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78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别山拓展心得.docx

大别山拓展心得

大别山拓展心得

  篇一:

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改

  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培养“双创型”科技人才,营造

  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

  “创新点缀人生、科技成就梦想”,在世纪之交,在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背景下,校学生会打造了“学术科技活动月”这个组织青年、引导青年的品牌活动。

在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今天,为服务我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我们又深入调研,充分思考,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活动载体,提升活动高度,从而协助团委、教务处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自2001年以来,“学术科技活动月”以广泛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为基础,以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提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校园科技氛围,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

十几年来,我们开展了“火警报警器设计大赛”、“科普知识竞赛”、“我的农场我做主”等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同学们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科技活动,展现了安农学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同样也使我们学校学术科技氛围不断增强。

以“创新点缀人生、科技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学术科技活动月是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和提升了我校教育的质量和品位,他是我校传播科学知识,增强学术氛围的阵地,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展现大学生风采的舞台。

我们始终坚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学术科技活动月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品牌,它在培养我校“双创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

  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个结合”高屋建瓴,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指明了实践路径。

  我们认真研读文件,分析时代背景,不断优化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形式。

最终我们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打造了“才思飞扬”材料节这一主题活动,它秉承“三个结合”的核心思想,遵循其中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我校科研资源,以“名师大讲堂”为平台开展活动。

主要内容如下:

  安徽农业大学各个学院颇具特色,各院院长知识渊博、经历丰富,为了让同学们全面了解我校各专业的先进科研项目,激发同学们对科研的兴趣,学术科技活动月中特邀请部分学院的院长为我们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

  1、名师讲科学

  “名师大讲堂”让各院院长通过讲座向安农学子展示当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创新和高速发展历程。

让安农学子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让安农学子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增产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我校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在本次科技活动月中。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并撰写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农业科技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名师讲农业

  教授们以通俗易懂的教授方式向本科生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应用、特点等,让学生体会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教授通过展示一例例

  农业经典示例,一张张农业收获图片,一项项农业科研成果,为安农学生描绘了一幅当代我国农业的蓝图,激发了我校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

  3、名师谈人生

  一些系列讲座也是由率先实践走“大别山道路”,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田间实践经验的农林专业教授担任主讲。

让安农学子更加直观地了解我校名师扎根于田野山林的人生经历,对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有了更多认识。

名师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是给了大家无尽的激励。

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也以活动为依托,以比赛为形式,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

  1、火警报警器设计大赛

  火警报警器设计大赛以贴近本科教学为原则,强调理论与创新并重,突出学以致用,由参赛选手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火警报警电路设计图,根据电路原理图自行制做火警报警器。

评审委员根据相关标准评选优秀作品。

在该活动的举办中,我们得到了预定的以下成果。

  

(1)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

  比赛中,学生需综合运用电路知识原理,全面考虑材料多方性能,根据学科理论,发散性地提出电路设计及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将设计付诸实践。

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求同学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同学们勇于实践探索,培养同学们将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团队合作思想与个性思维相结合

  该项比赛要求同学们能够打破传统思维观念,在电路设计原理和报警器制备方法上提出独创性的观点;同时由于比赛周期短、任务重,所以需要集中团队力量,拓展同学们的思维角度,从而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

  (3)专业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比赛的过程中,相关学科老师积极为参赛同学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及技能培训,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同学们也需要主动求知,以结果推过程,以过程求结果,独立自主,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科普知识竞赛

  科普知识竞赛以理论考试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综合考察了广大安农学生的科普基础知识,在考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校里还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潮。

并在以下方面达到了前期的活动目标。

  

(1)全面普及在校学生科普知识

  本项竞赛要求同学们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竞赛内容包含科技、环保、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将独具农业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培养学术科技氛围,增强学农爱农的意识。

  

(2)打开广大学生思路广角

  试卷内容在固有理论知识基础上,增添了当前科技的前沿性与创新性,试卷难度梯度分明,有利于让同学们打开思路广角,产生对创新科技的强烈求知欲与探索欲。

  (3)丰富校园文化

  我国的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发掘、建设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在制约了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以农业科技知识为主线的竞赛激发了大家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热情,对“安农精神”的建设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3、我的农场我做主

  “我的农场我做主”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深入大自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

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1)彰显现代农业特色理念

  在我校农业特色基地中,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先进的科研理论,让农林专业同学动手实践,直观接触花卉苗林的培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现代农业特色,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知识。

  

(2)专业知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培育花卉苗木的动手操作中,让同学们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农业创新优势,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

  (三)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认知科学研究

  为促进大一本科生对本校科技创新力量的进一步认识,学生会组织了一批大一本科生参观了安徽农业大学生物重点实验室、物理重点实验室、化学操作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

也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进一步活跃学校科技创新气氛。

  2、开展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新路——让学生走近科学研究

  篇二:

实践总结

  大别山支教及走访励志小分队实践总结

  实践团队:

扬州大学水利学院大别山支教及走访红色老人励志小分队

  团队成员:

陈昌飞黄玉驰曹文翰柴跃跃刘志成孙林王延召师伟峰

  王宜安金城江菲菲宋慧洁朱春玥魏然范林林高彩霞

  七月流火,酷暑难耐,热情似火。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社会的需要,年轻的生

  命、年轻的血液、年轻的憧憬推动着我们,走进了我们期待已多时的大别山。

  7月1日清晨,满怀激情的我们从扬子津校区出发经过7小时的颠簸来到的

  安徽金寨花石乡君泰希望小学,我们的团队这次实践的任务主要有三个,第一是

  走访红色革命老人,了解他们的战斗经历,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及对他们做一下

  帮助;第二是支教,帮这些山区的辅导,帮他们讲授一些我们精心准备的知识;

  第三是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及教育状况。

第二天,我们的工作围

  绕着三个方面开展了起来,下面分了三个部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走访红色老人,传承革命精神

  今年十一月前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为了能够

  更好地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也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领悟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紧扣校团委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光辉荣耀九十载,青春建功十八大”,

  把追寻革命足迹,走访红色革命老人,追忆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作为我们

  次社会实践的重点,把前往大别山励志支教作为拓展。

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十六名

  成员以多角度的志愿服务,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教育建设,革命精神传承展开了

  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金寨县是全国第二大的“将军

  县”,在这里一共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著名的有洪学智,皮定均等。

这次走访

  的第一站就是前往金寨县著名的红色景点——金寨县的红军广场。

刚登上红军广

  场那一级级台阶,我们循声找到了一群正顶着烈日在烈士陵园前重温入党诗词的

  来自上海市松江区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党支部的党员。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

  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誓词,我们的身体登时从烈日下的疲惫中解脱出来,

  充满了力量。

在广场上,我们细细倾听讲解员对广场设计的来由,原来每一级台

  阶都有它特殊的意义。

比如:

59级台阶寓意着在金寨诞生的59位共和国开国将

  军。

其中上将一位、中将8位、少将50位,位居全国第二;金寨成为全国著名

  的将军县。

25级台阶表示在金寨县诞生了红25军。

红25军是第一天到达陕甘

  宁根据地的红军主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在庄严肃穆的由刘伯承元帅题字的英雄纪念碑下,我们还遇到了来自安徽省

  巢湖学院的“追寻红色足迹”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阳光照射下镀金的“燎原

  星火”四个大字闪闪发光。

我们通过交流,得知在金寨县还有一所住着很多红色

  革命老人的光荣院,这些老人每一个都有难以忘怀的革命故事,

  这不禁让我们产

  生了无尽的兴趣。

于是,在同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告别之后,我们便立即驱车前往金寨县光荣院看望老人。

  一下车刚进门,便有几位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短暂交谈之后,我们了解到“光荣院”就是专为优抚对1954年以前的复员军人和红军流失人员以及革命英烈的子女而建立的社会福利机构。

在那里,我们见到了93岁的黄埔军校第22期学员张福巨老人和11岁就担任童子团队长的池家春而她已经94岁了。

卧倒!

”张福巨老人的语言虽不甚清晰但情绪激动,原来他在讲在全国已解放的情况下他领导的一支队伍在抗击地方剩余顽固势力时遭偷袭的故事,最后用迫击炮击退了敌人。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94岁的池家春向我们的队员们说,1932年14岁的她在配合主力红军攻打霍邱县时走散,成为红军失散人员,当时处于国民党的围剿下,她幸运躲过一劫。

事后,她一直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位时常受到省级领导甚至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老人,嘴上经常挂着“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给国家添麻烦”的话。

老人很独立衣服也经常自己洗。

听到这些,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的我们顿时充满了对革命老人的敬佩之情。

  之后,我们组织队员帮这些为国家曾经奉献出自己一切的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衣服,陪他们聊天,还亲手帮他们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和她们一起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共进晚餐,此外,我们的队员还教这些爷爷奶奶们简单地使用手机及教她们一些简单的应急措施。

我们还和他们一起合影留恋,我们记录下了他们那时的每一个笑容。

  今年我们将迎接党的十八大,我们通过对光荣院老人的交流,了解了过去五十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从老人的口中听出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和崇拜,更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这一代红色革命老人对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殷切希望和关心。

正如张福巨老人所说“你们年轻有为,是有前途的一代。

”通过这次追寻红色足迹,走访红色老人的活动,我们大学生深深了解了老一代革命者所留下的积极乐观及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所必须拥有的。

这对我们在新学年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好的教育激励作用。

放心吧,这些可爱的红色革命老人,我们一定不辜负这些老人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磨练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

  服务教育,点燃希望——支教的感动

  窗外震耳的雷声阵阵,台风的余音还来的很激烈.但是,这一切却让我想起了在大别山支教的日子,那天晚上,同样是这么大的雷声,同样是这样狂妄的风声,我们的队员们在沉睡中,被意想不到的雨水泡醒的那个凌晨……

  从富裕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被山环绕的小村子,我们却是真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它的珍贵,和不可磨灭!

短短的半个月,留下的,何止是感动、体验,这样的字眼所能描绘出的!

  在这里,我愿意将我感受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来自村民们的感动

  十四天,从开始到结束,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这些淳朴的、充满爱心的村民了!

  现在想想,我们真给他们带去了什么呢?

或许什么也没有。

若真要说有,那也仅仅是帮他们的小孩们辅导了下作业,帮他们多一点的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而已!

而他们呢,半个月内,完全没有将我们当外人看。

  为了减轻我们的日常花销,给我们送自家种的菜;为了改善我们的伙食,每天都接连不断的将自己家里的咸鸭蛋、鲜鸡蛋送给我们吃;又由于学校里没有洗澡的设施,村民们每天晚上都不厌其烦的来学校,一遍又一遍的喊我们去他们家里洗澡…..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感动!

  而在这中间,令我记忆尤其深的,便是刘子玉的奶奶了,我叫她刘阿姨。

  映像最深的便是那天下大雨,刘阿姨依旧如往常一样,来学校给我们送菜,可该怎么去想象,那么滑的山路,又是下雨,一个六十多的阿姨,为了十几个素不相识的大学生,这般的不顾被摔倒的危险呢!

  回来扬州也将近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无数次的想起这些可爱的乡亲们,他们纯朴的表情,他们热情的身影,以及他们的无私和大爱!

  在现在的金钱充斥的社会里,能体会到这种最真实的感情,何尝又不是一种最幸福的事情呢!

  二、来自小朋友们的感动

  是的,这里的小朋友们没有更漂亮的衣服穿,没有更宽大的教室上课,没有更平坦的马路行走,没有更美味的零食吃,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没有漂亮的衣服,但他们有更纯净美丽的心灵,他们懂得爸妈的辛苦,知道赚钱的劳累,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他们没有宽广的教室上课,但他们有更专注的眼神,有更认真的学习态度,有更令人神往的宽旷的想象力,带着梦想一起起航;没有更平坦的马路,但他们有更积极的精神,有不惧苦不怕累的本性在!

那么没有美食,又能怎么样,他们过得依旧快乐,依旧满足!

  来这里的十四天,认识了几十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到初二,年龄各异,但,很容易的,你便会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即清澈透明的眼眸!

而这种透明和清澈,在城里,你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

  没有压力,没有欲望,属于孩童时代最真实的眼眸!

  在她们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真真切切的尊重,和被欢迎!

那是一种无比的快乐!

还记得,和他们一起老鹰捉小鸡,阵阵清脆的笑声随着云彩飘荡;还记得和他们一起唱歌,银铃般的童音在学校里徘徊;还记得与他们一起跳舞,满脸的童真与羞涩;还记得,那几个小姑娘们帮我们洗菜,教我们怎样烧菜;还记得,临走前,大家眼睛里的不舍与难过!

  那是要走的一天,有两个小姑娘竟然五点多就起床,早早的来学校为我们送行!

那是一种亲情啊!

一种将永驻于心灵深处的异乡亲情!

  三、来自于队员们的感动

  我们的队员分成了四个小组,后勤一组,教学一组,走访两组,四组每天进

  行轮换任务职能。

每天五点过,我们后勤组的同学就起来床,帮教学和走访组的同学做早餐、打水、打扫卫生,然后,在六点半左右,我们的全体队员就都起床了,吃过早饭,就各自准备为今天的工作开始忙碌了,教学组起点半正式上课,走访组也在此时出发(在走访革命老人时为赶车,五点不到就的出发)。

经一天的辛勤工作后,五点,教学组放学了,走访组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队员们在三四十度的高温里工作了一天,汗水浸透了衣衫、覆盖了脸颊,他们的去轻松一下,于是到不足二十厘米的深的小溪边去擦擦汗、洗洗脸,然后在欢声笑语中回到“家”。

这时,后勤组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大家一起享受这“最美”的晚餐。

晚饭过后,每组做好当天的总结交给队长,每个队员写好当天的日志,队长和文秘将当天的总结汇总发回学校。

之后,队长组织大家开每天的日程会,对今天的工作做简洁的小结并安排第二天各组的任务,最后,大家进行组间工作交接,并为第二天的工作作准备。

这一天的工作在充实与快乐中完成了,只是差不多已经十一点半了,大家洗洗开始进入梦乡。

  这就是充实的一天,这就是快乐的一天,这就是充满意义的一天,这是忘不掉的一天。

  回想这短暂而有意义的时光,不得不去承认,于大学整整一年的感情,是远远抵不过在大别山短短十几天的交情的!

  在校园中,我们或许各自忙于各自的学习和生活,顾不得别人,更或许,同是一个班的,在路上也有可能连打招呼都懒得去做!

  但在这里,却是彻彻底底的另一番景象!

  同坐一辆车,同吃一锅饭,同做一件事,同为一个梦!

  在这么多的相同之下,十七个队员们奋力的,完全的融合在一起,彻彻底底地将一个大家庭演绎的岭林尽致!

  在这里,没有冷漠,每个人都热情澎湃,心里有的没有自己,都是为了一个团队!

在这里,没有堕落,每个人都青春洋溢,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这里,没有贫和富,也没有脏和泪,没有娇气!

  大家尽力的融合、融合、再融合!

致力于将大学的支教梦表达的更完美,致力于更多的去吃苦,去体验最真挚的生活!

  有了这些共同的日子,你又怎能否定,这是一次绝佳的人生之旅呢!

  最起码,大家都懂得了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脱去了“大学”这件虚化的外衣所带给自己的梦幻的虚荣!

懂得了以后该怎么去走。

  十几天,说短真的很短,但是这些天我们在一起,所有的那些感情,是无法淹没的!

  相信,不管以后在能过多久,我们还是今天不变的战友!

还会记得曾经一起,在大别山挥洒过的那段青春,拥有过的那些感动!

  外面还在下雨,还有依稀的雷声,我,将不再去将自己沉淀在回忆中,我将带着这片曾有的激情,一直一直的,走下去!

  真心感谢我们曾经的共同拥有!

  美丽的村庄,留守的现状

  空巢老人

  “不出去打工我们家就得穷死了,自从我家孩子外出打工,我家才变得好起来,可杭州再好也不是他们的家啊。

”刚干完农活的王大娘感慨道。

7月3日,这是水利学院的学子们在新塘村深入走访调查时与村民们交流的情景。

  王大娘有两个儿子,都在杭州务工,孙子孙女也在杭州,她和老伴在一起生活,成为空巢老人。

新塘村共300多户人家,自上世纪70、80年代起约500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通,很多老人没半个月才到镇上进行采购生活用品。

到农忙时老人们便雇佣当地劳动力耕田或收割作物。

为了解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护理专业的范林林队员还为老人们测量了血压,老人们十分感谢她。

  留守儿童

  新塘村只有一所小学即君泰希望小学,全校只有两名老师,其中一位也是校长。

学校只开设了一年级的课程,二年级以后的学生只能到花石镇中心小学就读。

村里有70多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能寄宿在花石小学的老师家中,而每个老师家寄宿了20名学生,每个学期食宿费用为1300元。

“孩子才二年级,自理能力差,谁舍得让他们寄宿啊,每周五回家一看浑身脏兮兮的,可是没办法啊。

”一位暑假回家探亲的母亲说,“如果我们村希望小学有高年级的班级的话,孩子还可以交给他爷爷奶奶照顾。

  在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来到山顶的一户人家,一个3岁的男孩躲在7岁姐姐的身后,姐姐则露出僵硬的微笑。

他们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都在上海打工,暑假以后姐姐就要去上海读书。

  群山整个一片郁郁葱葱,被碗口粗的竹子覆盖,看不到一点儿土色,蓝天,白云,还有充满自由色彩的土路!

这样的景色让人陶醉,让人眷恋不舍,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村庄!

可是,这里90%的年轻人都为生活的逼迫玩出打工,剩下的只有想恋儿女的老人和离开父母跟爷爷奶奶相依的孩子!

那一大片如此葱郁的庄稼,是一张张苍老面容辛勤的结晶;那朗朗的读书声是远离父母之爱的孩子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对爱的呼唤!

这一幕幕促动着每一位队员的心房,沁入感动心灵的深处,这个美丽的村庄在叙述着留守的现状,也在诠释着他们的艰难与我们优越!

  以上就是我们大别山支教及走访励志小分队本次社会实践的概述与总结,此次实践,我们的每一个队员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的队员大多都是生活在江苏这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他们从小过着的就是衣食无忧、有着父母在身边细心教导、接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这样一种优越的生活。

在此之前,他们只有从电视、网络中去了解这样的山村生活。

  篇三:

大别山20年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三农”事业

  ——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二十五年纪实

  1984年,刚刚回迁合肥办学不久的安徽农大,就迎来了科技开发大别山的神圣使命。

一列列“科技列车”开进了这篇红色热土,拉开了大别山道路的序幕。

  25年,从科技扶贫之路到坚定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到坚持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从朴素的“三农”情结到一切为了“三农”事业,从“单兵作战”到发挥团体优势协同攻关,安徽农大沿着大别山道路越走越宽……“大别山道路二十年,就是科技服务的25年,就是真情付出的25年,就是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25年。

”见证岳西县发展历程的原县委书记宋圣军感慨万千。

  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

  1985年9月,对于革命老区金寨县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安徽农大与金寨县政府携手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专科班开学了,第一批林学、蚕桑两个专业的70名大专生喜气洋洋地走进了课堂。

被老区人民称为“希望之树”的大专班一办就是13年,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培养了565名毕业生,相当于十年分配到金寨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

他们中先后有45人走上基层领导岗位、67人成为科技骨干、3人入选国家级学会会员、6人获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

“没有大专班,就没有金寨经济的大发展”,金寨人民心中有杆秤。

随后,学校又在全省40多个县市设立教学点。

  如何为农村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安农人不懈的追求。

2003年学校在长丰县开展了单独招生培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试点工作,2004年11月学校向教育厅提交了尽快实施“大学生人才兴村工程”的报告,2005年1月校党委书记吕绳振、副校长程备久分别在省人大和政协提出了在全省实施“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议案和提案。

2007年6月,学校与泾县合作,

  揭开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序幕。

目前,已先后在合肥、巢湖、六安、安庆、亳州、阜阳等10多个市县开班,招收学生达2000人。

与此同时,学校主动协助省直部门和市县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积极建设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加大实用技术网络课件开发力度,推进“新型农民远程培训计划”。

学校每年都要派出近百名老师下基层开展培训,每年都要在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十多期。

  学农,爱农,方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