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88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冬季第4课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docx

七年级冬季第4课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

【古文】《孙权劝学》与古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孙权劝学》,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常见成语,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人物在劝谏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 

3.学习《景公游于寿宫》,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感知古人的劝谏艺术。

【基础热身】孟子劝谏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如: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勤俭节约且以人为本,使用民力而不误农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仁政思想。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并不受统治者欢迎,你想想那些王侯既有权势又有财富,孟子说他们还不如那些衣着破烂的种田的农民、要饭的乞丐重要,这些人怎么可能接受呢?

这也给孟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带来了难度。

但是,我们的孟子亚圣人,可不是知难而退、意志力软弱的人,所以,即使困难重重,他也能通过自己的机智才辩,让君王理解自己的主张是多么的先进,相信采纳它一定能使天下归服。

 

  孟子曾游说齐宣王,企图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用现在话说是“竞争激烈”,尤其是西方秦国招贤纳士,人才济济,越来越强大。

齐宣王看着很眼红,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文人学士。

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儒孟子去齐国宣讲自己的思想主张,也是深受重视的,毕竟这样一个受人尊重的大思想家来齐国,也能证明齐国软实力很强嘛,要是款待不好,也会让天下人认为齐国不重视人才。

齐宣王这个官n代,也算不上是个明君,他本人还不喜欢孟子和他的“民贵君轻”思想。

这就给孟子推行自己的思想带来了层层困难。

面对固执己见而又善于狂甩问题刁难孟子的齐宣王,孟子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

思考:

当宣王怀疑自己能否施行仁政,说自己有三大恶习(好色、贪财、终日沉迷于音乐)时,孟子以什么样的话来应对?

【答案】当宣王说自己好色时,孟子说好色表明了宣王对自己老婆的爱,还说如果宣王能够把这种爱推广到百姓中,那么将换来国家安宁、百姓和睦,这正是施行仁政所需的;当宣王说自己贪财时,孟子说周公的先祖刘也贪财,但他能和百姓一起分享财物,并说如果宣王能像刘那样跟百姓一起分享财物就是在施仁政;当宣王说自己终日沉迷于音乐时,孟子说只要宣王肯在百姓中奏乐,同百姓一同娱乐,那么就可以使天下归服,自然就能统一天下了。

(注:

孟子没有对宣王所谓的恶习进行批判和讽刺,而是肯定并放大宣王恶习中对百姓有益的那部分,坚定宣王用仁政统一天下的自信心。

) 

你从中中学到了哪些劝说他人的技巧?

①要掌握说话的主动权,不要给对方狡辩的机会。

②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让对方逐渐认同自己的观点。

③多肯定对方的优点,使对方在心情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接受自己的建议。

(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详解】

《孙权劝学》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学常识 

1.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及作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仁宗时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针对王安石的新法,司马光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只可小修小补,反对王安石急功近利、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政治上可称标准的守旧派,稳健有余,魄力不足。

后来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持国政。

次年,司马光任宰相官职,数月间将支持变法的新党尽皆废黜,同时废除了新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祐更化”。

2.司马光的学术成就——《资治通鉴》

   在因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的十五年间,司马光居于洛阳,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注:

司马光在外任期间不用花过多心思理会朝中大事,有了15年的相对闲暇的时间来编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编撰的完成总共耗时1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清晰,记叙了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总共1362年的史事。

神宗亲自赐书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取名《资治通鉴》。

因为该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目的正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为制定政策的统治阶级提供参考。

(二)《孙权劝学》人物介绍 

1.孙权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孙权生来紫髯(rán,胡须)碧眼,形貌奇伟,不同于常人。

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

善骑射,年轻时有乘马射虎的本领,胆略超群。

曹操也称赞他的文武全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十八岁时其兄孙策去世,孙权继位为吴侯,统领江东。

此后与刘备联手抗曹,赤壁之战中以三万军马大破曹操水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47岁正式称帝,成立了孙吴王朝,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由国家供给种子、农具、耕牛等,主要是利用士兵垦殖荒地,提供军队所需的粮食);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居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山地的南方土著),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同时多次派人出海,势力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

可惜晚年昏庸,骄奢淫逸。

共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2.吕蒙 

  吕蒙,字子明,东吴名将。

 

  他少年时依附姐夫邓当,追随孙策为将。

孙策死后,因为治军有方,武艺超群,在孙权部下得到重用。

但学问粗疏浅陋,难以胜任要职。

在主公孙权的劝说下,吕蒙潜心阅读史书、兵书,终有所成。

后来孙权评价他说:

“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

”就是说,吕蒙年轻的时候,虽然有胆气、有武艺,能不辞劳苦冲锋陷阵,但也只能算是一介武将;等到攻读史书、兵书,“学问开益”之后,谋略仅次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

后来吕蒙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为东吴立下大功。

可惜42岁就病重不治,英年早逝,令主公孙权悲痛追念不已。

3.鲁肃 

  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他少年时即喜读书、好骑射,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为乡人倾慕。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周瑜去世后代其领兵,是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及成语积累。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的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体例)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吴下阿蒙”本意是 三国时期吴国没有学识的吕蒙,后泛指 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 士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3)治经为博士邪(研究儒家经典)

(4)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了解) 

(6)卿今者才略 (才干和谋略) 

(7)即更刮目相看(擦拭)

3.选择对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C)A.把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B)A.立即B.就C.如果

(3)蒙乃始就学(A)A.于是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C)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北京市西城区•期中•2016年】 

译文: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黑龙江省•中考•201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2017年】 

译文: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

5.简答题。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孙权是以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案】先开门见山,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

(意对即可)

(2)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四川省眉山市•中考•2017年】

【答案】①要善于接受别人合理的规劝,并最终学有所成。

②要让他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

③人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④人不能因为任何理由不学习。

⑤读书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⑥学习读书很重要。

⑦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3)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答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4)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答案】 ①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知识链接】

(一)秦观与《精骑集》文学常识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被尊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别号刊沟居士,学者称其为淮海居士。

他少年时期就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功勋。

但世事难料,他37岁才中进士,43岁才在朝廷谋得官职。

不久,他被卷入到了党争的政治斗争中,惨遭流放。

秦观的心灵比较脆弱,不堪流放的打击,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年仅52岁便离开了人世。

 

  《精骑集》是秦观按照经、传、子、史中可为写文章所用的语句来编纂的一部类书(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资料汇编)。

 

  《劝学》节选自秦观《精骑集》的序文,是作者对自己在治学方面的得失的分析和对后人学习的劝诫。

(二)《劝学》

比①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③不如曩④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⑥茫然,辄⑦复不省⑧。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

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①答邢②词曰:

“我精骑③三千,足敌君羸卒④数万。

”心善⑤其说,因取“经”“传”“子”“史”⑥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朗读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解析】划分停顿不能把表示完整意义的字词给断开。

在题干未明确标注断几处时,断句中允许少断的,按节奏划分要符合原文。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的意思是大概比不上以往的十分之一二,只有B项是按照完整意义的字词断开的,因此B正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译文: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

3.同样是“劝学”,孙权的劝学和秦观的劝学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同之处:

孙权是从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劝吕蒙学习的;而秦观是从自己在年少时读书的得失和成年后治学的得失来劝后人学习的。

相同之处:

他们都是用自己读书时的切身体会来劝学的。

【学有余力】

《景公游于寿宫》

(一)晏子与《晏子春秋》文学常识 

1.晏子,字仲,谥“平”,原名晏婴。

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五十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晏子清正的生活作风和高尚的品格的故事:

 

  对待君主,他极力推崇“爱民”的美德,并能身体力行,碰到灾荒,他先拿出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百姓。

辅政五十余年间,他一直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不但不收受贿赂,连君主的赏赐也经常谢绝,出门乘的是老马破车,在家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布衣服。

据说齐景公见到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提出把爱女嫁给他,晏子却坚决拒绝说:

“怎么能为了富贵和美色背信弃义呢!

”其清正的生活作风和高尚的品格可见一斑。

 

3.晏子劝谏齐景公废除刖(yuè)刑的故事:

  同时他对待君主忠心,特别善于劝谏。

齐景公执政时期用刑既重且滥,有一种刑罚叫“刖刑”,就是砍断人的脚。

晏子想要劝服齐景公废除这种刑罚,于是陪君主到他家附近的集市上去微服私访。

齐景公问晏子说:

“你家住得离市场很近,那你说说现在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便宜呢?

”晏子回答说:

“鞋子卖得最便宜,而假脚卖得最贵。

”原来受刖刑的人多,鞋子销量很低,而假脚一进货就被买光了。

齐景公听说后,很受触动,于是下令废除了刖刑。

 

4.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在出使别国时,非常能言善辩,保护国家的尊严,从未让国家受辱。

据说晏子曾经出使楚国,楚国国君知道晏子的个头很矮,想要取笑他一下,于是在大门旁边特意开了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明知对方的取笑意图,说道:

“出使到狗国的使者,才从狗门进城。

我出使楚国,不走此门。

”招待的官员只好打开大门,请他进去。

楚王见到晏子,问他说:

“齐国是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来?

”晏子从容地回答说:

“我们齐国人口多得很,所以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

对那些精明能干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下等的国家。

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

”楚王本想羞辱晏子一番,这下就无话可说了。

5.《晏子春秋》文学常识:

  《晏子春秋》,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子的名义而作,记录晏子劝谏齐君、与卿士间问答议事、参与外交活动中的言行,塑造了晏子忠君爱国、聪明睿智、正直清廉的形象。

《景公游于寿宫》

景公游于寿宫,睹①长年②负薪③者,而④有饥色⑤。

公悲之,喟然⑥叹曰:

“令吏养之!

”  

晏子曰:

“臣闻之,乐①贤②而哀③不肖④,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⑤/治国之本也。

”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①之无室者,论②而共秩③焉。

公曰:

“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睹长年负薪者(背着)

(2)公曰:

诺(好的)

(3)论而共秩(安置)

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公悲之 (代词,指老年人的境遇)令吏养之 (代词,指老年人)

B乐贤而哀不肖(表递进关系,并且)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3.用斜线(/)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仅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王您怜惜老人,那么你的恩泽就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根据意思,本句的节奏划分为“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我听说,喜好贤良的人并且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掌管国家的根本。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译文:

现在我请求(将那些)老弱又没有人养活,老而无偶且没有房屋的人,进行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

5.此篇文章中,晏子采用了(D)的方式劝谏景公。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

 

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

 

D.相机启发,并以贤君来期勉君王。

【解析】在景公怜悯老人时,晏子能够借机进言,让景公关爱国中所有的贫穷的老弱、鳏夫寡妇。

此外,他还告诉景公圣王都是见贤以乐贤、见不肖而哀不肖的,他希望景公能够有圣王,也就是贤君这样的行为。

6.文章写了景公与晏子交流前后的心理变化,请谈谈景公为什么由最开始的“悲”转变成了“笑,有喜色”?

 

【答案】最开始时“悲”,是因为景公看到了背柴、有饥色的老人。

之后,他因怜悯老人而感叹说要让官吏养活这个老人。

他的话语得到了晏子的赞赏,晏子认为怜悯老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他认为晏子肯定了他的治国方式,所以就笑,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意思对即可)

7.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说说晏子和景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答案】景公:

在寿宫游玩时,看到背着柴、有饥色的老人能起怜悯之心,还能虚心听取并落实晏子的劝谏,说明他是一位有同情心、善于纳谏、关爱百姓的君主。

 

晏子:

位高权重,作为景公的辅政之臣,在景公怜悯老人时,能够借机进言,让景公关爱国中所有的贫穷的老弱、鳏夫寡妇,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劝谏、心系百姓的贤臣。

(意对即可)

 

【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

欧阳询与《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字信本,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初唐四大家之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欧阳询的楷书、行书造诣在唐代可谓首屈一指,其代表作数量繁多,楷书包括《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其中,《仲尼梦奠帖》被誉为欧阳询的行书第一帖。

 

  欧阳询研习书法最初效仿书圣王羲之,后学有心得,集各家之大成,独创一派,他的楷书风骨卓然不群,构架平肃端正,笔画穿插之间参差错落有序,其行书造诣与楷书成就不分伯仲,笔体富于变幻,较之于楷书更为飘逸灵动,率性自然。

 

  《仲尼梦奠帖》又称《梦奠帖》,全帖精悍短小,共七十八字,大抵是欧阳询晚年所作,抒发自己对生命易逝,世事无常,善恶有报的慨叹与唏嘘,乾隆题引首:

真迹无疑。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从用笔及字法的角度观摩此帖,方可从中隐约揣摩出王羲之的用笔痕迹,如帖中的“形”“不”等字,二人下笔神似,可见欧阳询研习中入木三分,尽得其精髓,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与随意之感,仿若随笔挥就,一气呵成。

然而他亦推陈出新,字形极具特色,用墨淡而不浓,转折自如,毫无犹豫踌躇之笔,分外流畅,字迹清瘦料峭,同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书体内容遥相呼应,浑然天成。

全帖章法紧凑,架构平稳端实,用例诸如“仲”“周”“形”等字,轮廓方正但运笔圆滑饱满、秀丽脱俗、清劲刚健。

清代高士奇题跋:

“欧阳率更①学王右军书,险劲瘦硬,自成一家。

”其次,欧阳询擅长运用部首移位、字形结构变异等方式进行创新以免于流俗,焕然一新,“彭”字拉长底端横画,改其左右结构为半包围结构;“導②”字改原有的下半部分换为“木”字底。

诸如此例,结构部首之间运笔融会贯通,频生新意。

米芾赞曰:

“庄若对越,俊若跳掷。

” 

  欧阳询在研习、创作过程中,对于书法心得同样有所涉猎,且成就不凡,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理论家。

经过若干年的书法实践,他精心总结出了练书习字“八诀”:

“点”如高峰之坠石,“卧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他所撰写的《用笔论》《三十六法》等书都是自己多年的体悟总结,较为细致地讲解了书法用笔、结体、篇章构造等各个方面的技巧与审美感受,同样成为了历史上书法理论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与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①率更(lǜgēng):

指的是即率更令。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曾任率更令,故称欧阳率更。

 ②導(dǎo):

“导”的繁体字。

填空题 

1.欧阳询,字________,是唐朝著名书法家,_____________之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______,最便于初学者,号为“______”。

 

2.欧阳询的楷书、行书造诣在唐代可谓首屈一指。

他的楷书风骨_____________,构架_____________,笔画穿插之间参差错落有序;其行书造诣与楷书成就不分伯仲,笔体_____________,较之于楷书更为_____________,率性自然。

【答案】1.信本、初唐四大家、险绝、欧体。

2.卓然不群、平肃端正、富于变幻、飘逸灵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