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60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docx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

作者:

李先慧教育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一、方法指导

所谓“意象”是指有情意的形象。

“意象”是我国诗歌情感最重要的载体:

无象,也无以成境界;得象,境界始以开拓。

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杏花春雨”“小桥流水”……意象,重在达意。

物以象明,意以象传。

意变,象也变,故意象非同于物象,而

常常显得独特非凡。

"白发三千丈"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读者获得的是诗人心中痛苦持久的愁恨感觉,所以白发三千丈的"象"就显得次要而易"忘"。

模写物象,易生实境;创造意象,常变虚境。

意象的归类:

(一)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

如表离别的,杨柳/兰舟/长亭/芳草/……表思乡的,明月/沙鸥/古道/深夜…

…表恋爱的,杏花/红豆/桃花/红烛……表孤苦的,梧桐/细雨/孤雁/鸳鸯/……表高洁的,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明月/玉……表失意落寞的,

浊酒/残阳/荒芜/落叶/孤舟……

(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的。

例如,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子规:

悲惨凄恻。

猿猴:

哀伤凄厉。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白色:

纯洁无暇丧事。

红色: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色:

希望活力和平。

蓝色:

高雅忧郁。

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

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有:

(一)抓住意象的特点,一是关注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如《声声慢》

中的“冷冷清清/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给人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再如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枝红杏出墙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都极富色彩,可以

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亮丽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

二是关注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

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

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二)关注意象组合的顺序,弄清意象之间关系,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

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竹浣,渔舟下莲动)。

(三)抓住意象组合的特点,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意象的组合方式:

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

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对比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悲乐组合——“春花

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名词组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四)抓住意象入情的方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与景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弄清意象入情的方式也就击中了鉴赏

的要害。

一般说来,意象入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拟情入景,主要采用拟人手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

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二是移情入景,主要采用移词修辞,“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波心荡,

冷月无声”。

三是夸张入情,主要是夸张和想象,四是以典入情,“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

五是象征入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六是对比入情,“淮水东面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七是抑扬入情,“闺中少妇不

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八是比兴带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九是偏语入情,《江南

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

”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的思念之情。

十是比喻通感入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杏枝头春意闹”。

十一渲染(点染)入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好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高考链接

(一)点击高考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趋势

1977年恢复高考后诗歌鉴赏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诗歌的背诵时期(1977-1987),那时的高考基本是考汉语知识和读写能

力,几无文学性可言,主要形式是课文的背诵默写。

二是诗歌的复原时期(1988-1994),就是将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子作为空缺

,让考生从所列项中选择答案,另一种形式就是将唐诗打乱后让考生排序。

三是诗歌的选择性鉴赏时期(1994-2001),就是将诗歌鉴赏设计为

若干选择项,让考生选择所需的答案。

这一时期也考过现代诗歌的鉴赏,最终因为争议太大而放弃了现代诗歌的鉴赏考核,可以这么肯定地说

,在今后的几年内全国卷和各个省卷的高考语文试题不会出现现代诗歌的鉴赏,除非命题人发了疯,象2003年的江苏数学命题人一样想身败名

裂。

四是诗歌开放性鉴赏时期(2002-今)就是将诗歌鉴赏从客观选择题型变为主观题型,考察学生的文学综合审美鉴赏能力。

关于这一时期的

开放性鉴赏的特点,且看下文的专门论述。

一、开放性诗歌鉴赏命题的三大趋势:

研究近三年命题的特点,就可以发现同样是开放性的鉴赏,在内容的选材上、知识点的考核上、设题的方式上虽然千差万

别,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找出其命题的共同之处和命题的发展趋势的。

(一)诗歌鉴赏题选材的三大趋势

其一:

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前后延展。

04/05两年共计35首诗歌,其中诗占28首(其中绝句占19首,律诗占9首),词占6

首,元杂剧占1首,对联1幅。

35首诗歌中,唐宋诗词占33首,元明各一首。

由此可以得出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趋势是以唐宋诗词(不是唐诗宋

词)为主,前后偶尔涉及。

高考复习指导中可以适当关注古风、小令、元散曲。

其二:

短、浅、易,力避艰涩。

04/05年35首中绝句占19首,律诗占9首,而6首词也很短,多为50-60的中调,最长的元杂

剧也不过116个字。

两年的考题中运用典故的诗歌也只有4首。

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要考虑其可鉴赏性,要力避文字障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还要考虑试卷的长度,因此“短、浅、易”是选材的基本要求。

其三:

名家为主,扩展到无名之人的名作。

04/05年35首诗歌中,名家之作有17首,无名之人的“名作”有16首之多,还有

2首是半名人的作品(张籍梅尧臣)。

结论:

高考诗歌选材从名家名作向名家非名作发展,从名家名作向“无名”之人的“名作”发展;当然名

家名作始终会是高考舞台的主角,诗歌考核也会首选名家名作的。

(二)知识点考核三大趋势

其一:

内容考核以言情言志(主题)为主,关注意象、意境、形象。

04/05年35首诗歌在内容鉴赏方面设题的有:

5个考意

象(景物)的,有2个意境(氛围)的,几乎没有题目是考人物形象的,而考情(情与景)的则有25题之多。

结论:

对诗歌内容的鉴赏最主要是

考情与景的关系,是考作者抒发的“情”;个别省份考意境还可以理解和接受,至于有的省份(如05浙江)专门考“意象”等专业术语,则是

背离了高考的宗旨——高考是考语言、阅读和鉴赏的实践能力,而淡化专业术语的考核。

其二:

语言考核以炼字为主,关注句式和结构。

归纳04/05诗歌鉴赏的语言类考题,有5道题考炼字的,有2道题考炼句的,

有2道题考句式的,还有一道考语言风格的(05全国二)。

结论:

诗歌鉴赏的语言类考题绝大多数是“炼字”“炼句”,而且往往与景物描写的

手法合在一起考核;偶尔涉及到句式考核,至于语言风格的考核也许是出题人喝多了,我想以后不会再出现的了——谁能分清语言风格的各个

种类?

05全国二卷想把诗歌鉴赏误导到繁难偏怪么?

还是想让中学教学误入岐途?

其三:

表达技巧“以景传情”(情与景关系)为考核重点。

从04/05年的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来看,主要有以下技巧:

细节

描写(《秋思》)、动静结合(《木兰花》)、虚实结合(《夜游宫》)、象征手法(《红梅》《登崖州城作》)、拟人手法(《暮热游荷池

上》)、对仗/对偶(《赤壁》《春行即兴》)、用典(《赤壁》)、记叙/描写/抒情(《赤壁》《听蜀僧弹琴》)、景与情关系(《东溪》《

征人怨》)、顶真(《汉宫秋》)、夸张和比喻(《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通感(《听邻家吹笙》)、联想与想象(《听邻家吹笙》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心理描写(《江阴浮远堂》)、衬托(《从军行七首(其二)》)、语言风格(《邯郸冬至夜思家》)、流派(《

征人怨》边塞诗)。

结论:

以“情与景”关系的考核为核心,关注渐次扩大到的其它知识点,表达技巧的考核有知识点泛化的趋势。

常考的手

法有:

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三)诗歌鉴赏设题的三大趋势

其一:

设问具体化渐次替代设问的泛化,成为主流题型(大而无当的设问愈来愈少)。

所谓设问泛化是指设问的角度太大

,或者没有角度,设问的语意指向不明,也就是考生不知道是考内容语言还是考技巧。

所谓设题的具体化是指设题角度明确,语意指向较具体

,或考内容语言或考技巧。

04/05年29套试卷(北京辽宁少除外)共有53道题,其中设题泛化、大而无当的只有一题(05江西《绝句》“钱钟书

称此词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说设题具体的有52道试题。

结论:

诗歌鉴赏题从早先的泛化设题渐次向具体

化设题发展,而且泛化设题有最终淡出的趋势。

设题的具体化还可以体现在题目和分值上,从原先的1题6分渐次向两题6分和三题8分发展。

其二:

定向设问与半开放设问相统一。

“定向设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设题所考核的对象(内容语言技巧)很明

确;二是设题时已经预设了答案和解题思路。

如05年重庆《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

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此题在设问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和解题思路(不矛盾,抒写的是“边愁”,以“琵

琶起舞换新声”来衬托“边愁”)。

04/05年29套试题(北京辽宁少除外)53道试题中,有23个这样的题目。

所谓半开放设问是在定向设问基础

上允许考生存在不同观点,典型的题型是“你认为两种写法或观点哪个更好?

请作简要分析。

”不管同意不同意,其实答案和解题思路也已经

预设在提问中了。

如04年广东《江汉》“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

看法”。

象这样的题目两年共7个,加上定向设问的23个题目,共有30道题。

结论:

定向设问与半开放相统一的题型已经成为主打题型,原因是

这类题目具有答案和思路的预设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便于考核,也更便于阅卷。

其三:

设题重在考查诗歌文意和技巧的具体理解,淡化对专门术语的考核(专门术语也是不得已而在设问中出现)。

04/05

年出现的专业术语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拟人、对仗、对偶、用典、记叙、抒情、情景交融、顶真、夸张、比喻、通感、

联想与想象、心理描写、衬托、边塞诗等等。

诗歌鉴赏题目重在考核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技巧的理解和感悟,而淡化对诗歌鉴赏术语的考核

,即便出现专门术语,也大多出现在提问中,很少作为答案的,就是作为答案的专业术语,也是常见的技巧。

05全国三《雨后池上》“一雨池

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结论:

高考诗歌鉴赏题尽可能

避免专业术语的考核。

(二)原题回放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情,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

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A、作者主要

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B、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2005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

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1、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回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情,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

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思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

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

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

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

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

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

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⑴颔联: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

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

分析。

(4分)

答案: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5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

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

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

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

了诗句的内容。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

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

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单元练习

一课文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

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来时复杂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作者与琵琶女相怜

相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4《登高》描写空间阔远时间永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6《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书愤》全是名词组合成诗句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虞美人》中把愁写得生动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鹊桥仙》中赞美爱情天长地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声声慢》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

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