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28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8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1总则

1.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提高湛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特制定《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

1.2本技术规定依据国家和广东省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湛江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和建设实际情况制定。

1.3本技术规定尚未涵盖到的有关城市规划管理内容,应按国家和广东省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1.4为提高湛江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应贯彻落实住建部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

1.5本技术规定作为湛江市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依据,湛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均应按本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

城市规划区内村民住宅(民房)的规划建设要求另行规定。

1.6本技术规定在施行过程中如需增补或修订的,应按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

2建设用地与开发强度

2.1建设用地分类

2.1.1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

在规划图纸中同一地类的大、中、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使用。

2.1.2规划选址和规划条件确定用地性质应以用地分类中类或小类进行划分,并标注类别代码。

2.1.3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多种性质用地以其地面使用的主导设施性质进行分类。

规划多种性质混合使用地块,其用地类别代码为各类土地用途代码并列,之间以符号“/”分隔。

2.2建设用地管理

2.2.1应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功能布局,保护景观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新建项目用地应以规划道路为界限,按城市规划单元成片实施。

2.2.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应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用地兼容性作出规定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对建设用地兼容性作出规定的,在不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建设用地兼容性按表2.2.2规定执行。

确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且超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范围的,应先行依法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2.2.3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且规划要求单独占地的,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划定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面积;不需要单独占地的,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各类设施的建筑面积及位置。

表2.2.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兼容类型

兼容

用地

类型

规划

用地

类型

二类居住

行政办公

文化设施

教育科研

体育

用地

医疗卫生

社会福利

商业服务

娱乐康体

公用网点

一类工业

二类工业

一类物流

二类物流

道路交通

公用设施

绿地广场

R2

A1

A2

A3

A4

A5

A6

B1

B2

B3

B4

M1

M2

W1

W2

S

U

G

二类居住

R2

×

×

行政办公

A1

×

×

×

×

文化设施

A2

×

×

×

×

教育科研

A3

×

×

×

×

体育用地

A4

×

×

×

×

×

医疗卫生

A5

×

×

×

×

社会福利

A6

×

×

×

×

商业服务

B1B2

×

×

×

娱乐康体

B3

×

×

×

×

公用网点

B4

×

×

×

×

一类工业

M1

二类工业

M2

×

×

×

×

×

×

×

一类物流

W1

×

二类物流

W2

×

×

×

×

×

×

×

道路交通

S

×

×

×

×

×

×

公用设施

U

×

×

×

×

×

×

绿地广场

G

×

×

×

×

×

×

×

×

×

×

×

注:

1符号●为兼容,○为有条件兼容,×为禁止兼容。

用地兼容或有条件兼容应按相关

法规要求确定用地是“部分兼容”还是“完全兼容”其他类别用地。

2城市建设用地类别R1、R3参照R2执行;A7、A8、A9均与其他用地不兼容。

3B9参照B4执行;M3与W3除道路、公用设施、防护绿地外,不兼容其他类型用地;

S、U、G大类包括其中类和小类。

2.2.4建设用地兼容分为部分兼容、完全兼容、禁止兼容。

部分兼容为该规划性质用地允许兼容其他一种以上性质用地,兼容用地面积之和所占该地块总面积比例不超过40%(兼容功能无法进行用地功能分区的,兼容比例可按建筑面积计算,即或兼容建筑面积之和所占该地块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40%)。

完全兼容为该规划性质用地允许混合其他一种以上性质用地,兼容比例最高可达100%。

禁止兼容为该规划性质用地不允许兼容或转变为其他性质用地。

2.2.5规划用地上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属于兼容,其配套设施用地(或建筑)应按相关要求执行,主要包括:

1居住用地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级以下的教育、医疗卫生、托老所、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20%。

2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配套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

3教育科研用地、公园绿地(包括防护绿地)等用地的配套设施,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设计规范要求。

2.2.6建设用地兼容时,当地面主导功能(建筑性质)发生改变,用地性质应随之调整。

商业服务业等其他建设用地类别需兼容住宅的,应以满足其居住人口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基本要求。

2.3居住用地规模

2.3.1居住用地包括住宅和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用地,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2.3.2居住用地应相对集中布局,形成相应规模的居住区、小区或组团,其用地和人口规模应按表2.3.2指标进行控制。

表2.3.2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用地及人口规模控制指标

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用地(hm²)

50~100

10~15

1~5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2.3.3新建居住用地应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组团,避免零星插建。

严格控制居住用地零散开发(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除外),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零散居住用地原则上不宜单独开发。

在旧城区或相邻土地已完成建设或有道路、河道等类似情况,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且无法调整合并的,在满足建筑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可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但建设用地面积小于表2.3.4规定的最小地块面积不得单独进行开发建设。

表2.3.4零散用地建设最小地块面积指标

建筑层数及类型

最小地块面积(平方米)

小于4层住宅建筑

500

4~7层住宅及公共建筑

1000

8层以上住宅建筑

2000

8层以上公共建筑

3000

注:

混合用地取较高值作为标准。

2.4居住用地开发强度

2.4.1居住用地规划建设须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应符合表2.4.1的规定。

表2.4.1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建设区

住宅层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旧城区

1~3层

1.3

1.5

40

45

4~9层

1.6

2.0

2.2

28

32

35

10~18层

2.0

2.4

2.6

26

29

30

≥19层

2.5

3.0

3.2

23

26

29

非旧城区

1~3层

1.0

1.3

35

40

4~9层

1.5

1.8

2.0

26

30

33

10~18层

1.8

2.3

2.5

25

28

30

≥19层

2.2

2.8

3.0

22

25

28

注:

1旧城区是指成片建成时间超过30年的城区(下同)。

2本表的容积率控制指标为上限;用地不满足配套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应下调容积率。

3“三旧”改造项目、容积率等的指标按市“三旧”政策规定执行

4人口规模按照每户120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每户3.2人的标准计算。

5因布局的合理性需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可,在不突破容积率的前提下建筑密度经规划部门审批可增加一至五个百分点。

2.4.2居住用地规模应按表2.3.2的规定进行控制。

当居住用地规模处于居住区与小区之间时,开发强度参照表2.4.1居住区的指标执行;用地规模处于小区与组团之间时,开发强度参照表2.4.1小区的指标执行;用地规模小于组团的参照组团开发强度指标执行。

2.4.3居住用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所占比例不大于地块计容总建筑面积20%(包括用地规模小于5公顷,商业服务业与住宅在同一建筑中混合设置,且住宅为主导功能)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开发强度应按表2.4.1规定执行。

2.4.4居住用地规模5公顷以上,承担片区商业服务业功能时,且商业服务业项目所占比例大于项目地块计容总建筑面积20%的,则商业服务业项目开发强度可按表2.5.1执行。

2.5商业服务业用地开发强度

2.5.1商业服务业用地开发强度应符合表2.5.1规定。

表2.5.1商业服务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建筑高度

旧城区

非旧城区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24米

2.5

50%

2.2

45%

≥24米

5.0

45%

5.0

40%

注:

1本表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均为上限,若用地不能满足停车位及配套设施时须相应下调容

积率。

2本表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密度指高层建筑裙楼,塔楼建筑密度一般不大于20%,

商业建筑的中庭首层通高至屋顶见光部分建筑面积可不纳入建筑密度计算。

但因布局的

合理性需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可,在不突破容积率的前提下建筑密度经规划部门审

批可增加一至五个百分点。

3在满足片区道路交通、建筑环境容量和城市景观等前提下,区级以上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建筑密度可适当放宽为:

旧城区不大于60%,其他城区不大于55%。

2.5.2规划用地为商业服务业,当满足居住(新增住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时,可兼容不大于项目地块计容总建筑面积40%的住宅,住宅与商业服务业建筑容积率分别按表2.4.1和表2.5.1确定,但住宅不应与办公、酒店用房拼建或叠建。

2.5.3商业服务业用地兼容住宅,或满足2.4.4条款居住用地兼容片区商业服务业项目的,地块综合容积率R按以下计算式确定:

R=1/(B/R1+(1-B)/R2)

式中R1和R2分别为住宅或商业服务业建筑容积率,B为住宅或商业服务业计容建筑面积所占比例。

2.5.4鼓励规划建设商业居住等多功能混合社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300米半径范围内的商业居住多功能混合用地,容积率可分别按表2.4.1和表2.5.1上浮30~10%(随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增加而递减)。

2.5.5商业服务业项目计容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应对项目周边城市路网围合片区及影响区域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交通影响分析结论中应对项目的交通组织及停车位配置作出明确规定,当拟建项目不能满足交通组织及停车位配置要求时,则相应减少项目开发强度。

2.5.6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应在沿街面设置骑楼,骑楼首层架空廊道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架空廊道进深4~5米,进深净宽和梁底净高均不小于3.6米,并满足行人通行安全和舒适度要求(人行空间不得设置空调外机,店门不得向外开启,合理设置照明)。

满足以上条件的骑楼架空廊道面积不纳入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计算,并按架空廊道水平面积的1.5倍奖励建筑面积(不临城市道路的骑楼除外),奖励的建筑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奖励建筑面积用于住宅的,应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相邻公共建筑二层以上相连或跨越街区,仅用于公共交通联系功能的空中走廊(层高不大于5米)可参照前款设置条件奖励容积率。

2.6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强度

2.6.1组团级以上成规模建设,且建筑高度27米以上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可按表2.4.1相应用地规模的容积率指标上浮20%进行控制。

2.6.2当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难以达到组团级以上用地规模,且满足表2.3.4零散用地最小地块面积的,单幢建筑在满足建筑规定退让的条件下,容积率可按表2.4.1组团级规模指标上浮30%进行控制。

2.7超高层建筑设置条件及容积率计算

2.7.1建筑高度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较大体量的超高层建筑应结合用地周边城市空间容量及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情况综合确定。

2.7.2符合超高层建筑设置条件的商业服务业超高层建筑,容积率按建筑高度分段计算:

建筑高度小于100米部分的建筑面积按现行规定计算容积率。

建筑楼层地板面高度在100~150米部分的建筑面积按50%计入容积率,建筑楼层地板面高度大于150米部分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且建筑高度100米以上不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该建筑计容建筑面积的30%。

2.8工业用地及开发强度

2.8.1工业用地应集中布局,组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区和工业组团。

有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不应布置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不应布置在城市水源(径流)上游地区。

2.8.2二、三类工业用地应单独布置,不应与居住、公共设施及其他功能区混合布局,并与其他非工业用地之间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

2.8.3工业项目用地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包括办公楼、值班宿舍、职工食堂等)用地面积(包括其指标计算范围用地,下同)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工业项目用地不得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2.8.4工业项目配套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不应设置在生产区范围内,应设在相对集中独立的区域。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域周边的绿化、道路、广场等,属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

2.8.5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应符合表2.8.5的规定。

表2.8.5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控制指标

用地分类

容积率

建筑系数(%)

一类工业

≥1.0至≤2.5

30~50

二类工业

≥0.8至≤2.0

30~50

三类工业

≥0.6至≤1.2

30~45

注:

1建筑系数指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占地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2工业建设项目建筑层高超过8米,建筑面积应加倍计入容积率。

2.8.6工业项目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4%。

当工业项目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7%,或其建筑面积超过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14%的部分,不能视为工业用途。

经批准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不应超过工业企业总用地面积的8%。

成片布置的成套住宅用地应计入居住用地,并应满足居住用地配套要求。

三类工业用地及其相邻地区禁止布置职工宿舍等居住用地。

2.9物流仓储用地及开发强度

2.9.1物流仓储用地应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能方便快速地进入区域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城市主干路。

2.9.2三类物流仓储选址应远离城市居住区和村庄,并符合环境保护、防火、防爆、防灾的要求。

不同类型危险品仓库应相互分隔,不得混合存储,其相隔距离须符合相关规范及消防规定。

2.9.3物流仓储宜统一规划设置物流仓储园区,集约化使用土地。

物流仓储项目用地范围内,非直接用于存储、装卸、包装等物流作业的配套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展示厅、交易场所、值班宿舍、食堂等)建筑面积占项目用地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7%。

2.9.4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及建筑系数应符合表2.9.4的规定。

表2.9.4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建筑系数控制指标

建筑层数

容积率

建筑系数(%)

一类物流仓储

≥1.0至≤2.5

35~50

二类物流仓储

≥0.8至≤2.0

40~55

三类物流仓储

≥0.4至≤1.0

40~60

注:

1建筑系数指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占地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2物流仓储建筑层高超过8米,建筑面积加倍计入容积率(构筑物除外)。

2.1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2.10.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见表2.10.1。

表2.10.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

旧城区

非旧城区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教育设施

1.6

30%

1.5

26%

科研机构

3.0

35%

2.5

30%

行政、文体、卫生等

2.5

35%

2.0

30%

注:

1本表控制指标均为上限。

2教育设施用地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学校用地,不包括幼儿园用地。

2.10.2教育设施用地中的各类大专院校配套教工单身宿舍(公寓)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10.2的规定。

表2.10.2大专院校教工单身宿舍(公寓)建筑面积指标

办学规模(学生人数)

≤5000

8000

≥10000

建筑面积指标(㎡/生)

0.5

0.45

0.4

注:

1本表控制指标均为上限。

2普通中小学校配套教工单身宿舍应按国标《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筑面积指标执行。

3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

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以及附属绿地,其中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计入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3.1公园绿地(G1)

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公园绿地的建设要贯彻生态优先,经济实用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套必要的休闲游憩设施。

3.1.1公园设计应遵循空间连续、因地制宜、地域特色、节能环保的原则,尽量保持公园原有的地形地貌。

利用公园现有的河流、水塘和低洼湿地建设雨水湿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收集系统。

3.1.2综合公园用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市级综合公园用地规模不小于2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5%。

2区级综合公园用地规模不小于1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6%。

3公园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公园陆地面积的75%。

4除公园功能相关的各种休息、游览、公用、管理及服务建筑外,不得建设与公园功能无关的其他性质建筑物。

公园内各类管理及服务建筑的檐口高度不应大于10米,但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除外。

5公园绿地周边建筑物新建、扩建、改建的,应结合公园进行城市设计。

3.1.3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可利用居住区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附属绿地统筹建设),其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公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服务半径为500~1000米,园中可设置花木种植区、游憩草坪、景观水体、凉亭、雕塑、休息活动设施等。

2小区游园占地面积不小于0.4公顷,服务半径为300~500米,园中可设置花木种植区、游憩草坪、景观水体、凉亭、雕塑、休息活动设施等。

3社区公园至少应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园中绿化面积(含水面)占用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

3.1.4专类公园。

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历史名园等。

专类公园的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公园陆地面积的70%。

除与公园功能相关的各种休息、游览、公用、管理及服务建筑外,不得建设与公园功能无关的其他性质的建筑物。

1儿童公园占地面积为2~4公顷,应当设有儿童科普和游戏设施,布置紧凑,陆域建筑密度不大于5%。

2动物园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综合性动物园占地面积应当大于2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15%;

(2)专类动物园占地面积5~2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比例不得大于15%。

(3)园内应设置适合游人参观、休息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设施;

(4)园内应设置安全卫生隔离设施、饲料加工场和兽医站;

(5)园内不得设置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

3植物园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综合性植物园占地面积不得小于4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小于5%;

(2)综合性植物园应设置体现本园特点的科学普及展览区和相应的科学研究实验区;

(3)专类植物园占地面积应为5~2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小于6%;

(4)独立的盆景园占地面积为2~10公顷,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小于9%。

4特定主题公园占地面积大于10公顷的,建筑物基底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10%。

5历史名园应当保留原有布局和名木古树。

历史名园的建筑修缮及各类服务设施应与名园整体风格相一致,不得破坏和影响原有景观。

3.1.5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1带状公园用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宽度大于8米,地块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

(2)园内应以大面积绿化为主,布置小型休息设施;

(3)绿化用地占地比例不小于75%;

(4)不得在园内设置地面机动车停车设施。

2街旁绿地的最小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其中绿化占地比例不得小于70%,不得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

3城市沿海岸、河岸应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