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900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docx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使资产减值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热点问题之一。

人们期望通过会计上的规范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处理资产减值准备的政策,力求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

但是,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看,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却成为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

本文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几种方法,找出产生利润操纵的原因,最后提出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

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

资产减值问题首次以专门准则的形式出现,其计提范围和确认计量方法均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在:

一是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

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是为加强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可操作性。

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为了避免企业资产的虚增导致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却将资产减值准备演化为操纵利润、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

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字】: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治理对策

 

目录

摘要1

目录2

前言3

一、资产减值与资产减值准备4

(一)资产减值4

(二)资产减值准备5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5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5

三、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方式和行为表现6

(一)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6

(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6

(三)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利润6

四、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7

(一)资产组的划分较难确认7

(二)资产减值准备可选空间较大7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依然很强8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8

(五)外部审计监督难度大8

五、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治理办法9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加强明晰性和可操作性9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9

(三)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审计9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规人员的惩罚力度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前言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个调节利润的工具,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和会计核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006年2月15号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更是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可以转回的资产范围、计提基础以及资产组合计提四个方面形成了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产生较大影响。

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引起资产减值,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使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不再具有决策相关性。

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实际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以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力地夯实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进一步挤干了企业的业绩水分。

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又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创造良好的业绩形象,因此也被少数企业大加利用,成为一些企业操纵企业利润的“新宠”。

 

一、资产减值与资产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这并不是新的概念,原会计准则和制度已相继提出。

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数次巨大的变革,在资产损失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

1998年之前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资产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规定较为简单,缺乏强制性的要求;1998年初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及长期投资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但其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作了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00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减值处理做了详细的规定。

2006年财政部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回收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回收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资产组概念的延伸就有资产组组合,最典型和常见的实例有总部资产。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

这些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资产组。

如果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一)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在期末计价时,对比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成本)与市价(或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如成本高于市价,即资产发生了减值。

资产减值在会计核算中体现为资产的减少和费用(或损失或支出)的增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均须列示。

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看,资产减值是对资产期末计量时采用投入模式和产出模式双重标准,按成本与市价两者孰低计量,也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对于资产减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

我国的同意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及时确认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二)资产减值准备

何谓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资产发生减值,那么预计它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将比原记账是所预计的要低,这就是资产减值的本质。

对于资产价值减少部分,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取相应的准备以便使资产可以体现当期真实的价值,在会计上就表现为设置若干个减值准备账户。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增资产和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我们知道,企业拥有的资产,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一般均以历史成本计价,即所谓“历史成本”原则,并且已入账的资产除发生国家规定的资产价值进行重估等特殊情况外,账面价值一般不得变动。

但另一方面,资产会由于其本身的安全性(如“应收账款”)、技术性(如固定资产)、以及物价波动(如存货)、利率波动(如投资)等,影响资产的价值变化。

如何做到既可以解决其价值波动又不违背会计处理要求呢?

计提减值准备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在我国企业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

  资产减值会计也是对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的一种判断,对企业的利润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而且还可以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获取经济利益的实力。

同时,实行资产减值会计可以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地预计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效益,降低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这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对规范市场信息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方式和行为表现

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所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

具体表现如下:

(一)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生死攸关。

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

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

TCL通讯于2003年3月2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

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

其中包括少计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

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

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真实等原因造成的。

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讯亏损17984万元。

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ST。

企业管理当局正是为了不被ST,才少提当年应提的资产减值准备4392万元,这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也反映了上市公司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

(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大洗澡”,即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利润,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为来年扭亏做准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山西焦化:

其2003年三季度的每股净收益已高达0.58元,但年报公布却只有0.47元,其原因是将大股东山焦集团一年以内欠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调高至极不正常的15%,仅仅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提高就使该公司2003年度净利润减少了约6954.5万元。

(三)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利润

当期利润稳健了,以后期间利润却并不稳健。

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后各期因折旧额减少而使得利润额增加。

这种盈余管理无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哈高科:

已连续两年通过将以往年度已经计提的坏账冲回等手段达到净利润不亏。

2002年哈高科凭借高达6630.4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其中冲回的坏账准备就高达5985.1万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2002年实际亏损高达585518万元。

2003年公司又故技重演,凭借将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等产生的1187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实现净利润620.9万元。

若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的帮助。

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

四、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

(一)资产组的划分较难确定

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

由于在确认资产组时要考虑企业内部管理中诸如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等因素。

当企业有较多产品,较多生产线时,较难确定资产组;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确定资产组则更加困难。

由于对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应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等问题。

因此,企业很可能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可选择空间较大

由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界定模糊,灵活性较大。

在具体操作时,更多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具体实践中,资产减值状况、减值计提比例等环节给上市公司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使得计提与转回的操作颇具“弹性”。

导致企业滥提资产减值准备。

主要表现在: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

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例如,关于“坏账准备”,会计制度规定了属于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及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

但计提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包括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只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这样,关于坏账准备的计提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如果企业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下,计提比例为1%或5%,其差距甚大。

使企业利润有很大的不同。

其他几项资产准备亦如此。

(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企业可根据需要而定。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

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净现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

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依据相关的估计数据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

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

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依然很强。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在制度上仍然存在不够具体的地方,由于只规定了对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各项资产采取一定的方法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企业自由地选择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及什么样的计提比例。

这种机动性会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契机,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和现存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产权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重大,尽管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作为大股东的国有股持有者身份仍然不明。

而作为小股东的众多分散投资者,从其自身能力或从监控收益与监控成本考虑,实际上不能参与公司决策,也不可能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监控。

当管理人员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己有利,以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因此,在不存在能对高管人员实施有力监控的大股东,即不存在有效监控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容易形成公司内部高管人员控制局面。

(五)外部审计监督难度大

  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

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性质的特殊性。

它本身就属于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项目,一是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二是确定资产项目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和判断,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三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计算较为复杂,在会计处理中错记、漏记的概率较大;四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行为和动机不确定,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

另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

因此,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审计监督存在较大难度。

五、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治理办法

事实上,资产减值准备是把双刃剑。

在一些企业信誉不好、债务负担沉重、市场价格不稳定、技术进步较快的情况下,具有极大的好处,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清楚再现企业真实客观的一面,既遵循历史成本核算原则反映有关资产的原始成本,又依据谨慎原则反映有关资产的现时成本,便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决策,这也是实施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目标和客观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大隐患,即为一些人做假账、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其直接后果是使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财务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加强明晰性和可操纵性

在我国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是现实的选择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但是允许转回资产减值可能有利于反应资产的真实状况,同时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渠道。

此外,新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工作者更多的要依靠职业判断,但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应谨慎地确定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范围、谨慎地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

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理顺上市公司产权结构。

限制董事会、监事会中内部董事、内部监事的人数,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三)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

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强化外部审计。

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因此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对谨慎性原则把握,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

要有效地遏制会计操纵行为,必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使其进行违规操作的成本加大。

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做法,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

这样既可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使造假者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从而达到遏制目的。

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客观上促进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此外从会计目标理论、资产的定义理论、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方面都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也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应用较晚,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资产组加强指导,规范会计准则,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要求更严格、更详尽,健全市场,加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决策有用,有利于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进一步杜绝人为操作利用的可能,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良明.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因与对策[J].经济与科技.2006.

[2]贺志东.新会计准则释疑[M].北京:

机械产业出版社.2008.

[3]韩晓晨.制造业上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J].2007.

[4]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08.

[5]何珩.浅谈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郝福锦.浅谈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郝福锦.浅谈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8]叶小丽.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

[9]黄任飞.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的调节[J].水利水电.2007.

[10]王惠波.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5.

[11]马永义.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热门难点题目解读[M].北京: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2]董润香.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

[13]陶欢.新准则下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N].会信报.2007.

[14]关新红.新会计准则下金融企业会计实务[M].北京:

电子产业出版社.2008.

[15]李哲.资产减值不应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器[J].财会月刊.2006.

[16]颜嘉川.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J].决策与信息.2007.

[17]张劲松.资产减值准备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相关性[J].商业研究.2006.

[18]于小镭.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金融企业类)[M].北京:

机械产业出版社.2007.

[19]董润香.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

[20]高伟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J].会计文菀.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