式、目的

(1)定义:

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举债,筹集资金的借贷形式。

(2)目的

1)由于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货币缺口。

(弥补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

弥补缺口的方法:

动用结余,举债,加税,发行货币。

其中,举债是在现有货币存量的基础上的结构调整。

发行货币容易引起财政性通胀。

(在存量上增加货币)

2)弥补中长期的财政赤字。

3)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3)形式

发行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券的国家债券,向中央银行的短期借款。

延伸:

国库券和公债券的比较

1)期限不同:

国库券为短期,公债券为中长期。

2)发行目的不同。

国库券为了弥补短期财政收支不足。

公债券为了弥补财政的非生产性的开支。

3)发行担保不同。

国库券需要担保(保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还)。

公债券不需要担保

4)发行方式不同。

国库券由金融机构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通过买卖国库券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债券由国家直接向公众发行。

12.商业信用及其主要形式、形态

(1)定义:

是工商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先交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形式、形态主要包括赊销(商品形式)和预付(货币形式)

13.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以及在现实经营中的表现

(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三性方针。

三者是矛盾的)

1)安全性: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其资产免遭风险损失的能力大小

2)盈利性:

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大小

3)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在免遭风险的条件下的变现能力

在三者中,安全性最重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都要求如此。

流动性排在第二。

安全性依赖流动性作为保障(资产有危险,将第二准备金变现)。

盈利性排在第三。

(2)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去获取最佳利润。

(安全性与流动性组合下的利润水平)

(3)在现实经营中的表现

1)安全性的体现:

有存款准备金。

贷款的目的是资金周转也体现了安全性。

持有适度的现金头寸。

对于贷款,要求还本付息,对客户做审查。

2)流动性的体现:

为了资金的周转而进行借款。

进行投资业务,充当第二准备金。

14.利率政策及其主要类型

利率:

借贷期间所形成的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或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基准利率:

在多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中,通常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个利率被称为基准利率。

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通常是再贴现率.

利率类型:

(1)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2)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3)年率、月率和日率;

(4)市场利率、行业利率和官定利率;

(5)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5.利率体系的主要构成

各种不同的利率各种内在因素联结组成的有机体就是利率体系。

在这个多种并存的利率体系中,通常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个利率就称为基准利率。

所谓起决定作用是指这种利率的变动,会带动其他利率相应变动。

利息率:

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或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利率体系:

各种不同的利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组成的有机体。

基准利率:

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的利率。

正利率:

①名义利率:

用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值为正值

②实际正利率:

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的值为正

负利率

①隐形负利率:

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的值为正

②显性负利率:

到银行存款,不但没有利息,还要交手续费

活期存款支票银行不给利息可流通

活期储蓄存款存折银行要给利息不可流通转让

利率种类

(一)根据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

是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

是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二)根据信用行为期限的长短,利率可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1年期以上的融资行为称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就是长期利率;

1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就是短期利率。

(三)根据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利率可分为年率、月率和日率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几分息)

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几厘息)

日利率是以日为单位计算,一般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几毫息)

(四)根据是否按市场供求自由变动,利率可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随市场供求而自由变动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

行业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

(五)根据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利率可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银行优惠利率是指略低于一般贷款利率的利率。

(六)名义利率(r)和实际利率(i)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即:

r=i+p,p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其计算公式可写为:

r=(1+i)(1+p)-1

实际利率是指对名义利率按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修正后的利息率,其计算公式可写为:

i=(1+r)/(1+p)-1=(r-p)/(1+p)

16.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及其主要表现(重复)

17限制派生存款创造的因素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发放贷款或投资时所创造的存款。

创造派生存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转帐结算制度(非现金结算避免了大量的现金漏损,当全部原始存款变为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止,循环就结束了,在此之前的派生存款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影响创造派生存款的因素是: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r+e+c)-1)

原始存款量(正比);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反比)

18.信用体系的构成

1、商业信用

①概念:

是工商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先交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也就是赊销赊购(商品)和预购行为(货币)。

②特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它主要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但它的活动同时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行为——买卖和借贷。

提供信用的过程就是买卖的过程。

第二、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

第三、其供求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

③局限性:

第一、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第二、商业信用有严格的方向性。

(只能是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

2、银行信用

①概念: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标志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更加完善

②特点:

第一、以货币形式提供

第二、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

第三、银行信用供求和经济周期可能是不一致的。

经济周期上升时是一致,下降就可能不一致。

银行信用优于商业信用

第一、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其规模不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限制。

第二、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3.国家信用

(1)定义:

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举债,筹集资金的借贷形式。

(2)目的(国家为何要举债)

1)由于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货币缺口。

(弥补短期财政收支不平衡)

弥补缺口的方法:

动用结余,举债,加税,发行货币。

其中,举债是在现有货币存量的基础上的结构调整。

发行货币容易引起财政性通胀。

(在存量上增加货币)

2)弥补中长期的财政赤字。

3)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3)形式

发行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券的国家债券,向中央银行的短期借款。

延伸:

国库券和公债券的比较

1)期限不同:

国库券为短期,公债券为中长期。

2)发行目的不同。

国库券为了弥补短期财政收支不足。

公债券为了弥补财政的非生产性的开支。

3)发行担保不同。

国库券需要担保(保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还)。

公债券不需要担保

4)发行方式不同。

国库券由金融机构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通过买卖国库券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债券由国家直接向公众发行。

4.消费信用

形式:

第一、赊销分为1.口头,限于期限短,商品价值量不大,信用良好的老顾客使用。

2.书面,须签订书面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来执行(信用卡)

第二、消费贷款:

一次性还贷

第三、分期付款,在“弥补现有购买力不足中”体现最深。

首期付现,剩余分期还款

优点:

弥补现有购买力不足

缺点:

1.对每一期的偿还能力要求比较高(如对未来一段时期状况不肯定,最后不要采用分期付款)2.实际利率比较高

19.中央银行的产生、性质、职能、类型

中央银行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形成中央银行制度。

必须同时具备3种职能才能叫中央银行:

统一发行货币的需要、最后融资的需要、宏观调控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构,有如下特征

1、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2、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3、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4、业务经营对象是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5、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流动性

6、中央银行通常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

7、中央银行的最高层的领导通常由政府任命或政府官员直接兼任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即有权发行银行券.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集中管理全国的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3、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票据交换和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

2、对政府融通资金,解决政府临时资金的需求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

5、当政府金融政策的顾问,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资料、数据和方案。

中央银行的类型

a.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履行全部中央银行的职能。

分两种:

一,一元中央银行制(也叫中央集权型中央银行):

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银行总行,中央银行职能齐全且可根据需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二,二元中央银行制(分地方中央银行和中央级中央银行)

b.复合制中央银行制度:

把中央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合二为一经营的

c,准中央银行:

该国或地区没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也没有叫做中央银行的银行存在,但设立了一个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由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来执行部分(非全部)中央银行的职能,而把另外一部分中央银行职能(货币发行)交给商业银行执行。

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两个以上主权独立的国家共有的中央银行,其特点是跨越国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管辖两个以上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20.中央银行独立性、原因、模式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不受他人的干预。

原因:

1要避免政治性的经济波动

2.要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否则会造成财政性通胀

3.由于中央银行业务特殊性的需要

4.中央银行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模式:

1.独立性强:

不对政府负责

2.独立性较强:

中央银行原则上受政府干预,除非发生紧急事件,原则上中央政府不动用干预权来进行行政干预

3.独立性弱:

货币政策要经中央政府批准,否则无法执行,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1.通货膨胀产生的衡量、前提条件,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升的理解

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