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69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槟榔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槟榔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槟榔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槟榔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槟榔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槟榔栽培技术.docx

《槟榔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槟榔栽培技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槟榔栽培技术.docx

槟榔栽培技术

 

 

第一章槟榔简介

槟榔(ArecacatehcuWilld)属于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在我国已经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热带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槟榔果实主要用作当地群众嗜好的咀嚼食品,槟榔栽培逐渐向商品化、规模化发展。

我国海南、台湾是主要的种植区,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也有少量种植,是有发展潜力的种植区域。

2011年末,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19万亩,收获面积72万亩,产量达17万吨,产值达50多个亿,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

2011年我市槟榔种植面积21万亩,收获面积15万亩,产量达3万多吨,产值达11多个亿,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槟榔一般按照果形分为长椭圆形、椭圆形、球形、卵形、倒卵形、心脏形等6类,按照品质来源分为海南、泰国和越南3个品种。

干槟榔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

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

气无,味涩而微苦。

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

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

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

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

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槟榔含有的槟榔素和槟榔碱,这两种成分经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而槟榔素能促进消化道的蠕动、使瞳孔收缩、心跳降低,正常量时可增加唾液分泌及引起发汗现象,但大量食用时,会使大脑活动受抑制,而显出动作迟缓现象。

我市有种植槟榔的传统,槟榔易栽培,管理粗放,病害少,投入少,产出大,对土壤要求不高,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平原溪边地、农村房屋和道路周围的多余闲置地,而槟榔是这些地区的最适栽作物。

因此,农民在种植槟榔之余还可以从事其它职业,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章槟榔生物学特征

1.1槟榔对环境的要求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

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

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

槟榔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平原溪边地、农村房屋和道路周围的闲置地也可以种植,种子有果肉后熟特性。

因此,我市非常适合槟榔的生产。

1.2槟榔形态特征

槟榔属常绿乔木,干直立,不分枝,无主根;一般高10~20m,最高可达30m,胸径10~20cm;茎上有明显的环状叶痕,茎的顶端聚生7~10片长1.5~2m的羽状复叶;叶鞘抱茎,基部具黄绿色佛焰苞;叶束下的茎上生肉穗花序,长约20~30cm,分枝多呈圆锥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而多,贴生于花序分枝的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花序轴总轴或分枝的基部成熟时果实橙红色或橙黄色,果皮纤维质,种子多呈半截的卵形。

中果皮为厚约0.5cm的纤维层;内果皮是坚硬致密的木质,内含种子1枚;种子多呈半卵形,由淡黄或浅红棕色的膜质种皮、肉质乳白色的胚乳和胚组成。

果实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等。

1.3槟榔生长习性

花期4~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1月至次年5月。

一般植后5~6年便可开花结果,低龄树年产果约100个,20~30年生树为盛产期,平均每株产果约200个,高产达300~400个以上,此后略有下降,经济寿命长达60年以上。

 

第三章槟榔栽培技术

3.1种苗繁育

种苗繁育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首先选择种子,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植株今后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一定要把握好种子关。

我市一般种植本地品种,最好是20~30树龄生长健壮的槟榔果为好,同时注意选饱满无裂痕无病斑,充分成熟为金黄色、大小均匀、1斤鲜果9~11个,果形以椭圆形和长卵形的槟榔果作为种子。

其次是催芽,一般收果后晒1~2天,使果皮略干,再行催芽,具体方法如下:

把果实摊在靠近水源并能起荫蔽作用的树底下,地底下铺一层河沙,堆成高20厘米以下,长度不限,但便于淋水,并盖上稻草,不宜盖茅草,厚度以不见果实为度,每天淋水1次。

7~10天果实表面开始发酵腐烂,即可取出果实用水洗净,重晒1~2天,晒时要注意翻动,以提高发芽温度,然后继续堆放,重新盖稻草、淋水,20~30天后,拣出具有白色小芽点的果实,进行育苗。

如种子量不多可用箩筐催法,将果实装在箩筐内,用稻草封盖箩筐口,置于屋内保温。

淋水,待果皮发酵腐烂时,将箩筐连同果实一起放在河沟内洗擦干净,然后依上法放于屋内,当有白色芽点时即可育苗。

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开小穴,施基肥,每穴放1个经过催芽后露白的种子,覆土2~3厘米,压实后盖草,淋水至湿为度。

第三是育苗。

用高30厘米,宽25厘米的塑料薄膜袋,底部打孔,先装入3/5的营养土(表土、火烧土、土杂肥为6:

2:

2混合)、然后放进萌芽的种子。

芽点向上,再盖土至满袋并撒少许细砂以免板结,上面再盖草覆盖,淋水至全湿为止。

每天淋水一次,苗床上空架设遮阳网以减少阳光直射。

待苗有4~5片叶时,便可出圃。

移栽前7天施一次送嫁肥,以人粪尿为好。

3.3建园

园区选用要求不严格,但是不能选择地下水位很高的地方或者经常受水淹的田地,因为槟榔是浅根性植物,水位过高容易造成槟榔因烂根而死亡,同时不能选择有有害的重金属、有机物比较严重的田地,防止槟榔果实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

一般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的山坡谷地、河沟边、房前屋后、田头、地边种植。

若在常风大或台风必经之处种植,要营造防护林。

3.4整地

选好地后,于雨季前砍山巴烧山巴。

在坡度超过15度的山地,要挖宽1.5~2米,向内倾15~20度的环山行。

一般行距2.5~3米。

株距2~2.5米。

植穴80厘米见方,60厘米深,穴施基肥再回表土,待雨季定植。

每亩约100株。

3.5定植

苗木经过l~2年的培育,待苗高60厘米、具5片叶以上时,便可移苗定植。

目前生产上还采用营养器育苗,将经过催芽的种子放盛装营养上的塑料袋中,每袋放豆粒,袋口直径25厘米,袋高30厘米,袋底要打2~4个小孔,以利通气排水。

移植时不损伤根系,成活率高。

以春季3~4月定植为宜,海南省大面积造林,宜在秋季8~10月、以顶端箭叶尚未展开时定植成活率最高。

定植时宜选阴天进行。

挖苗时不要损伤根系,要带上球,并剪去部分老叶。

按株行距挖穴定植,一般每亩定植100株。

定植不宜过深,踏实后淋足定根水,用杂草覆盖,或插小树枝遮荫,减少蒸发。

营养袋育苗,在定植时要除去营养袋。

3.6田间管理

3.6.1遮阴

在定植后的最初几年,根浅芽嫩,为了保护幼嫩的槟榔苗不受烈日暴晒和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可在槟榔行间种植覆盖植物。

海南产区在槟榔周围种飞机草、山毛豆等,也可间种一些经济作物、草本药材,既可荫蔽幼树,又可压青施肥,防止土壤冲刷,保持林地湿润,还可增加收益。

3.6.2灌溉排水

在雨水较少的季节,应加强灌水。

在多雨的季节,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造成病害蔓延。

3.6.3除草培土

幼龄期要保持植株周围无杂草,每年除草3~4次,并使土壤疏松。

结合除草进行培土,把露出土面的肉质根埋入土中,以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除草培土后可将易腐烂的杂草覆盖回槟榔基部。

3.6.4施肥

幼龄期是以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需要氮素较多。

因此,施肥以氮肥为主,植后第2年至结果前,每年要施3次肥,每株每次施堆肥5~10kg,磷肥0.2~0.3kg,尿素0.1kg或人粪尿5kg,植株旁边挖穴施下,盖土。

生产第一年每株加施氯化钾0.2kg。

成龄槟榔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对钾素的要求较多,正常生长的槟榔,花芽含钾量2.37%,比其他叶片高2.5倍左右,故成龄树要增施钾肥,一般每年施肥3次,第一次为花前肥。

在2月份花开前施下,每株厩肥10kg,人粪尿10kg,氯化钾0.15kg,第二次为青果肥,此期叶片生长旺盛,果实迅速膨大,需要较多氮素,故要增施氮肥,6~9月施下,每株施厩肥15kg,人粪尿10kg,尿素0.15kg,氯化钾0.1k,第三次为入冬肥,以施钾肥为主,施肥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7槟榔保花保果技术

槟榔结果树正常情况下一年内可开花、结果3~4次,并在每年的4~9月份抽生新叶,整年的生长要消耗大量的养分,且在开花、结果期易遭受病虫的危害,容易造成落花落果现象。

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改善栽培措施、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提高槟榔的坐果率,确保达到丰产。

3.7.1科学科学调整开花结果期

我市每年冬、春季气温较低,气候比较干燥,此时槟榔开花结果差,应及时摘除2~3月份开的花,避免这个时间段开的花消耗植株的营养,以确保4~6月份的花能够有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空间,提高4~6月份开的花坐果率。

3.7.2加强肥水管理

这个可以和田间管理的肥水管理一起进行。

在每年3~4月(春花苞开放前)施促花肥,这时期槟榔开花需要大量的钾,结果树一定要增施钾肥。

每株施农家肥10斤、氮肥2两、钾肥2~3两。

在每年6~9月(秋季青果期),此时期叶片生长旺盛,果实迅速膨大,需要较多氮素,每株施过磷酸钙、兽肥、牛粪、土杂肥之类约10斤、尿素2两、钾肥2两,以达到壮果。

采果结束后10~12月份,施养树肥以恢复树势,每株施绿肥20~30斤,或有机肥10斤,或复合肥1斤,并且要及时培土,以保护裸露的根系,促进萌发新根,提高槟榔的吸水、吸肥能力,以保证来年的产量。

在4~5月份,这是槟榔从花后期转向结果期,要及时补充花朵的营养,施用1~2次保花保果药(10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及时将营养液小心喷洒到花朵上面。

同时,槟榔属于浅根性植物,避免槟榔园积水,否则容易引起死亡;在槟榔开花期和壮果期,干旱的槟榔园要及时浇水,促进槟榔吸收,以满足槟榔生殖生长,提高坐果率。

3.7.3槟榔园保湿除草

槟榔园每年除草2~3次,主要砍去林间的杂树,保留矮小灌木、飞机草及其他矮草,使林下有一定的荫蔽,从而可保持林下的相对湿度,使槟榔得到充足阳光,以利于槟榔的生长。

3.7.4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造成槟榔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防治。

造成槟榔落花落果的主要病虫害有红脉穗螟、、黄化病、炭疽病、果穗枯萎病、细菌性条斑病和叶点霉叶斑病等,其主要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见后面的病虫害防治内容。

 

第四章槟榔采收与加工

4.1采收

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

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

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

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采收方法是:

槟榔树矮的,人伸手可及的进行直接采摘;槟榔树高的,伸可不可及的,可用镰刀捆在竹杆上采割,底下编织网接住以免摔坏槟榔果。

4.2加工

我市的槟榔主要加工青果成榔玉和榔干。

榔玉加工方法是:

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

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榔干加工方法是:

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

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

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干。

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加工成的榔玉和榔干可以进一步深加工成各类槟榔食品放在超市上出售,以扩大槟榔的经济价值。

第五章槟榔病虫害防治

5.1槟榔黄化病

症状:

最初在叶片上出现直径1~2毫米的、半透明的梭形病斑,在未展开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褐色腐烂条纹,以后叶片顶端部变黄,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

叶片的黄色区与绿色区界限明显。

到后期,树冠变小,叶片变小、变短,不易弯曲,成丛生长,皱缩,最终脱落,仅存树干。

花序退化。

维管束褪色,大时被破坏,堵塞。

侧根稀少,变黑,根尖褪色,外皮层变色,逐渐腐烂。

果实变黑,脱落。

果核畸形,胚乳不发育。

防治方法:

(1)增施氮、磷、钾肥、石灰,喷射低剂量的镁与锰,合理排灌,能减轻症状;

(2)前期发现病株,注射四环素于植株,能减轻症状;同时,施用内吸杀虫剂、减少槟榔纺锤盲蝽的为害,以防传播;发病严重时,立刻砍伐烧毁病株,并对病株周围土壤消毒,控制病株的土壤传播。

5.2槟榔生理性黄化病

症状:

此病没有明显的中心病株、同时多株发现黄叶,初期最下层老叶共黄化,然后依次向上一片片黄化脱落。

黄化的叶片先为枯黄色,然后坏死呈灰褐色大斑,黄健交界处不分明,脱落的黄叶不见任何病原菌。

有时最下层老叶完全黄枯脱落,但上层叶片仍正常。

凡是患病株,花序瘦小、过早枯萎、雌花小而多败育,结了果也必然脱落。

树龄愈大黄化愈严重。

此病属生理性缺钾引起,不是病害,而是缺素症。

防治方法:

(1)适当增施化肥。

尿素、氯化钾、复合肥,还另加适量硫酸镁。

(2)在酸性过强的土壤中,施石灰以中和土壤酸性。

(3)防止水土流失,修建保水保肥工。

5.3槟榔炭疽病

症状:

此病一般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风、雨是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槟榔遭受寒害后、往往发病严重,失管荒芜,缺肥或害虫多、也易发病。

炭疽病病症是病斑大,不规则形,灰褐色、具轮纹,边缘有双褐线围绕,其上密布小黑点,后期病组织破裂。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消灭荒芜,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2)冬季做好田间卫生,清除病叶;(3)可用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5.4槟榔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

叶片上初期病斑细条状,3~5×0.5~1毫米,褐色,水渍状,半透明,周围有明显黄晕。

而后病斑沿叶脉扩展并汇合形成较宽(1~4毫米)的长条斑,长度不一,有的病斑可延伸至整片小叶的长度,病斑穿透叶片。

高湿条件下,病部溢出腊黄色、液状菌脓,最后叶变褐枯死,重病株濒于死亡。

高温、多雨、高湿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病死株及其对死亡植株进行深埋或烧毁;

(2)发病初期,喷1%波尔多液或500ppm链霉素或四环素,每两周喷1次;(3)有病史的槟榔园,台风雨过后要及时用上述药剂喷雾1~2次。

5.5果穗枯萎病

症状:

此病发生较普遍,感病果枝呈暗褐色枯萎;果实上病斑灰褐色,略下陷、病部散生大量小黑粒,病果脱落。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参照炭疽病。

5.6红脉穗螟

症状:

红脉穗螟土名叫“蛀果虫”、“钻心虫”,主要钻食槟榔的花穗和果实,偶见为害槟榔心叶。

红脉穗螟幼虫钻入槟榔的佛焰苞,被害花苞多数不能展开而慢慢枯萎。

已展开的花苞也会被幼虫为害,幼虫把几条花穗用其所吐出的丝缀粘起来,加上其排泄物面筑成遂道,幼虫隐藏于其中。

取食雄花和钻蛀雌花,花穗被害率20~50%,死亡率10%左右。

幼虫也钻食槟榔的幼果和成果,主要从果实的果蒂的附近的幼嫩组织入侵,钻食果实的果肉、被蛀果留下果皮,提早变黄干枯造成严重落果。

成果被蛀率20~96%。

此外幼虫还钻食槟榔心叶,心叶的生长点被取食,导致整株槟榔死亡,死亡率5%左右。

防治方法:

(1)从槟榔开至与收果前,及时消除被红脉穗螟幼虫为害的花穗和被蛀的果实,对抑制红脉穗螟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2)冬季结合清理槟榔园,把园内的枯叶和枯花、落果集中烧毁或堆埋。

此外,附近有油棕或椰子园也要进行冬防、减少来年的虫源。

(3)在幼虫出现的高峰期可喷射20%速灭丁8000~10000倍液或2.5%敌杀死10000倍液,效果良好。

5.7叶点霉叶斑病

症状:

此病为槟榔主要病害之一,海南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重病区小苗发病率80~95%,直接影响苗木生长,严重的病叶枯萎,导致死苗。

成龄株受害叶斑累累,严重影响生势。

病菌主要从叶尖侵入并向叶基部扩展。

病斑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长度2~35厘米。

病部边缘深褐色,中期灰褐色或灰白色,其上散生很多小黑点,后期病叶干枯。

气温偏高,阴雨多湿的条件有利病害的发生发展。

槟榔园管理粗放,土壤贫瘠,以至树势衰弱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排除积水,增施肥料,清除落叶。

用1%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隔10~15天喷一次。

5.8槟榔果腐病、芽腐病

症状:

此病虽发生不普遍,但病株受害严重,损失较大。

小苗和结果树受其害时,病株心叶褪绿、卷曲,而后呈现不规形的红褐色斑块。

幼芽腐烂或枯萎,有臭味;高湿条件下,病部出现株红色的粘性小点。

(主要表现为果实腐烂和青果大量脱落。

槟榔整个生长期均可受害,侵染果实可造成减产10%~90%,侵染生长点及树冠部能够造成相应部位坏死,若不加注意并及时处理,将对植株造成致死性影响。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海南部分槟榔园时有发生。

降水多的地区常发生此病。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未成熟果实腐烂和大量脱落。

早期在受侵染的槟榔果实表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果实。

果实腐烂并从萼片处脱落。

脱落的果实表面长有绒毛状的白色菌丝体。

病害后期,果柄和花穗轴亦被侵染。

在流行后期发生的侵染,导致果实干枯而不脱落。

果实受害,不仅导致产量降低,而且使果实失绿,品质下降,受害槟榔果不适于食用,果实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都易感染此病。

病原菌可继续向上侵染幼嫩的生长点附近,感病的心叶轴最初发黄,后变褐下垂,心叶幼嫩组织腐烂,有臭味,造成芽腐症状,受害心叶很容易拔起。

外围叶片变黄下垂,枯萎脱落。

病原菌可沿着槟榔茎干向下侵染,严重的可导致树冠腐烂脱落,最后植株死亡,剩下光秃的树干。

防治方法:

防止密植,保持槟榔园通风透气,发病初期喷射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9槟榔细菌性梢腐病

症状:

该病害主要为害槟榔的叶鞘以及花蕾。

初期在叶鞘的内侧出现一些水渍状小型病斑,随后病斑愈合扩展,叶鞘表面出现褐色的无规则病斑。

染病后叶片下垂,发黄。

花蕾染病后,发黑腐烂,不能结果。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排除积水,清除病株残体;

(2)、发病前期,一般选用下列药剂及浓度:

25%绿乳铜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25%青枯灵600倍液;30%氧氯化铜5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7天1次,共2~3次;(3)、发病初期,喷射1:

1:

100波尔多液或0.5%链霉素1000倍液加以防护,每两周喷一次;或四环素500mg/L一次,连喷5次。

5.10椰心叶甲

症状:

主要为害未展开的幼嫩心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灰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条纹连接成褐色坏死条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甚至枯顶,树木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

一棵椰子树最多可以有几千头椰心叶甲,一年之内可以让一棵椰子树枯萎。

椰心叶甲的成虫和幼虫主要潜藏于未展的心叶或心叶间取食危害。

受害心叶伸展后变为枯黄状,严重危害时新抽叶片为火烧状,不久树势衰败。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目前在我国应用化学防治椰心叶甲的方法多样,有挂药苞、高压喷雾、钻杆注射、地下埋药等。

对受害槟榔或椰子,剪除受害的新叶,在切口处淋灌100ml甲胺磷1000倍液(也可选辛硫磷、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对高大的槟榔、椰树心部叶片悬挂椰甲清粉剂,即将叶甲清粉剂药包固定在植株心叶上,让药剂随水或人工淋水自然流到害虫危害部位从而杀死害虫,只要药包中还有药剂剩余,一旦下雨,雨水都会带着药剂流向叶心起到杀虫作用,挂包法比其它化防方法有明显效果,且药效期长、效果较好,无粉尘或雾滴飘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控制疫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2)、生物防治,应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海南绿僵菌田间防治椰心叶甲的致死率约60%,持续期可达120天左右,但易受温度、湿度、气候等因子的影响。

(3)寄生物防治,释放椰心叶甲寄生蜂是一种最有效最安全的生物防治,目前在海南多个市县释放椰心叶甲寄生蜂,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