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77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docx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

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

辽源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吉林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辽源矿务局西安竖井就是“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五、六十年代,辽源的煤炭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的重大决策,这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超前谋划,乘势快上,加快自身调整和改造,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和实现辽源经济跨越式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认真编制和实施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总体规划,对促进辽源增加总量、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从辽源实际出发,遵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原则,编制了《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指导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相应县区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搞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是辽源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扩大社会就业的需要;是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根据辽源经济结构特点,发挥后发优势,开拓新的市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核心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通过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建设重点工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促进社会进步,走出一条符合辽源市情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之路。

规划体系:

包括辽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就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县(区)、市直部门、矿务局等单位规划三大体系。

规划期限:

规划期8年。

其中,近期为2003-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

《规划》的编制本着近期详细规划,重点实施;远期超前预测,科学谋划的原则。

建设项目实行滚动规划,逐步、适时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一、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基础与环境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基础

辽源地处吉林省中南部,辖两县两区,土地面积5139平方公里,是吉林省重要的煤炭基地、老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辽源,作为资源型城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上,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欠帐。

因煤炭资源的枯竭,不仅面临着资源型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还存在矿区人口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其它同类城市更特殊、更困难的问题,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任务十分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辽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22亿元(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1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28亿元。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0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6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90.7亿元。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加快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全市三次产业比重1995年为33.3:

23.2:

43.5,到2002年调整为24.8:

29.0:

46.2。

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骨干企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社区、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壮大。

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为加快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奠定了较好的结构基础。

——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6.6%。

在工业企业中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48.8:

51.2,基本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金融、住房制度和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完善。

各项改革逐步深化,为加快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奠定了较好的体制基础。

——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

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200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573万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2020万美元。

进出口额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

1995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8237万美元,外资企业达到36户,与12个国内外城市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下,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了集锡一级公路辽源段、营丰一级公路,实施了市污水处理工程、20万千瓦发电厂建设工程、东辽河治理、市区供热管网、市区供水管网、城乡电网改造、城区道路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明显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为加快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创造了较好的硬环境。

(二)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将为我市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国家做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的战略决策,为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规划》中,我市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试点城市,今后在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推进经济转型方面将会得到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

(三)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撑能力弱。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0.22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3.13%,全口径财政收入4.05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1.6%。

——产业层次低,缺乏立市产业、立市企业。

产业素质低,产业链条短,综合竞争能力弱。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支柱产业没有形成,骨干企业没有做大做强。

2002年底,全市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总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9%,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仅为6.8%。

作为全市最大的产业—纺织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仅为21.6%,全市最大的企业得亨公司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1.8%。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我市工业企业技术装备中,属于60-70年代的有3400多台(套),占37.8%,这些设备已超期服役,故障率高,精度差;属80年代的装备有3100多台(套),占34.4%;90年代设备有2500多台(套),仅占27.8%,且进口先进设备较少。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融资理念、国家政策、企业效益等诸多因素,企业在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导致一些企业新项目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更少,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前些年辽源经济的落后,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纷纷到外地谋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再加上近几年辽源籍的大中专毕业生回辽源的数量锐减,使得人才问题更为突出。

——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随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002年底,全市有下岗失业人员28410人,失业率达到4.4%,同时每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转移。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建设依据及前景预测

(一)新材料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新材料异军突起,成为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由于新材料对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基础和阶梯作用以及巨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各国政府以及工业界无不给予极大的关注。

目前,世界上已有可工业化应用的材料几十万种,但新材料仍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

由于新材料的特殊地位和商业前景,新材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于其它产业的一种新兴产业。

据统计,在2000年,全球新材料销售额达4,000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将突破5,350亿美元,并继续以每年6%速度增长。

我市将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是重新打造辽源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是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第一,发展新材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863”计划、“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计划都把发展新材料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

国家计委实施了新材料产业专项发展计划,启动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二,新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材料产业与IT产业、生物技术,并称为21世纪三大主导产业。

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生产领域,代表了科研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第三,发展新材料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将新材料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主导产业的涵盖、关联、渗透和扩散作用,消化吸纳传统产业的上游产品,发展下游产品,壮大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从而对整个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整合,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发展新材料产业可以集聚生产要素。

资本等生产要素选择环境,其流动的取向是升值。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构造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更多地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基础和潜力。

一是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

2001年国家计委、科技部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及科技部发布的10大类新材料中,我市就有9大类,涉及到的企业有20多家,近百个品种。

去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160万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5%,实现利润4,670万元,实现税金2,380万元。

二是形成了一批重点产品。

如差别化氨纶纤维、碳纤维、高速列车铝型材、镁合金、钢背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卷式膜等。

三是行业分布比较广泛。

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石化产品等几个领域。

四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

碳纤维、喷涂铝合金型材、钢背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平板膜、超导介质管、超导热锅炉、高分子空气滤芯、燃油滤芯等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汽车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个人购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个人汽车保有量1990年为81.6万辆,到1999年增加到534万辆,年均增速为23.2%。

据估计,到2005年,全国汽车产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2,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

面对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市场机遇。

国家鼓励零部件企业自主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发展汽车零部件,引导地方、部门、外商和民间资金积极投向零部件产业。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零部件企业积极开发适应主机发展要求的新产品。

鼓励整车企业采取“等效替代”方式实现零部件配套,吸纳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共同参与。

对为多种车型配套,面向两个市场的汽车零部件项目继续给予财政贴息的支持。

引导、支持以零部件优势企业为主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形成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中坚力量;引导中小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发挥规模效益。

从我省看,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的一汽将继续扩产,这给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辽源处在一汽汽车配件供应合理半径之内。

具有地缘优势和已经形成的成本、情感优势,全市共有3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行业整合,以资产或利益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汽车零部件配套集团,逐步把我市建成一汽周边地区较大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

我国是农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农业连续数年丰产有余,农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仍存在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

由于加工转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比较落后,造成了我国农畜产品资源的极大浪费,综合经济效益较差。

国家对农畜产品加工十分关心,国家计委最近正式启动了农畜产品加工专项工程项目。

我省也将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继汽车、石化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这些都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农畜产品加工市场也必将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市地域特点明显,具有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较丰富的粮食、林业、畜禽等资源。

东丰、东辽两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东丰县是全国著名的“梅花鹿之乡”,东辽县已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县,是我省的养蚕基地,两县有适宜养鹿放蚕的柞林资源。

这些都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医药工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国际医药市场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

尽管各国政府均在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但由于新药开发,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的提高,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2005年将达5400亿美元左右。

   我市医药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医药工业企业达到13家,可以生产脑安胶囊、前列回春胶囊等10个剂型500多个品种。

东丰药业、亚东药业已成为我市重点利税大户。

同时,药用资源非常丰富,到2002年底,鹿存栏量达到22000只,牛存栏量达到39万头,中草药基地建设有较大进展。

(五)纺织服装业

从国际市场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年增长速度为6%以上。

预计2005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可达5,80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每年保持13%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纺织品服装出口可达到750亿美元。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享受在纺织品服装出口上的无差别待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的竞争地位。

随着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给纺织服装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农村纺织品市场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消费层次进一步多元化,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

我市在纺织服装业具有比较优势。

多年来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得亨公司、纺织集团、真雨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

近几年来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袜业基地;我市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发展纺织服装业还可以对我市生产的纺织服装类新材料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遵循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接续产业发展步伐;围绕推进“三化”进程,重点发展新材料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农畜产品加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促进结构升级,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辽源建设成东北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原则。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加强市场化运作,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坚持借“势”、借“时”、借“力”发展,利用国家、省有关方针政策,抓住全球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梯次转移和资金转移契机,选准选好项目,加快组织实施。

——坚持科技进步原则。

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对新产品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增加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坚持创新原则。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重点是强化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基础和外部环境。

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

树立全新的投融资理念,广泛吸纳社会方方面面资金,实现投资主体逐步由国有经济占主体向以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体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资源,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在产业结构的选择和配置上,尽可能地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转变。

(三)总目标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至2005年,为奠定基础阶段。

制定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总体规划,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

到“十五”末期,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经济总量明显增长,优势产业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雏形,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就业问题得到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

第二阶段,从2006年至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到“十一五”末期,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任务基本完成,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实现高级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规模,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就业问题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到2005年)。

——经济总量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2.5%(以2002年为基数,下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20.2%、10%;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00元,年均增长12%。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年累计完成80亿元,年均增长18%,投资率平均为30%。

——经济结构目标。

到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2:

35:

43,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汽车零部件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和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

——体制创新目标。

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劳动就业目标。

逐步建立起“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3年累计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就业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

——生活水平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8.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7%。

远期目标(到2010年)。

——经济总量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9%(以2005年为基数,下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21.3%、12.6%;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22.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12.8%。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年累计投资完成335亿元,年均增长18.3%,投资率为35%。

——经济结构目标。

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

46:

39。

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汽车零部件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和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

——体制创新目标。

各类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面达到100%。

——劳动就业目标。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基本建立。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8年累计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就业1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5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0.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7.6%。

四、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方向和重点

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任务是“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扩大就业”。

按照基本任务的要求,发展接续产业的方向和重点是:

着眼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力打造东北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培育汽车零部件、农畜产品加工、医药和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完善提高服务业。

重点实施差别化氨纶、芳纶、镁合金、汽车两机、肉牛屠宰加工等191项重点工程。

总投资454亿元,预计可实现产值767亿元,利润107亿元,税金65亿元。

(一)全力打造东北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立足现有基础,把握发展方向,加速新材料科技项目和成果的吸纳、消化和创新,积极打造在国内新材料领域具有东北特色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

优先发展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其他新材料六个领域的材料及产业化。

到2010年,形成新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东北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组织实施六个领域的项目:

1、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差别化氨纶纤维、芳纶纤维、活性碳纤维和环保型熔法氨纶。

搞好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有基础、有条件的产品,要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出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

重点实施得亨公司20000吨差别化氨纶纤维项目,总投资88,000万元,新增产值200,000万元,利润13,000万元,税金16,000万元。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抓好3000吨环保型熔法氨纶、3.5万吨氨纶原料PTG以及10000吨芳纶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2、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领域。

积极寻找技术依托单位,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项目开发与建设。

重点培育麦达斯铝业、利源铝型材、工业硅集团等骨干企业。

重点实施10万吨新型工业铝型材项目,总投资55,000万元,可实现产值100,000万元,利润12,000万元,税金14,000万元。

2万吨变形镁合金项目,总投资52,000万元,可实现产值110,000万元,利润22,000万元,税金15,000万元。

1.5万吨高速列车铝型材项目,总投资13,635万元,可实现产值15,000万元,利润1,800万元,税金1,200万元。

3、复合材料领域。

加大研制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和改造,切实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重点实施12000万件铸造—轧制铝铅合金复合材料轴承项目,总投资65,000万元,可实现产值95,000万元,利润20,000万元,税金12,000万元。

50万平方米超滤膜、纳滤膜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可新增产值72,00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