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892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docx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

最常用。

(2)左侧卧位:

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

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

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

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

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

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

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

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

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

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

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

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

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

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

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

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

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

左助间脾脏斜切面。

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

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

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

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

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

正常值:

小于8cm。

2.胆囊横径:

为胆囊体的最宽径。

正常值:

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

正常值:

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

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smm。

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

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第三节胰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目前关于正常胰腺的超声测值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作者以测量胰腺的厚度(前后径)为标准。

具体方法:

一.胰头的测量

1.选择切面。

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头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

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3.正常参考值(成人):

≤2.5

二.胰体的测量

.选择切面:

胰腺长轴切面,将胰体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

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

≤2.0cm

三.胰尾的测量

1.选择切面:

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尾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

在腹主动脉的左缘或脊柱左缘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

≤2.0cm

第四节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肾脏长度(上下径)测量

1.测量切面:

肾脏冠状切面或矢状切面的最长切面。

2.测量位置:

将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肾脏上下极顶端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

男性:

10.6土0.6:

女性:

10.4土0.6。

二.肾脏宽度(左右径)测量

1.测量切面:

肾门部短轴切面,或肾脏冠状切面

2.测量位置:

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近肾门与肾脏最宽部的两侧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

男性:

5.6土0.5;女性:

5.4土0.4。

三.肾脏厚度(前后径)测量

1.测量切面:

肾门部短轴切面,或肾脏矢状切面。

2.测量位置:

将测量游标分别放置在肾脏最厚部的两侧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成年、cm):

男性:

4.2土0.4:

女性:

4.0土0.5。

正常肾的大小有较大出入。

一般男性肾脏大于女性,左肾大于右肾。

在实际超声诊断中,并不因为肾的大小略有出入而影响其诊断结果,只有当肾脏过分巨大或缩小时才有诊断意义。

而对肾实质的厚度,尤其是肾皮质的厚度减薄意义较大。

第五节膀胱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膀胱径线和容量测量

1.测量切面与部位:

膀胱的最大纵断面:

测量膀胱长径(上下径d1)

膀胱的最大横断面:

测量膀胱厚径(前后径d2)

测量膀胱宽径(左右径d3)

2.按容积公式计算膀胱容量:

V(ml)=0.5dl·d2·d3

3.正常值:

350~500ml

注;有多种膀胱容量计算公式,各有其特长。

第六节前列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正常前列腺的超声测值,可因检查途径及超声仪的类型和检查位置、探测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此介绍经腹部检查的测量方法。

一.测量切面与部位

1.腹部横断面(前列腺的斜冠状断面)

宽径测量(左右径):

左侧边界至右侧边界的最大径。

厚径测量(前后径):

前缘边界至后缘边界的最大径。

2.腹部纵断面:

(前列腺的矢状断面)

长径测量(上下径):

上缘边界至下缘边界的最大径。

二.前列腺测量正常值

为简化的平均值:

长径3cm,宽径4cm,厚径2cm。

三.前列腺体积计算(V):

三径乘积的半数值。

即V=l/2(L·D·W)

第七节妇科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子宫

需测量三条径线,子宫体纵径、横径及前后径。

1.子宫纵径(上下径)测量;

(1)测量切面:

子宫矢状切面。

需清晰显示子宫底至宫颈内口、肌层与子宫内膜前后两层对称切面。

(2)测量位置:

宫体:

子宫底外缘至子宫颈内口之间距离.宫颈:

宫颈内口至宫颈外口之间的距离。

(3)正常值:

宫体5.0土1.0cm。

宫颈2.5-3.0cm。

2.子宫体横径(左右径)测量:

(1)测量切面:

子宫冠状切面。

需横切子宫,于宫体中部、图像呈椭圆形最大切面时(不能在呈三角形图像处)进行测量。

(2)测量位置:

通过子宫体的最大左右径。

(3)正常值:

4.3土0.73cm

3、子宫作前后径测量(也是测量子宫内膜前后两层外缘之间的距离):

(1)测量切面:

与子宫纵径测量平面相同。

(2)测量位置:

与子宫纵经相垂直,测量最大前后距离。

(3)正常值:

4.3士0.9Cm

二.卵巢

也需测量三条径线,纵径、横径及前后径。

1.测量切面:

与子宫测量切面相同,进行纵径、横径及前后径的测量。

当卵巢不易辨认时,可让患者斜卧位,通过充盈的膀胱作透声窗扫查对侧的卵巢,并进行测量。

2.测量位置:

通过卵巢的最大径线。

3.正常值:

由于卵巢大小与年龄等因素有关,常用体积公式:

长×宽×厚/2,正常应小于6ml。

成年妇的卵巢大小约4cm×3cm×1cm。

4.观察并判断有无卵泡发育及是否成熟和排卵。

第八节产科超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妊娠囊(GS)

胎囊一般在5~6周可见。

1.测量切面:

在膀胶适度充盈下,取子宫纵切面测量妊娠囊最大纵径及前后径,在子宫横切面测量最大横径。

2.测量位置:

各条径线均应测量其内径

二.双顶径(BPD)测量

1.测量切面:

于胎头横切面图,使两侧颅骨板厚度回声一致时,需清晰显示居中的脑中线、丘脑及第三脑室切面时进行测量。

2.测量位置:

通过并垂直于脑中线,测量近侧颅骨板外缘至远侧颅骨板外缘内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即胎头最大横径。

3.正常值:

此径线适用于中期妊娠至足月妊娠,即12周至足月。

双顶径在孕31周前平均每周增加3mm,孕31~36周平均增长1.5mm,孕36周后平均每周增长lmm。

三.胎儿脊柱

1.观察切面:

沿胎头从颈椎开始纵行观察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

2.观察内容:

纵切面时,胎儿脊柱为两条平行排列整齐念珠状较亮光点至尾椎合拢。

侧动探头可见三条光带,中间为椎体回声。

中期妊娠时可显示脊柱全貌及生理孤度,晚期妊娠时需分段进行观察。

横切面可见由两个椎弓一个椎体的骨化中心形成的呈倒三角形的三个强光点。

四.胎心

1.观察切面:

目前多采用四心腔,左室长和大动脉短轴平面。

五.羊水量的测量

羊水量能反映胎儿在宫内的生长状态,早中期,胎儿漂浮在羊水中,孕晚期羊水在胎儿的四周。

1.测量切面:

探头垂直于腹壁平行移动,测量羊水量大深度。

2.测量位置:

一般测量时,多采用垂直测量羊水的最大深度;羊水量较少时应以脐为中心将孕妇腹部分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四个象限,测量每个区域羊水最大深度(测量区域内不能包含胎体及四肢),取其平均值。

3.正常值:

无必要精确计算羊水的量,检查时只是以多、中、少来估计。

≥8cm为羊水过多,3~8cm为正常量,≤3cm为羊水过少。

六.胎盘

1.观察切面:

将探头垂直于腹壁移动,妊娠早期时,可探及一附着于某一侧子宫内壁的半月形弥漫细小光点,直至妊娠足月时,回声逐渐增强,并于其间可探及散在或密集的线状、片状、环状强回声或无回声区。

2.观察内容及正常范围:

(1)胎盘厚度:

正常厚度为2~4cm,一般不超过5cm。

(2)胎盘位置:

胎盘可位于子宫壁的任何一侧。

(3)胎盘成熟度:

超声检查以绒毛膜、胎盘实质及基底层回声变化来判断胎盘的成熟度,胎盘成熟度常被分为四级。

表8-1-7胎盘成熟度分级标准度

级别  绒毛膜板  胎盘实质  基底层

0  平直光滑线状回声  均匀分布的点状回声  无增强回声

Ⅰ  稍有波浪样线状回声  散在分布的点状回声  无增强回声

Ⅱ  明显波浪状,切迹伸入胎盘实质,未达基底层  散在不均匀点状强回声  线状强回声

Ⅲ  显著切迹伸入胎盘实质,达基底层  环状强回声,散在无回声区  大而融合的强回声

第九节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甲状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

(一)甲状腺的厚度(前后径)及宽度(左右径)测量

1.标准测量切面:

在甲状腺的一系列横断面中选择甲状腺实质最厚和最宽处为标准切面,要求探头压力要尽可能轻。

2.测量位置:

分别选在甲状腺最厚和最宽处的包膜高回声线边缘上。

3.正常成人参考值(cm):

左右两叶厚度各为1.5~2.0cm,

宽度2.0~2.5cm,峡部厚度小于0.5cm。

(二)甲状腺的长径(上下径)测量

1.标准测量切面:

在甲状腺的一系列纵断面中选择甲状腺实质最长处为标准切面,要求探头压力要尽可能轻。

2.测量位置:

分别选在甲状腺最长处的包膜高回声线边缘上。

3.正常成人参考值(cm):

左右两叶长度各为4.0~6.0cm,

峡部长度1.5~2.0cm。

第十节血管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由于血管走行有长有短,同一根血管随着近心和远心,管径有粗有细,血流速度有快有慢,因此,超声测量时均要描述哪段血管、哪点测量。

现列举几条常见的外周血管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一.颈动脉

1.颈总动脉:

正常颈总动脉血流频谱曲线形态呈三峰形,为层流频谱,收缩期有两个峰,第一峰大于第二峰,双峰间有切迹,舒张早期增速形成第三峰,三个峰均为正向频谱,舒张期全程有持续低速正向血流。

收缩期峰值流速91.3士20.7cm/s,舒张期峰值流速27.1土6.4cm/s,阻力指数0.7土0.05。

颈总动脉内径约为6.6~7.5mm,管壁厚约1mm。

二.腹主动脉

正常腹主动脉血流频谱曲线形态呈正向单峰型,频带窄,为层流频谱,收缩期血流加速度及减速度均较快,舒张早期可有较小的负向频谱,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

正常峰值流速范围约为90~130cm/s。

腹主动脉近心段内径约为2.0~3.0cm,中段(胰腺水平)为1.6~2.2cm,远心段(分叉处)为1.3~1.7cm。

三.下腔静脉

正常下腔静脉血流频谱线为收缩期向心性血流,心脏快速充盈期,其流速再次增快出现第二个向心性血流,心脏舒张中晚期呈低速离心血流,位于基线上方。

第一峰流流速可达31.3±8.2cm/s,第二峰流速可达25.0±8.1cm/s,第三峰流速可达8.6±2.2cm/s。

内径(肝脏后段)呼气是为18.8±3.9mm,吸气时为11.3±4.9mm。

四.下肢深静脉

包括股深静脉血流频谱曲线在静息状态下为自发性收血流频谱,其特点为随呼吸运动变化的单相、低速向心血流,曲线形态随呼吸有波浪有起伏变化。

深吸气或Valsalva试验时,大、中静脉内血流停止,远心端肢体加压或抬高时,近心段血流加速。

 

解读超声影像学特征

1.正常肝脏声像图及正常值

1.1肝脏被膜整齐光滑,呈线状纤细的强回声,与腹膜线状回声之间有微小的间隙。

肝左叶边缘锐利,左外缘角<45°,右下缘角稍圆钝,正常在80°以内。

1.2肝实质光点微细、分布均匀;肝内管道系统走行正常,纹理清楚、透声良好。

正常左半肝(LL)长度(上下径)不超过8-10cm,厚度(前后径)不超过5-6cm。

肝右叶最大斜径(RL)不超过12-14cm,肝右叶前后径约8-10cm。

1.3肝血管肝动脉偶尔在门静脉与胆总管间显示一横断面,通常不做测量;肝静脉分为肝左、肝中、肝右三支,在第二肝门处呈放射状扇形分布,进入下腔静脉,是肝血流的流出道,其壁薄、柔软、回声弱;门静脉(PV)走行与之相反,是肝血流的流入道,其壁回声强,且有特定的形态,容易分辨,门静脉主干直径PV通常0.9-1.3cm,门脉左支呈“工”字形。

1.4肝脏胆管在肝内与门静脉系统走行基本一致,管腔细小,约为其后方门静脉内径的1/3左右,正常胆总管(CBD)直径多<0.6-0.8cm,肝内胆管直径多<0.3-0.5cm。

2.正常脾脏声像图及正常值

脾脏实质呈轮廓清晰、均匀一致的点状回声,被膜表现为高回声线。

内部回声强度比正常肝实质回声稍低,比肾实质稍强。

正常脾厚度(SP)<4cm,长径<8-12cm;脾静脉(Spv)直径<0.4-0.6cm。

超声对脾肿大程度的估测:

1.1轻度肿大厚度>4cm,但仰卧位深吸气时,脾下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1.2中度肿大明显增大,但下极在脐水平线内。

1.3重度肿大下极超出脐水平线以下。

3.慢性肝炎超声图像特征

①肝缘变钝最常见,约占45%;左外缘角>45°,右下缘角圆钝。

②肝被膜不整不光滑,活动期可呈波浪状。

③轻度脾肿大非活动期者半数以上看不到脾肿大,而活动期患者脾肿大比例明显增高。

④肝肿大肝右叶肿大多见。

⑤肝静脉显示不清。

4.肝硬化超声图像特征

肝脏改变①肝形态失常。

早期为肝脏肿大;进展期可见肝右叶萎缩,左叶及尾状叶肿大;重症者左、右两叶均萎缩。

肝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②肝表面:

肝被膜不光滑、凹凸不平,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③肝实质回声:

增粗、增强,分布不均,重者可见肝内密布短小粗线状增强回声,或不规则的条索、斑片、网状增强回声,甚至可见肝硬化结节,表现为近似圆形或不规则的低回声区,需要与小肝癌及血管瘤等鉴别。

门静脉高压症的声像图改变①门静脉扩张:

门静脉主干、左支矢状部及右支均可增粗,管壁回声增强,主干(PV)直径多>1.4cm,严重者PV可达2.0cm以上。

②脾肿大:

脾厚度及长度明显增加,脾静脉增粗,Spv>0.7cm,有时也可见增粗的脾动脉。

③腹水:

肝前区(肝肋下间隙)、腹部两侧和盆腔等处均可见大片无回声区。

④侧枝循环:

主要表现为脐静脉重新开放、胃冠状静脉曲张、脾门部血管扩张,可见扩张的静脉迂曲成团,甚至呈蜂窝状。

其它改变胆囊壁水肿增厚,或呈双层,此称“胆囊继发性改变”。

5.脂肪肝超声图像特征

①肝肿大:

轻度或中度增大,肝右斜径(RL)多>14cm,肝被膜整齐平滑,边缘处较圆钝。

②肝内回声细密,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甚至不能显示。

局灶性脂肪肝时,可出现相对回声增强区,边缘清晰;或常在左半肝深部或尾状叶内呈现低回声区。

③肝内血管明显减少,管道走行不清晰,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

肝穿刺活检B超和/或CT已成为诊断脂肪肝的主要方法。

它可基本判断肝内脂肪分布,作出弥漫性及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在排除其它原因所致慢性肝炎后,可明确脂肪性肝炎的有无及其病因和伴随疾病状态。

肝活检主要用于脂肪肝伴正常肝岛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需在B超引导下进行目的性经皮肝穿刺;或探明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Wilson氏病等少见脂肪性肝疾患。

可疑的无症状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检是唯一确诊手段。

此外,部分酒精性肝炎因伴有严重脂肪浸润或阻塞性终末肝小静脉病变,可出现腹水及门静脉高压,极易误诊为肝硬化,肝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根据肝活检组织HE染色光镜下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度,即光镜下每单位面积见1/3~2/3的肝细胞脂肪变;中度,即2/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重度,即几乎所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

少数肝细胞内虽有脂滴沉积,但未达脂肪肝诊断标准者,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

脂肪囊肿、脂肪性肉芽肿及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常继发于中重度大泡性脂肪肝。

根据肝组织内炎症、坏死的有无及纤维化的程度,可将脂肪性肝疾患分为三期,即:

单纯性脂肪肝,仅见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脂肪变的基础上伴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并可有Mallory小体和中央静脉周围及肝细胞周围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为继发于脂肪肝的重度纤维组织增生和肝小叶结构改进、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

6.肝囊肿超声图像特征

①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大小不等,一般为0.5-20cm,可分布于肝的左、右叶。

囊肿较大时可使肝脏局部增大,周围血管等组织受压。

②囊壁菲薄,边缘光滑整齐,包膜完整,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

③囊肿内部呈无回声区。

如合并出血、感染时,囊腔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漂浮。

④囊肿后方回声明显增强,称“后壁增强效应”。

两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现象,称“侧壁声影”。

7.多囊肝超声图像特征

①肝脏形态失常,呈明显的不规则增大,被膜回声凹凸不平。

②肝内布满无数紧密相连、大小不一的液性暗区,常有共同囊壁,有的似相互沟通。

肝实质受压,管道结构不清,囊肿后方回声增强。

③常伴有多囊肾。

8.肝脓肿超声图像特征

肝脏肿大以局限性为多见,可致肝脏变形,膈肌运动受限,有的可并发右侧胸腔积液。

肝实质:

①脓肿前期(早期)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楚;或可见局部回声增强,呈密集粗大的光点或光团,边界模糊不清,其中心部回声减弱,呈点状、斑片状。

②脓肿形成期可见病灶呈无回声液性暗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欠清晰,后壁回声增强。

如脓肿液化不全,脓腔可呈蜂窝状,脓液粘稠时,呈不规则的透声区,无回声区内见杂乱强回声。

脓液均质浓稠时,呈均匀一致的低回声,须与肝癌等鉴别。

③脓肿恢复期:

无回声区病灶逐渐缩小,最后消失,残留增强的中小光点或纤维条索。

肝穿活检出现脓液或涂片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可确诊。

9.肝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

9.1肝毛细血管瘤肝脏形态、轮廓常无明显改变,肝实质(多靠近肝脏边缘或邻近肝脏血管处)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的实质性回声光团,直径多在1-3cm,边缘清晰,可有凹入性缺损,称为“豁口征”。

血管瘤须与肝癌相鉴别。

肝毛细血管瘤的回声可呈多样:

①强回声型:

多见。

呈现为一强回声团,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针尖状或细小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网状结构,“豁口征”(+)。

②低回声型:

病变处呈一实质性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均匀,其内或瘤体周边有不规则小等号样血管断面回声,形成豁口征③边缘高回声型:

病变处边缘呈光滑线状高回声,内部回声可等于或低于正常肝组织。

9.2肝海绵状血管瘤①肝脏局限性增大,形态欠规则;②病灶呈椭圆形、分叶型或不规则型,直径多>3-5cm;③病灶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如有钙化灶可见强回声伴声影;④无后壁增强效应。

10.原发性肝癌超声图像特征

肝脏肿大,形态失常,被膜不规则,病灶位于肝脏边缘者,被膜可局限性突出呈“驼峰征”;部分肿瘤周围环以几毫米宽的无回声区,称为“声晕征”。

肝癌回声可呈现多种多样:

①低回声型:

癌肿回声低于周围肝组织,且内部回声欠均匀。

提示癌肿血供丰富,生长旺盛,无肿瘤坏死。

②强回声型:

癌肿回声高于周围肝组织,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少量低回声。

提示癌细胞有脂肪变性、坏死等倾向。

③等回声型:

难以辨别,须仔细观察,如发现“声晕征”,则有助于诊断。

④弥漫型:

肝内回声粗糙,分布不均,结构紊乱,有的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须与肝硬化鉴别。

⑤混合型:

癌肿回声强弱不等,其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提示有局部坏死或液化。

癌肿周围血管受压中断、移位或绕行,胆管远端可见扩张。

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

11.转移性肝癌超声图像特征

肝实质内见多个大小、形态相似的孤立性病灶,直径约1-3cm,界限清楚。

可伴有肝门区、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转移性肝癌回声可呈现多种多样:

①高回声型:

最多见。

肿瘤呈均匀、致密的强回声,可出现同心环样分层现象,周围伴有低回声晕环,形成“靶环征”“牛眼征”。

多见于消化系及泌尿系肿瘤转移而来。

②低回声型:

多见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黑色素瘤的肝转移灶,直径较小。

③液化坏死型:

转移癌为较大肿块时,其中心易坏死液化。

可见强回声肿块中心有无回声区。

 

(一)肝脏的大小、位置

   肝右叶上、下径变短,肋问厚度变佩右肋下斜径不易测得。

肝左叶代偿肥大,致右侧腋前线较正常位置抬高]个肋!

il。

   

(二)肝包膜、边角和形态

   肝包膜增厚,失去光滑的纤维亮线.回声增强,厚薄不均,晚期肝脏缩小、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小结节状,出现腹水时更清晰。

肝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肝横切面失去楔形,矢状面不呈三角形,似椭圆形。

   (三)肝实质

   早期可见肝脏肿大。

常因肝内脂肪变性及纤维性变,使肝实质内回声致密,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

大结节性肝硬化可见肝实质内为反射不均的弥漫性斑状改变。

或呈索条状、结节样光带、光团改变,透声性差,于强回声间可见小的低回声区。

   (四)肝内外血管

   实时线阵超声可显示门静脉主干(91.1%)、脾静脉(84.4%)、肠系膜上静脉(75.6%)的管径和呼吸运动时的动态变化。

   1.早期改变不显著,后期可见肝内血管粗细不均匀,扭曲、紊乱,甚至因为血管闭塞而不能显示。

肝静脉变化尤为明显,表现为主干变细,分支狭窄。

   2.门静脉肝内l~2级分支管腔变细不明显,门静脉主干、右干及左支矢状部管径增粗,肝静脉变细,直径平均0.56cm(正常0.77cm)。

   3.肝动脉,由于肝内静脉扭曲变细,增加了肝动脉的灌注阻力,致使其代偿性肥大。

肝动脉门静脉吻合支的开放,使肝动脉血流增加。

扩大的肝动脉管壁具有搏动性。

门静脉高压症超声表现有脾肿大,门脉高压者有脾肿大,脾包膜增厚,脾静脉内径m8mm,以脾门明显,有可见增粗的脾动脉。

腹水分布在肝的周围。

在腹水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