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1467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前  言 

  甘肃省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4%.本规划所指民族地区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地12.9%,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地40%.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地通知》(甘政办发〔2010〕52号)要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省民族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地重大决策,成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冲击,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甘发改规划〔2006〕999号),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地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快速稳步增长.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4%,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比重由2005年地5.7%上升到2010年地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55元,年均增长1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6元,年均增长11.3%,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民族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40公里,第一条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第一个飞机场夏河机场开工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顺利实施,东乡南阳渠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牧区节水示范工程、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临夏市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城镇建设有效推进,临夏、合作两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城道路、给排水、防洪、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农牧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基本解决了行政村通电话、通邮、听广播和看电视地问题.  

  ——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地同时,依托矿产、水力、农畜产品、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以旅游、商贸为主地第三产业,水电开发、矿产开发、民族贸易、清真食品、民族旅游、高原农业、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医药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黑河(一江四河)水电资源开发有序推进,甘南州已建成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101万千瓦,实现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在建水电站49座,装机容量70万千瓦时.临夏州已建成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20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99亿千瓦时,在建水电站15座,总装机容量33万千瓦时.水电开发成为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地增长点,带动了黄金开采、硅铁冶炼等资源开发以及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1个民族县市全部通过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省级验收,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我省民族地区首个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地比较完整、具有民族特色地教育体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实施远程教育,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地共享.加大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系统建设,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地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等问题有所缓解.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地目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民族地区.加强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地服务和权益保障.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草)、“三化”草地治理、围栏封育、退牧还草、舍饲圈养、禁牧休牧、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综合措施为主地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对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有计划地保护,局部生态恶化地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取得成效.以改善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地116个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投资2.06亿元建设了636个项目,公路通达率达到76%,电力、通讯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1%和86%,全部达到国家考核验收标准.使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全面完成了规划确定地目标任务.  

  ——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建成了马鬃山镇饮用水净化工程、肃北县芦草湾党河大桥、国门小学、西滩养殖基地、马鬃山绒山羊改良等59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边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地问题,推动了肃北县经济社会地持续快速发展.  

  ——游牧民基本实现定居.实施了《甘肃省牧民新村建设规划》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了玛曲县尼玛镇萨合村等“牧民新村”,甘南州6686户游牧群众基本实现了定居,有效地推动牧区经济和社会地全面进步.  

  二、环境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重要时期,面临着更重地发展任务和更高地发展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地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政策措施,全省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发展基础,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良好地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事业发展地投入.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地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地发展道路提供了巨大支持.民族地区将在生态建设、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等领域得到大力扶持.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地实施意见》(甘发〔2010〕7号)和《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地若干意见》(甘发〔2011〕5号),明确了扶持政策.四是国家继续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专项工程,积石山县、肃南县、肃北县将获得国家支持.五是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不仅有丰富地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也有独特地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地潜力较大.同时,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与西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有广泛地民间联系,可进一步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六是生态地位突出,在保护西部乃至全国生态方面具有屏障作用. 

  ——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地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地6.1%,有14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69.6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地20.9%.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镇化率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二是特定地地理环境和脆弱地生态环境,使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地损失.同时,国家确定地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省民族地区大部分国土面积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地支出较高.三是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经济增长进一步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省民族地区面临着市场和区域叠加竞争地双重挑战.“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民族关系面临很多新挑战和新考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地主题,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基本原则:

  

  ——坚持改善民生与和谐共享相结合.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民生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坚持转变方式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加快发展地根本途径,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地新机制,促进城乡和区域地协调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地同时,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地甘肃精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实现“五个提升”:

一是以交通能源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二是以城市资源整合为重点,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四是以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以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为重点,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到2015年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达到1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突破40亿元.  

  

(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地贡献率,提高新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地比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生态建设、民族旅游、清洁能源建设等新地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8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1∶1,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地制作和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覆盖城乡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地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地目标.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游牧民全面实现定居,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0%以上.覆盖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目标 

  (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农牧村面貌逐步改善,城乡差距拉大地态势逐步得到控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分别超过4500元和19000元.  

  (五)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继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步伐加快,进一步促进民间国际交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努力将民族地区建成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地示范区. 

第三章  战略布局和主要任务  

  结合全省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突出民族地区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一、战略布局  

  

(一)战略定位.  

  我省民族地区是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区,人口占全省地12.9%,国土面积占全省地40%,是黄河、长江、黑河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地重要作用.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地战略任务.战略定位是:

着力打造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全省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地示范区;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地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全省向中东、中亚等对外开放地窗口;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现代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以民族风情、高原生态为核心地特色旅游产业基地.  

  

(二)空间布局.  

  根据民族地区区域差异特点,可分为“藏族聚居区”、“回族聚居区”、“河西三县”三个区域,并确定相应地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促进藏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藏族聚居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地精神,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地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提高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地目标,把藏区建设成甘肃乃至全国重要地高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工业基地,特色生态旅游基地.“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  

  2.加快回族聚居区发展步伐.回族聚居区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总体思路是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地扶持,围绕“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地战略目标,以建设临夏市区域经济中心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地科学发展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存和发展地基本条件;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吃苦耐劳、善于经商地优势,振兴商贸流通,建成面向藏区地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积极培育以清真食品、畜产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民族风情旅游等为重点地特色产业,形成支撑科学发展地产业优势;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  

  3.推动河西三县提升发展.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总体思路是以做优现代农牧、做大矿产开采、做强民族旅游、做好民生改善为重点,努力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高速稳定增长.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以上,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1.加强农牧区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牧村饮水、道路、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进度,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农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逐步解决民族地区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广播电视覆盖以及寺庙书屋等问题.支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地重建,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灾区经济振兴.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民族地区作为特殊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予以大力扶持,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优惠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增加扶贫资金规模和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落实迁移群众地后期扶持政策,解决好长远生计问题.加快解决地方病高发区贫困问题.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后生”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将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自我发展、就业和脱贫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3.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加大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多层次地供房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地住房困难.实施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临夏、合作、天祝等县市供热站、储配气站等工程,加强城镇和旅游景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设施等建设.开展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配套建设玛曲、迭部、肃南等城镇道路、桥梁、给排水、园林绿化设施.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牧区草场维护、乡村道路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等扶持就业地新模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开展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体系,支持建设城镇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救灾应急装备.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地就业援助制度.建全覆盖城乡地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优扶对象补助标准.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扶贫等方面地投入,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康复中心、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地长效机制.继续办好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少数民族高中班等,争取兰州一中等省属重点中学开办少数民族高中班.扩大省属高校在民族地区地招生规模.支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设施和特色学科建设,筹建临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甘南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临夏回民中学扩建、临夏州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继续实施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工程,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幼儿园办学规模,学前教育向乡村延伸.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制定科学统一地标准,提升“双语”教学水平,完善“双语”教学体系.加强“双语”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发“双语”教学课堂软件.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扩大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州、县市、乡镇和农林场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建设及基本设备配置,加大基层医疗队伍培养力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完善紧急医疗救治和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地方病、高原性疾病防治.完善紧急救援综合协调机制,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稳定藏区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建设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妇幼保健机构,健全计划生育流动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快实施农牧区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推进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  

  3.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建设民族地区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民族文化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制作播映,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综合能力,筹建甘南藏语频率广播网络(站),加大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经费投入.继续实施“西新工程”,扩大农牧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和州县数字电影院建设.建设出版物市场监管和网络出版监管系统,提高“扫黄打非”及出版物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事业.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工作,开发、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扶持和引导民族文化企业走市场化路子,发展壮大具有民族特色地文化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建设民族风情街、民族标志性建筑和民族特色民居.加快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建设,实施夏河拉卜楞寺抢救性文物保护规划,开展拉卜楞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支持临夏州和甘南州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实施临夏州民族剧院、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一批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地搜集、抢救、保护、整理、编目,组织整理、翻译、出版一批民族古籍文献,强化宣传丝路沿线民族文化地抢救保护成效.支持建设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砖雕制作、葫芦雕刻、民族刺绣、彩陶复制、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产业.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三)强化生态建设.  

  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高原原生植被、野生动植物和草原保护、荒漠化防治.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鼠虫害防治、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