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52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docx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案

2.1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5、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第二章,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章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章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本章设置了四节内容: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本节从“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主题活动出发,提出为解决问题要先获取一定的信息,让学生沿着“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

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的流程开展探究、交流活动,探索、归纳获取信息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和常用方法。

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本节由案例“开心辞典”引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着重学习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并利用“下载MP3音乐”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网络中文件的下载方法及下载时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本节由案例“来自国外的免费馅饼”和“天气通报”引出了信息评价判断的三个基本方法: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依据自身的经验,在信息的万花筒中进行信息的鉴别和判断。

第四节综合活动: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本节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设置了学习情景、任务、过程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第二章中的知识,以小组形式确定不同的信息需求,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完成一个旅行计划的设计方案。

第一节强调的是获取一般信息的思想和方法,包括了从媒体、他人和事物本身等多种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从不同的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知道,网络化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节则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特别介绍了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

渗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之中的是要对信息的鉴别和评价,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内容则归入第三节中。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方法。

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鉴别和评价信息。

这是学生平时较疏忽的内容。

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论知识,能分析并概括出主要问题,这比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来说将更进一步。

二、教学建议

本章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关于信息获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一个内容,建议尽可能在网络教室上课。

1、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以前的信息

获取过程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取信息,至于需求分析、获取信息的方法、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相对的薄弱。

但是,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

他们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能够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和说明。

他们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的文化的能力。

基于这一特点,本章强调了方法论中的一些知识。

2、教学策略

本章的教学内容与第一章相比,多了操作部分,但作为教材的特点,本章的教学策略与第一章相似,较为特殊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基础参差不齐。

为了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任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异质分组,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2)教材在各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上较为一致,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钻研各种现有的、成熟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注重实际效益的产生。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成功感,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也可以更好、更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3)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

虽然教参中提供了一定的补

充材料,但毕竟也相当的有局限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广泛地发掘和建设学习资源,人(包括同行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三、教学评价

本章教学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自我评价,形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的综合评价。

一是引导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来源途径进行归纳和评测,二是对网络信息检索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面所作的描述与概括,三是对获取信息的合法性以及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提炼,四是学生对本章学习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自我疏理和总结。

四、课时分配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1

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2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1

第四节综合活动: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2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体现在: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这表明:

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

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的信息行为。

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

“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了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在信息获取技术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和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本节采用了“提出问题→问题求解→练习→拓展”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提出问题”:

围绕案例“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经过如下工作流程:

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而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

,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

“问题求解”:

教材把问题求解的过程融合到“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和“存储信息”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当中。

“确定信息需求”:

试图让学生运用在其他学习领域中经常使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本节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确定问题所包括信息的类型、数量、质量等,从而明白信息采集的方向和方法。

“寻找信息来源”:

通过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即媒体、他人和事物本身,让学生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明白为了准确地获取信息,应对各种来源有一个准备的认识和定位。

“采集信息”:

通过两部分内容“采集信息的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明白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采集的方法和工具也各不相同。

“存储信息”:

让学生利用“信息采集卡”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保存。

正文内容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归纳、总结。

“练习”:

该栏目设置旨在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拓展”:

该部分归纳了几种类型信息的保存格式,是对教材中正文学习的一个必要补充。

在高中阶段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已经了解或运用了这些文件的存储格式,但缺乏一个整体认识。

拓展部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存储。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要让学生对信息来源的多样有一个彻底的认知,并能够明确可从多种信息源获取同一类信息,这样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学生虽然在生活、学习的过程经常需要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但他们可能很少认真关注分析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引导其认真归纳、总结。

信息的需求包括了信息的形式、数量、来源等,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中“信息采集卡”的运用使得信息需求分析这项工作表格化,从而养成规范分析问题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案例并准备好光盘资料,也可搜集相关资料,另选案例。

可考虑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上课。

2、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

为了解决问题,一般必须遵循如下的过程模式:

获取信息、对信息分类和评价、创造并交流思想作为问题求解的结果。

获取信息,其工作流程可归纳为:

“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采用交流和合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朝着成为一名信息的有效使用者而努力,即能够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对问题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把一些更加广泛的相关观念整合进来,在参考别人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并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查找相关的信息。

而这些技能的优化和发展依赖于以下活动:

不断限定主题范围,提出具体问题和论题,计划好要使用的搜索策略。

信息的有效使用者应当能够合理利用以下资源:

家庭电脑、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资源、图书馆媒体中心、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学术专业图书馆、特殊图书馆、社区资源等。

这一节要求学生能经历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开阔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3、问题考虑

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问题分析,是获取信息的前提。

分析问题的方法有观察、比较、综合、评论、抽象、推理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学过程可能因为学生无法很好地分析问题,而无法明确问题的信息需求,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

准确地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本领,它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以及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吸

收和运用的过程,因而,我们应该阅读大量资料,开阔视野,涉猎更多的学习领域,对身边事物保持好奇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

这样才能对问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准确把握所需要得到的信息。

三、练习说明

本节练习共设置了两个题目,其性质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学生能分析经历信息获取过程的方法。

因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1题要求学生能分析到要走出校园走访与市场策划相关的人士,第2题要求学生能在生物教师那里寻得帮助。

四、参考教学案例

(一)课题名称

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技能: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

(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认知:

(1)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2)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3)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4)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地点

多媒体电教室或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

引入

学校开展一个主题为“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爱护动物周系列活动,为了完成该活动,同学们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具体活动过程和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呢?

现在同学们通过观察一个小组完成的以禾花雀为专辑的“爱鸟报”电子作品,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学生观摩电子作品“爱鸟报”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说说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1、确定信息的来源

教师利用前面所提到的“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活动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问题,分析问题,从中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1)制订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阅读教材了解信息需求的过程,并自己根据案例或自己重新设置主题,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2、确定信息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

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信息需求清单说明主要可以从什么来源获取信息。

3、采集信息

(1)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会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

教材表2-1给出信息采集的一些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表2-1,了解采集信息的一些方法。

(2)采集信息的工具

在信息社会,采集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我们应善于借助工具来采集信息,同时还应该注意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的采集,表2-2中给出了采集信息的一些工具,学生们可以从表中进行了解。

1、学生阅读教材表2-1,根据教师的指导掌握采集信息的方法。

2、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3、谈谈自己在采集信息方面的经验。

4、学生交流对信息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了解。

4、存储信息

(1)获取信息后就要学会保存信息,采集来的信息往往比较杂乱,需要进行整理。

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将信息整理和分类,填写信息采集卡。

(2)将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

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非常强大,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而信息在计算机中主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

存储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储的格式是不同的。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保存可

以使用文件系统提供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

1、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并分类保存,学会制作信息采集卡。

2、学生采用两种以上的工具采集不同类型的信息并将它们保存在计算机中。

本课

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在,才能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六、参考资料

材料1:

关于获取信息的历史

直到13世纪,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还是口头语言,通过代代相传,人们学会必须知道的东西。

大部分工作都是师徒制的,历史和价值观的学习是通过父母、祖父母等以讲授故事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的。

作为信息来源途径之一的印刷材料,对当时的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提供多少信息。

搜索信息意味着从长辈那里得到,或者等着游侠把信息带给他们。

到了15世纪,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成了人类知识的又一来源,它还可以把知识保存下来。

随着人类信息需求的变化,他们越来越依赖于书籍、报纸以及图书馆。

学校也开始教授如何从印刷品中查找资料的技能,如使用内容目录、索引、做计划等,学校的这些做法看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今天,我们可以从很多资源获得信息,如录像带、杂志、电视新闻、记录片、图书馆或书店中的书籍,电子光盘、网络等。

搜索信息要具备的技能范围又一次被扩大了。

(摘自《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withTechnology》[美]PriscillaNorton&KarinM.Wiburg著吴洪健倪男奇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材料2:

信息收集的一般程序

信息收集本身也是一项程序化的工作,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明确信息收集的需求和目标

信息收集总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满足某一工作的信息需求服务的。

需求和目标既决定了信息收集的方向和方法,也是纷繁复杂的零星信息之所以能联系起来的纽带。

如果需求不明,目标不清,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就无从谈起。

因此,应当先通过目标分析研究,归纳出若干信息需求,并在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下,将信息需求分为若干层次。

可以列出目标需求表,使目标和需求更加具体化。

这样就可以使各个阶段的信息收集的方向更为明确,以保证信息收集工作少走弯路,成效大,收益多。

2.恰当限定信息收集的边界范围

在明确了信息需求和目标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限定信息收集的边界范围。

边界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1)中心边界范围信息。

每一项决策实际上都是对某一事物各种相关环节的疏理,信息收集工作的全部艺术就在善于在每一个特定时机找出信息链条上的那个特殊的中心环节。

围绕着这个中心环节的信息就是中心边界范围信息,这是对决策起决定作用的信息。

(2)本体边界范围信息。

这是关于某一事件本身应具有的标准意义的边界范围信息。

它能够满足决策的基本需要,丝毫不游离于事件本身。

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些信息,则明显表现对事件或事物缺少一定的了解。

(3)环境总和意义的边界信息。

这是指影响和制约决策活动各方面因素的总和,即全部的环境信息,包括影响事物或事件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这些环境信息对了解事物发展背景、权衡利弊、估价决策产生后的影响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3.开拓信息来源

没有信息源,信息收集自然无法进行,而如何选择信息源对信息收集工作的质量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信源越广阔,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大;信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越真实可信。

因此,应当大力开拓信息来源,以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所谓开拓即上下延伸、左右兼容、内外挖掘、前后连贯,从而使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不同背景与环境、不同介质载录的信息都能兼收并蓄。

这样可以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源,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

4.选择收集方法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正确,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就高。

方法的选择要切合实际,一方面要符合采集的目标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条件进行效率比较。

除此以外,在收集方法还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收集的方法要多样。

信息收

集可采取观察法、调查法、体验法、阅读法、视听法、引擎法等等。

根据具体的目标需求,可以确定某一种适用的方法,但应尽可能综合几种方法,以弥补某一种方法的局限。

(2)收集的制度要健全。

信息收集的制

度包括收集信息记录与保密制度、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各类信息分析反馈制度等。

(3)收集的思路要创新。

所谓思路,指在目标与需求下考虑努力收集何种信息,怎样获取这类信息,如何灵活运用常规手法和非常规手法,如何运用现代手段传输所收集到的信息。

有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思路,就能使信息收集变得高效、实用。

5.制订收集计划

信息收集计划的制订,实际上是将上述工作进一步步骤化,使具体实施的时序和过程明确,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特别是当执行中出现常规步骤之外的意外情况时,应有相应的对策,不至于紊乱干扰,以致影响整体信息收集要作。

为了保证计划的落实,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确定好收集信息人员,即挑选具有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熟悉信息源并有一定信息收集任务。

(2)编制好经费预算。

信息收集也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因此,事先要做好必要的经费预算,比如材料购置费、旅差费、

调查费(含必要的被调查和采访对象的报酬、招待费、场租费等),力求减少必要的开支。

6.计好数据结构和调查表

信息往往是以数据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在收集之前应按照信息收集的目标、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

由于收集的目的不同,故数据结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的要求大体一致,即既要能将所收集的数据都包含进去,又要便于以后的加工、存贮。

同时应注意,数据入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设计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应留有余地,以适应数据变化的需要。

设计调查表格,应首先考虑调查表的信息容量,同时要考虑被调查者的心理,将调查内容安排在调查对象的可接受程度内,并力求简洁明了,节约时间。

做好了上述各项工作,信息收集可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