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662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WPS 页数:16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ps

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空气第一单元空气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找空气1找空气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

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

一:

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

塑料袋鼓鼓的。

师:

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

空气。

师:

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二:

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三:

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

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2、认识空气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

(不能装东西)

(2)提问:

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

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

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小结:

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

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

小结:

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3纸风车3纸风车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教学准备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师:

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1.自主探索。

师:

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

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

拓展活动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4常见的动物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教学新课活动一:

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

(小组讨论汇报)三、回顾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

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

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它们有哪些不同?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5动物的反应5动物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

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1.提问: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6动物的运动6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

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

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

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

是的。

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

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

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

很好。

大家答得完全正确。

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

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

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

最终使学生认识:

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

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

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

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

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

从而认识:

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

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

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

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例如:

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

噢!

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

我感觉到的。

教师:

哦,是感觉到的。

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

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

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

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

教师:

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

吃饭。

教师:

与哪个系统有关?

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

消化系统。

这个系统将会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7小动物找妈妈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老师:

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老师:

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

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

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

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

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