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810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doc

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

引入深铁,是决定万科未来的“手筋”

原创 2016-06-20 朱罗纪 朱罗纪

 

19日晚8点,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董秘朱旭临时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系统详解万科引入深铁的资产重组预案。

我对宝万之争、华万之争的大猜测已经没有了兴趣,这1年来,宝能、万科、华润、安邦,活生生把这个股权争夺战演成了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

波谲云诡的江湖权斗,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剧情总是在你松一口气的时候,来个大反转。

 

但就是在这种股权争夺的乌云笼罩下,关于行业的深度研判被遮蔽了。

很多人只顾得关心万科未来的第一大股东是谁,王石会不会被踢出董事会,但却忽视了万科管理团队长期以来极为强悍的能力:

出色的行业研判。

过去很多年里,万科在不少重大节点的判断,都会成为同行经营决策的指挥棒。

 

房地产行业已然进入了下半场,整个中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下半场。

在过去的2年里,中国的开发商们都纷纷展开了对行业未来的破局探索。

行业新的模式正在一天一天的诞生,传统的玩法正在受到越来越明显的挑战。

 

我在电话会议上,第一次完整的听到了万科绑定深铁背后的深层考量。

这些思考,在3月的临时股东大会、6月的轨道高峰论坛上,万科都有触及,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完整、系统。

 

大家其实也可以抛开股权之争,来看看在万科的思考里,行业的下半场究竟会发生什么,什么样的开发商更可能会胜出,万科与地铁的合作除了股权考虑之外,内在的行业逻辑是在哪儿。

当然不是说万科的考虑唯一正确,但是,就我们身在的深圳来说,万科的这番思考,的确有相当高的启发价值。

 

以下为实录分享,我只整理了上半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万科与深铁合作的背景分析,而关于增发定价、项目质素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我就省略了。

谭华杰:

我们也是在6月17日深夜得到了这样一个我们公司购买资产、发行股份的预案的消息,之后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关于这个方案的讨论,但是恕我直言,目前外界的一些讨论绝大多数都跑题了,讨论其它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比较多,但是关于方案本身我看到的比较少的。

 

第一个问题是它的背景和目的,就是万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最后对万科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这件事情它做成或者不做成,对公司来说它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从城市化的话题开始。

 

中国在2015年底,城市化率是56%,大概相当于美国1945年的水平,或者日本在50年代的水平。

美国1945年的城市化率是57%,跟中国目前非常接近。

这样的一个数字首先给我们两个结论,第一中国的城市化远远没有结束,这个也是支持中国的房地产在未来还有前景和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是当一个经济体的城市化率超过50%之后,它的城市化就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一般来说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大概是在30-50%,而50-80%是第二阶段。

城市化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在主要的特征方面是有显著的差异的,在城市化第一阶段,最核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所有的城市都在发展,不管是大中小各类城市,都在扩张。

第二就是,在第一阶段,城市化以单个城市的发展为主。

 

而在第二阶段它是不同的,首先,在第二阶段,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扩张,我们可以一下美国的情况。

美国1950年的前十大城市,到2000年,经过50年之后,这10个城市中人口在增长的只有3个,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相反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有4个城市,而且人口下降的幅度有50%以上,匹兹堡、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和底特律。

可以看到,在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城市之间的分化会非常严重。

我们以前在评估城市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二三四线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城市化第一阶段的时候是适用的,但在城市化的第二阶段不适用。

就像我们刚刚阐述的美国的前十大城市,按照刚才的那些标准,这些城市应该是美国的一线二线城市。

但最后我们看到,只有30%的城市人口还在增长,有70%的城市人口是下降的,有40%的城市人口是下降了50%。

 

那么在城市化的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城市之间的分化情况。

我们的观点是,要注意到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的不同。

在第一阶段,发展的是单个城市,在第二阶段发展的是“都市圈”和“城市群”,我们统称为“城市带”。

它的主要特点,“都市圈”往往以某一个城市作为核心城市,其它城市是它的卫星城。

而“城市群”是一批相互之间有协同效应,有不同分工的城市来共同组成的的,它们都可以称为“城市带”。

城市带或者城市圈的兴起,这是城市化第二阶段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在城市化第二阶段,我们来看城市间的分化的话,最核心的把它分为城市圈内的城市或者城市圈外的城市。

基本上在城市化第二阶段能够得到发展的,主要是都市圈内的城市。

这个和这个城市一开始是二线还是三线,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

它的关系主要在于,这个城市是一个独立的城市还是它身处一个城市带以内。

根据这个探讨,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未来的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在哪里。

那一定是流到一些相对比较发达、能够成型的城市带里面去。

而这个城市带主要就是在我们现在三个已经初步成型的区域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再一个,可能沿长江会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城市带。

一个是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流城市带,一个是重庆和成都构成的川渝城市带。

这些城市带就是中国未来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

 

人口在流入这个城市带之后,我们接下来来看第二个问题:

城市带的发展时代,和最初单一城市的发展,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在单一城市发展时代,基本上城市是一种摊大饼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称作是“弥漫式”的扩张,就是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发展最早的,之后逐步向周围扩散,就像一个大饼一样越摊越大。

而在城市圈时代,城市的发展是“轴向发展”,就是城市沿着一些主轴在发展。

这些主轴是什么,就是轨道交通。

关于城市的发展,在历史过程中提出很多学说,最终,基于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这种理论被验证是最好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日本东京。

其实,在摊大饼的时代,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是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大城市病的。

东京在1960年代的时候,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大都市病。

我们今天在我们这里看到的比如说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房价快速上涨很多人买不起,这些问题在东京1960年代的时候也都非常严重。

当时的东京政府也是到了要想办法疏散东京的人口,他们最初的想法也是跟我们现在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能否把人口疏散到远离东京的腹地地区。

但经过20年的努力,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非常麻烦。

到了1980年,日本的两大都市圈(东京圈和阪神圈)占全日本的人口比例,由1960年的41%提高到了47%。

也就是说日本把人口向其它城市疏散,这个过程是完全失败的。

因为它违背了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阶段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第二阶段的不是所有城市的人口都能扩张的,而是一定要加速流入城市带里去的。

而你要把城市带的人口疏散到其它城市里去,这个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到了1980年代,东京治好了它的大都市病。

我们知道,东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将近3800万人口,但是东京基本是不堵车的。

东京是怎么治好它的大都市病的?

其实它靠的就是这种轨道交通为轴的组团式轴向发展,这是东京最终在在80年代解决了它的大都市病所采取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一下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里面只有2个发达国家的城市,一个是纽约,一个是东京。

其它的人口2000万以上的城市,都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城市到目前基本上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大都市病。

但是纽约和东京是治好的,它们一个很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公共交通的效率和其它城市的差异,公共交通的效率,最终决定着这个城市扩张的边界。

 

我们可以看到,东京现在的建成区高达8000多平方公里,纽约更大,建成区达到了1.1万平方公里,纽约2000多万人口,东京3000多万人口,它们单位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其实并不是很高。

但是我们可以看另外一个城市,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这个城市也有2000多万人口,但是它的建成区只有不足1000多平方公里,这使得它的人口密度超过了东京的6倍、纽约的10几倍。

像卡拉奇这种城市,以后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也非常难以治理的过度拥挤的问题。

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它也一定是要发展轨道交通,也就是按照TOD的模式,通过轨道交通的轴向发展来扩展城市的边界。

 

所以,这种方式一定是中国未来下一阶段城市化的主流模式,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还会有1.7亿人口流入城市,这些人口基本都会流入到发达的都市带里面去。

那么他们在流入都市带的时候,都市带为了能够接纳他们,所能采取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大规模的修建轨道交通,然后通过轨道交通扩展城市的边界来容纳这些人。

我们可以看到,沿着轨道交通所发展的城市带,是中国未来人口主要的流动地。

这也意味着,沿着轨道交通拓展的城市新区,是未来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主战场,你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就抓住了未来,失去了这个机会就会失去未来。

这样的一个机遇,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机遇,里程碑式的机遇,基本可以和1998年的房改相比。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它所遇到的两次最大的机遇,第一次是1998年,国家把实物分房取消改成了货币化分房。

第二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轨道交通的时代的到来。

如果你不抓住这个机会,在未来的10年,等于是你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背景。

在未来,所有的开发商,都必须要想办法介入到轨道沿线的开发。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能够跟某个地铁或者某些轨道交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如果建立不了这种关系,那么今后在竞争当中,你就会处于明显的劣势。

 

我们未来按照TOD模式大规模发展轨道交通的这些城市带里面,我们认为,以深圳为核心的深莞惠地区,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地区。

它的原因首先在,深圳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潜力是明显大于其它城市的。

轨道交通在成功的解决了大都市病的城市里面,都会是这个城市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它对于对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都是非常高的。

比如东京和香港,轨道交通对公共交通贡献的分担率都在90%以上。

中国的北上广深是多少呢,北京是42%、上海是51%,广州是47%,而深圳,只有28%。

 

那么深圳是目前大城市里轨道交通分担率最低的城市,这也意味着它未来的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会最大。

依照深圳的规划,在未来10年,深圳要修建8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加上已有的178公里,合计大概在1000公里左右。

这样一个计划是不是一个过度的、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我们可以参考东京的情况。

东京在1960-1990年的30年当中,轨道交通的里程增加到了2025公里,这个比1960年增加了1倍以上而这个过程当中,东京的人口也从1786万增加到了3180万。

也就是说,轨道交通增加了1倍人口也增加了1倍。

 

相对于东京的2025公里的轨道交通,我认为,深圳未来建设1000公里,并不是一个放卫星的计划,而是一个有现实可行的计划。

从轨道里程和人口规模的关系来看,假如未来深圳地铁所能分担的公共交通跟东京的效率相同的话,深圳1000公里的地铁实质上能够支撑的人口数量大概就是1600-1700万左右。

我们相信未来深圳的人口应该是会超过这个水平的。

所以,深圳要建1000公里的地铁,并不是一个拍脑袋拍出的计划,而是有它确定的现实的必要性。

可以这么说,在未来,房地产企业抓住了轨道交通,就抓住了未来。

而要抓住轨道交通,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深圳,或者是以深圳为核心的深莞惠都市圈。

这组成了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我们来看,房地产公司怎么来和地铁发生关系,或者说,地铁的上盖物业,有什么样的开发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可以找到3个典型的案例。

 

第一个是凯德,凯德是典型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重点做地铁上盖的模式,这种方式不需要你利用特殊的人际关系,完全按照公开市场去做的一种方式。

凯德在中国做综合体的时候,非常明确:

基本上,不是地铁上盖它就不做。

这种方式也使得它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我们也看到,它在获取地铁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