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案例分析.docx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案例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
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
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
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
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
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
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
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
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
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级文物2000余件。
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
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渝舞、巴渝雾川北灯戏、傩戏和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文化;还有其特有的丝绸文化、醋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
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4、特产丰富
阆中名小吃种类繁多,既具有四川小吃的一般特点—色、香、味俱全,又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的兼具营养丰富、滋补益寿之功效。
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食品小吃之乡”。
其中还有保宁醋、张飞牛肉、银河地毯等12个国家和省部名优产品。
三、案例调查
1、经营开发和模式
阆中城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
由名城投资公司负责打造古城、投资融资。
其中一部分营运资金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公司对接市场,整合阆中境内各处景点,对各景点统一票务管理、统一导游服务、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旅游路线。
在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中,古城不协调建筑的拆迁工作难度最大。
一部分居民拒绝搬迁,认为搬迁安置费过低。
公司能力有限,只能由阆中市政府出面,将古城区进行划分,由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居民的搬迁。
工作进展才比较顺利,这充分体现了两权分离,政府控股模式的优越性。
名城投资公司同时负责古城的营销和经营。
景区的门票收入要全部上缴,由政府统一规划,作为景区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的资金。
剩余的部分再返还给名投公司,作为市场营销、景点维护和公司经营收入所得。
以前,阆中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得不到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景区存在多种管理方式。
现在门票价格管理上实行景区“通票制”和景点“单票制”相结合的办法,联票价格低于各单票之和。
通过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
实践证明,无论是阆中还是其他地方,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略。
为营造浓郁的旅游氛围,使游客在阆中有看点,常年开展张飞巡城、古典婚嫁、秀才赶考、阆苑仙乐等民俗文化节目演出。
并将古城内多条街道设立为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手工作坊一条街,当地群众纷纷在这些街道销售旅游商品,开设手工作坊制作工艺品。
阆中保宁、张飞牛肉、桌尚丝绸、银河地毯等企业还把旅游产品的加工搬进古城,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工艺流程,引起游客争相观看和购买,形成了好看又畅销的工业旅游,备受青睐。
在名特产品、旅游车辆、导游服务价格方面,名城投资公司分别与工商联、个体协会、企业业主和工商、税务、游客接待中心采取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办法,制定了各个旅游服务行业的知道接个,并将其价格在政务、物价、旅游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阆中市物价局也出台多项措施,制定了科学的旅游价格。
在营销方面,按“巩固成渝,发展两线,开拓南北,进军海外”的总思路,开拓四川、重庆等省市二级旅游市场。
采取上门营销的方式,先后在宜宾、泸州、达州、绵阳、德阳等40多个二级城市的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播出和刊发了宣传阆中旅游形象广告和平面广告。
名城投资公司与省内外12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少旅游投资者看好阆中,共同营销古城旅游品牌。
总投资600万元、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风水博物馆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
担任解说的是年过六旬、身着华服的银发老者,用他们朴实的语言为游客讲解风水和古城的历史脉络。
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风水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买到相关的书籍和纪念品,而且还可以参加有趣的互动活动。
同时打造蟠龙山、天宫院为主的风水文化景区,挖掘、整理下闳、三周父子等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集中诠释风水古城的内涵。
2、民意调查
有学者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即意愿调查评估法或权变评估法。
它以调查问卷为工具,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一种支付方式,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获得该商品,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才愿意放弃对该商品的消费。
(1)居民生活影响情况
阆中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和所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因此深入分析两城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得到下列结果。
反映出古城新城区的居住设施条件优于古城区。
年龄偏轻者(经商者除外)多搬出古城,选择新城区居住。
居民对阆中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不强。
受居住地和教育程度影响较大。
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居民从事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提高古城居民参与度。
(2)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结果
居民大部分对阆中旅游发展成肯定态度,认为旅游能促进阆中经济的发展。
但是居民对于旅游使就业机会增多这一项感知不强烈。
这说明居民参与度不高。
又再一次证明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的重要性。
72.9%古城居民和69.4%新城居民认为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数据也说明了居民自身受文化程度和参与情况的制约,认为旅游收益分配不均。
因此政府和名城投资公司应该增加对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他们更好的参加进来,推动旅游发展,并从中获得利益。
四、阆中的旅游发展发展措施
1、旅游发展结合文化活动
2013年,阆中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将阆中古城创建为川东北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首批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了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
成功推出“风水古城”灯光展演、《阆苑飞歌》等大型实景文艺表演等文化旅游产品。
以此为契机,实施了近200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复建了古城文庙、北街牌坊、西城门楼等标志性古建筑,完善了白塔山、锦屏山等景区配套功能,建成并开放了淳风祠景区等。
2、基础建设,打造品牌文化
实施“城南天下”特色街区等综合休闲区开发,加快戴斯大酒店、盘龙山温泉度假酒店建设,打造花间堂客栈、南津关文化酒店和锦衣巷等特色文化院落,推进熊猫乐园二期、扶元堂二期项目建设。
打造休闲文化产品,提升《阆苑飞歌》等节目质量,推出大中型室内演展节目,加快金沙湖水上娱乐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淳风祠.天宫院国际风水文化体验区,营造休闲文化旅游环境。
在国内外高端媒体持续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高新兴媒体,加大重点客源地旅游营销力度,扩大阆中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
按照“巩固成渝西、拓展长珠环、开发港澳台”的营销思路,优化旅游营销策略,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年接纳文化旅游消费国内外旅客600万人次以上,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益50亿元以上、门票收入3500万元以上。
3、加强活动交流
积极参加全省“三大活动”、西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
加强国际交流,邀请25个国家(地区)350余名代表参加了国际文化旅游节,与美国查尔斯顿、德国波恩等古城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与美国托马斯威尔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比利时瓦隆州做客央视《城市1对1》栏目;组织王皮影艺术团再次赴法国交流演出;代表中国古城和四川宜居城市参展首届中欧城市博览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南津关、滨江新天地、张飞牛肉义园等片区服务业充满生机,大蓉和、新世纪百货等知名品牌入驻阆中,国际商贸城、火车站现代物流园等文化产业成功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5%。
4、建立文化相应设施
目前,我市配齐了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2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41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茶园、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并免费开放。
城市景区常年有文化旅游节目巡学演,社区及乡镇居委会等常年群众性健身舞、民众文化活动开展,城市居民和乡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
农民艺术节、万人广场舞大赛及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等品牌文化活动惠及城乡,文化惠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欢迎和好评,促进了阆中文化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和建议
从阆中景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阆中实行两权分离后,短短几年时间里,景区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激活了古城的生命力,促进了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居民对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阆中古城开发算得上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阆中的情况,基于旅游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上来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1、两权分离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
以企业模式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极大的促进了阆中旅游业的发展。
在对其开发和经营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居民对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和感知态度及其他景区分离的先进经验。
企业政府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战略。
体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2、提高居民参与度
根据居民的居住地、职业、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差异,政府要在宣传和引导方面因人而异,鼓励当地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处理好拆迁安置事项。
政府机关人员要做好示范性工作。
多开发游客和居民都可参加的特色旅游活动,使客人能感受到和地方居民一同传承着的千百年的文明,给人以真实之感,而不会认为这些活动只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活动表演。
鼓励资金充足者投资景区开发或经营旅游业务,退休或时间充裕的居民参加相应的宣传活动,既能自我休闲又能增加旅游特色。
这样更能减少耗损,摩擦性成本,更快的将商业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的文化融合。
3、加强教育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旅游知识的传播和培训。
要像阆中古城关于当地居民的对旅游发展的环境感知研究一样,对当地居民的旅游和景区的认识要到位,并且要提供相应的旅游培训和基础环境保护知识。
还要对景区居民进行引导,保护城区是居民的共同责任,便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减少由于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破坏环境,破坏旅游资源,争取在旅游的发展和融合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稳定适度发展。
4、政府主导
根据阆中古城的例子分析,旅游文化局及政府的作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当地举办民俗活动,对阆中的宣传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还有具体措施中也体现了其重大意义。
在文化的保护上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对牺牲利益比较大的居民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等等。
六、结语本文以阆中古城景区的开发情况和发展,结合当地旅游和文化的具体情况,搜集了相应的资料和一些重大措施,总结了一些关于旅游开发在当地融合发展的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方法。
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呈现,能够帮助相关的景区提供一定的事项和建议,供大家指点和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