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276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十三校联考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5年上海市高三十三校第二次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某地的宗教信仰先后有法老、基督、安拉。

该地区最可能是

A.埃及B.巴勒斯坦C.阿拉伯半岛D.古代两河流域

2.《全球通史》说:

“自由探究的精神,______政体的理论和实践,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责任心的强调——所有这些构成了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这里的空格处应是

A.寡头B.君主C.共和D.民主

第二章法的渊源(14)

第一节制定法(14)

法律(lex)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

元老院决定(16)

皇帝谕令(16)

3.下图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某学生在查阅某部法典资料时其中的部分目录。

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法典出自

A.近代英国B.近代法国

C.古罗马D.古巴比伦

(2015年3月十三校二联/04)

4.某处村庄,农家必须自带工具、耕畜,每周无偿在地主土地上劳作3-4天,以此换取自己土地的使用权。

村庄另有许多共同的设施,如马厩、作坊、烤坊、牧场、林地及宗教场所。

这种生活方式最可能出现在

A.前3100年的埃及B.前5世纪的希腊

C.1世纪的东汉D.11世纪的西欧

5.对于诸子百家,《易大传》云: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珠途”,其“一致”、“同归”指的是

A.富国强兵B.修齐治平C.治国安邦D.小国寡民

6.对右侧知识结构属正确认识的是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7.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l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8.自汉至唐,懦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懦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印刷水发明传播儒学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王心学的日益兴起

9.边境军情告急,朝廷即由顾问参谋草拟好军事作战及后勤调度方案,再由皇帝裁决交各部执行。

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以下哪个朝代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10.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A.辽B.金C.西夏D.蒙古国

11.1535年欧洲某画家写道:

“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这里的“事物”指

A.骑士精神B.古典文化C.自然科学D.启蒙思想

12.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天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迦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3.1660年代到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

下表是对这一时期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年份

小麦

裸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单位:

蒲式耳/英亩

A.圈地运动的开展B.新航路的开辟

C.农业技术的革命D.工业革命的推进

14.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C.人权D.民主

15.某学者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德意志的统一

16.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垄断组织成为主要组织形式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足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系列主张来自

A.《人权宣言》B.《解放宣言》C.《共产党宣言》D.《理想国》

18.一位士人回忆:

“四月初,‘逆贼’攻陷常州,省城南京中的富户纷纷迁徒,我奉祖母之命,带全家迁避苏州东边的周庄。

叔叔因办理团练,不能出城。

十三日,我雇了船要回省城,逆贼已经攻陷省城,无法进入,只好带着祖母,就近前往一个有洋枪队保护的城市避难。

”此处“逆贼”作乱指的是

A.李自成农民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土地革命

19.清末恭亲王说:

“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

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

”清问:

特亲王的“权宜之计”

及“久远之谋”各指

A.前者指轮船、枪炮,后者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

B.前者指典章、规则,后者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

C.前者指国际公法,后者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

D.前者指练兵、制器,后者指设学校,学习西学

20.右侧图案最早应出现于

A.闭关时的广州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

C.开埠时的上海

D.小刀会起义华洋杂居后上海

21.“—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刚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2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B.南京临时政府C.三民主义D.中华民国

23.晚清《点石斋画报》某文中说:

“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中可以看出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24.1918年有人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人是

A.陈独秀B.蔡元培C.杜亚泉D.严复

25.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卢沟桥抗战

26.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7.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总署在日本召开会议,提出“京都议定书”获得各国的响应。

此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

A.温室气体排放B.太阳黑子C.森林砍伐D.废弃物污染

28.“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体现此“隆中三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十—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29.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加剧是由于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展开

C.“大跃进”运动兴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30.70年代,美国有位总统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这里的行动指

A.中美建交B.支持中国恢复联大席位

C.尼克松访华D.共同参与联合国的建立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力0、1、l、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北宋的笔记小说中载: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南宋的诗集云: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

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宋代历史说书受到人们喜爱B.宋代史学世俗化平民化发展

C.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兴盛D.宋人对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

32.启蒙哲士伏尔泰谈到“谁是最伟大的人”时说:

真正伟大的人不是凯撒、亚历山大,这个人必须获得上天赋予的天分,并以此照亮人们的心智。

政治和军事家奴役生灵,这个人则以真理的力量引领我们的心;他了解宇宙,而不是摧毁宇宙(注:

文中的他指的是牛顿)。

对此段话认识启示最佳的选项是

A.伟人才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因B.什么是判断伟人的依据标准

C.伟人伟在文化先进引领进步D.科学家胜于政治家与军事家

33.下图是1913年共和党、国民党、进步党的党员证,这些图片的价值主要在于

共和党-民国二年四月国民党-民国二年七月进步党-民国二年五月

A.证明共和党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B.有助于研究中国政治转型期政治状况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纷争的局面D.佐证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普及与扩展

34.有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

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

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更为适当

A.这位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带个人主观性色彩的看法

C.可见因当时各国领导人不明智掀起第二次世界人战

D.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作参考

35.对右侧漫画解读准确的是

A.说明日本已建立法西斯政权

B.反映明治维新时期政体建设

C.看出日本徒具现代政体之形

D.讽刺日本内阁政府没有实权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社会大变革(13分)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1)阅读材料,概括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4分)

(2)作者对当时社会变革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说出你判断的理由依据。

(3分)

(3)你怎么看作者的观点?

(6分)

 

37.古代世界大国(12分)

(1)读图判断,公元前后东西方两大帝国分别是?

(2分)

(2)两大国各是如何巩固帝国的长治久安的?

(6分)

(3)对此你有何认识与启示?

(4分)

 

38.中西文化论战(13分)

“又《新青年》前几卷原也有几篇倡导一种人生的文章,陈仲甫先生并有其《人生真义》一文;又倡导赛恩斯、德谟克拉西、批评的精神之结果也会要随着引出一种人生。

但我对此都不敢无条件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