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皇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721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3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历代皇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明朝历代皇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明朝历代皇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明朝历代皇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明朝历代皇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历代皇帝.docx

《明朝历代皇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历代皇帝.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历代皇帝.docx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1368年朱元璋赶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1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明太祖

在位时期:

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在位30年

年号

洪武

姓名

朱元璋

别名

朱兴宗

在世

1328年10月21日-1398年06月24日(69岁)

庙号

太祖

谥号

高皇帝

陵墓

孝陵

皇子

姓名

封王

备注

长子

朱标

懿文太子

孝慈高皇后

娶常遇春女为太子妃;又聘吕本女为太子妃。

吕妃生其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继位为明惠宗。

二子

朱樉

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

娶王保保妹(扩廓贴木儿氏,元王朝皇族之女)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三子

晋恭王

孝慈高皇后

四子

朱棣

燕王

孝慈高皇后,一说䂵妃

靖难之役后,为明成祖。

娶徐达女。

五子

朱橚

周定王,初封吴王

孝慈高皇后,一说䂵妃

六子

朱桢

楚昭王

胡充妃

七子

朱榑

齐恭王

达定妃

永乐朝废为庶人

八子

朱梓

潭王

达定妃

洪武朝自焚死。

娶于显女。

九子

朱杞

赵王

不详

幼殇

十子

朱檀

鲁荒王

郭宁妃

娶汤和女

十一子

朱椿

蜀献王

郭惠妃

娶蓝玉女

十二子

朱柏

湘献王

胡顺妃

建文朝自焚死

十三子

朱桂

代简王,初封豫王

郭惠妃

娶徐达次女

十四子

朱楧

肃庄王,初封汉王

郜氏

十五子

朱植

辽简王,初封卫王

韩妃

十六子

朱㮵

庆靖王

余妃

十七子

朱权

宁献王

杨妃

十八子

朱楩

岷庄王

周妃

十九子

朱橞

谷王

郭惠妃

永乐朝废为庶人

二十子

朱松

韩宪王

周妃

二十一子

朱模

沈简王

赵贵妃

二十二子

朱楹

安惠王

不详

娶徐达幼女

二十三子

朱桱

唐定王

李贤妃

二十四子

朱栋

郢靖王

刘惠妃

娶郭英女

二十五子

朱㰘

伊厉王

葛丽妃

二十六子

朱楠

未封王

不详

幼殇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

明太祖。

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

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

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

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

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

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

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

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

二十六年底,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

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

二十七年(1367)九月,攻陷平江,俘张士诚。

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

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1368)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

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

十四年平云南。

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

又创立了卫所制。

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

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

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

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

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

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

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

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

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沉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

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

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

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

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明兴宗—朱标

朱标

在世

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37岁

立储

1368年

庙号

兴宗

谥号

孝康皇帝/懿文太子

陵墓

明东陵

皇子

虞怀王朱雄英

建文帝朱允炆

吴王朱允熥

衡王朱允熞

徐王朱允𤐤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洪武年间皇太子,建文帝之父。

元至正十五年,朱标生于太平陈迪家。

1364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由李善长等人劝进即吴王位后,立朱标为世子,从学于宋濂。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明太祖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

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等,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洪武十年后,各政事奏令均先由太子处分,再呈上明太祖,以训练其治理天下的能力。

太子朱标温文儒雅,政见常与其父相左,因为朱标常劝谏其父对大臣与吏员的责罚过于严厉,由此导致其父子二人关系的紧张。

洪武二十五年,自秦中视察返京,患病,先于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谥懿文太子。

朱标嫡子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靖难以后复称懿文太子。

葬于南京明孝陵东侧。

明惠帝所上陵号已无考,朱棣登基后改其名为“懿文太子园寝”,世人称之为“东陵”。

2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

建文帝

在位时期:

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4年

年号

建文

姓名

朱允炆

在世

1377年12月5日-1402年7月13日(25岁)

庙号

惠宗

谥号

孝愍皇帝或让皇帝或恭闵(惠皇帝)

陵墓

未知

父亲

懿文太子朱标

皇子

和简太子朱文奎、润怀王朱文圭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

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朱允炆随后下落不明。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

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

惠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

惠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建文帝能虚心纳谏。

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监察御史尹昌隆对此提出批评,左右建议他说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却认为这样的谏言难得,不但没有自辩,还表扬了尹昌隆,公开了他的奏疏。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

对惠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

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

惠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

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

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

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建文元年,明惠帝下诏讨伐燕军。

命吴杰、吴高、耿瓛、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并在河北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书暴昭掌司事。

随后,耿炳文率大军抵达,与燕军交战后失利退守。

明惠帝临时换将,撤换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

随后,朱棣获得宁王朱权及朵颜三卫,实力大增。

而李景隆在率军围困北平后,仍然无法破城,并在郑村坝溃败。

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书,明惠帝不得不罢免齐泰、黄子澄。

建文二年,燕军与中央军在白沟河大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并逃亡济南,随后再在济南溃败。

然而,朱棣却无法攻破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的济南城,不得不撤军。

明惠帝随后封赏铁铉、盛庸,但却不诛杀李景隆。

同年冬,燕军再次进犯济宁,盛庸击败并斩杀燕将张玉,并接连获胜。

建文三年,两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屡次交战,并互有胜负,最后燕军攻入真定。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并斩其将陈文;而徐辉祖亦在齐眉山获得大捷。

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

恰逢明惠帝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

随后,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陈晖、平安、陈性善、彭与明被执。

盛庸军亦在淮河之战中溃败,燕军遂渡过淮河,抵达六合。

明惠帝不得不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并遣使割地罢兵。

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与燕军交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附燕。

随后,朱棣率燕军渡江,最终逼近南京应天府。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变节,致使燕军进入都城。

宫中起火,明惠帝不知下落。

燕王朱棣入京师应天府后,惠帝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

有称其从地道逃亡,也有称其离宫后出家为僧。

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官员,后方称帝。

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朱棣承认。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

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封为亲王,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

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师(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只留下幼子朱允𤐤给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朱允𤐤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当时传闻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长达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明成祖即位后,不承认建文帝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

成祖还下令作《奉天靖难记》,对懿文太子及建文帝多加诋毁。

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随后被逮捕调查,乃是钧州人杨行祥,随后下狱而死。

同行十二位僧侣,皆戍辽东。

随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均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位大臣请求续封建文帝,及加庙谥,均未成行。

虽然《太宗实录》称建文帝被朱棣以天子礼下葬,但崇祯帝在位时却亲口承认建文并无陵墓。

1644年,南明的明安宗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

安宗即位后,于弘光元年七月,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2008年1月在宁德市金涵乡上金贝村发现的一个和尚墓被认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在,这个墓穴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最大的和尚墓。

然而,建文帝的最终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一说建文帝藏身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

3 明成祖朱棣(永乐)

明成祖

在位时期:

1402年7月17日-1424年8月12日在位22年

首都

应天府京师(今南京)(1402年-1421年)

顺天府京师(今北京)(1421年-1424年)

年号

永乐

姓名

朱棣

在世

1360年05月02日-1424年08月12日(64岁)

庙号

太宗

成祖(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上)

谥号

文皇帝

陵墓

长陵

皇子

1仁宗朱高炽(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2汉王朱高煦(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3赵简王朱高燧(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4皇子朱高爔(母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明成祖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

建文帝时期削藩,明成祖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其侄子建文帝,夺位登基。

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时期海洋扩张政策包括“干预了中国南边越南诸邻国的内政,并诱使日本从事贸易”。

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然而他多疑好杀,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灭门,耿炳文、盛庸、铁铉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自杀身亡,后来又冤杀了解缙等大臣,他去世后有16妃和数百宫女生殉,遭到后世诟病。

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

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建文元年,朱棣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

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装疯被发觉。

时燕王遣使入南京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经过考虑,将此事告知朱棣。

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

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

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勇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诛杀。

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意为“平定灾难”),并上书于惠帝朱允炆。

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

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

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

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km,距怀来约60km),奔京师。

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

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七月,朱棣反书到京,朱允炆削朱棣属籍,废为庶人。

决定起兵讨燕。

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置平燕布政司。

耿炳文率军在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为犄角之势。

在经过观察后,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

从樵夫和南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二十五日,燕军趁耿炳文送使臣出城时偷袭南军,炳文逃回城中后,怒而迎战。

在燕军主力与耿炳文军相持时,朱棣亲自率军袭击其侧翼,耿炳文大败溃逃,南军投降三千多人。

南军狼狈逃回城中,城池差点失守。

部将李坚、宁忠、顾成等被俘;士兵被杀、被俘数万人(后放还)。

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三天不克。

八月二十九日,燕军返回北平。

顾成降燕之后,留在北平协助燕世子朱高炽守城。

耿炳文战败,朱允炆开始担忧战事,考虑换将。

黄子澄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建议他接任;齐泰反对,但惠帝不听。

八月三十日,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败兵,增兵至五十万人,九月十一日进至河间。

朱棣听说惠帝以五十万倾国之兵交付李景隆,大喜过望,说赵括之失必然重演,燕军必胜。

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九月廿五,击败吴高,决定趁势偷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获得其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

九月廿八,出师。

十月初六,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

朱棣单骑入城,见宁王朱权,向朱权求救。

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

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

于是朱权与王妃、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都被朱棣收编。

大宁成为空城。

朱棣实力大增。

十月十九,燕军在会州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

十月廿一,入松亭关。

十一月初五,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

李景隆大败。

李景隆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

燕军轻易击溃城下的敌军,获得大量物资。

此战南军丧师十余万。

十一月初九,朱棣回到北平城,再次上书,惠帝不应。

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师攻打大同。

十二月廿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41]。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守将王忠、李远投降。

二月初二,燕军攻大同。

李景隆前来救援。

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平。

南军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兵力增至六十万。

燕军亦出。

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

四月廿四,燕军战斗失利。

次日(四月廿五),再次交战。

四月廿七,燕军进攻德州。

初九,燕军进入德州。

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逃走。

燕军遂围济南。

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

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立斩李景隆。

朱允炆不听。

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使得两军攻守形势逆转。

燕军围济南。

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

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

五月十七,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

铁铉决定派千人诈降,诱朱棣进城。

朱棣围城攻打三个月。

六月,惠帝遣使求和,朱棣不听。

七月,平安进军河间,扰乱燕军粮道。

八月十六,朱棣撤兵回北平。

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决定再度南下,十月廿七到达沧州。

燕军仅用两天就攻下沧州,徐凯等投降。

燕军自长芦渡河,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

朱棣招降盛庸未果,遂南下。

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焚其粮船。

燕军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

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

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张玉被南军包围战死。

次日,燕军再次战败,遂北还。

在击退南军的阻截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军返回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