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931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docx

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钱理群版

文学运动与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1、阵地:

《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上海——1917年,北京):

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鲁迅、周作人。

口号:

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北京大学:

蔡元培

2、目标:

反封建专制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

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人道主义/进化论(竞争)/社会主义思想

3、文学革命:

1917年

目标: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理论: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怎么活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兽性和神性,和起来便只是人性。

”)、《平民的文学》“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双簧戏”:

钱玄同(王敬轩)——刘半农,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4、与复古派的三次论争(文化制衡作用):

林纾(“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学衡派(1922年1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创办《学衡》月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否定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

成就:

白话文的推广/外国思潮的涌入(易卜生),社团的蜂起/理论建树/作品(鲁迅、郭沫若问题小说白话小诗)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武器)、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

   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4、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二,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沈雁冰革新的《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1921年12卷1号——1931年22卷12号,132期。

)为会刊。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宣言声称: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

”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重视写实主义的创造方法。

“为人生”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出版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

标举“为自我而艺术”,宗旨:

“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而创作。

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的浪漫主义社团。

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围绕《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徐志摩接编后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1928年3月——1933年6月)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

主要成员: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林徽音、凌叔华等。

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提倡“新格律诗”。

“三美”

4、语丝社:

1924年11月《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创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该刊主要发表“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

一,小说:

精神界战士——传统、文化、每一个人、我(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1.《呐喊》: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农民:

承受力——文化的惰性,变革之难)《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2.《彷徨》: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3.《狂人日记》:

(1)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与环境文化的分离)我怕得有理。

(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为奴隶而不得的人。

”!

(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

(3)(忏悔)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原罪意识)

4.《故事新编》全书收故事八则,《补天》、《奔月》、《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

5.内容:

“表现的深切”

1).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吃人”《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

2).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

3).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6.形象系列:

1).农民形象《阿Q正传》《风波》《故乡》

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

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

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

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或者“忘却”:

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

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

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

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

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农民问题。

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2).知识分子形象:

在变革的时期,对几代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索。

《白光》(陈士成)《孔已己》/《高老夫子》《肥皂》(四铭)/《狂人日记》《伤逝》(涓生)《在酒楼上》(吕维甫)《孤独者》(魏连殳)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a、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b、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3).女性形象:

《祝福》《明天》(单四嫂子)《离婚》(爱姑)《伤逝》子君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

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

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

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

启示人们:

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7.艺术:

(格式的特别)

1).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2).象征手法:

《药》《长明灯》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时代环境,个人的生存环境;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小人物),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

  

二,《朝花夕拾》:

对“爱”和“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考。

自然亲切,“任心而谈”散文风格。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吃人》《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三,《野草》:

收散文诗23篇,1924-1926年。

反抗绝望的思想,独语的表述方式,奇诡的梦境、意象,象征、隐喻的手法,散文诗的形式。

对外黑世界的反抗内为对己心灵世界的反抗。

四,杂文: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

否定性、攻击性、批判性的特色。

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

郭沫若:

《女神》《瓶》《星空》《前茅》《恢复》《战声》、《蜩螗集》

《女神》:

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

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

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

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

《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

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

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

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

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机运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

(阔大高远的民族想象,总体把握——新的诗歌思维方式——民族自信力)

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丹》《南冠草》

《屈原》五幕剧,塑造我们的英雄形象:

男性,女性的英雄;屈原,婵娟——郑袖,宋玉,子兰,上官大夫,张仪

《雷电颂》屈原形象的象征

艺术:

1,历史剧观,“失事求似”

2,悲剧观:

方生的事物——将死的事物,悲壮

3,诗剧:

以《橘颂》贯穿始终,把诗歌的凝练,激情和想象力融入剧作,通过诗的形式内心独白,人物形象也是理想化的(屈原的坚韧,婵娟的美好)。

4,结构:

屈原的一生在一天中表现,屈原的愤怒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茑萝行》《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迟桂花》

小说的特征:

1、《沉沦》作品叙述了“他”试图摆(挣)脱“病痛”的努力和沉沦的过程。

爱情——知音(自我认同),价值和情感认同。

真挚、青年(内心的需求时代的召唤)心灵矛盾挣扎——净化(洁净脏自然)(个性解放——罪孽——内在的脆弱)

①通过艺术摆脱心灵上的伤痛,读书,——艺术的困惑②寻求自然的帮助——自然的迷失③希望得到爱情(责任)来重新找回自我,转移和摆脱精神的痛,——爱情的失落④去妓院——人的沉沦

死(否定——个性解放的脆弱性,夭折)——洗涤

2、“自叙传”小说

源头:

日本的“私小说”/俄罗斯的“多余人”

以描写自我的经历和心灵为主,作品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在情感世界中是重合的,艺术化地袒露自己的生活隐私和内心秘密,以直抒胸臆,内心独白为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自我剖析,“自伤,自虐,自悼”

人物:

“零余者”,知识青年,病痛:

个性,孤独、敏感、自卑、感伤、愤世嫉俗;身体,病痛;社会,是有正义感和良心的人,但社会上侮辱他们的良心,歧视他们的才情,折磨他们的心灵;民族,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外在)。

以伤害自己来报复社会,以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心灵为武器向社会开战,最终折毁自己,反抗是黑暗和病态的。

散文化(情绪):

结构简单,单线型艺术结构,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为主线,逐步把他的身世和情绪一步步展现出来,没有特别的情节。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许地山(1893——1941)

1、作品:

《命命鸟》《缀网劳蛛》(尚洁)《商人妇》《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玉官》《春桃》《铁鱼的鳃》

特征:

1).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命运的探索:

以尚洁和春桃为代表的的女性形象。

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因悟性来消解世俗的情感,对于苦难持达观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是坚韧的。

中国妇女传统美德(担当)的认识和塑造。

2、创作倾向: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变的是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人生态度。

3、艺术:

人物,环境,情节三者结合得非常好。

特殊的心理描写:

通过微小的动作和“梦”来写。

有哲理文笔优美,“空”“灵”(宗教的底子)《空山灵雨》

废名(1901——1967)冯文炳

一,作品:

《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浣衣母》《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二、特色:

“田园小说”

主题:

生命、美、青春的流逝的永恒性的关怀和表现。

人物特色:

少女和老人,他们代表了乡村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

少女,美的化身,纯洁,优雅;老人,道德的化身,慈善,通达。

农村经济的破产:

勤劳,小说浓重的诗意和悲剧的色调。

文体特色:

散文化

追求境界:

人与自然的相互发现,人、景合一,自然中有人情,人心中有自然。

以突出的位置把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与趣味引进小说艺术,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有意识地将之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是废名。

诗意,以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来写小说,增强了民族气派和作风。

内含的悲剧色调。

叶圣陶

作品:

《隔膜》《火灾》《城中》小说集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倪焕之、金佩璋、王乐山)

特色:

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着力刻画小知识分子们的心灵世界。

小人物人物塑造扩大到社会中来,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来透视历史,找出历史发展的动向(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

)。

讲究结构布局。

文笔冷静,客观,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问题小说:

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

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王统照:

《微笑》《雪后》《沉思》《山雨》爱和美的主题

女性作家

冰心: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颖铭、颍石)《超人》(何彬,与《烦闷》《悟》构成“爱的三部曲”)/《分》

爱的哲学:

爱、童心、自然美

“冰心体”:

典雅秀丽,杂糅古今中外的语言,充满率真,单纯,柔婉。

诗集:

《繁星》《春水》(小诗)

庐隐:

(自叙传)《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象牙戒指》时代苦闷

冯沅君:

(淦女士)《隔绝》《隔绝之后》《菤葹》《春痕》《劫灰》

凌叔华:

《花之寺》《绣枕》《酒后》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乡土派小说:

“国民性批判”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

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

新诗歌

概述:

胡适《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

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社(1924):

冯雪峰、汪静之(《蕙的风》)、潘漠华、应修人:

情诗,清新单纯《湖畔》《春的歌集》

冯至:

意象

1、作品:

集子——《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

诗——《我是一条小河》《蛇》抒情诗

《蚕马》《帷幔》《吹箫人》叙事诗

特色:

讲究艺术的节制/非常浓郁的感情化为形象(意象)/幽婉的风格

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古代神话,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李金发:

象征主义

1、作品:

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诗——《弃妇》

特色:

现代派诗歌:

象征与暗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注重通感的运用。

新月诗派:

(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格律诗派"的新诗人。

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

1、闻一多(1899——1946)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红烛》《死水》《忆菊》《洗衣歌》《太阳吟》《孤雁》

 主题:

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

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2、徐志摩(1897——1931)《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再别康桥》,意象繁复华美,美到极致,也幻到极致,以淡写浓。

艺术:

浪漫主义的狂放,重视灵感和想象,重音律节奏

朱湘(1904——1933)

《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