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95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复习.docx

政治学概论复习

第1章绪论(重点章节)

第1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如:

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

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

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

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

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

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政治学作为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

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从根本上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哲学追问的是人类生存和个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研究尽管也涉及自然的问题,但研究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

因此,哲学的任务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的视角和方式,为人类的生活过程和生存活动提供价值支持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

法学以人类社会的强制性行为规范----法律为研究对象。

由于政治与法律都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现象,因而法学与政治学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

由于法学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和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有规则和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是具有必然的联系。

特别是像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

第2節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

(二),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

1,儒家政治思想观点及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礼治,德治,王道,仁政;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2,法家政治思想观点及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霸道,以法治国;代表人物:

韩非

3,道家政治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无为而治;代表人物:

老子

(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主要代表人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社会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3,15-16世纪,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布丹《共和六论》创立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以穆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为代表的早期空想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4,17-18世纪,政治思想家有:

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鲁索,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米尔顿等;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

5,18-19世纪,政治思想家有:

以孔期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政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19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一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二战前夜,西方政治学主要以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阶段,二战后,西方政治学主要以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纳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国家是队级组织的观点

(2),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4),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定议

一、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方法包括: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

2,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5),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4,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2章国家与阶级(重点章节)

第1節国家的起源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2,氏族就是由普那路家庭直接引起的

3,19世纪中期,美国的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摩尔根经过长期对印第安人生活的研究,于1877年写成《古代社会》一书

4,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5,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2,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3,19世纪中期,美国的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摩尔根经过长期对印第安人生活的研究,于1877年写成《古代社会》一书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1,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1),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分裂

(2),给社会带来了的结果和变化: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不同部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2)私有制出现

3)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1),给社会带来了结果和变化: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为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1),给社会带来了结果和变化:

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2,恩格斯关于国家产生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第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

第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1),雅典国家产生的形式(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

(3),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形式

4,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

第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2,公共权力的设立

3、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代表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中国汉代的董仲舒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社会契约论的提出者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

代表人物:

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洛克(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格老秀斯和斯宾若纱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代表人物有:

德国的杜林,巩普络维赤,无产阶级的叛徒考茨基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

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最后,暴力论歪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家创立了阶级。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3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第三,国家是机器

二、国家权力

1,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2,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国家机关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与运作的经济基础

3,国家权力的特性:

(1)强制力的垄断性;

(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4,国家三要素:

(1)国家主权;

(2)领土;(3)居民

5,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其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2,国家职能包括:

(1)内部职能:

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外部功能:

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3,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关系

国家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才可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同样,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如通过成功的外交活动建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对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如何理解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都是国家的内部职能)

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政治职能才能够持续。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现象,它有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消灭

2,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消灭,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1,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2,旧的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4,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根本条件

第3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更替(一般章节)

第1節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1,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2,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3,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

(1)君主国:

指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的国家

(2)贵族国:

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国家

(3)民主国:

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国家

4,亚里士多德以国家所谋求的目的不同,把国家分为两类:

(1)正常国,是指以谋求人类幸福为目的的国家,包括君主国、贵族国和民主国

(2)变态国,是指以谋求私利为目的的国家,分为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5,西方学者对国家进行的分类:

(1)按照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划分为:

主权国、部分主权国、殖民地国家

(2)按照地理环境作为划分的标准,把国家分为:

海洋国、大陆国、岛国

(3)现代的西方政治学者通常把国家分为:

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1,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2,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类型: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明确地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历史特点

第2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另一种方式

2,革命是运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对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充的根本性改造

3,改良是在不改变社会的根本制度和政治形态下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4,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缓和社会矛盾。

(2)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3)革命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第3節国家历史类型的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1,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在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2,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数据,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

(1),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

如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国家,都采用君主制,即所谓的东方暴君制。

(2),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3),古罗马和斯巴达采取的是贵族制,由古罗马的“元老院”,斯巴达的“长老议会”贵族掌握重要权力

二、封建制国家

1,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四种:

(1),地主占有制: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领主占有制:

是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3),国家占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曾经出现五种土地国有制形式,即:

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均田

(4),自耕农占有制:

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也即所谓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3,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1,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第2,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

第3,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4,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核心

5,中国唯一在本土产生并遍及全国的宗教---道教,起源于先秦老庄的“无为”哲学

6,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7,宗教具有两种主要特征:

(1)它是一种思想,表现为教义,教条;

(2)它是一个组织,表现为教会。

教会还享有广泛的司法权,拥有审判机关---宗教裁判所

三、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了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工具

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4、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

第六章国家形式(次重点章节)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总和。

概括的说国家形式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第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动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它通常被统称为“政治体制”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一)、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问题的一对概念

1,政体是国家形式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并且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

2,毛泽东指出:

国体指的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3,毛泽东指出:

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是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二)、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一)、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

1,最早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类型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依据执政者人数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2,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了政体划分标准:

(1)依据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把政体分为:

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2)依据政治者人数的多寡,把正宗政体分为: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把变态政体分为: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3,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

(1)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提出以国家主权的归属即主权者的人数和行使权力的方式区分政体

(2)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则以立法行使者的多寡区分了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

(3)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近代对政体问题做过最深入研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根据的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以及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1)依据国体的不同,分为剥削阶级政权组织形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依据最高权利机关的归属,产生方式及任期,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

(3)依据中央国家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君主制

1,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免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

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

2,君主制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普遍采用的形式

3,专制君主制又称“绝对君主制”或“无限君主制”,其典型的特征是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古代罗马帝国是奴隶制专制君主制国家的典型

4,立宪君主制又称“有限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

5,根据群主实际权力和地位的差异,立宪君主制又分为:

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6,二元君主制的特点:

内阁向君主负责,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君主有否决权。

君主还可以任命和指派部分议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议会

7,典型的二元君主制国家有:

1814-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从明治维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

8,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

议会拥有倒阁权,政府如果失去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请求君主解散议会。

这种政体的君主没有实际权力,不过君主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在国家运作程序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礼仪上、形式上仍是至高无上的。

如:

英国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成为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

9,议会君主制与二元君主制的区别:

集中体现在责任内阁的确立,即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

(二)、共和制

1,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

2,民主共和制是资产级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列宁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3,从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

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

4,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