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docx
《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
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之高,这就意味着今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会更加凸显。
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
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已有几年,同一个问题,其内容却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调查,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原因:
高校连年扩招,金融危机的冲击,产业结构不合理,学校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等进行了分析。
用实证而不是用经验方法来解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力图客观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课程设置大学生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年来,根据大学生教育网统计的数据表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仅有44%,远远低于理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本文站在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成都市大学生就业障碍进行调查,用实证而不是用经验方法来解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力图客观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动态与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假设
(一)个人访谈及二手资料收集
笔者通过二手资料,归纳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1.文科教学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学生缺乏实习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上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学生自身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问卷编制
作者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研究者设计的问卷,设计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进行量化统计,下一步整理分析。
正式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了解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和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毕业时间、目前工作状况和类别等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调查者寻求工作机会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抽样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文以在成都各高校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正式调查中,总共发放了300份电子版的调查问卷,并在邮件中解释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以及问卷填写的方法。
回收调查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85%。
(四)数据分析
使用SPSS13.0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
(五)研究假设
结合访谈结果和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有:
教学质量、高校连年扩招、求职技巧、实习机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对工作的期望值等六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问卷描述性统计
被试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表如表1
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我们对成都市的多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财经大学等)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约160份。
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占%,样本状况如表1:
(二)企业大学生离职的影响因素结构
本次研究采用的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对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测试,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分析观测变量是否很好地测量潜变量,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二是根据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因子进行命名。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因素检验。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数据信度值均大于,效度检验为: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着水平小于,非常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其次,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251份问性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分析法抽取因子,用正交方差极大法转。
经过多次不断的探索,可得到5个因子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7%。
对这5个因素对于就业这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就业可能性的预测效果比较好。
多元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Square=,表明约有%的就业可能性的变化可以用回归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决定系数AdjustedRSquare=,与RSquare相近。
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着,F=,说明使用全部自变量来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度比较好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之高,这就意味着今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会更加凸显。
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
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已有几年,同一个问题,其内容却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调查,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原因:
高校连年扩招,金融危机的冲击,产业结构不合理,学校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等进行了分析。
用实证而不是用经验方法来解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力图客观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课程设置大学生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年来,根据大学生教育网统计的数据表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仅有44%,远远低于理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本文站在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成都市大学生就业障碍进行调查,用实证而不是用经验方法来解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力图客观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动态与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假设
(一)个人访谈及二手资料收集
笔者通过二手资料,归纳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1.文科教学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学生缺乏实习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上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学生自身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问卷编制
作者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研究者设计的问卷,设计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进行量化统计,下一步整理分析。
正式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了解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和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毕业时间、目前工作状况和类别等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调查者寻求工作机会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抽样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文以在成都各高校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正式调查中,总共发放了300份电子版的调查问卷,并在邮件中解释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以及问卷填写的方法。
回收调查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85%。
(四)数据分析
使用SPSS13.0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
(五)研究假设
结合访谈结果和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影响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有:
教学质量、高校连年扩招、求职技巧、实习机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对工作的期望值等六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问卷描述性统计
被试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表如表1
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我们对成都市的多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财经大学等)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约160份。
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占%,样本状况如表1:
(二)企业大学生离职的影响因素结构
本次研究采用的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对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测试,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分析观测变量是否很好地测量潜变量,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二是根据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因子进行命名。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因素检验。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数据信度值均大于,效度检验为: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着水平小于,非常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其次,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251份问性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分析法抽取因子,用正交方差极大法转。
经过多次不断的探索,可得到5个因子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7%。
对这5个因素对于就业这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就业可能性的预测效果比较好。
多元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Square=,表明约有%的就业可能性的变化可以用回归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决定系数AdjustedRSquare=,与RSquare相近。
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着,F=,说明使用全部自变量来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