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594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docx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

校外培训机构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

某某校外培训机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根据有关疫情防控工作通知要求,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结合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特点与实5示,制定工作方案。

一、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体系1.加强组织领导。

机构成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领导小组,法定代表人为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担任组长,认真落实“四个到位”(人员管控到位、防护用品到位、防控责任到位、防控措施到位),全面负责本机构防控疫情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督办。

明确防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

组长:

林林副组长:

***林*教学点主要负责人:

*******教学点主要负责人:

****2.完善应急机制。

制定和完善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并报**街道教育局备案。

完善并实施五项制度:

防疫工作开展情况每日向**街道教育局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员健康状态监测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通风和消毒制度。

做好学员健康管理、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踪、复课证明查验、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等工作。

3.加强信息沟通。

机构信息报告人为****(电话: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向**街道教育局报送信息。

及时与街道卫生健康局(联系人:

***,联系电话: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人:

***,联系电话:

***))、**街道医院(联系人:

***,联系电话:

***)加强沟通,取得专业技术支持,开展联防联控。

二、落实综合防控工作措施

(一)复课复训削准备措施4.加强培训。

*月*前,针对教职员工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讲、知识宣传和防控技能培训,提高教职员工自觉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在全市中小学开学之前,不组织开展任何形式的线下面授等教学活动和其他线下聚集性活动。

全市普通中小学开学后,须经过属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方能开展线下培训业务;未经省教育厅备案,不得开展线上培训业务。

5.改善条件。

配备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口罩、消毒液、洗手液或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

设置相对独立的观察室,用以暂时留观身体不适的教职工、学员及家长。

增设废弃口罩垃圾箱,加强废弃口罩统一回收管理。

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环境消毒,不留卫生死角。

6.摸清底数。

建立教职员工和学员假期行踪和健康监测机制,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摸清师生底数,建立教职员工和学员健康卡,内容至少包括:

师生返校前14天的身体健康状况、密切接触者身体健康状况、返校前14天内是否有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是否与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有接触等。

7.分类安排。

根据排查结果,制定师生分期分类复工复学方案,杜绝教职员工带病复工、学员带病复学,妥善安排因疫情误课学员的网络教学、补课或遐费等工作。

(二)复课复训后防控措施8.保持空气流通。

开窗通风,无学员或温暖季节培训时,实行全日开窗;寒冷季节有学员时,可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开启教室和走廊的门窗换气,每日至少开窗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通风条件不良的教室、活动室和办公室等暂不使用。

9.严格消毒规程。

(1)地面:

可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拭(按药液说明配加清水),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拖拭干净,每天至少一次;

(2)讲台、课桌椅、窗台、角橱、门窗把手、开关、坐便器、台面等高频接触的部位:

可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每天至少一次;(3)空调滤网:

每月清洁消毒一次,过滤网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用清水冲净晾干;(4)特殊情况:

机构内有人出现发热、咳p敕等症状,且其在14天内有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的旅居史,或者接触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或有聚集性发热病例时,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同时立即向属地疾控中心、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在属地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消毒工作。

10.坚持体温检测。

进入机构的员工、学员及家长等所有人员均须经过体温测量,体温正常方能入内,并佩戴口罩。

禁止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等)的人员进入机构。

特别是在城市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办学的机构,对出入机构人员应使用消毒剂对其手进行消毒,注重对反复进出机构人员进行消毒和测量。

11.加强信息跟踪。

坚持对在校教职员工和学员进行晨检、午检、因病缺勤登记与报告、复课证明等日常防控工作。

因病缺课(勤)人员应根据医院康复证明和隔离期限确认后,方可复工复训。

12.开展应急处置。

对疫情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如发现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等)和异常情况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其带到观察室(相对独立的隔离房间),向机构疫情联络员报告,在第一时间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并按照要求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附件:

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九项制度学校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九项制度一、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设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指定疫情报告人,统筹疫情报告工作。

学校疫情报告人可由校医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疫情、疑似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工作。

建立卫生应急协作机制,明确属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定点医院)、卫生健康部门以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加强疫情信息沟通。

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等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向属地疾控机构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

托幼机构每天儿童入园进入班级前,卫生保健人员做好体温检测和晨检工作,对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与观察;托幼机构午睡前应加测一次体温。

中小学校在入校前完成体温检测。

每天早晨第一节课上课前,班主任完成对学生健康状况的询问与观察。

高校和中职学校应在早晨第一节课前完成体温检测和数据收集工作。

幼儿和中小学生应在晨检后先洗手再入园(校)。

教职员工(含厨工)也应进行晨检。

询问和观察要点为:

(1)新冠肺炎相关症状:

发热(腋下温度彡37.3°C或额头温度彡36.8°C)、咳嗽、乏力、呼吸不畅、腹泻、流涕、咳痰等。

(2)其他传染病相关症状:

皮疹(含皮肤、口腔黏膜等)、呕吐、腹泻、黄疸、腮腺肿大等。

如果晨检和日常观察中发现学生出现各种感染症状,请立即向其发放一次性口罩,并将其转至隔离房间等待,由校医及时进行排查。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及时报告,做好记录并通知家长。

校医院/校医室(保健室)应做好晨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每天及时收集、统计和报告。

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并立即报告。

可使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做好晨检日检信息登记和上报工作。

及时核实、报告和跟进处理预警信息。

三、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学生和幼儿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者,应由家长向班主任提出请假,因病请假要出具医院证明。

如因突然发病,无法由医院开具证明者,应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口头请假,事后补交假条或医院证明。

班主任(辅导员)要关注本班学生出勤情况。

对于因病缺课的同学,应问明病因,填写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表,及时报交校医。

人事部门每日登记缺勤的教职工,追踪缺勤原因,并做好记录,及时报交校医。

校医(保健教师)对师生因病缺课登记表进行汇总、分析,若发现聚集性情况,应及时通报学校疫情报告人,向疾控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四、复课证明查验制度严格执行患传染病学生或幼儿复课前的查验工作,尽量避免续发病例的发生。

患传染病的学生或幼儿病愈且隔离期满后,班主任(辅导员)应督促其先到医院或社区开具病愈证明,复课前持医院病愈证明到校医院/卫生室(保健室)复核确认登记,方可回课室上课。

若校医复核结论与学生的医院病愈证明不一致,以校医的结论为准,学生暂不返校上课,并遵照校医的休假建议继续休息。

校医应向家长做好沟通解释,若家长对复核结论、休假建议存在争议,校医立即将情况报告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协商后做出是否返校的决定,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五、健康管理制度疫情期间暂停师生常规年度体检工作。

若发现学生出现发热、乏力、气促、干咳、腹泻、呕吐等症状,班主任要及时报告并对学生进行隔离至痊愈,并通过校医复核通过才能返回上课。

若发现教职工出现发热、乏力、气促、干咳、腹泻、呕吐等症状,要及时调离岗位,直至痊愈,并通过校医复核通过才能返岗。

六、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托幼机构、小学、初中使用)在儿童入园入学(幼儿园、小学、初中)时,学校(含托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收取儿童查验证明及接种证复印件,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规划系统进行建档和查验。

对于需补种疫苗儿童,学校应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带儿童到接种门诊补种疫苗,在入学入园后3个月内完成疫苗补种工作。

查验工作完成后,学校应将本单位的查验证及补种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上报辖区接种门诊。

七、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建立学校环境卫生检查小组,制定卫生检查标准,指定负责人,加强校园环境卫生领导工作。

由学校主管卫生人员每周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各卫生区域进行检查和督促,记录每次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整改。

每日对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礼堂、浴室等公共场所及垃圾桶站消毒一次。

疫情期间每日对上述场所开窗通风情况进行检查。

规范保洁卫生操作,清洁人员需每日工作前接受体温检测,腋温不超过37.3°C或额温不超过36.8°C方可开始工作。

工作时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或乳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并按要求对场所等消毒工作做好记录。

规范相关垃圾规范处理操作,卫生保健室和独立的隔离场所产生的垃圾要用医疗废物专用袋严密包装,并及时清运。

未清运的垃圾要置于有盖的桶内,每天用有效氯含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垃圾桶内外表面等;按照《医疗废物垃圾管理办法》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做好不同垃圾分类处理。

八、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包括微信、公众号、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等,做好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和防护技术,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疫情,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

各职能部门注意做好舆情控制,杜绝个人通过自媒体或微信等传播和扩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均以政府部门公布为准。

提醒广大师生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出门戴口罩、勤洗手;2.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3.出现发热等症状,佩戴口罩并及时就医;4.不吃野味,将肉和蛋彻底煮熟;5.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6.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7.不要随地吐痰;8.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9.非必要,不去疫情防控重点区域;10.做好室内环境通风工作,保持空气清新。

九、通风、消毒制度制定校园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制度和具体细则,各类场室应尽量保持通风,空气流动。

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消毒制度请参考《关于全力防控疫情确保开学安全的通知》中《广东省学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卫生清洁消毒指引(第一版)》。

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及流程图一、防控工作体系1.成立党组织书记或校长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班子、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校长为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解、任务落实和督促检查。

有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各校区须指定防控工作责任人。

2.建立学校、班级、师生、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及时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随时关注学生健康状况。

3.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三方案九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学前准备工作方案、开学工作方案;联防联控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复学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通风、消毒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4.明确属地管理原则。

各学校要加强与地方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就近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取得专业技术支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防联控。

5.建立疫情信息定期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人,及时按要求向有关单位报送信息。

二、防控工作措施

(一)开学前1.学校应在开学前汇总学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家庭成员等信息,逐日收集学生的体温情况、有无发热咳嗽等症状、主要活动区域疫情状况等信息并做好记录。

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

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如有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2.中职学校应全面摸排本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地点、时间安排、工作生活环境、疫情防护措施等具体情况。

疫情结束前,不得安排新的实习实训。

在疫情持续期间,涉及车站、机场、码头、商超、酒店、展馆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公共场所的实习一律停止。

对在校外实习实训、暂时无法撤回的师生,要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安排,做好安全防护,加强日常管理,严控人员外出,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生活保障。

3.开学前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方案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制度和知识技能培训。

4.加强宣传引导。

广泛发挥学校官网官微等平台作用,通过微信、短信、宣传海报等形式,对师生和家长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动员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防控措施,提高自觉防控意识和能力,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疫情期间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会,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5.学生应学会正确佩戴口罩,注意定期更换、处理。

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

摘除口罩后,应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擦拭,时间大约为20秒。

6.学生应保持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避免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挡口和鼻或用手肘衣服遮挡,并尽快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

7.学生就餐要吃熟食,不要光顾路边无证摊点,防止暴饮暴食,注意食品保质期。

可使用消毒湿巾对就餐的小桌板等进行擦拭消毒。

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8.学生居家应注意加强开窗通风、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

9.建立教职员工和学生假期行踪和健康监测机制。

对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全覆盖排查,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精准掌握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教职员工、学生的分布情况,精准掌握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教职员工、学生在校内各年级、班级的分布情况,特别是要精准掌握每一名确诊及疑似师生的康复情况,精准掌握每个教职员工、学生返校前14天的身体健康状况,“一人一案”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对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教职员工、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的人员不得上班、上学。

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精准安排学生,分年级、分班级、分期、分批有序返校,保证返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覆盖的健康监测、健康保护。

10.学校应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联系,解决防控疫情所需设备设施、医务人员配备问题,做好疫情防控应对准备。

在卫生室附近设置相对独立的观察室,用以暂时留观身体不适的师生,优化工作流程、做好环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1.加强校车安全卫生检查。

重点对车内座椅、扶手、安全带、吊环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剂消毒后,应晾干并及时通风换气。

12.做好食堂、饮用水的安全监管。

提前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开展安全操作培训,体检和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13.学校开学前应按规范配齐配足食堂、公共卫生间等区域的水龙头数量,保证满足需求;在校内各公共卫生间配备充足的洗手液或肥皂,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正确洗手图示”,宣传指引学生学会正确洗手方法。

14.学校应加强值班值守,及时报送疫情防控信息。

15.开学前一天,学校应全面检查防疫工作部署的到位情况,再次进行校园环境消毒,做好开学准备。

(二)开学当日1.学生返校当天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填写健康卡,不允许带病或未解除医学观察人员上学。

严控入校管理,建立入校体温检测制度,进入校内的所有人员,均需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入校。

2.师生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或乘坐私家车上学。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须全程佩戴口罩。

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3.返校途中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

摘除口罩后,应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擦拭,时间大约为20秒。

返校途中请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接触水龙头、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键、柜台、话筒等物品后,应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

4.师生在教学、办公区域内应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

乘坐电梯时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保持距离,如乘坐时触摸过电梯部件(如按钮或扶手等),出电梯后应尽快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

5.学校应保持教学区域环境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每日对电梯、楼梯扶手进行清洁、消毒。

6.学生放学途中应规范佩戴口罩,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

用75%酒精或消毒湿巾擦拭钥匙、文具、水杯等随身物品,把外套放到通风处。

7.学校应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可疑症状者,应及时上报,同时配合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8.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开学典礼等大型集体活动。

(三)开学后1.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校要在开学后及时对所有在校生上一堂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宣讲课,重点宣传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知识。

同时,在校区显著位置设置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栏,提升学生和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意识。

2.在校门以及图书室、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入口处设置手持式红外额温仪,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门入口设置红外热成像仪。

3.学校应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填写健康卡,不允许带病或未解除医学观察人员上学。

在学生中建立班级负责制,各班安排专门学生负责健康检测并及时向学校报告情况。

对出现可疑症状的学生,学校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

在卫生部门人员开展工作之前,学校应将可疑病例隔离在观察区域,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卫生,与他人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如果学生有恐慌等心理问题,应尽快进行心理疏导。

5.学校应对学生宿舍实行专人负责制,保持学生公寓及公共区域清洁,定期消毒,做好记录。

对学生发放卫生习惯手册,做好引导;宿舍出入口应安排人员查验学生信息,控制进出人流。

住校学生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接触不相关人员。

外出应规范佩戴口罩。

6.走读学生上学、放学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或家长接送。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须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7.师生在教学、办公区域内应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

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应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

摘除口罩后,应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擦拭,时间大约为20秒。

8.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接触水龙头、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键、柜台、话筒等物品后,应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间为15-30秒。

9.乘坐电梯时应全程佩戴口罩,排队乘坐,避免拥挤,尽量保持距离,如乘坐时触摸过电梯部件(如按钮或扶手等),出电梯后应尽快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

10.师生传递纸质文件或资料前后均需洗手,传递时应佩戴口罩。

接待外来人员时,双方佩戴口罩,减少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及时洗手。

11.加强对集体配餐单位监控管理,尤其督促落实送餐到校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个人卫生防护。

食堂从业人员(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等有关人员)均应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应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

12.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

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

13.餐具用品须按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高温消毒。

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

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作用10分钟;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作用15—20分钟;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

14.学生就餐排队时应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排队时应佩戴口罩,进食前摘掉口罩并洗手。

就餐时应使用食堂高温消毒后的餐具用品,或使用清洁消毒后的自备餐具。

尽量错峰就餐、分散就餐,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减少人员交谈,餐后及时洗手。

配餐时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营养。

15.学校应引导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学生应坚持做好课间操,适量活动,保持身体健康。

16.学校应保持教学区域环境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对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电梯等公共活动区域,应加强通风、清洁、消毒,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17.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暂不组织社团的聚集性活动,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定时开窗通风,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

会议结束后对场地、家具进行消毒。

18.学校及时核查、补充疫情防控公共物资,如体温计、消毒用品、洗手液或肥皂、垃圾袋等,确保物资充足。

19.学校应加强值班值守,按要求及时报送疫情防控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