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94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品社五下《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3课教学设计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中已经对祖国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及住房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材分析: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一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

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

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2、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

导学指南:

1、自读课本P2-11,尝试读懂P3的“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五中地形各占的比例。

2、收集祖国各地不同地区的生活,更多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引入

 

探究新知

 

作业设计

 

小结

 

板书设计

 

探究新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前交流

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热情。

活动一:

预习成果分享

1、揭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从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开始,走近我们伟大的祖国。

(板书: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预习成果分享。

通过预习,你对祖国都有了哪些了解?

我们一起来分享。

3、明确学习目标。

⑴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5种不同的地形。

⑵了解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内容,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活动二:

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1、再次认真自学P2-11,思考下列问题。

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有哪5种主要的地形,各占比例是多少?

⑵从P3的中国地形图中尝试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⑶尝试通过P5-9内容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激发热爱、保护打字人的热情。

2、学生带问题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开展组内交流,共同解决问题⑶。

(三)分组汇报,个性展示。

各组进行个性展示,教师相机板书,要求学生做好重点记录。

1、我国地形呈“西高东低”趋势,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冰雪一片值得观赏,让你们活动以滑冰、滑雪为主,海南一代的冬天艳阳高照,温暖如春。

(四)适时点拨,领悟升华。

引导学生关注水土流失、环境被严重破坏等问题。

三、检测反馈。

必做题:

1、我国有哪5种类型的地表形态?

2、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有哪两大特点?

选做题:

为什么说我国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因此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四、课外延伸

与小组同学一起建立一个“我的祖国”资料库。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地形:

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课时

活动一:

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

1、师:

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

   教师着重介绍:

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

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

(第6、7页)

活动二:

森林里的故事:

师:

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放录音:

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师:

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

(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

3、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

4、讲一讲自己或者别人爱护动物或植物的故事。

5、要让家乡故事永远美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活动三:

游戏:

师:

有关地形的知识我们了解不少了。

我们现在以这些知识进行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它和生活有关系》。

游戏对抗赛规则:

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和这节课所学的地形、气候有关的知识;每首歌唱完之后要概括讲出你要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多为胜。

活动四:

建立资料库:

师:

对于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把这些知识保存下来,怎么办?

我们建立一个资料库行吗?

师:

你对资料库的建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说说看。

组长负责收集意见,并在组内组织分工,充实我们的资料库。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东北森林的宝矿:

红松、桦树、落叶松、黑熊、山鸡、东北虎、人参、紫貂、梅花鹿、蘑菇、木耳、榛子、鱼儿……

东北的气候特点:

冬季严寒而漫长,时常北风怒吼,雪花飞舞,原野、森林被白雪覆盖。

 

 

读教材第二、三页的内容。

学生认真读图、做标记。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查资料

 

学生讨论后进行辩论。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互相介绍

 

学生听故事

 

背诵书中的诗歌

 

学生讲故事

 

学生分组做游戏

 

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自己的祖国。

 

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祖国的辽阔。

 

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对祖国的地形特点及五种不甘落后贩地形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认识。

 

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的习得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习知识点的梳理,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

 

让学生充分了解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认识东北的宝矿及保护动物的欲望。

 

通过做游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种多样的住房

学情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各地区多样的住房,知道各地区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住房也有所不同,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

《多种多样的住房》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二课的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学生知道因为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住房也是不一样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准备:

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导学指南:

1、自读课本P12-18,了解我国房屋的发展历史,及一些典型住房的特点。

2、什么叫“四合院”?

四合院有什么特点?

窑洞有什么优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引入

 

探究新知

 

作业设计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前交流

猜谜语:

背上长满麟,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巴,可以吞活人。

(谜底:

房子。

活动一:

预习成果分享

1、揭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多种多样的住房”。

(板书:

2、多种多样的住房)

2、预习成果分享。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

3、明确学习目标。

⑴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从住房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变化。

活动二:

认识不同的住房

1、再次认真自学P12-18,思考下列问题。

⑴会“走”的房子是指什么?

⑵“四合院”有什么特点?

这些老房子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⑶人们住房的不断改善说明了什么?

2、学生带问题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围绕问题⑵和⑶展开讨论。

活动三:

分组汇报,个性展示

各组进行个性展示,要求学生做好重点记录。

1、会“走”的房子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蒙古包,主要是因为牧民们居无定所,便于迁徙;南方江浙一带,因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重要交通工具“船”也是会走的房子。

2、“四合院”是首都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房屋,围成一个“口”状,四合院房房相连,院院相通。

和乔家大院一样,这些古老的房屋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从“穴居野外,构木为巢”到“伐木构材,筑作宫室”,再从土坯房、窑洞等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房子,无不体现人类的巨大进步和祖国的日益强盛。

适时点拨,领悟升华。

引导学生欣赏P16“独具特色的住房”图片,领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住房特点,了解不同的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检测反馈。

必做题:

1、陕西人民居住的“窑洞”有什么优点?

2、四合院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四合院的

结构大体是什么样的?

选做题:

一般来说,北方农村住房的顶是平的,而南方农村住房的顶是尖的,这是什么原因?

课外延伸

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询问一下,你家的住房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2、多种多样的住房

会走的房子:

蒙古包、船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的窑洞

本节课,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各组再派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能力也不可小觑,课前收集了大量资料,甚至把“四合院”的结构了解得非常详细,并画出了简单的示意图,再加上老师对特色民居的介绍,学生对我国各地不同的住房有了较多的认识。

 

学生猜谜语

 

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活动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学生查资料

 

学生讨论后进行辩论。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后涂上颜色。

学生小组活动动手拼图。

猜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祖国不同地域的住房。

 

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房子有了深入的认识。

自主的习得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师生归纳总结既是对学习知识点的梳理,又向学生渗透了互助合作的快乐。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学情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除现代交通工具处,还有一些由于地域的差异,发明的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三课的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学生知道因为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们发明了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明白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

教师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

导学指南:

自读课本P19-22,了解人们常用的一些交通工具。

思考:

船作为南方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引入

 

探究新知

 

作业设计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前交流

回顾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作用及相关情况。

活动一:

预习成果分享

1、揭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看看它们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特点。

2、预习成果分享。

谁来说说,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了解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东北地区的狗拉爬犁,沙漠地区的骆驼,江南一带的摆渡船。

强调:

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都是交通运输工具。

3、明确学习目标。

⑴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⑵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

活动二:

探究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一)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1、再次认真自学P19-22,思考下列问题。

⑴为什么人类还在使用畜力和人力这些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

⑵船为什么成为南方特有的交通工具?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⑶大力推行自行车有什么现实意义?

2、学生带问题自学。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三)分组汇报,个性展示。

1、这主要是由地域差异造成的,同时这些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因为南方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人们以船代步,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3、推行自行车既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四)适时点拨,领悟升华。

我们在发展交通工具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环保、节能、安全的理念,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挽救我们的地球。

三、检测反馈。

必做题:

请按船的发展顺序正确排列词语。

气垫船独木舟大帆船大轮船

选做题:

乘坐自行车有哪些好处?

四、课外延伸

课外作业:

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在得知一些我们常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都是由外国人发明制造时,心中产生了共鸣

交通工具

发明时间

发明人

国籍

飞机

火车

汽车

轮船

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地域的不同:

交通工具各具特色

青藏高原:

牦牛

东北:

狗拉雪橇

沙漠:

骆驼

南方水乡:

我们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努力学知识,长本领,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习明白了我们在发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同时,还应兼顾环保等现实问题。

学生回答

 

交流预习成果

读教材第19页的内容。

 

区分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

 

学生认真自学P19-22的内容。

学生查资料

 

学生讨论后进行辩论。

 

学生领悟。

 

学生小组活动

 

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自己的祖国。

 

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祖国的辽阔。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对祖国东西、南北跨度之大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认识。

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的习得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仅是教学的主阵地,真正的学习是需要回归生活的。

 

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明白,中国虽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中国的近代史却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明白我们肩上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岩峰学校高巧霞

学情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华美食,知道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从各种中华美食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的第4课。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南北方人们的饮食习惯,探究这些习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2、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探究新知

 

作业设计

 

小结

 

课前播放《美食》课前让学生欣赏。

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1、(课件:

美食)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

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揭示课题。

活动一:

“美食侦探在行动”

【过渡】年夜饭可以说是美食中的精华,请大家拿着你们年夜饭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在全班展示一下。

预设一:

学生回答上来时的评价:

预设二【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难点引导】

1、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的关系出示物产分布图:

请大家借助图例看图,动脑筋想一想“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有何关系?

【师小结】:

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差异。

2、口味“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引导步骤:

以饺子为例,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差异。

【师小结】:

人们常把口味概况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反映出区域的饮食口味的是有差异和区别。

3、其他小组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继续谈)

4、让我们看看“影响饮食习惯的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呢?

”(是随机做出解说:

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师小结】:

影响我们饮食习惯的除了地域的物产外,还有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活动“中华美食故事会”

师:

美食不仅能够充饥、还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呢。

一道菜,一个故事;一道菜,一段历史。

你的家乡美食呢?

这些美食又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我们开个“中华美食故事会”,请大家说一说。

刚才大家介绍的许多美食在我们石家庄的也能尝到,我们的饮食习惯随着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融合。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查资料

讨论后进行辩论。

 

学生领悟。

 

学生小组活动

 

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以儿童兴趣入手,以“吃”作为切入点,通过视觉盛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等地图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寻饮食习惯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了形象正确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让孩子通过熟悉的家乡美食,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引领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饮食特色,通过美事故事会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做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从东西南北的差异上,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别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教材分析: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的第5课。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服饰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

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

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

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

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探究新知

 

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

你们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活动一:

衣裳的传说

1.师:

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

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

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

(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活动二:

绚丽的丝绸

.师:

是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

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

(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

(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

(中国)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

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

 

师:

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

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

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学生回答

 

学生听故事

 

学生理解:

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生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

生1:

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2:

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生3:

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

生4:

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生1:

感受到我国丝绸的历史悠久。

生2:

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

生3:

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在上课伊始利用模特表演,给了同学们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解,保持住每一个孩子的兴趣。

课上不仅让学生愿意听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尽情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及畅谈自己的想法。

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师生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