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合同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449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外合同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涉外合同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涉外合同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涉外合同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涉外合同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外合同案例.docx

《涉外合同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外合同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涉外合同案例.docx

涉外合同案例

篇一:

涉外合同案例

中国某技术设备公司诉德国某有限公司技术引进合同纠纷案

【案情简介】

原告:

中国某技术设备公司。

被告:

德国某有限公司。

1991年8月,我国某技术设备公司(受让方)与德国某有限公司(转让方)签订了一份引进新型液压泵生产设备和制造该新型液压泵专有技术的合同。

该合同主要有以下规定:

1.转让方在1992年5月前将受让方所需的一整套新型液压泵生产设备装船运至中国大连港;

2.在受让方收到约定设备后,转让方将派遣技术人员,指导中方人员对该设备的操作,并负责培训中方人员掌握约定的技术;?

.技术资料将随进口的液压泵设备一起交给受让方;

4.受让方应对那些总机构是在中国以外注册的液压泵用户,假如与转让方的利害关系无冲突和将无冲突,那么这些液压泵的生产和交货是可以进行的。

如上所述情况须经双方协商最后判断,与转让方是否存在利害关系的冲突或是否将存在冲突,将由转让方单方决定;付引进设备的费用总额为36.75万元,技术资料及人员培训费19.35万元,合同价格共计56.10万元。

受让方在签订合同前对合同条款并未作认真审查,到合同实际履行过程才发现,上述第四项合同内容几乎将受让方出口该合同产品的权利剥夺殆尽。

受让方要出口合同产品,都必须得到转让方的同意,而转让方为了维护己方的国际市场,必然会以该项出口与转让方的利害关系有冲突为由,拒绝同意受让方出口该合同产品,即使同意,也会借机索取高额补偿费用。

?

于是受让方试图与转让方磋商,以求修改合同中这一不公平条款,遭到转让方拒绝。

受让方遂诉至法院,以显失公平和转让方有欺诈意图为由,请求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

请问合同中有关产品出口的条款是否为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为什么?

?

【审理结果】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庭外和解:

转让方同意取消该争议条款,受让方向转让方支付12万元的补偿金。

?

案情评析】:

在本案中,上述合同内容第4项虽然

没有对受让方合同产品的出口作出数量、对象及渠道等方面的限制,但实质上仍是一个限制性条款,是对受让方用引进技术生产产品出口加以不合理限制的条款。

表面上看来,转让方会同意与其利害关系没有冲突的出口项目,但由于转让方握有能否出口的单方决定权,而转让方毫无疑问会利用这一权利竭力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阻止受让方出口产品,因此这个条款实际上剥夺了受让方的出口自由。

这是一个较隐蔽的限制性条款,貌似公允,实质上却极大地限制了受让方的权利。

如果在技术引进中不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分析、权衡利弊,就易为这种条款所蒙蔽。

?

虽然转让方在合同中加入的这一不合理限制性条款违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但该合同已获得审批机关的批准而生效,且受让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也有疏忽,再有合同已大部分履行,受让方已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因此,由受让方一次性补偿转让方一定金额、取消合同中原有限制性条款,对受让方来说,能使其长远受益,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案例

原告:

南京金陵制药厂(下简称金陵制药厂)。

住所地:

南京市黄埔路3号。

被告: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下简称省中医研究所),住所地:

南京迈皋桥十字街100号。

?

1983年12月3日,金陵制药厂与省中医研究所签订了"797"针剂生产专利转让合同,双方约定,省中医研究所将其完成小试工作的"797"针剂与金陵制药厂协作完成中试加工任务;待成果鉴定后,省中医研究所拥有该成果的所有权,金陵制药厂则取得"生产专利权";

金陵制药厂在产品投产后5年内支付省中医研究所产品利润的15%,5年期满后,"生产专利权"完全归属金陵制药厂,未经双方协商,不得将该技术转让给第三人,不得泄露技术内容或修改中止本合同。

1985年6月19日,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成果鉴定,将"797"针剂定名为"脉络宁注射液"。

?

随后,金陵制药厂按苏卫药准字(85)1776-1号批准证书进行生产,并从1985年至1990年共支付给省中医研究所利润提成100.2万元。

1992年5月12日,省中医研究所与河南淅川制药厂签订了一份"脉络宁"技术转让合同,取得技术入门费30万元。

1992年12月15日,省中医研究所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脉络宁静脉注射液的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

92107848.×,国家专利局于1993年11月10日将该专利申请公开。

?

原告方以被告方擅自将"脉络宁注射液"技术转让给河南省淅川制药厂,违反了与金陵制药厂合同的约定为理由,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撤销省中医研究所与河南省淅川制药厂的技术转让合同,赔偿违约金及经济损失200万元。

?

被告辩称:

脉络宁注射液(原名797针剂)系省中医研究所多年研究的重大科技成果,金陵制药厂有偿取得的"生产专利权"是普通生产许可权。

提成期满后,金陵制药厂享有继续生产的权利,但这种技术转让并非买断。

省中医研究所享有向第三方转让技术的权利,况且,双方1983年所签合同已期满,省中医研究所的转让行为不属违约。

请求法院驳回金陵制药厂的诉讼请求。

?

请问本案该如何审理?

?

?

「审判」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金陵制药厂与省中医研究所在1983年12月3日签订的合同中约定的"生产专利权",应属生产专用权,与产品或方法的专利权不应等同。

虽然双方所签合同的提成期满,但双方的其他有关约定仍然有延续性。

因此,省中医研究所在申请92107848.×号发明专利前,将技术转让给河南淅川制药厂实施的行为,违反了与金陵制药厂的合同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

?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省中医研究所赔偿金陵制药厂违约金30万元,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付清。

本案诉讼费20010元,由省中医研究所承担。

本案判决书下达后,在江苏省专利局主持下,本案原、被告双方又就"脉络宁注射液"专利权属问题进行调解,双方达成协议:

省中医研究所转让专利申请权,金陵制药厂以1820010元一次性买断。

?

根据判决书判决内容,金陵制药厂实际只需支付150万元。

双方均未上诉?

分析

我们认为,对于当事人双方1983年所签的合同,应理解为"独占"性质的"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其理由是:

(1)在合同中,双方约定,新药投产后,"未经双方协商",不能再将技术转让给第三家,并且不得"泄露技术内容或修改、中止本合同",

在案件审理中,原、被告双方均提交了合同的文本,可见该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研究所将"脉络宁注射液"再次转让给第三方是不妥当的。

"生产专利权"在此处实质上应理解为独占性质的实施权。

这是指一项专门的权利,金陵制药厂有偿取得,研究所在没有新的约定或取得法律上的授权外,无权再行处分。

在排他性的实施权外,双方还承担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

(2)"脉络宁注射液"已受到国家中成药品种有关行政法规的保护,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即使有企业受让了该项技术,亦不会得到生产批文。

因此,金陵制药厂在事实上已拥有了独家生产的权利。

?

涉外合同违约金纠纷

[案情]某公司去年六月同英国某公司签订一货物买卖合同,合同规定交货期为去年九月底。

价格条件为fob,违约金为5%。

合同签订后,某公司积极组织货源,于九月中旬将全部货物运至港口,但对方公司迟迟不开具信用证及派船。

在此期间,某公司多次与对方联系,对方称该批货物的最终用户倒闭,其正在另寻买主,请求某公司推迟交货时间并表示愿意承担违约金。

直至去年12月,对方提出不接受该批货物,并支付某公司违约金十万元人民币。

但由于该货物价格下降,某公司买掉货物后,差价加上滞港费、运输费等,损失达35万多元,这样,某公司在收取违约金后,仍损失25万元,问:

违约金同赔偿金是否相同,某公司可否要求对方赔偿25万元的损失?

?

日内付款。

后来,卖方并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交货,也未向买方说明原因。

在买方的催促下,卖方提出由于港元汇率下跌和日元汇率上涨,无法按照原协议价格交货,要求买方增加货款1000至2000港元。

买方拒绝了卖方的要求,坚持按原合同履行。

但卖方置买方的多次催促于不顾,拖延至9月20日,仍拒不交货。

买方因业务需要,只好租用汽车,后因租车费用过高,遂于同年10月6日用5.2港元向另一港商购得同型号、同规格的汽车。

随后,买方通知卖方解除原购销合同,并要求卖方赔偿租车费及高出原合同价格购车的损失。

卖方对此拒不同意,由此发生纠纷。

?

[问题]

1.原告未经被告同意即以高出原合同规定的价格购进汽车,多付出的差价应由谁承担?

?

2.原告要求卖方赔偿租车费的诉讼请求能否予以满足?

为什么?

?

被告方超过约定履行期限多日仍拒不交货的行为构成了违约,为此被告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07条和第108条的规定,作出以下判决:

1.被告超过约定履约期限多日仍然拒不交货的行为应当认定构成违约;

2.被告方应当承担违约后果,赔偿原告租车费用及高出原合同价格购车的损失;

3.本判决自生效之日起10日内履行完毕,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分析

本案中纠纷即属于"不履行合同义务"这一种违约形式。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

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弥补另一方受到的损失的,另一方仍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当与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但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

我国《合同法》第119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对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由此可见,在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另一方因此而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另一方并非只事有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而不负担任何义务。

这种对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性规定,保障了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公平精神的一种体现。

本案中被告以港元汇率下降为由为自己违约寻找借口,提出因情势变更而致逾期不能交货而违约是不能成立的,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因汇率的变动,买卖双方均有可能受到经济损失,这也是当事人双方在订约时都甘冒的风险。

因此,被告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原告为尽量缩减因被告违约而带来的损失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被告应当赔偿原告的租车费用以及因高出原合同价格买汽车的损失,原告并且可以依照《合同法》第93条和94条的规定,有权解除该汽车购销合同。

篇二:

涉外合同案例

中国某技术设备公司诉德国某有限公司技术引进合同纠纷案

【案情简介】

原告:

中国某技术设备公司。

被告:

德国某有限公司。

1991年8月,我国某技术设备公司(受让方)与德国某有限公司(转让方)签订了一份引进新型液压泵生产设备和制造该新型液压泵专有技术的合同。

该合同主要有以下规定:

1.转让方在1992年5月前将受让方所需的一整套新型液压泵生产设备装船运至中国大连港;2.在受让方收到约定设备后,转让方将派遣技术人员,指导中方人员对该设备的操作,并负责培训中方人员掌握约定的技术;

.技术资料将随进口的液压泵设备一起交给受让方;

4.受让方应对那些总机构是在中国以外注册的液压泵用户,假如与转让方的利害关系无冲突和将无冲突,那么这些液压泵的生产和交货是可以进行的。

如上所述情况须经双方协商最后判断,与转让方是否存在利害关系的冲突或是否将存在冲突,将由转让方单方决定;付引进设备的费用总额为36.75万元,技术资料及人员培训费19.35万元,合同价格共计56.10万元。

受让方在签订合同前对合同条款并未作认真审查,到合同实际履行过程才发现,上述第四项合同内容几乎将受让方出口该合同产品的权利剥夺殆尽。

受让方要出口合同产品,都必须得到转让方的同意,而转让方为了维护己方的国际市场,必然会以该项出口与转让方的利害关系有冲突为由,拒绝同意受让方出口该合同产品,即使同意,也会借机索取高额补偿费用。

于是受让方试图与转让方磋商,以求修改合同中这一不公平条款,遭到转让方拒绝。

受让方遂诉至法院,以显失公平和转让方有欺诈意图为由,请求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

请问合同中有关产品出口的条款是否为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为什么?

【审理结果】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庭外和解:

转让方同意取消该争议条款,受让方向转让方支付12万元的补偿金。

案情评析】:

在本案中,上述合同内容第4项虽然没有对受让方合同产品的出口作出数量、对象及渠道等方面的限制,但实质上仍是一个限制性条款,是对受让方用引进技术生产产品出口加以不合理限制的条款。

表面上看来,转让方会同意与其利害关系没有冲突的出口项目,但由于转让方握有能否出口的单方决定权,而转让方毫无疑问会利用这一权利竭力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阻止受让方出口产品,因此这个条款实际上剥夺了受让方的出口自由。

这是一个较隐蔽的限制性条款,貌似公允,实质上却极大地限制了受让方的权利。

如果在技术引进中不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分析、权衡利弊,就易为这种条款所蒙蔽。

虽然转让方在合同中加入的这一不合理限制性条款违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但该合同已获得审批机关的批准而生效,且受让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也有疏忽,再有合同已大部分履行,受让方已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因此,由受让方一次性补偿转让方一定金额、取消合同中原有限制性条款,对受让方来说,能使其长远受益,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案例

原告:

南京金陵制药厂(下简称金陵制药厂)。

住所地:

南京市黄埔路3号。

被告: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下简称省中医研究所),住所地:

南京迈皋桥十字街100号。

1983年12月3日,金陵制药厂与省中医研究所签订了"797"针剂生产专利转让合同,双方约定,省中医研究所将其完成小试工作的"797"针剂与金陵制药厂协作完成中试加工任务;待成果鉴定后,省中医研究所拥有该成果的所有权,金陵制药厂则取得"生产专利权";

金陵制药厂在产品投产后5年内支付省中医研究所产品利润的15%,5年期满后,"生产专利权"完全归属金陵制药厂,未经双方协商,不得将该技术转让给第三人,不得泄露技术内容或修改中止本合同。

1985年6月19日,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成果鉴定,将"797"针剂定名为"脉络宁注射液"。

随后,金陵制药厂按苏卫药准字(85)1776-1号批准证书进行生产,并从1985年至1990年共支付给省中医研究所利润提成100.2万元。

1992年5月12日,省中医研究所与河南淅川制药厂签订了一份"脉络宁"技术转让合同,取得技术入门费30万元。

1992年12月15日,省中医研究所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脉络宁静脉注射液的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

92107848.×,国家专利局于1993年11月10日将该专利申请公开。

原告方以被告方擅自将"脉络宁注射液"技术转让给河南省淅川制药厂,违反了与金陵制药厂合同的约定为理由,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撤销省中医研究所与河南省淅川制药厂的技术转让合同,赔偿违约金及经济损失200万元。

被告辩称:

脉络宁注射液(原名797针剂)系省中医研究所多年研究的重大科技成果,金陵制药厂有偿取得的"生产专利权"是普通生产许可权。

提成期满后,金陵制药厂享有继续生产的权利,但这种技术转让并非买断。

省中医研究所享有向第三方转让技术的权利,况且,双方1983年所签合同已期满,省中医研究所的转让行为不属违约。

请求法院驳回金陵制药厂的诉讼请求。

请问本案该如何审理?

「审判」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金陵制药厂与省中医研究所在1983年12月3日签订的合同中约定的"生产专利权",应属生产专用权,与产品或方法的专利权不应等同。

虽然双方所签合同的提成期满,但双方的其他有关约定仍然有延续性。

因此,省中医研究所在申请92107848.×号发明专利前,将技术转让给河南淅川制药厂实施的行为,违反了与金陵制药厂的合同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省中医研究所赔偿金陵制药厂违约金30万元,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付清。

本案诉讼费20010元,由省中医研究所承担。

本案判决书下达后,在江苏省专利局主持下,本案原、被告双方又就"脉络宁注射液"专利权属问题进行调解,双方达成协议:

省中医研究所转让专利申请权,金陵制药厂以1820010元一次性买断。

根据判决书判决内容,金陵制药厂实际只需支付150万元。

双方均未上诉

分析

我们认为,对于当事人双方1983年所签的合同,应理解为"独占"性质的"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其理由是:

(1)在合同中,双方约定,新药投产后,"未经双方协商",不能再将技术转让给第三家,并且不得"泄露技术内容或修改、中止本合同",在案件审理中,原、被告双方均提交了合同的文本,可见该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研究所将"脉络宁注射液"再次转让给第三方是不妥当的。

"生产专利权"在此处实质上应理解为独占性质的实施权。

这是指一项专门的权利,金陵制药厂有偿取得,研究所在没有新的约定或取得法律上的授权外,无权再行处分。

在排他性的实施权外,双方还承担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

(2)"脉络宁注射液"已受到国家中成药品种有关行政法规的保护,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即使有企业受让了该项技术,亦不会得到生产批文。

因此,金陵制药厂在事实上已拥有了独家生产的权利。

涉外合同违约金纠纷

[案情]某公司去年六月同英国某公司签订一货物买卖合同,合同规定交货期为去年九月底。

价格条件为fob,违约金为5%。

合同签订后,某公司积极组织货源,于九月中旬将全部货物运至港口,但对方公司迟迟不开具信用证及派船。

在此期间,某公司多次与对方联系,对方称该批货物的最终用户倒闭,其正在另寻买主,请求某公司推迟交货时间并表示愿意承担违约金。

直至去年12月,对方提出不接受该批货物,并支付某公司违约金十万元人民币。

但由于该货物价格下降,某公司买掉货物后,差价加上滞港费、运输费等,损失达35万多元,这样,某公司在收取违约金后,仍损失25万元,问:

违约金同赔偿金是否相同,某公司可否要求对方赔偿25万元的损失?

日内付款。

后来,卖方并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交货,也未向买方说明原因。

在买方的催促下,卖方提出由于港元汇率下跌和日元汇率上涨,无法按照原协议价格交货,要求买方增加货款1000至2000港元。

买方拒绝了卖方的要求,坚持按原合同履行。

但卖方置买方的多次催促于不顾,拖延至9月20日,仍拒不交货。

买方因业务需要,只好租用汽车,后因租车费用过高,遂于同年10月6日用5.2港元向另一港商购得同型号、同规格的汽车。

随后,买方通知卖方解除原购销合同,并要求卖方赔偿租车费及高出原合同价格购车的损失。

卖方对此拒不同意,由此发生纠纷。

[问题]

1.原告未经被告同意即以高出原合同规定的价格购进汽车,多付出的差价应由谁承担?

2.原告要求卖方赔偿租车费的诉讼请求能否予以满足?

为什么?

被告方超过约定履行期限多日仍拒不交货的行为构成了违约,为此被告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07条和第108条的规定,作出以下判决:

1.被告超过约定履约期限多日仍然拒不交货的行为应当认定构成违约;

2.被告方应当承担违约后果,赔偿原告租车费用及高出原合同价格购车的损失;

3.本判决自生效之日起10日内履行完毕,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分析

本案中纠纷即属于"不履行合同义务"这一种违约形式。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

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弥补另一方受到的损失的,另一方仍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当与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但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

我国《合同法》第119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对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由此可见,在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另一方因此而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另一方并非只事有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而不负担任何义务。

这种对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性规定,保障了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公平精神的一种体现。

本案中被告以港元汇率下降为由为自己违约寻找借口,提出因情势变更而致逾期不能交货而违约是不能成立的,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因汇率的变动,买卖双方均有可能受到经济损失,这也是当事人双方在订约时都甘冒的风险。

因此,被告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原告为尽量缩减因被告违约而带来的损失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被告应当赔偿原告的租车费用以及因高出原合同价格买汽车的损失,原告并且可以依照《合同法》第93条和94条的规定,有权解除该汽车购销合同。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

上诉人(原审被告):

瑞士工业资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曼。

考赫,瑞士工业资源公司董事。

委托代理人:

刘桂荣,上海市第七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

戴国荣,上海市第七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

法定代表人:

许德恩,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

曹宪志,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法律事务部主任。

委托代理人:

蒋鸿礼,上海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瑞士工业资源公司因被上诉人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其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1988年5月11日(86)沪中经字第30号民事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该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1988年8月30日进行了公开审理,查明:

被上诉人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受浙江省温州市金属材料公司的委托,于1984年12月28日与美国旭日开发公司签订购买9000吨钢材的合同。

之后,旭日开发公司因无力履约,请求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同意将卖方变更为上诉人瑞士工业资源公司。

瑞士工业资源公司随即于1985年3月14日向被上诉人发出电传称:

"货物已在装船港备妥待运","装船日期为1985年3月31日",要求被上诉人"将信用证开给挪威信贷银行(在卢森堡),以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为受益人"。

同年3月26日,上诉人又向被上诉人发出电传称:

"所供钢材可能由我们的意大利生产厂或西班牙生产厂交货",并告知了钢材的价格条款、交货日期等。

1985年4月1日,上诉人的法定代表人考赫授权旭日开发公司董事长孙道隆,代表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在上海就旭日开发公司与被上诉人所订立的原合同签订了《合同修改协议书》,约定将钢材数量由原定的9000吨增至9180吨,价款为229.5万美元不变,上诉人应在接受信用证后两周内装船待运。

1985年4月19日,被上诉人通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以上诉人为受益人、金额为229.5万美元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

信用证载明:

钢材"从意大利拉斯佩扎装运到温州,最迟期限为1985年5月5日。

不允许分批装运,不允许转船运输","受益人必须保证所发的每件货物都与合同中的约定完全一致"。

随后,上诉人将全套单据通过银行提交被上诉人。

提单签发的日期为1985年5月4日,载明装运人为上诉人,并由其在提单上背书。

由上诉人开具的销货发票,载明钢材数量为9161吨,货款2290250美元。

同年6月1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将上述货款汇付上诉人。

货款汇付后,被上诉人因未收到上述钢材,从1985年7月起连续10余次以电传、函件向上诉人催询和交涉。

但上诉人或拒不答复,或以种种托词进行搪塞。

经被上诉人一再催促,上诉人才于同年9月5日回电称:

"中国港口拥挤,船舶将改变航线","最迟抵达日期预计为1985年10月20日"。

届时,被上诉人仍未收到钢材,去电指责上诉人的欺诈行为,并声言要"将此事公诸于众"时,上诉人于同年10月30日致电被上诉人,全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