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套高考总复习语文 文言文阅读课时训练 2.docx
《10套高考总复习语文 文言文阅读课时训练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套高考总复习语文 文言文阅读课时训练 2.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套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课时训练2
(10套)2019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课时训练
考点学案一理解并掌握文言断句
课时跟踪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节选)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词,如“若、何、矣”等。
答案:
A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
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
如果(有人)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
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
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
“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
故选A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
“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
毅等惧,掠居民而遁。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解析:
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
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
“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
“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参考译文】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
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
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
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
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
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
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忽大省曰: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①,士争从之游。
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
“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
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注] ①行在:
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解析:
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
C、D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
答案:
D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回答。
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忘记休息和吃饭。
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两个字,书上解释说: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忽然醒悟说:
“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间的事。
”
后来,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
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
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多。
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过,能以理服人,有时使他们愧疚。
有人心中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不能自己懂得的,则为之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如那个人心中所想。
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
他曾说:
“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
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
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
通过行事来观察,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
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遭遇母亲去世。
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
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
征授刑科给事中。
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
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
俄陈矿税之害,言: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
已,巡视厂库。
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
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
进礼科都给事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
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意思是“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至”,表递进,应为“以至”,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句子中主语“阉尹”,意思是“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甚”,表递进,应为“甚至”,排除A项。
故选B项。
答案:
B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
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
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
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
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
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
“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
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命官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
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
不久,巡视厂库。
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
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
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
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
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
“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
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
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
故选A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
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
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他的部下。
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
先主从葭萌南归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
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
“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
”杨帛于是退去。
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
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
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做梓潼太守、裨将军。
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
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
“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考点学案二了解并掌握文言断句
课时跟踪练
题组一 基础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
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
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
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
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
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
B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
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
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
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
A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
D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
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
C项,“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
C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
五经即《书》《诗》《礼》《易》《春秋》。
解析:
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
A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
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
D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解析:
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
A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解析:
A项,“入学”错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
答案:
A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
A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
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
社,谷神;稷,土神。
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
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
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
C
题组二 语段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
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
“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
“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
根据积累的古代文化知识可知: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故选B。
答案:
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
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
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
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
郝处俊劝说:
“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
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融洽和睦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
“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
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
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
……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