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45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docx

管理理论第2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

第二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

【本章导读】本章按着效率、效果和人这三大主题介绍管理领域的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管理思想和经典的管理学说。

从中了解管理学的发展脉络,掌握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侧重点。

 

管理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往往又孕育出新的问题,即使对同一种问题也需要进行无止境的探索(如提高生产效率问题)。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都会存在差异,有的国家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在另外的国家里可能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便难以形成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在新的理论与原有的理论体系之间也难以发现明确的内在联系。

  效率、效果和人是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长期研究的主题。

效率与效果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其中效率(Efficiency)强调在资源不被浪费的方式下开展工作,注重把事情做正确(Dothethingsright);效果(Effectitiveness)强调在正确的时间里,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Dotherightthings)。

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必然要借助人来实现。

本章围绕效率、效果和人这三大主题,介绍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有影响的理论思想和观点。

第一节侧重于提高效率的主题

最早的管理理论,实际上是管理思想的主流,关心的是生产率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才能生产得更多。

一、分工与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初期,亚当·斯密(AdamSmith)通过观察发现,一定数量的专业工人,如果每个人只完成大头针制造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则要比每人都负责大头针制造过程的全部工序,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大头针。

他在《国富论》中写道,由一个人拉出铁丝,另一个人把铁丝拉直,第三个人把铁丝切断,第四个人进行削尖,第五个人磨光,…。

这样以来,在他当时参观过的一家小工厂里,仅仅雇用了10个工人,每人只执行大头针生产过程所包含的18个专业任务中的一项或两项,结果10个人一起一天可做48000多个大头针,如果把这10人分开,又不告诉他们如何完成其他任务,其中没有一个人能在一天之内做出一个大头针。

亚当·斯密坚信分工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分工⑴可增进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⑵可节约由于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⑶有助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改进工具和发明新机器。

二、科学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从管理思想到工作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被公认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弗雷德里克·温斯罗·泰勒(1856—1915),美国人,出生于费城。

18岁入费城一家小机械厂做工,4年后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厂当技工,很快被提升为工长、总技师。

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于1883年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并于1884年被提升为总工程师。

他一生中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例如他进行的切削试验前后持续6年,写出报告300多份,切屑达80万磅,费用超过15万美元。

在试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大量有关提高生产率的原则和方法。

1891年,他独立开业,免费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推广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泰勒一生致力于提高生产率的研究工作,是一个乐于观察思考的人。

走路时,他数脚步数,以找出最适当的步幅。

他烟酒不沾,甚至不喝咖啡,不饮茶,总是处于不安和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失眠与恶梦终生伴随着他。

他害怕仰面躺着,所以只有把自己竖直地支在床上或椅子上时才能睡安稳。

他不能容忍地看到一台车床闲置或一个人无所事事。

他从不偷懒,也不允许别人这样做。

泰勒的著作有:

《工厂管理》、《计件工资制》、《科学管理原理》等,其中《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人们视为管理理论产生的里程碑。

20世纪初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不断地扩展,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较充足,但劳动力相对短缺。

为此,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尝试有效利用现有劳动力的途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中弗雷德里克·泰勒、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Gilbreth)、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Gilbreth)、亨利·甘特(HenryGantt)、哈林顿·爱默森(HarringtonEmerson)等人的贡献最大。

弗雷德里克·泰勒首先对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工人方面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的原因是由于劳资矛盾所引起的工人有组织的怠工,客观上的原因是工人工作方法不当,操作熟练程度低而造成的浪费;二是管理方面的落后,如工厂中没有明确的工作定额,没有任何促使工人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措施,对工人不进行任何挑选、培训等等。

他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并在大量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提高生产率的各种观点和方法:

1.树立新的管理哲学,进行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

泰勒认为,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工人的怠工,即“磨洋工”。

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浪费,但又是最严重的浪费。

这种浪费的根源在于劳资矛盾,在于职工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争夺。

唐纳利等人在《管理学基础》一书中指出,“一块经济利益的大饼,它的分享者之所以会不断地发生冲突,是因为其中一个分享者的份额如要有所增加,往往会损害到另一个分享者的份额”。

但是,这种矛盾是可以消除的。

因为“只有在这块经济利益大饼的大小是固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利益上的互相损害,如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得整个经济物质和服务的供应有所增加,那么,大饼的分享者每个人的份额都可以不用争夺而有所增长”。

劳资矛盾自然会被弱化。

基于这样的分析,泰勒提出要进行一场精神上的革命,其核心是劳资双方必须把精力从利益争夺转向共同合作多创利益上,用合作取代对立。

他强调,如果不能用合作与和平的新见解取代旧的对立与斗争的观点,那么科学管理原理就不能发展。

2.按科学管理原则办事,注重管理和工作的科学性。

泰勒认识到劳资双方的对立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提出扩大利益是缓解甚至消除劳资矛盾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找到扩大利益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和试验工作,他首先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原则,即

  

(1)对工人劳动的每种要素都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并以此来取代陈旧的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2)对工人用科学的挑选、训练和教育来取代工人自选工作和摸索自学,以便提高工人的工作技能;

  (3)用与工人合作来取代劳资双方的对立;

  (4)用管理者与工人责任共担来取代过分推卸责任给工人。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他进一步摸索出一系列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定额管理,工作研究,标准化管理,以及根据分工和管理职能专业化的原则所提出的计划与执行相分离,等等。

3.重视人的本性,并采取相应科学的管理措施。

泰勒认为人的本性属于“经济人”的范畴。

“经济人”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其基本观点认为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动物,人们只图安逸,不思进取,不愿承担责任,一有可能便设法逃避工作。

泰勒坚信这一说法,并把这种认识贯穿于他的理论之中。

  

(1)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其基本做法是按照标准的工作任务,即工作定额,确定两种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甚至使他们得不到基本的日工资。

这样,通过工人工资上的差别,让工人在竞争和相互憎恨中自发地加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职能工长制度。

他在工厂的基层管理阶层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工长,如生产工长、质量工长等,这些工长的任务是负责把科学的工作方法教会给工人,保证工人按科学的工作方法从事工作,更重要的是监督和敦促工人工作,防止工人偷懒和磨洋工。

上述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之间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

见图2—1。

环境提

因素目的生

定额管理产

标准化管理率

计划与执行分开经

生产效理论济

差别计件工资制人

率低下基础假

职能工长制

图2—1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吉尔布雷斯夫妇专注于动作研究。

他们用秒表等工具仔细观察熟练砌砖工人的劳动动作,在弄清劳动动作的基本动作过程之后,对工人动作过程中的动作要素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取消或合并,从而使劳动过程得以简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1868—1924),美国人,“动时研究之父”弗兰克生于缅因州。

1885年考上麻省理工学院,但因家庭困难放弃了求学机会而当了砌砖工人,其后成为建筑工程师,后又被提升为承包公司主管,不久又成为独立经营的建筑承包商。

莉莲·吉尔布雷斯(1878—1972),美国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莉莲毕业于加州大学,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女性。

1904年与弗兰克结婚,共同从事“时间与动作”研究工作。

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俩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成17个基本动作,并称之为“动作的基本要素”,简称“动素”(Therblig,即吉尔布雷斯本人名字的反写)。

通过分解各种动作,剔出不必要的动作,形成新的工作方法。

他俩一生中出版了大量的管理著作。

这对夫妻婚后的17年中生育了12个孩子,为有时间工作,他们把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家庭管理之中。

例如,为了利用洗澡这段“避免不了的耽搁时间”,弗兰克在浴室里安装了一台留声机,这样孩子们就可边洗边听法语和德语教程了。

同时。

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在唱片放完之前能洗完澡,弗兰克教他们快速洗浴法。

他坐在浴盆里,右手拿着肥皂,从左肩一直擦到手指,反过来再从手指擦到腋窝,从那里再向下擦左侧,然后翻过来擦左腿内侧。

做完这些,他就把肥皂换到左手,象擦左侧一样擦洗右侧。

然后,在身体中部和后部擦几个来回,再把脸和脚洗一下,就钻入水中洗干净,爬出来。

他把所有的男孩子叫到浴室里给他们示范。

一天,他又穿上衣服,坐在居室的地毯上教女孩们洗浴。

此外,他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假日航海时,他让孩子们叫他“船长”,孩子们按年龄大小被授予官阶,未能执行船长命令的人要受到绳子的抽打。

亨利·甘特的主要贡献在于计划和管理技术方面。

他设计了一种生产计划进度表,被称为“甘特图”。

即把工作的种类、工作所需设备、工作进度等放置在一张以时间为坐标的图上,进而使对工作计划的检查和控制更加直观、形象。

他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即除了按日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外,超额完成定额的部分另给奖金;完不成定额的,也可以得到原定的日工资,不再减少。

哈林顿·爱默森是美国有名的效率专家。

他曾提出提高效率的12条原则:

⑴要有明确的目标;⑵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⑶要有精明干练的咨询班子;⑷严明的纪律;⑸大公无私,平等待人;⑹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和会计制度;⑺工作的计划性和迅速敏捷的调度;⑻要规定出工作的标准方法和安排好工作的时间进度;⑼标准化的工作条件;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⑾成文的标准工作条例;⑿对效率的报酬,即奖励制度。

三、管理科学理论

在管理理论体系中,管理科学理论构成一个独立的学派。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E·S·伯法(E.S.Buffa)等人。

管理科学理论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工作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目前,各个院校管理专业开设的运筹学课程便属于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管理科学理论的产生实际上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愿望。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不精确的学问,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果能够寻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的管理工作,势必会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

构建数学模型必须提出相应的假设,并把那些往常只能定性描述的问题设法予以量化,一个数学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和量化工作的科学性。

管理实践中不可量化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因此,管理科学理论虽然给人们指出了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思路,并在生产、库存、作业计划、物质供应以及宏观系统分析等众多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对于涉及因素众多、需要靠经验判断的战略决策等管理问题上,其应用范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理论一脉相承。

二者都设法寻找到最优的工作方法,都渴望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理论更加强调系统思想,充分吸收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新成就,更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

  四、改进组织效率

从科学管理之后,效率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效率问题逐渐分解成两大领域:

作业活动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也可以说是组织效率)。

在作业活动效率方面,人们一直在使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同时通过流水线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措施使得作业活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效率问题的研究逐渐转移到管理工作效率上。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比提高作业活动效率要重要得多。

这方面的理论成果涉及到早期的组织理论到目前盛行的再造工程。

  在组织行政管理方面,法国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他对管理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企业的一切活动归纳成六大类,并突出地把管理活动分离出来。

这六大类企业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由于强调管理活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这对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管理实践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管理工作的因素,即管理职能,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种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研究管理职能的基础。

第三,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

即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以及人员的团结。

这些原则目前仍被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

亨利·法约尔也因上述贡献而被人们誉为“经营管理之父”。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他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1858—1860年,就读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作为一名采矿工人进入康门她里—福尔香包采矿冶金公司,1866年被任命为矿井矿长,1872年提升为经理,负责多个矿井。

1888年,当公司处于破产边缘时,他被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并按照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改革、整顿公司,到1918年他退休时,他所经营的公司已能在财务上和经营上立于不败之地,至今仍是法国中部最大的采矿和冶金集团的一部分。

由于他长期担任总经理的职务,位于企业最高管理阶层,所以他研究管理是以企业整体为对象的。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本书对企业主管人员的工作所作的实际而明确的分析,对管理原理的普遍性概念的研究,表明了他对现代管理问题具有非凡的见解”(孔茨语),“法约尔和泰勒的研究成果是互相补充的”(厄威克语)。

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他强调,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需要把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配给每个组织成员;各公职和职位是按照职权的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个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力和义务,进而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次体系;人员的任用要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录用;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职业的”管理人员;组织靠规则和纪律约束,组织中的人员关系完全以理性的原则为指导。

他强调通过组织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来提高生产效率。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人,“组织理论之父”出生于爱尔福特的一个富裕家庭。

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以后又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哥丁根大学。

曾于1883—1888年间参加过四次军事训练,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有相当多的了解。

他一生中担任过多所大学的教授,1894年开始担任弗赖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6年开始担任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918年开始担任维也纳大学社会学教授,1919年开始担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等。

此外,他还担任过政府顾问、编辑、著作家等。

他的著作有《经济和社会》、《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社会学论文集》等,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组织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管理人员的数量以更快的速度膨胀,漫长的公文旅行、推卸责任、沟通不畅、决策速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如通过授权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通过办公自动化减少对管理人员的需求,等等。

到了80年代,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著名的企业,人们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甚至主张对组织实施再造工程。

  1993年,迈克尔·哈默(MichealHammer)和詹姆斯·钱辟(JamesChampy)合作出版的《企业再造工程--—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当年便被译成14种文字向世界各国传播。

现在大多数组织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根源都在很大程度上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基础,即每个人长期集中做专业化的工作,以此提高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

这种工作方式使人们仅仅关心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工作和部门,无法也不主动从更大的范围了解工作关系,进而无法了解组织的整体目标,仅仅围绕着个人和局部的目标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合作,这种工作方式势必会影响到组织整体的运作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建议管理者思考这样的问题:

“如果现在要重建一个组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该怎么做?

”也就是说,一切要从头做起,突破以往的约束(包括成功的经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设计工作过程,追求和保持过程的简化,让多项作业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工作在最适当的地方完成,让执行人员决策,减少分歧和争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效果。

第二节侧重于效果的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做正确的事情比仅仅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而要做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做好决策,制订正确的战略。

一、《孙子兵法》的战略决策思想

  早在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今天的管理学者看来,就是一部享誉全球的战略著作。

仅有3600字的《孙子兵法》开篇便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孙子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于调查研究的重点,孙子一方面强调环境分析,“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同时又特别强调敌我双方的对比分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孙子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如: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智将务食于敌。

”等等。

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不管是兵家、道家、儒家还是墨家,都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

这些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应该植根于文化之中,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不论是英国、美国、日本还是巴西,管理者之所为的确是相同的,但具体怎么做却相差甚远。

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就是去挖掘、确定并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那些有用的部分”。

商战如战场,现代商业竞争与战场上的争斗有一定的相似性,兵法中的一些思想更容易被运用到商业竞争之中,这也是《孙子兵法》被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二、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

在企业管理领域倡导研究决策问题的当属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

赫伯特·西蒙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决策准则、决策类型和决策方法的较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

赫伯特·西蒙(1916—),美国人,决策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生于威斯康星州。

194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利克大学和伊利诺伊工业学院任教。

1949年后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长期讲授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曾数次来中国访问讲学。

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他还对决策过程、决策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决策过程的联系等作了分析,他的代表作是1960年出版的《管理决策新科学》。

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成功的管理取决于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予以保证。

他突破了以往仅强调方案选择的狭义决策概念,主张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决策,并把决策过程分解为四大阶段:

(1)情报活动阶段,即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也可以说是调查研究阶段;

(2)设计活动阶段,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3)抉择活动阶段,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行动方案;(4)审查活动阶段,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

按照这样的过程,管理人员需要在环境分析、问题识别、拟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筛选、行动方案的实施调整等各个环节都做好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他还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决策准则问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系统观点,要求管理人员树立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既不能局限于特定领域的专门职能,也不能忽视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管理理论是由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E.Rosenzwig)等人创建的。

他们在系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作《系统理论与管理》(1963年)中阐述了系统管理理论,基本要点有:

1.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总是处于同其外部环境的持续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通过连续不断的投入——转换——产出的循环过程取得一种稳定状态,即动态的平衡。

见图2—2。

 

图2—2企业开放系统

2.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企业这个开放系统是由五种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它们是:

目标与价值子系统——指导企业的决策和其他所有活动的基础。

因为企业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企业目标要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技术子系统——为完成组织任务所需的知识、技术、设备等;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和动机、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群体内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结构子系统——组织的任务分工与协作的方式方法,以组织图、职位工作任务说明书、工作程序图等形式体现出来;管理子系统——组织的中心,它通过制定组织的战略和计划,设计组织结构和控制程序等工作联系和影响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并把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

  3.企业管理必须坚持系统观点。

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多种要素和生产、人事、组织、管理等众多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开放式人造系统,所以要用系统观点来考察企业及其管理活动。

这些观点主要有:

(1)整个系统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

(2)整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某一部分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它部分;(3)各个部分围绕着系统的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发挥作用;(4)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系统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受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制约,并符合分工协作等客观规律的要求;(5)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其各个部分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符合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