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375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毕业届别2011届

姓名马永亮

指导教师张艳荣

职称教授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一年六月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马永亮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农林经济管理)

摘要: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旅游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比较而言仅列中游,与它的省会地位不符。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兰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本文应用文献调查法,利用SWOT对兰州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剖析了目前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最后根据兰州市旅游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兰州旅游业SWOT分析

1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1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兰州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由1986年接待入境旅游者0.5万人次,收入123.2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22.8万人次,收入22.9亿元。

2009年兰州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9.7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54万人次[1]。

但是从兰州市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兰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弱化,从2000年到2009年,兰州市旅游总收入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66%。

(见表1)

表1:

2000年—2009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统计表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旅游总收入(亿元)11.713.915.9810.5818.4520.8422.0724.627.0529.77

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3.94.084.182.433.683.673.643.483.253.24

数据来源:

根据《兰州年鉴》(2000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1.2旅游业发展处于省内中游水平

2009年兰州市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3.68%减少到3.24%,在甘肃省内比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列中游[2]。

(见图1)

图1:

2008年甘肃省各地区旅游收入占各地区GDP比重统计表(%)

数据来源:

2008年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旅游业发展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

从2006年的横向比较看,兰州市在所选取的23个省会城市中,旅游总收入排第21位,仅高于西宁和银川;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则排在最后一位[3]。

(见图2)

图2:

2009年省会城市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

2009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兰州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1.4.1优势

(1)旅游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兰州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蒙、黔广大的地区。

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都汇聚于此。

丝绸之路、千里黄河风情线、红色之旅、西部生态旅游四大西部旅游的优势产品和旅游线路在此交汇。

兰州是全国几大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国道102、109、213、312穿城而过,通往全国各地;陇海、包兰、兰新、青藏铁路交汇于此,中川机场开通了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同时兰州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4]。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发达的交通体系为兰州旅游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开发跨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大区域、多品种旅游产品的区位优势。

(2)经济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快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兰州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促使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根据产业成长规律和国际经验,800~3000美元是旅游业大发展时期。

2010年,兰州市人均GDP达到2800美元,已经进入旅游业大发展阶段。

(3)黄河风情线赋予了兰州山水城市的特色,拥有皋兰山、五泉山、白塔山、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等诸多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是全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之一。

兰州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6-9℃,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2℃。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近40公里的黄河风情线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美誉。

沿黄河风情线分布着中山桥、金城关、黄河母亲、水车博览园等十多处质量、品味都很不错的旅游景点,这是兰州黄河风情线宝贵而重要的旅游资源[5]。

兰州还有白塔寺、崇庆寺、千佛寺、白衣寺、金天观、城隍庙、鲁土司衙门等历史文化景观。

兰州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避暑胜地之一,有利于助推兰州市避暑胜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伊斯兰文化特色突出。

兰州市有近2200年的历史;建城史、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遗存在兰州市广泛分布。

汉唐以来,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等的交汇点,也是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纽带。

兰州有西北和全国最大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西关清真大寺;七里河五星坪拱北群,是西北和全国最大的门宦教派拱北群,规模宏大的清真寺,气势恢宏的拱北群,是展现伊斯兰文化,发展清真体验旅游的宝贵旅游资源。

1.4.2劣势

(1)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合理,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

总体来看,兰州市旅游业在兰州市经济格局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市州中,兰州是唯一没有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投入不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兰州市旅游业在兰州市GDP中的比重只有4%,远远达不到支柱产业的要求;与全国和周边城市相比,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不仅不能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宣传资金相比,甚至与西部省会城市相比,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6]。

(见表2)

表2:

兰州市与周边省会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对比分析

“十一五”定位

旅游开发、宣传投入

政策措施

 

兰州

 

突出发展旅游业。

 

无固定宣传促销资金。

1.编制兰州市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2.成立了以市长助理为组长的业巩固支柱产业地位,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提升旅游业。

 

成都

巩固支柱产业地位,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1.“十一五”每年投入宣传促销费用1500万;2.建成天府花城、世界风情园、都江堰会国际展中心等项目计划招商引资300亿。

1.政府一把手亲自抓旅游,市长任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2.成功地国内外营销推介方案;3.每年定期举办四川旅游发展大会;4成立成都市文化旅游集团。

 

西安

提升旅游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1.“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的宣传费用为1000万;2.建成西安丝路风情园、大唐不夜城等17个项目计划招商引资309亿。

1.主管领导挂帅的旅游协调小组;2.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与法兰克福机场合作,用20亿打造中西部枢纽机场;3.打造“文化”为主的旅游品牌;4.加强旅游网络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

乌鲁木齐

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的宣传费用为1300万。

1.开拓中东旅游市场,组织旅游促销团进行巡回促销;2.对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重要客源地进行旅游促销;3.加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促销力度。

 

西宁

抓住机遇,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1.“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的宣传费用为400万。

1.邀请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节目制作组制作宣传专题西宁“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宣传节目;2.邀请北京、广州等主要客源地的主要新闻媒体到西宁开展宣传周活动;3.举办中国夏都旅游文化艺术节。

银川

优先发展旅游业。

1.“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的宣传费用为300万。

1.建立市政府领导下的旅游协调通气会;2.召开2007年福州旅游推介;3.召开2007年天津旅游推介会。

(2)交通和旅游服务等设施滞后。

由于兰州市位于内陆腹地,远离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客源市场,线长点散,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成本高,游客到本地旅游需要克服空间距离的成本高。

景点分散,景区间距离远,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对外联系和对外开放受到影响。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不相适应,公路主干线和国道与多条景区道路没有连接,导致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弱。

旅游业总体处于初期发展水平,旅游业经济规模小,占经济总量比重较低。

目前兰州市旅游总收入29.77亿元,仅占兰州GDP的3.24%,低于甘肃省5.7%平均水平[7]。

兰州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少,产业链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内容上看,产品、劳务和劳动就业联系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少;从联动的方式上看,单向联系多,多向联系少;直接联系多,间接联系少。

(4)旅游资源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旅游管理和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兰州市许多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等权限模糊,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一个景区(点)多头管理,相互掣肘,恶性竞争既损坏了游客利益,又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旅游线路的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功能区之间的合作来看,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各地间的旅游业发展并没有形成合力,甚至有些景区还存在对游客和资金的争夺。

(5)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区内市场乏力,消费水平低。

近年来兰州市经济发展势头很不错,经济实力比以前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兰州市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内市场乏力,消费水平比较低,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三农"问题等制约了旅游业发展(见表3)。

游客在兰州市主要景区景点的消费明显偏低,原因主要是:

第一、游客的购物需求和娱乐消费环境建设滞后;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兰州市本地游客消费水平很低,人均收入,城乡差距等都影响本地游客的消费。

表3:

兰州市2000—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表。

单位: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5850632465547094768385299418103401137412511

农民纯收入5851213422682398255027132898307133483683

当年差值3845419042864696513358166520726980268828

数据来源:

兰州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3机遇

(1)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兰州市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国内旅游总收入接近一万亿,增速17%。

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随着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旅游业已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

近几年兰州不断提高对外宣传力度,举办了兰洽会以及近期筹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2)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结构调整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是兰州市旅游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也为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机。

(3)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掀起高潮,为兰州市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纷纷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分享。

全国跨区域旅游合作潮流不断高涨,西北地区各省市的旅游合作开发,使得兰州市可发挥其区位优势,联合周边省区,共同打造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带和西部巨型旅游经济带的大好时机。

2007年7月“联合国第二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在兰州顺利召开,来自多个城市的市长相聚金城,就如何整合开发丝路旅游资源,寻求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协调,联手复兴丝路文明等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4)甘肃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兰州市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良机。

最近两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特别强调要着力改善旅游交通,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的建设,在贯通甘肃省主干线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同时,着手进行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间的公路改造,抓紧建设旅游景区与国(省)道的连接道路,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兰渝铁路的开通有助于该区域的游客快捷的到达兰州,从而成为重要的潜在客源之一。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兰州—拉萨直飞航线的开通,使得兰州的国内外游客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一年来已经显现出对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助推”效应。

2007年,西藏自治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4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4.4威胁

(1)周边省市和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兰州市形成区域竞争和威胁。

从2000年到2009年兰州和成都、西安、南宁等省会城市的旅游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而银川和西宁近年来由于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把旅游业作为“十一五”、“十二五”支柱产业来发展,两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兰州,与兰州的差距逐年在缩小。

从2004—2009年的纵向发展比较看,兰州和其他省会城市的旅游收入差距拉大。

(见表4)

表4:

2004-2009年兰州与其他省会城市旅游收入差距变化表单位:

亿元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4年差值2009年差值

兰州18.520.821.823.726.228.8——

成都228.2286.9340397.8465.4522.3209.7493.5

西安154.4178.5204.3228.4258.3286.5135.9257.7

西宁14.217.921.725.630.234.8-4.36

银川11.2141752125.228.7-7.3-0.1

南宁73.284.4100116.7132.3149.754.7120.9

数据来源:

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质量,兰州市地处内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敏感。

干旱、沙尘暴、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严重。

旅游业如何保证保护与开发的并行不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要求兰州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格外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将完全兑现,国外旅游企业的进入使旅游业面临新的威胁。

尽管外资旅行社进入我国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进入兰州旅游市场,给兰州旅行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促进兰州旅行社健康发展等等。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旅游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兰州旅游市场的竞争,兰州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尚不够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前在较封闭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勉强维持的中小旅行社必将很快遭到淘汰。

兰州市的旅行社已经面临重重危机,旅游接待业务逐年萎缩,目前主要组织旅行团出游,随着外资旅行社更大规模的进入,兰州的旅游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和挑战[8]。

(4)业内各类人才短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随着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游客需求的提高,以及国际旅游企业进入的挑战,对人才素质要求会不断提高,需要大批管理、公关、导游、优秀服务员工和娱乐方面的旅游人才。

但是从目前兰州市各类旅游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来看,人才比较短缺、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外来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9]。

2兰州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市场定位不合理

兰州市旅游业在兰州市经济格局中功能定位不明确,对提高加快旅游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市州中,兰州是唯一没有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旅游业仍未纳入兰州市地方国民经济计划,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少,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兰州市旅游业在兰州市GDP中的比重只有4%,远远达不到支柱产业的要求。

2.2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

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全国和周边城市相比,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

宣传促销经费不足,缺少有效的促销手段和必要的配套措施,很难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影响来兰旅游人数总量的增加。

2.3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兰州市城市和景区旅游形象模糊,宣传力度不够,这是兰州旅游的致命伤。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兰州旅游即使对外宣传也仅仅是靠少有的几次节会进行推介,但这些宣传投入与周边的青海、宁夏和新疆相比,无疑“小巫见大巫”,则与云南、海南等旅游发达省区更不能相提并论。

2.4交通和旅游服务等设施滞后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不相适应,公路主干线和国道与多条景区道路没有连接,导致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5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兰州市地处内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敏感。

干旱、沙尘暴、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严重。

虽然经过几十年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但生态恶化的问题随时存在,甚至有些地方生态环境仍然趋于恶化[10]。

3对策

3.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旅游业牵涉了许多行业,联动作用很强,单靠一两个部门是难以运作的,必须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统一领导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

这要求主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与,行使对地区大旅游发展的协调、决策和监督权力,合理界定和理清旅游管理、经营和保护的责、权、利关系,从内在机制和利益关系上调动地方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发展旅游[11]。

其次是净化了旅游环境,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使得兰州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3.2推进旅游企业制度的创新改革,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多元化改革。

根据“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学化、现代化的旅游资源、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管理权,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逐步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采取股份制、出让经营权、景区拍卖等方式建立旅游企业、旅游景点联合开发机制;鼓励现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3.3改善交通落后的局面,提高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积极加强与民航铁路部门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加航空运力,增加国内航班,开通国际航班;不断增加兰州至全国的始发列车和旅游专列,提高运输能力,并积极加强合作,联合宣传促销。

积极与公路部门协调配合,搞好全市通往景区点的道路建设,不断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大力发展黄河旅游水上观光项目;进一步发展旅游专项车辆,提高旅游出租车档次和运力,解决好旅游车辆更新问题,力求达到满足市场需求。

旅游星级宾馆的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档次,不断配套完善,按照行业标准规范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星级宾馆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

旅行社根据市场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散、小、弱状况,不断向集团化目标发展。

搞好景区、景点内的道路建设和设施的改造,不断提高景区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4强化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积极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宣传经费,增加市场开发资金投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逐年有所增加,以确保全市旅游整体促销策略的实施。

创新开发方式,增强营销效果[12]。

改变展会和说明会的传统促销方式,重点使用媒体宣传手段。

要想让外界了解兰州的旅游特色,激起游客的旅游欲望,必须充分应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营销力度,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电视、广告、报刊杂志等进行营销、宣传,拓宽游客的信息渠道;利用各种“赛、会、节”进行促销,例如每年举办水车节、桃花节、梨花节、玫瑰节、冰雪节等节会活动,今年7月即将举办的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和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第8、9赛段的比赛。

其次增强优秀旅游城市氛围,在城市繁华地段及重点行业单位设置旅游宣传牌、广告牌、招贴画等,提高旅游宣传促销意识,营造旅游文化氛围。

将潜在旅游客源转化为现实旅游客源,进而快速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游客档次,产生规模效应,不断提高兰州的知名度,增强兰州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中的竞争力。

3.5对生态的保护和对环境的治理

在旅游业发展上要采取“市场导向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效益优先型、人民受益型”的模式。

在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中,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在旅游经营活动中,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绿化美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旅游活动中,要大力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

以南北两山绿化和黄河湿地保护为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加大南北两山绿化力度,加快建立两山绿化与城市绿化相协调的城市绿化体系,构筑城市主城区的绿色屏障;严控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重视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

政府要充分履行环境保护职能,依法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监督排污单位的治污责任。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6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破行业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和外商投资,“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起一种全社会兴办旅游、发展旅游业的投资体制。

同时,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建规划,在多方筹措资金的前提下,市发改委每年安排专项的建设资金,作为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期资金;要实行“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支持重点项目向银行贷款;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景区门票质押贷款,利用财政拨款成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推动融资发展。

3.7加大旅游精品建设力度,培育旅游产业精品,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

要精心设计、包装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争取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

坚持资源与市场相结合,地方特色与国际水准相结合,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培育“拳头”旅游产品,像兰州盆景、兰州砖雕、闻名遐迩的兰州刻葫芦、兰州泥人、黄河奇石等都是兰州的旅游精品[13];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品位,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努力提高旅游商品创汇比重,不断增强兰州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4]。

在客源结构方面,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重视开发老年、青年和女性客源市场。

在继续开发团队客源市场的同时,重视开发散客市场和一日游市场。

在开发一般观光客源市场的同时,重视开发度假、商务、探险等专项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市场开发新局面。

3.8优化旅游产业管理,加快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部门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的旅游法规、规章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加强行业管理;综合运用国家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加大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