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
”我问。
听到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
但一向温文、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又客气的态度回答:
“二十岁吧!
”【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那是三岁小娃娃那样的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
”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要他看清楚镜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
”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
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泛白了。
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能穿别人的衣服。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
向他出示写着他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
每隔十分钟,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
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袋里放上几百块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
雇用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出大门。
他曾经很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
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地写着:
“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话。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
他常扯着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
“谢谢你的招待,请送我回家吧!
”【乙】
⑪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信地对我说:
“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岁!
”【丙】
⑬“您是我的爸爸,不能比我年轻呀!
”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⑭没想到他头一扬,嘴一撇,生气地说:
“我——为什么——要当你的爸爸!
”
⑮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眼前是永无止境的灰暗,而我就在这弥漫的灰暗中,用力追赶着父亲的背影,还口口声声地喊着“爸爸”“爸爸”,奇怪的是,走在我前面的父亲并不回头。
待我终于追上背影,仔细一看,才发现我追错人了,他,只是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躯壳,并不是我的父亲。
⑯【丁】我吞了吞口水,把寒冬藏在心底,换上春暖花开的语调,好似新生命正要热闹开锣。
我兴高采烈地宣布:
“好啦,就让您当二十岁的爸爸吧!
”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4)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⑮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阅读文章后的收获和感悟。
【答案】
(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
“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
(意思对即可)
(5)示例:
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解析】【分析】
(1)结合“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句话可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对文本承接的具体作用,在此处应该呈现出一种主要的特点,可以放在第十六段的开头,故选D。
(2)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等三件事情,据此分析即可。
(3)“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运用了典型的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展现出父亲内心的满足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4)“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展现出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突显出我内心的记忆,据此分析即可。
(5)感悟类需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即可,如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再依次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
(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
“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
(意思对即可)
(5)示例:
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语境,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
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意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件自己最爱的老物件来进行描述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
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
“不许存这份念头!
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
“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
“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
“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
“不是我让奶奶做的!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
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
“我又看到它们了!
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
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
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
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
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了文章情节的补充。
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
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我们补写的文字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再进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
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内容上,这一段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
儿子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
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长大,是因为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虑。
例如:
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表现浓浓的亲情。
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以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3)示例一:
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
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
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
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笞案;
⑵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
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动;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
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
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
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
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
板壁前面,是作坊。
作坊放着两张车床。
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
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
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
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
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
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
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
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
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
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
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
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
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
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
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
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
射得相当高,相当远。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
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
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
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
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这孩子将来干什么?
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
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
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
——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
(1)小说开头写道: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
(2)品味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4)汪曾祺自称“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文章“在那么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氛围中,隐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②戴车匠做木工活;③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④孩子们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2)①动作描写:
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运用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③侧面描写:
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3)①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4)旧日人物:
戴车匠。
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
勤劳、吃苦耐劳。
他“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
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
而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替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儿,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
丰富意蕴:
随着戴家车店,乃至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淡出人们的视线。
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戴车匠”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戴车匠”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做木工活、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做螺蛳弓射螺蛳壳给孩子玩等事件。
(2)“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戴车匠技术的娴熟。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运用侧面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3)第二段“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最后一段“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
——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首尾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
(4)解答时在文中能找出表现人物品格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注意做到言之有理。
如旧日人物:
戴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