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536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docx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

自招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

转载自:

中国论文网()

侯天诚父母曾试图通过自主招生“曲线救国”,让侯天诚进入国内名校。

  最近,十六中高三学生侯天诚成了小名人:

他虽然在校成绩不突出,却有着异于同龄人的紧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他研究Hurst指数,预测金融市场大势;他才上高三,却已自学完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微积分;他喜欢计算机,开发出TEAN加密匿名网络结构……

  几篇金融和计算机论文得到华尔街及国内专家的肯定,但侯天诚却与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失之交臂。

按照规则,自主招生以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

侯天诚所在的学校只有极少名额,他很难排上名;个人自荐,又需要各种奖项证书,但他的研究只是兴趣。

  事实上,10年前,自主招生悄然揭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意在补充高考制度的不足,让更多偏才、怪才脱颖而出。

  10年过去了,自招考生成了名符其实的“小高考”,但仍脱不掉“分数论英雄”,录取的偏才、怪才凤毛麟角。

  日前,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强调,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然而,是什么束缚了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如何才能为创新型人才打开一道门?

  电脑高手与自主招生失之交臂

  侯天诚研究潜力的显现最早起始于“股市试水”。

初三时,父亲炒股,侯天诚也“爱”上股市,看K线图,接触各种技术公式。

后来,他发现水利专家分析潮汐的理论“Hurst指数”对市场大势的预测相当精准。

于是,他结合自己的计算机优势,编写了数据分析软件,能够计算出股票100天内涨跌的概率。

经过几番测试,“盈利竟达10%”。

  后来,侯天诚梳理成果,写成了论文《关于现代市场模型的研究和Hurst指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

  “据我所知,美国有些MBA的学生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华尔街某大型对冲基金公司的SeniorVicePresident,原RiskMetricsGroup的创始合伙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周刚对侯天诚的这篇论文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辞。

  侯天诚的另一篇论文《对“有效市场假说”(EMH)的例证型分析》被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武清宇当成了“大学生project”。

论文《关于现代市场模型的研究和Hurst指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也被其评为“体现作者编程计算的能力”。

  对金融研究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侯天诚过人的计算机技术。

6岁那年,家里第一台电脑引发了侯天诚的强烈兴趣,他从硬件琢磨到软件,成了“电脑通”。

五年级,侯天诚看完第一本《电脑爱好者》;初中,他通过程序使电脑不安装杀毒软件也能保证安全。

现在,侯天诚正着手构造一个加密的匿名网络模型。

  侯天诚的兴趣不止如此,他的脑海中经常迸发出许多跨学科的奇思妙想:

用电路图分析政治学,从概率中研究万有引力,还有被他称为“梦想”的研究——创造一种通用的人造语言,一种能精确表达、不产生歧义、可快速被电脑理解的语言。

  在紧张的学习中怎有时间、精力做这些研究?

侯天诚的答案是“专注”,而引发专注的是兴趣。

  班主任郭小华认为,候天诚是个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但没有全力用于功课,他的成绩在全年级只是中等偏上,按现行的高考制度,进不了一流大学。

  侯天诚父母试图通过自主招生“曲线救国”。

2012年末,他参与了广东某名校的自主招生初选。

按照该校自主招生的方式,报名原则以中学推荐为主,以个人自荐为辅。

侯天诚所在的中学校荐名额文理科共只有5人,轮不上他;他转投到个人自荐上来,因无法拿出比赛证书,最终无缘进入笔试名单。

他又试图走自主招生的“偏才、怪才”路线,但历年都把“偏才、怪才”单列招生的该校今年取消了这个政策。

    “希望他进入合适的高校,得到导师的指引。

”与所有母亲一样,朱女士也希望儿子侯天诚能进入名牌高校,特别是儿子出色的科研禀赋更让她坚定了这个想法。

  “他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和专业人士的指导。

”看了侯天诚的文章后,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顾滨说:

“一个中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学术精神足以成为一种天赋,如果能得到专业学府的进一步培育,也许将是一颗强大的种子。

  经济学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说,侯天诚研究证券市场的论文,学术含量不算高,但方法挺好。

例如,他先有一个对理论的假设与回顾,然后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如用上证、深圳综指的历史数据,放进这个模型当中,然后提出改进,再对照得出一些观测的结果,这与如今在经济学领域、投资金融学领域所做的套路基本一致。

  “这叫实证研究方法,他在高中阶段能够掌握或基本能够掌握这种研究方法,让我惊讶。

”林江说。

  雷迎春是华为的技术高管,主要从事储存器方面的工作,他与侯天诚交谈一晚后认为,侯天诚是可造之才,是广州某些学校真正应该培养的苗子。

  对于能否进入重点大学,侯天诚很淡然,他认为,自学能力较强的自己到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

“即使去到一般的高校,只要给我一个图书馆,我也能继续自己的研究。

”侯天诚说。

  但在妈妈朱燕玲看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名牌高校,能上一个好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平台。

  事实上,不少像侯天诚一样的学生有某方面的专长,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选拔体制下,在升大学这条道路上,优势并不明显。

  一个发人深思现象是:

与广东庞大的自招考生队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才、怪才少得可怜。

  2003年首批自招考生中,高校几乎所有的自招名额都落在成绩优等生身上,“偏才、怪才”严重缺位,社会反响强烈,引起了高校的反思。

  2007年,中山大学把自主招生分为A、B两类,为“偏才、怪才”敞开大门。

2007年,中大自主招生考生陈容,在中学阶段就曾在刊物上发表50余万字,并获奖无数,中大专家组经测试认为其“对于中国文学有相当的积累和见解,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天赋的文学少年”,最终,她以文科591分(广东省文科重点线为591分)的成绩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

  但在2008年至2010年,中大B类考生只录取了4人,其中包括极具天赋的文学少年、11岁的小神童等。

不过,这与5000多名参与中大自主招生的考生相比,真的是少之又少。

而且,从今年开始,中山大学取消了A、B分类。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的负责人介绍,华工实行自主招生多年,招到的特殊人才只有10人左右。

前年,华工有3名考生以特招生身份入围,他们不是小发明家就是小物理家。

去年,华工几乎没有一名“偏才、怪才”成功入围。

  这几年来,清华每年都在广东自主招生,但该负责人称,凭其经验,清华并没有在广东通过自主招生招揽到“偏才、怪才”,“也不是广东没有这样的特殊人才,主要是很多‘偏才、怪才’有争议,没有统一标准,破格录取,会有较大风险”。

  单一标准成为偏才选拔障碍

  其实,这名负责人的担心并非多余。

人们还记忆犹新,2008年高考后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湖北姑娘蒋方舟以“美少女作家”身份通过自主招生被清华大学加60分录取。

对此,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质疑声铺天盖地:

高校自主招生优录的尺度到底有多大?

对“美少女作家”的破格录取是不是意味着对其他考生的不公?

  由于总体成绩不好或一时失误,一些有特殊能力的优秀学生与大学擦肩而过,这种高考录取制度上的缺憾,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

按理说,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政策,可以打破“一考定终生”、“一个分数量到底”的制度瓶颈,逐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但是,蒋方舟这一打破“瓶颈”的个案,遭到了公众的强烈怀疑。

原因何在?

主要是因为自主招生是建立在原来招生方法没改变前提下的一种二元制度设计,而在二元标准之下,自主招生因为存在更多的主观性而变得公信力不足。

在绝大部分考生依然通过高考来实现大学梦的背景下,人们对国内高校实行多元人才评价体系不放心,宁可继续相信并守望“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脆弱公平。

  再加之目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只是“半自主”,没有触及选才制度的根本。

不少专家认为,自主招生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找不适应应试教育的那一部分“素质型”学生。

但是,包括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在内,大部分学校只是以降20至30分录取为标准,这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一考定输赢”的局面。

一个显著事实是,初期能获得自招资格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裸考”进入高校,自招的加分多是“锦上添花”。

但真正的特殊人才,难入自主招生的视野。

  从往年情况来看,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在基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地区,几乎不需要太多回合,自主招生的名额就被重点中学的“尖子生”瓜分完毕。

  侯天诚妈妈朱燕玲对孩子能否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重点大学不抱太大希望。

她说:

“对于侯天诚这一类孩子,能否有另一种途径让他上更好的大学?

毕竟在美国,以他的素质,有那么多人推荐,是可以上一流大学的。

  其实,当年清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自主招生经过时间的检验是成功的:

蒋方舟不仅在校期间佳作频出,而且一毕业就被《新周刊》聘为总编辑,如今这位美少女作家迅速成长,把《新周刊》办得先锋、新锐,蒋方舟也成为清华新闻学院的“名片”。

  应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录取标准

  著名教育学家熊丙奇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推行高考改革。

而高考改革是过去10年当中喊得最多、但作为极少的改革之一。

他认为,这些改革没真正推进高考改革,原因就是没触动高考的实质——单一的评价体系。

  “对学校而言,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这是自主招生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

期望目前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录取偏才和怪才,不过是不了解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一厢情愿罢了。

”熊丙奇说。

  确实,偏才、怪才无法进入自主招生,这与评价标准和制度设置不无关系。

  广东某重点高校招生办主任坦言,在中国现行制度下,自主招生制度会产生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人才评测标准、公正透明度等现实问题让自主招生与其初衷渐行渐远,自主招生未来的形势让人捉摸不透。

  自主招生是“舶来品”。

美国名校录取学生,高考SAT的成绩只是参考标准之一,申请时需要出示在校成绩、社会实践、自我陈述,甚至推荐信。

如果是特殊人才,校方就会让专家委员会进行面试。

在这多元评价标准下,美国录取到的学生或素质全面或特长突出,从而构成一个来源丰富、特色多元的优秀学生群体,创新人才也层出不穷。

  为何中国高考不像美国高考一般来选拔人才?

不少人认为,这与诚信体制缺失密切相关。

“要是我们也交自我陈述,很多人会弄虚作假”。

  此外,在国内,推荐信也被强烈质疑。

在国外,名牌大学对推荐信比较重视,希望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业素质、发展潜力等。

但如果在中国搞校长推荐,会引来很大的争议,推荐容易变味为更恶劣的“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

“以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为例,反对者认为扩大中学校长手中的权力,容易导致招生腐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若玲说。

  但是,一些专家仍指出,国外高校自主招生普遍是按学术标准和教育标准进行,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很小。

  他们认为,高校迫切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招生的学术标准,排除权力对招生的干扰。

国内高校目前的管理制度如果不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很难打消公众的种种疑虑。

  此外,高校应通过媒体与网络平台公示自主招生的详细信息,包括这些学生的家庭信息(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评价、社会服务表现、大学面试考查成绩以及学校取才标准等,使招生过程公开透明,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如何让科学多元录取纳入高考招生制度,又能保障招生的公平,这需要社会各系统,包括考生、家长以及权力部门共同营造。

”广东省一位重点高校招办负责人说。

  大学选拔学生应不拘一格

  挤独木桥,难逃高考紧箍咒。

侯天诚被很多人问起:

“为何不申请国外高校?

  “我和父母有共识,出国是读研究生时候的事情。

”侯天诚说。

  不过,妈妈朱燕玲也说,如果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也会提前考虑申请英美高校。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在应试教育下无法实现名校梦想的孩子,家长会有出国的打算。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高中毕业生出境学习人数占总留学人数的22.6%。

英国有30%留学生为中国高中毕业生。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在美留学生《门户开放》报告显示:

2011至2012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历史峰值19.4万人,占在美国际学生的25.4%。

  虽然相对于大陆近千万高中毕业生而言,每年几万人留学海外,不会对大陆高等教育造成太大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学生是因为大陆高考失利而选择海外留学,绝大多数是成绩拔尖生。

甚至在这些优秀学生中,许多人就是深感中国的教育制度无法实现自己梦想而逃离的。

尤其是那些有着创新能力和特殊才能又无法在高考制度下取得高分的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留学人数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陆高校的生源质量,更会让将来的创新人才流失。

有专家预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改革,10年后,可能1/3高三生都选择考国外大学了。

流失大量优秀下一代,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力。

  其实,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接受高等教育都不难,难的是上名牌高校。

  然而,美国教育重素质轻分数,多元选拔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敞开了大门,让他们感到美国是实现梦想的地方。

西方国家在成为“人才收割机”的同时也收获了滚滚财富。

统计显示,目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仅每年支出的学费、生活费为所在国作出的“贡献”是:

美国290亿元、澳大利亚900亿元、英国200亿元。

  当然,高考是现在国内相对比较公平和可行的一种方式,但脱不掉“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扼杀了无数孩子的个性。

  在美国,在某些领域里有专长的学生最受名校欢迎,他们认为这种孩子是学科最具潜力的苗子。

在麻省理工亚洲面试官蒋佩蓉20多年的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因弟弟患自闭症而长期对自闭症进行研究的华裔女孩。

女孩成绩并不突出,但她能拿出很有分量的有关自闭症的论文。

美国好几所一流大学都向这位女孩抛出了“橄榄枝”,最后这名女孩选择了哈佛医学院。

后来,这名女孩成了美国有名的自闭症康复医生。

  蒋佩蓉认为,大学要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而是学生独特的个性化成长中显示的才能。

大学选拔人才应该不拘一格。

  为什么美国能做到?

在蒋佩蓉看来,世界一流大学有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招生的标准,并通过专业的招生官来实现,保证招收到符合本校要求的学生。

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让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蒙混过关的人很快就会显出原形,所以多元选拔的风险并不大。

  虽然我国自主招生也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学校没有自主权,在严进宽出的大学制度下,如果不以分数构筑门槛,学校就有很大的社会风险和选拔风险。

于是,自主招生成了“应试教育同一个母鸡下的蛋”。

“高校10年自主招生,每年都沸沸扬扬,可是到了录取还是回到了分数的原点”。

而那些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孩子却在拼分数的过程中失利。

  其实,10年时间已经足够让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程序、规则进行完善,以及对相应的配套制度进行改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