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正面、侧面
概括、细节
描写
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
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
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1、情节的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
A、人称运用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
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六、小说的标题及作用
1、理解
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
A、线索,贯穿全文B、点明主题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缨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地点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片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缨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我终生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满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缨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缨子知不知道呢?
妈:
我打算在下个月和缨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3.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其作用是什么?
(2分)
4.小说表现了我的痛苦、悔恨和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文中表露“悔恨”情绪最鲜明的一句是哪句?
(1分)
5.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在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
(2分)
6.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缨子是听了“我”的话,才去寄信的,一切都怨“我”太冒失。
B.“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表现“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空潦的心境。
C.把缨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缨子长得像蝴蝶的外貌。
D.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爱缨子。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2016•湖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张莹
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
”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
“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
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
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
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T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
“看,那里!
”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
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
“谢谢。
”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
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
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
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
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
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
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
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
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
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
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哩;雨打芭蕉,美呀。
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请简析标题的含义。
(2)试概括文中令孩子们倍感温暖的三件事。
(3)文章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何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哩;雨打芭蕉,美呀。
(品味划线语气词的情味)
(5)文章第⑲段中写到“一幅幅画面在定格……”,会有些什么样的画面呢?
请合理想象,描绘一幅画面。
(温馨提示:
恰当运用描写手法,字数在80字左右)
【答案】
(1)意指班主任、爱心志愿者、绿T恤男孩,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人生)的美好。
(2)临考前班主任老师到考场外给孩子们加油;爱心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伞;绿T恤男孩为孩子们免费拍照。
(3)插叙,补充交代老师受伤的原因和红色T恤的来由,表现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4)①示例一: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伞”比作“花儿”,比作“笑脸”,生动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示例二: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②两个语气词“哩”“呀”,表现出孩子们回眸青春岁月时掩饰不住的甜美与快乐,无悔与自豪,乐观与自信。
(5)一帮少男少女聚集在操场上,或坐或立或卧,有的四目相对击掌相庆,有的两头相靠无限亲密;最抢眼的是一个着红T恤的少年,只见他侧身双脚跳起,双拳紧握,飘动的头发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仿佛快乐已实在没法掩藏。
【解析】【分析】
(1)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指班主任给考生们送去的红色T恤、爱心志愿者搭建的黄色遮阳棚、绿T恤男孩,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人生)的美好。
(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
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二:
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
阅读文章,运用方法二概括出:
临考前班主任老师到考场外给孩子们加油;爱心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伞;绿T恤男孩为孩子们免费拍照。
(3)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考试前夕老师扭伤了腿是插叙,补充交代老师受伤的原因和红色T恤的来由,表现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4)①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①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②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伞”比作“花儿”,比作“笑脸”,生动表现出伞缤纷的色彩和孩子们看到伞后兴奋、快乐的心情。
②两个语气词“哩”“呀”,表现出孩子们回眸青春岁月时掩饰不住的甜美与快乐,无悔与自豪,乐观与自信。
(5)本题是对补写的考查。
补写内容要根据上文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内容补充完整即可。
示例:
一帮少男少女聚集在操场上,或坐或立或卧,有的四目相对击掌相庆,有的两头相靠无限亲密;最抢眼的是一个着红T恤的少年,只见他侧身双脚跳起,双拳紧握,飘动的头发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仿佛快乐已实在没法掩藏。
【点评】本文通过记叙高考考场前班主任给考生们送去的红色T恤鼓励学生,爱心志愿者搭建的黄色遮阳棚给考生送去五颜六色的伞,绿T恤男孩给考生免费拍照,他们给了正值青春期(高考期间)的孩子们正好需要的帮助、鼓励、理解等,让他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青春和人生的美好。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1)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不逾矩的自由
①一个周末,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看一个流行音乐的节目。
舞台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一个朋友幽幽地插了一句:
”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凭什么啊?
”我们相视大笑,之后却都因为这个问题而沉默。
是啊,所有翻唱老歌的歌手,都不会与原唱一模一样,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区别,有的甚至与原版大相径庭,怎么他们就算创新,我们就是跑调呢?
②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
书画大家可以不拘成法,信手挥毫,一幅幅都是妙趣天成;棋艺高手可以不循棋谱,排兵布阵,一着着都是攻守兼备;文学宗师可以突发奇想,自出机杆,一篇篇也都是笔底生花……看来,打破常规是高手的一种特权,也是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一个显著标志。
③同样是打破常规,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同,是高手与常人的最大差别。
歌手翻唱作品不按原谱,那是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训练,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超越了单纯模仿的层次,他们看似“从心所欲”的各种发挥,都是建立在对音乐创作规律、和谐美感的严格遵循之上的,与寻常人找不着调的“发挥”岂能同日而语。
④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
“从心所欲”不难,但如果缺少对自身言谈举止的反复检点与不断修正,那换来的只能是一句“没教养”的评价。
“从心所欲”的同时还能“不逾矩”,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至圣先师“十有五而志于学”,用了五十多年才达到这个境界。
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一定无法达到。
⑤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不必艳羡那些高手们“从心所欲”的率性和潇洒。
从现在做起,从“循规蹈矩”做起,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反复实践与揣摩,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心所欲”,挥洒自如。
(1)理解文中划线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第②段中划线的“这样的问题”是指怎样的问题?
(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②第⑤段中划线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
(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横线只能填写种论证方法)
①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
________
②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________
(3)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阅读本文后再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得出的结论。
2018年11月26日,我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经发出,招致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声明称:
“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注:
脱靶效应是指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问题。
……”
【答案】
(1)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
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4)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指示代词的理解,考生要联系文段的内容进行回答。
①根据第一段“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概括即可。
②根据第四段“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决计无法达到”,概括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
①“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属于举例论证。
②引用孔子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本题重点词语的理解:
逾:
越出,跨越。
(4)开放性试题,能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结论即可。
科学研究需要底线,作为科学家心中要有道德底线。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
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故答案为:
⑴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
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⑶(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⑷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点评】⑴考生要理解指示代词的意思,要联系文本内容找到所指的内容,并且要注意题干要求进行回答。
⑵考生要注意平时论证方法的积累,注意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语的翻译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文言知识的积累,理解时可以意译,但要注意语意要准确。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选准切入点从正能量方面进行阐述。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飘飞。
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
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
”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
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
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
”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
靠右走!
”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
”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
“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哦!
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
“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
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
”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
”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
你抽它一鞭子!
唷!
使劲抽它!
”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得了,你赶车吧!
”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
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
”高个子问。
“我?
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
死神原本应该来找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
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
……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想喝水吧?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
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走到马房里。
“你在吃草吗?
”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
“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倾诉对象
姚纳怎么诉说
对方反应
第一次
军人
先吐不出声,后来才沙哑地说出口,直接诉说儿子害病死了一事。
礼貌地询问他具体原因,然后________
第二次
高个子、矮驼子
趁对方谈话停顿时直接倾诉,并倾诉了________的事。
催促赶车,揍他的脖子,并转移话题。
第三次
年轻车夫
________
________
(2)阅读文中划线句,完成小题。
①分析句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②揣摩句中省略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