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活着读后感.docx
《小说活着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活着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活着读后感
小说活着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说活着读后感
周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旧只有我一人,有些孤单,却成全了我想要的宁静。
这样没有其他人干扰的夜晚才适合阅读。
我从晚上六点半开始一口气读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把它读完了。
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感觉似曾相识。
不知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感人,还是因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身边亲人的影子,写出了我心底里深埋的感情,一晚上我边读边流泪。
我很久都没有这样让自己自由地流泪了。
前段时间眼睛还感觉痒痒的,过了这一晚的肆意泪流,竟然不痒了,看来我是欠哭啊。
通过阅读和流泪,我浑身都感觉很轻松。
确实,一个人不能太压抑自己,找个机会发泄一下,也是一种解脱。
《活着》通过第一人称讲诉了一个人的一生,主人公福贵应该出生于民国末年,书中叙述了他从国共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五八年、大跃进、文革以及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生经历。
年轻时是他是地主少爷,不务正业,爱到青楼去嫖赌,结果赌输掉了整个家产,气死了他爹。
他妻子是米行老板的女儿,不管他怎么胡来,还是不会跟丈夫争吵,只是暗示劝导,败家后不顾她爹的劝归仍然留下来和他一起勤劳节俭过苦日子。
他娘也在他们家落魄后不久就病死了。
他娘得病期间,他到城里去买药时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家人不知,他失信两年后,死里逃生回到家时他娘早已命归了。
他和妻子有一双儿女,女儿又聋又哑,但勤劳贤惠;儿子不爱学习,却聪明懂事。
福贵的妻子得了软骨病后家里家外全靠女儿撑着,吃了很多苦。
由于聋哑给他女儿提亲的很少,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城里做搬运工的偏头女婿,女婿实在心眼好,他女儿跟着他过了大概一年幸福日子,后来怀孕了因出生时大出血死了,留下一个儿子。
福贵的儿子也在给县长的女人他学校的校长出生时大出血输血时医生抽血过多死了。
他的一双儿女都去世后他妻子病情加重也离开了人世。
他女婿也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死亡了。
只有他养自己的小外甥了,当时全国闹饥荒,孩子吃不饱,一次孩子生病给他吃的太多了,见到好吃了吃了太多竟撑死了。
最后他孑然一身,只有和自己的老耕牛为伴,他和他的耕牛却是村里最长寿的。
当老人福贵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没有抱怨,却是平静的回味。
他庆幸自己败了家而没有因当地主被批死;他庆幸自己没有被抓壮丁时被抢打死;他庆幸自己能娶到贤惠的妻子;他庆幸自己拥有一双懂事的儿女;他庆幸自己能这么长寿……
这样的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也相信作者所写的真实性,因为我小时侯姥姥姥爷经常跟我讲他们过去的这些事,和作者所写的情景很相似。
姥姥姥爷爱用他们的苦难对比现在的幸福。
每当我不想吃饭或是挑食时,他们就用闹饥发洪水时期经历的苦难教育我,而且一说就一直絮叨,说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要讲什么了。
为了不让他们唠叨,我就强迫自己去吃。
现在我饭食很均匀,饮食有规律,不挑食,身体一直很健康,这还多亏他们当时的教育啊。
不过现代人看来我这样的人很土,文明人士都是讲究这讲究那,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
别人可能会说我是在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可这样对我又有什么不好呢?
况且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当一种东西成为习惯时就是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了,还有什么强迫可说呢?
小时候,姥姥姥爷是我最亲近的人,当时我就想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长大后让二老享我的福过好日子,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给他们时,他们总是满脸的幸福,而后又说我们哪能享上你的福啊。
我当时也只是觉得他们的话不是真的。
当二老病危时,我看到当时的他们时自己痛苦得像是在做梦,这样的感受已经在我心底尘封了七八年了,《活着》似乎又让我带回了过去,似乎我又回到了田地围绕着的农家,似乎听到了他们以前经常说的话,似乎又重新感受了即将失去他们时的痛苦……家,像梦一样遥远,像魂一样附属。
逝去的亲人,我已用平静表达悲伤,用回忆诠释怀念。
我的感受似乎偏离作者的主旨了,作者的目的是想向我们说明我们是为了活着才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而活着,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个人的感受,跟其他人的评价没有关系;时间能稀释一切,经历了一切后总归于宁静。
读之前作者的主旨我本身已经领会了,作者描写的苦难没有惊动我,我读后只是感觉很亲切,像是姥姥姥爷在讲他们的往事。
这样的文章能使浮躁的心宁静下来,我本不再浮躁,所以也没有读后应该出现的心态转变,看来心态上面我已经调整得很好了。
不过它写出了我心底一些最想听到的以前经常听到现在却很难寻找到的原汁原味的话,很珍惜。
小说活着读后感
我很少读小说,但最近,却开始读小说了。
因为,我发现,儿子虽然很喜欢读书,但对抽象的作品,还是不太感兴趣,比如读《君主论》,儿子只读了一半,就放下了,对我说,太枯燥。
相反,对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却很喜欢,我想,这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于是,我就决定帮儿子选几本经典小说。
作为审查,我一般要先看一看这些书的内容,如果不适合孩子,那就放下。
考虑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我最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电影《活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别的震撼。
一读起来,发现这本书很有魅力。
我以前,读思想深刻的书,读一会就会有困倦感,但读这本书却没有任何疲倦,随时拿起,随时就能读下去。
读了一半,我就去书店,又买了作者的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读了其中几篇文章,对作者余华有了更多了解。
余华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农村当了5年的牙医,后来感觉,不能这样活下去,用他的话说:
”我们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在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这种感觉,我也曾经历过。
当年在一个计算机厂实习,很多同学都在那里,工作特别的枯燥,我就这么想过,所以,后来一有机会,我就离开了那里。
余华决定开始写作以后,就锲而不舍,终于被《北京文学》发现,还被请到北京去改稿,这件事情轰动县城,不久,他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从此,他渐渐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余华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举成名,随后,他又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等多部优秀作品。
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还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活着》是受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但因为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然后,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家庭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艰难坎坷,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一个人自述自己苦难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艰辛与无奈,也反映出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
”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既然脏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源泉。
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正是外部环境的挑战,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读这样一本书,经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每次放下书,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同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我想,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了”悲剧”的形式,也许正是让人通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苦难,来释放人内心中压抑的伤感,并对现实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
回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如此,它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坎坷。
它们不只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一次次洗礼,更让我们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对人生有了一种更豁达的宽容与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要感谢我儿子,要不是因为教育他,我是不会读这些书的,也不会主动去找来那么多古典作品来试读。
反思起来,为儿子而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力,我也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观察他的成长,看到他每个阶段的变化,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当年的一些类似经历。
年轻时一些古怪的行为和冲动,现在看来,就是上帝在不同时期,打开了我们身上不同的开关,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为什么。
但是多年以后,当我们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为,听他们讲他身边同学的一些怪异事件时,我们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宽容了,淡定了。
最近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有很多感受。
也许,人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过去与现实。
我们都从年轻时走过来,但是,回头看,我们并非完全理解当年自己的所做所为,也许,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质。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虽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肤浅,但却有着其他文艺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
讲故事和讲道理不一样,专门讲道理的作品往往确定性很强,而故事则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的味道和内涵。
而且,伟大的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
好象一个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经不完全是父母所给予的内涵,他将渐渐成为他自己,并拥有自己的生命。
读完《活着》,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经历人生的一些苦难,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
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使我明白,人必须经历几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读懂人生这部经典所蕴涵的真谛。
小说活着读后感
一、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
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
让你读着,想笑却笑不出,只想哭。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那些动荡不安,但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是听着那些故事长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时奶奶讲的事情一样亲切。
曾记得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玉米和红薯是我们的主要粮食。
难得吃一顿白面馍,吃得连手中的馍渣都舔净,如果吃一次白面条,饭后那碗干净得就不用洗了。
但是必竟那时我们的社会已经稳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就又过起了天天吃白面,经常吃些鸡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离我们是越来越远。
远得我们有些忘本。
只有在我们有时把剩馍头扔了,剩饭倒掉了,才会听到老年人对我们的吵嚷”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还是在前些年让你们吃没有的吃,饿得吃树皮,才不这样乱糟蹋粮食啊!
”依稀记得那时的我们总是顶嘴说:
”啊呀!
现在可是不一样了,都改革开放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忆苦思甜呢”.渐渐的,就是父母他们也不再吵我们了,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好起来了。
以前离我们更远了,远得很少有人再想起来!
我们不愿意回忆往事,是因为有些苦我们经历过。
我们想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掉,但历史是不可以抹杀的,我们越想忘怀的事情,越会发现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
怎么能够记不得整年没有新衣服穿的岁月啊,一年到头的捡姨妈们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见衣服看不见人,整个的一个大水桶似的,哪里有什么少女身材啊!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觉得那时的人还是满纯真热情的,邻里乡里的觉得很亲,现在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陌生。
那远远的过去就使我们有种淡淡的怀念。
不过谁也不愿意再过以前的生活却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
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
真是简明扼要。
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
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
成了一种现象啊!
真值得人深思。
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
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
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
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
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
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
在物质充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活着》给了我这样一种启迪。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