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61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生态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展生态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展生态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展生态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展生态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生态农业.docx

《发展生态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生态农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生态农业.docx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稿)

剑阁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梁洪轩

(2008年8月)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文明就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积极成果。

在自然状态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叫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我们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一、深刻认识农业和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

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但就其主体或本质而言,农业都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是利用并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再通过动物饲养,以提高营养价值,使其尽可能多地提供人们需要的农副产品的过程。

一句话,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

农业是一种“生命产业”。

农业跟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又是一种生态产业。

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一是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

直到目前为止,人类生活必需的粮食、豆类、油料、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品,是通过农业生产直接利用作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无机物来生产的。

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进一步将植物性饲料转化而来的。

几百万年以来,人类一直依赖天然纤维和皮革来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

尽管现代科学发展迅速,但用无机物人工合成食物来满足人类需要还是遥远的事。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纤维的生产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未能完全取代棉、麻、毛等天然纤维的地位。

近年来,人们在穿着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倾向,天然纤维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野生动物皮毛的利用也受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反对。

因此,依靠农业生产提供天然纤维和家畜皮毛的重要性再度上升。

二是农业发展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部门。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才逐渐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分离,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商业也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

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新的生产部门才不断形成并独立出来。

人类社会的分工和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增加。

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本部门和已有部门现有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后还有剩余,新的非农产业部门才有独立的可能。

不仅非农产业部门的形成依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其进一步发展同样依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国民经济任何部门的进一步发展通常都要追加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最终要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同时,这些新增的非农劳动力也需要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还要靠余下的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

此外,工业部门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许多原料来自农业。

因此,农业生产力的高低,农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

三是农业发展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物质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逐渐增长。

由于社会的需要,科学、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先后出现并发展起来,政府等社会公共部门在维持国民经济、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及人员也不断扩充。

这些非物质生产的社会部门的存在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只有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能够脱离农业,而且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部门,从而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得以独立出来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总之,只有当农业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社会才能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

“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越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是不断提高,就越能提供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并能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输送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促进其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发展和扩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反之,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提供出不出剩余产品,非农产业部门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进步的条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这种特殊地位,既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又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而改变。

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必须依靠外国的农业为基础。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应归功于农业的发展,归功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归根于农业剩余产品。

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农业部门剩余的农副产品,社会不可能出现分工和发展。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

农业是“母亲”产业。

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理所应当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更大发展和社会的更加繁荣。

第三、在我国,特殊的国情显示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平衡偏紧状态。

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为50150万吨,人平粮食拥有量仅380公斤,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30公斤,但和发达国家比,差距非常大。

美国1999年粮食总产为3.34亿吨,人均粮食1336公斤,比世界人均粮食高出1000多公斤,比我国人均粮食高出900多公斤。

全世界粮食人均粮食情况是,南北美洲人均620公斤,欧洲人均570公斤,大洋洲人均超过1000公斤,亚洲人均330公斤,非洲人均不到200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粮的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二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生产不稳。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小,防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增点产,一遇灾害就减产。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水资源缺乏,灌溉水源亦越来越少。

而且全球气温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大。

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遭受干旱威胁,对粮食生产影响突出。

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不平稳,总产量的波动非常明显。

1980—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到1985—1989年间,出现了连续徘徊的局面,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

从1990年起,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束了在4亿吨徘徊的局面,1993年跨上4.5亿吨的台阶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到199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亿吨,1998年则达到创记录的5.123亿吨。

然而,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滑坡,连年减产,到2003年降到4.31亿吨,直到2004年才又出现了粮食生产的回升局面。

2004年后,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产量为50150万吨,虽未达到1998年的总产水平,但单产已是历史最高。

到现在,要再连续增产总产的难度很大。

三是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小,自然资源匮乏,粮食增产后劲不足。

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但耕地人均占有却不多,而且耕地逐年减少,现已逼近18亿亩红线,为18.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38亩。

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25亿亩,人均3.5亩,我国人均为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9%。

美国耕地面积为29亿多亩,人均耕地10亩,为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9倍,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7.3倍。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

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

我国不仅地少,而且矿贫、油缺、水缺、林稀。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

我国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从1993年我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长。

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农业用水更为奇缺。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

资源贫乏,使其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农资价格上扬,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进口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导致了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上调,由此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

2004年—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

虽然国家对农业增加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了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和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但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效益仍很低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五是农村“三留守人员”多,农业劳动力缺乏,农业发展困难。

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全国有2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加上携带的妻子儿女,工有2.5亿人口离开农村进城。

在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即“三留守人员”。

农田种植粗放。

农业要继续向纵深发展,缺乏劳动力。

六是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现实,又不可能。

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

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全球粮价上涨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银行警告有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有人预测,2030年以后,中国的总人口将达到16亿,由于耕地减少和其他原因,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下降20%,若按人均400公斤粮食需求计算,净进口量达3.69亿吨,大大超出其他国家的净出口总量。

完全可以说,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给中国提供充足的粮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给中国作农业支撑,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坚强后盾。

第四、农业在剑阁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全县耕地面积78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年粮食总产40万吨以上。

常年油料种植面积47万亩,产量约8万吨。

是全国粮食主产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全国油料百强县,是四川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是全国生猪生产大县。

长期以来,农业是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

改革开放后,我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

农业不仅在剑阁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在全省、全国也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

各级在抓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农业生产,要紧紧守住粮食大县、油料大县、生猪大县这三顶帽子。

中国一个人口大国,剑阁是一个农业大县,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发展好农业,巩固和壮大国民经济这个根本。

巩固和壮大农业这个根本,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粮食安全,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生物物质生产过程。

自然再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生物体的自身生长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受生物固有的遗传规律支配,还受自然界光、热、水、土、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经济再生产过程,是指农业生产是按照人类经济目的进行的,投入和产出要受到经济和技术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即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农业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既要遵循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界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因此,农业生产要求更多的是去认识自然,适应环境,处理好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上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率先后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为了进一步扩大财富,更加疯狂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以实现其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逐步发展了“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至于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仿效发达国家,大规模地毁林开荒,滥垦滥伐,广种薄收,致使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通过近30年的实践与反思,人类终于尝到了不珍惜自然、不保护环境、一味地征服改造,反受其自然之力报复痛苦。

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了工业文明制约农业发展的征兆。

化肥的长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的板结,降低了土壤肥力。

石油农业等,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了5%。

被称之为“白色革命”的塑料地膜,已积累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象征文明的烟囱,排放着大量废气,不仅污染了大气,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形成众多的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工业废水,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事件更是比比皆是。

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资源减少,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造成土地的沙化,盐碱和沉降变形。

人口和环境、生态和资源、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也影响子孙后代的延续和发展。

这就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农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排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

会后,世界各国都在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国家相继制订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

我国始终把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3月24日,国务院召开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

它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包括确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只有农业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障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依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因污染而早亡。

中国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

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引起了震动。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我国不仅江河和空气受到污染,而且耕地也受到污染。

国土资源部报道的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受污染的耕地大约1.5亿亩。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到1200万吨,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中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基数巨大,人均能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拉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出两三倍。

一些主要工业设备在节能方面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约在15%到20%。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如果是100%,世界平均水平则是29%,而日本是10%。

因此,节能减耗,提高能源绩效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尤为紧迫。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石油危机价格节节攀升,在高油价的条件下,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代价也在加大。

2007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已达到3.6亿吨,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将达到2.6亿吨。

2000年以来我国原油消费年均消费增速都超过8%。

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长尤为迅速。

而相对消费的增加,国内石油的生产增速却相对缓慢,近年来的产量增幅维持在1.5-2%。

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的快速增长方式,已经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加剧了污染生存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

因此,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是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非常深远。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它为我们创造了文明的理念:

必须尊重自然,谋求和谐,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它为我们指明了文明的方式: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为我们提供了文明的手段:

必须摈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邓小平曾精辟指出: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第一、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人类1万年的农业发展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原始农业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靠夺取自然产品而赖以生存,淡不上生产原理和技术,刀耕火种,基本上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土壤营养平均靠完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

二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

这个阶段的农业方式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主要肥料。

采用各种间种、套作、轮作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由于这个阶段科技不发达,只能靠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只能去被动适应大自然的变化。

三是现代石油农业阶段。

到了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而进入了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为标志现代农业时期,这个时期是以大量使用机械、化肥、农药、消耗能源来换取粮食和其它农作物的时期,所以叫的石油农业时期。

这种以高输入和大量使用机械化肥、农药消耗能源为特征的现代石油农业,尽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同时也带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是产生了严重的土壤浸蚀,使农田生产力显著下降。

由于毁林开荒、使用机械耕种、施用化学肥料,造成了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荒漠化,造成了耕地有机质大量流失。

二是由于化学、农药、除草塑料薄膜使用量的上升,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投入产出效益越来越低,而且带来了生态恶化。

三是加剧了能源危机。

石油农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源问题,因为它依赖的是不可再生的石油。

有人推算,如果全世界经济依照现在的模式高速发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用不了几十年。

四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大量的农药化肥不仅对土壤造成了直接污染,而且流失到水体中,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水体中的动植物产生污染,最终破坏了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

据报道,我国污染耕地已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

五是石油农业形成了单一种植,由此而带来了严重危害。

单一种植会造成大规模的病虫危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石油农业之后,在全世界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六大问题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

因此,必须摈弃“石油农业”,走出一条新的农业发展之路。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

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可以统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单他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它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1994年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七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报告》中指出: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讲,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食物链关系、共生关系、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绿色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最大化及水土流失最小化,通过资源的用、养、保相结合和循环利用,以及人与生物群体及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从而形成的一种生产发展、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