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5313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6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微观经济学:

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

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国富论》:

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竞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4.《通论》:

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5.规范经济学:

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6.实证分析:

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第二章

1.需求规律:

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

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

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

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

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

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

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第三章

1.总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预算线:

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

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

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替代效应   

7.价格消费曲线:

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

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第四章

1.生产要素:

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TP):

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平均产量(AP):

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边际产量(MP):

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机会成本:

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经济利润:

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正常利润:

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短期成本: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长期成本:

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

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

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

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

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第五章

1.完全竞争:

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

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

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垄断竞争:

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5.寡头垄断:

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6.卡特尔:

指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美国微软公司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第六章

1.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边际产品价值(VMP):

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

VMP=MP•P

3.经济租金:

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要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4.洛伦兹曲线: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5.吉尼系数:

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劳动的供给曲线: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第七章

1.一般均衡:

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2.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3.契约曲线:

将符合帕累托最优实现条件的切点连接起来,被称为交易契约曲线。

  

4.效用可能性曲线:

又称效用可能性边界,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达到最大满足程度。

   

5.可能性曲线:

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生产者分别生产的两种商品X和Y的最大组合。

        

6.阿罗不可能定理:

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第八章

1.不完全信息:

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

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

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

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

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第九章

1.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2.国民生产总值:

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3.国内生产净值:

简称N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4.国民收入:

简称NI,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5.个人收入:

简称PI,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6.个人可支配收入:

简称PDI,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第十章

1.消费函数:

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

C = 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

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     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

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APC=C/Y

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

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MPC=△C/△Y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

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

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

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

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

C = a + By。

其中,a,b为常数。

在式中,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线性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按固定不变的一个比例b增加,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7.储蓄函数:

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

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S = Y – C(Y)= S(Y)

8.平均储蓄倾向:

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APS=S/Y。

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

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总小于1。

9.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即MPS=△S/△Y。

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10.储蓄曲线:

储蓄曲线是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门的储蓄增加,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

11.线性储蓄函数:

利用线性的消费函数形式,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即S=Y-C=-a+(1–b)Y

其中,-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b)是边际储蓄倾向。

12.投资乘数:

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第十一章

1.货币的需求:

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被为流动偏好。

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对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

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

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2.交易动机:

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人们之所以具有交易动机,原因在于交易发生的时间和取得收入的时间不同步。

3.货币的交易需求:

由人们的交易动机所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被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货币的交易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

4.预防动机:

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人们之所以具有预防动机,原因在于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具有不确定性。

5.货币的预防需求:

由人们的预防动机所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被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货币的预防需求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递增。

6.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的目的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原因在于有价证券市场上价格变动可以购买有价证券者获利或者蒙受损失。

7.货币的投机需求:

为了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时机,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政权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

8.流动偏好陷阱:

又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了的。

它指这样一种现象:

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9.货币供给:

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10.IS曲线:

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

11.LM曲线:

LM曲线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特别地,对应于投机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区域,在曲线的左下端也有一段曲线接近于水平。

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货币市场上一个特这一的均衡状态,而在曲线以外的点,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12.投资:

指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不包括有价证券。

13.重置投资:

又称折旧的补偿,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也就是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

14.引致投资:

指由于国民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15.资本边际效率: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治本平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第十二章

1.总需求曲线:

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需求函数:

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支出关系的函数。

以Y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

Y = AD(P)

3.总供给曲线:

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4.总供给函数:

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产出关系的函数。

以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

Y = AS(P)

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在均衡点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此时,由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得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实现变化。

第十三章

1.通货膨胀:

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失业率:

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业:

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

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物价上涨率则是两位数;而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要在3位数以上。

7.滞胀:

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

 

8.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

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

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已知的原因所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

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其效庆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0.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1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是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1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6.通货膨胀惯性:

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

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

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17.预期:

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

预期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而形成。

18.价格调整曲线:

又称菲得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

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

19.收入政策:

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

收适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数化:

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

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

百分之百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

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

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十四章

1.财政政策:

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

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具体地说,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当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时,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以此方式对经济交替地进行微调,以便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政策滞后:

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

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

5.挤出效应:

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7.转移支付乘数:

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8.税收乘数:

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9.财政赤字:

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十五章

1.中央银行:

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

中央银行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特别是要保证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

中央银行主要具有三个职能:

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2.商业银行:

是面向工商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的利润。

3.法定准备率:

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

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即准备率=准备金/存款总额。

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

4.再贴现:

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可以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这就是再贴现。

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都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6.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7.存款创造乘数:

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 / 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 / rd倍。

1 / 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

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8.费雪方程:

公式表示为MV=P.Y,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向变化;价格与货币数量、货币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