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52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地下室防水构造设计及施工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构造设计

1主体防水

1.1混凝土自防水

混凝土自防水主要措施是混凝土级配合理、掺减水剂与膨胀剂。

与设计有直接关系的是掺膨胀剂。

膨胀剂应当选用高效膨胀剂(膨胀率≥0.35%的膨胀剂),高效膨胀剂目前均属旋窑生产,品质稳定。

而非高效膨胀剂,用于钢筋混凝土抗裂,效果不佳,且大多是立窑生产,质量不稳。

另外,使用非高效膨胀剂,掺量较大,含碱量难以控制,可能导致混凝土其他品质的下降,如坍落度损失较大,甚至引起抗压强度的降低。

但工程实践中,掺膨胀剂而失败的更多原因还是选用不合格品,掺量不足以及未按工法严格施工,特别是养护不到位。

如有条件,可采用混凝土6od强度作为设计强度,并采用减小配筋直径,同时增加配筋密度的措施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在混凝土中掺加纤维主要用来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及表面耐磨、抗裂,多用于薄型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构件。

若在大体积、厚底板(壁)中使用纤维混凝土,应进行经济比较。

2外防水

建筑工程地下室一向强调外防水。

外防水通常以柔性为主,应当是全断面防水,侧壁外防,底板内防的做法不可取。

强调外防的主要原因,是防水的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防护,使其免受有害地下水的侵蚀。

地下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也就是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的寿命,应放在百年以上来考虑。

目前许多开发商,要说服他们多考虑二、三十年,是很困难的,尽管每一个工地都忘不了挂“百年大计”的牌子。

作为设计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建筑,不仅是业主的利益所在,更涉及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因此,应当按“国家是第一用户”的原则行事。

深圳有一幢一类高层建筑,在地下水有腐蚀的情况下,甲方、施工、监理合伙坚持取消外防水,理由只是赶几天的工期,实在是鼠目寸光。

1.3氡污染

关注公众健康是国家最基本的政策。

因此,地下工程中,在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还应充分考虑防潮。

说到防潮,主要是防止地下氡污染。

据有关资料记载,室内氡污染,被联合国列为十项最具危险性的灾情之一。

据国际抽样调查,有20%的住宅地下室存在氡污染。

美国将氡污染列为肺癌第二大诱因,每年致2万人死亡。

而我国的地下室,有资料认为,100%需要进行氡防护。

氡主要通过地下水渗漏被搬运并聚积在地下室内表面,形成具有很强的αβγ放射性固体微粒到组成的放射性薄层。

人在高氡场所将受放射影响,或直接吸入氡气,严重威胁健康。

因此,地下氡防护最起码的构造措施就是防水防潮。

仅设混凝土自防水或不设柔性附加防水的地下室,一般来说只能防水而不能防潮。

因为混凝土是多孔的材料,属刚性防水层,一般来说是透气的,不防潮。

1.4附加防水

自防水混凝土既然是透气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不透水的材料。

根据测定,抗渗等级为S8的防水混凝土,渗透系数为5×10-10~8×10-10cm/s。

有些地下工程,须防地下水浸蚀时,混凝土渗透系数要求为l0-11cm/s,而要达到这一数值,单靠自防水混凝土,抗渗要求高达S20以上,显然代价太大。

因此,防水等级为一、二级的工程,设计附加防水层是必要的。

根据,“刚柔结合”的原则,附加防水层选用柔性防水层更为合理。

选用了柔性防水层,当然要置于迎水面。

置于背水面时,只用于带内衬的地下室。

刚性防水涂层,可以用于背水面,也可以用于迎水面。

但就目前国内地下室防水综合技术水平而言,笔者主张还是用在背水面。

理由是:

刚性防水涂层,比如无机防水涂层,最好是“复合”用在防水等级为一级的地下室工程。

一级工程的上体附加防水层可以选择两道,一为柔性在外,一为刚性在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组合。

刚性防水涂层还常用于防水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当然只能用在背水面。

1.5连续墙

将连续墙加厚,与衬墙合二为一,并非好思路。

近年来,这种作法屡有介绍,并急急忙忙宣布成功,但真正防住水的工程实例比“一举成功”的文章少得多。

连续墙连泥带水浇筑混凝土,虽然研究了许多好的接头方法,也有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应用,但要真正防住压力水,谈何容易。

不必重复走这样的弯路,还是另加内衬墙的办法比较合理。

连续墙内与衬墙之间设置滤水层,当然要在衬墙施工前,对连续墙实施全面的认真的堵漏防渗。

这样的设计,总厚度并不比合二为一的方案大,因此,从设计思路上讲,就更无必要做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1.6地下室顶板

地下室顶板除了要作连续的柔性附加防水之外,还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他构造层次:

回填土要设隔离层与保护层;种植土要设滤水层与保护层,或者隔离层、保护层、滤水层。

如果种植土较厚,不设滤水层也可。

没有回填土而直接设广场,则须考虑设置绝热层,北方考虑保温,南方考虑隔热。

绝热层还要结合使用要求考虑车行荷载的影响。

地下室顶板若为室内地坪时,地下室侧壁的防水应与外墙防水用密封材料衔接,位置可在室外散水以下。

在少雨地区,如外墙不设防水,地下室侧壁的防水应做至室外地坪以上500mm处。

如外墙为粘贴饰面,则这500mm高的防水应改为聚合物水泥砂浆,其与地下室侧壁的附加柔性防水层相接仍然用密封材料,位置在室外散水之下。

1.7地下饮用水池

地下饮用水池,在作内防水的同时,仍然要作附加外防水,这个外防水不能省(指与地接触面)。

顺便提提地下水池导流墙。

导流墙对水池内防水的设计施工将带来不便。

导流墙本意是水体流动,减少微生物繁殖。

实际上,导流墙的设置大大增加了水池内表面积,并形成大量阴阳角,不仅对微生物的附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内防水涂层的施工质量,很有些得不偿失。

实际上,合理安排进出水口,也能减少死水角,况且,目前已有防菌无毒瓷质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菌类的生长繁殖,因此导流墙的作法,不如去之为快。

2节点防水

2.1变形缝

所有地下防水设计的节点中,变形缝是最复杂的,失败率也是最高的。

为此,建议在地下室排水系统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在变形缝附近设置集水坑或排水明沟,以防止万一渗水后,采取导流措施,不影响正常使用,也有利于堵漏注浆等补救工作的开展。

地下室一般不考虑设置温度变形缝,抗震缝一般也不设在地下室。

实际上,地下室设置的变形缝主要是沉降缝。

因建筑各部分刚度变化较大而设置的抗震缝并不多。

从防水的角度看,变形缝的宽度宜小不宜大,超过40mm宽,就应慎用。

因此,建筑专业在方案或初步设计阶段就应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在多层地下室的多层部分设置变形缝;或与结构专业密切配合,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控制设计沉降量,避免在平、剖面复杂之处设置沉降缝。

在面积很大且进深也较大的地下室设置变形缝,应将平、剖面在缝处设计成“葫芦腰”状,以便只在细腰处设缝,也就是说,在缝两侧设置双墙,只在必要的通道处设置变形缝。

双墙之间的净距应便于拆摸及防水施工。

将双墙设计成并靠在一起,后施工的一侧按外防内贴的作法,似还值得商榷。

变形缝两侧应考虑避开明、暗梁柱,以便止水带的安装固定不受箍筋的影响。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两侧各挑出350mm,令此范围内,只有构造配筋,可以方便地采用钢筋套夹固定止水带。

鉴于止水带两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失败率相当高,建议采用柔性“三通串筒”给料,配以两侧同步震捣,使止水带两侧总是同时浇筑混凝土,避免了柔性止水带由于施工原因的变形偏转。

在厚底板处连续设置数个止水带的方法不可取。

因止水带下混凝土本来就不易浇筑密实,数带叠设,令带下更易滞积气泡。

水平止水带采用盆型安装,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整个带的安装不平服,可能出现折皱,特别是采用不锈钢翼板的塑料止水带,现场交圈有一定的难度。

说到交圈,PVC止水带采用热熔焊,明显好于橡胶止水带的钢板热压粘贴。

为解决现场交圈的困难,最好由工厂按尺寸定制,加工成环,这对于不锈钢翼板的塑料止水带尤为重要。

2.2施工缝

施工缝中,传统的台阶缝、企口缝、凹缝、凸缝以及钢板止水带,原理上都是延长渗水路线,等于加大了混凝土的厚度。

这一原理本身并不完善。

通过延长渗水去解决长期压力水作用下的渗水,只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时的办法。

现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外加剂的使用,使缝的存在不一定是必然的,曾有工程竣工后,在缝处抽蕊取样,实验表明缝处两侧混凝土的结合程度与混凝土内部并无明显差别。

因此,缝处混凝土的防水,关键是保证混凝土自身的施工质量。

而上述各种作法,都在延长了渗水路线的同时,降低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主要是振捣不密实以及产生短路裂缝。

钢板止水带,只要两侧认真清理,情况会好一些。

本文建议的构造作法,主要是外贴式止水带、缓膨型膨胀胶条或缓膨型遇水膨胀腻子条,还有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

胶条用在预留嵌槽且槽内表面坚实光滑的情况下,腻子条则用在表面不太规则的混凝土表面,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施工最方便,但建议不要单独使用。

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原理上较科学,实际操作上也有失败。

应当改进选材和施工。

有些新出版的书刊和图集,将台阶缝扩大成三级,或者将台阶与止水板复合使用,是比较脱离实际的,设计人员在选用时应当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止水板,笔者认为钢板好过柔性带,后者应用在有变形之处,而施工缝处一般认为没有变形,与混凝土的结合,后者也不如前者。

钢板止水带与缓膨型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条复合使用,可能是较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胶条(或腻子)紧贴钢板与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不易移位。

其实困难的是垂直施工缝。

垂直缝建议选用带钢丝骨架的缓膨型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条,用混凝土钉固定,同时在修理过的坚实而干净的基层上,经喷水湿润后加作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并紧接着浇筑混凝土。

当然胶条或腻子条总是在最后再装上去才好。

2.3后浇带

后浇带也可以采取上述构造措施。

后浇带的其他作法包括采用一次性带鳞状孔的钢模。

模支撑前,应在周边先支撑木方,钢模固定在木方上。

钢模浇入混凝土之后,并不延至混凝土表面,不形成渗水通道。

这种构造显然比采用数层钢丝网要合理得多。

数层叠加的钢丝网,在一次浇筑前的清理工作中,不清不好,清又清不净,影响此处施工缝的浇筑质量。

后浇带由于连续钢筋的粗而密,常给清理工作和固定遇水膨胀腻子条带来困难。

如能将止水条与一次性钢模结合起来,在钢模两侧预先固定止水条,则防水效果可能更好。

一次性钢模的缺点是: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嵌固被阴隔。

因此,将后浇带改为加强带的作法就值得积极研究。

只要作好施工组织设计,令混凝土的配料、搅拌、运输

与现场浇筑紧密配合,并采取一次振捣及超时界面处理,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可以将后浇带固有的诸多不便一扫而光。

关于后浇带超前止水,方法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部分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应有设计单位参加,以便从基坑开挖及垫层浇筑之前,就确定一个完整的超前止水的实施方案。

否则,施工中途可能发现:

超前止水并不仅仅是施工的问题,到这时,才提出设计修改要求,就会影响整个止水方案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超前止水还应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全过程之中,直到回填土完成。

和要应注意的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地表水、养护水及垃圾杂物的落入,必要时,应结合地下室平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底板后浇带附近设置集水坑,便于后浇带浇筑前的最后清理。

不采用超前止水时,也应设置集水坑,可按上述方法设在地下室室内,也可临时设在地下室室外。

2.4止水环

地下室穿墙管线,包括支撑用螺栓所使用的止水环,均建议与遇水膨胀腻子条复合使用,理由如前所述,仅仅是延长渗水路线,不是很好的办法。

穿墙管、线、螺栓都应采取防止转动的措施。

最简单合理的办法是将止水环外形改为非圆形,比如小环为方形,大环为六边形,其他方法则可能影响止水条的固定。

大直径的预理套管,管底宜适当开口,防止混凝土在此处虚空。

套管与管道,须在穿至混凝土表面处设置凹槽,用密封材料密封。

穿越地下室侧壁的群管,应集中设置,作在预理钢板箱盒内,管道安装完毕,再于箱盒内浇筑混凝土。

盒周边迎水面一侧,应加作柔性防水涂层。

直接在混凝土上预留洞口的方法不是好办法。

在预留箱盒或预留洞内浇筑混凝土时应配合注浆。

2.5桩顶防水

桩顶不须设防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应在柱顶截断钢筋,将附加防水层连续作好。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要求与承台固结的桩顶,可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

聚合物水泥砂浆须经试验,精确配比,以保证抗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

国家标准图选用的是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国外多是喷涂环氧砂浆。

桩顶的防水层是刚性的,与底板的柔性附加防水层应在垫层交接处用密封材料衔接。

桩顶作水泥砂浆找平,是完全错误的。

与钢柱交接的桩顶,还应在型钢周边嵌以遇水膨胀止水条。

关于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讨论

游宝坤侯维红凌良敏

摘要:

针对明挖法施工的地下室防水设计,指出地下室能否长久防水,关键在于结构自防水,附加外防水是重要的保护措施,但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地下室结构特点、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等,来选择业已成熟的防水设计方案,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做底板的结构自防水,可取消外防水,尤其对于桩板或厚板结构的底板。

关键词:

地下室;底板;外防水;结构自防水;补偿收缩混凝土

  《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刊登了李书山、王天、牛光全、牛亚辉和朱祖熹等同志关于地下室防水设计的文章,发表了不同意见,引起大家关注。

笔者认为,该刊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大家讨论,这是很好的举措。

笔者主要从事膨胀剂及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曾在该刊发表过关于结构自防水的文章,指出地下工程的特殊性(地下室是埋于土中的承重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在50~100年,而外包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只有15~20年),提出地下工程的防水新概念:

结构自防水是治本,抗裂防渗更重要。

当然,并不是排除迎水面的柔性防水层。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把结构本体自防水明确规定为“应选”.而不是原规范的“宜选”。

这是我国地下防水设计的一大进步,纠正了倚重柔性防水的错误设计观念。

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施工缺陷,在规范中同时规定,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和使用功能,应在防水结构迎水面作一种或二种柔性防水层,这是十分科学的。

但是否应“一刀切”?

在设计和施工界仍存在不同看法。

笔者根据本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对明挖法施工的地下室防水设计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1关于柔性防水层的设计问题

  李书山等从工程实际出发,指出地下室底板迎水面柔性防水层的种种弊端,主要是“柔性防水层与需防水的结构主体实际上是不密贴,防水层与结构底板之间容易产生剥离脱落”,“柔性防水层只要一处有缺陷而漏水时,则整个隙缝将会充满水,柔性防水层失去其意义”。

因此,他们建议改为背水面刚韧性防水,即在底板面上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渗透结晶刚性防水材料等作内防水层。

而王天网认为“地下室内防水,无论选用卷材还是涂料都和基层难以达到牢固粘结。

一旦混凝土渗水,会把内防水层破坏,劳民伤财”。

牛光全认为“从原则上否定外防水是不恰当的,外防水将水拒之地下结构物之外,是真正的防水层,实为上策;一旦地下水侵入地下结构,内防水层就难以长期抵抗水压,难免渗漏之虞,应该视内防水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笔者同意王天、牛光全之观点,在迎水面作防水层是阻挡水侵入混凝土结构的附加措施,从理论上讲得通。

在背水面作防水层,如何防止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这一内防水层能否抵挡水压产生的渗漏,令人存在疑虑。

作为规范不能把外防水改为内防水,这是原则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反映,近年地下结构长大化,地基复杂,且受施工气候和工期影响,搞好外防水、使其“天衣无缝”确实困难。

以笔者指导施工的地下室为例: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地下二层,平面尺寸161m×153m,用SBS卷材作外防水层,正值雨季施工,由于工期紧,雨停稍干后就铺卷材,施工时也没有涂刷潮湿界面隔离剂,这层外防水整体质量就难以保证。

该工程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竣工五年无渗漏,业主认为,防水全靠混凝土。

  笔者遇到许多地下室为桩板结构,桩头几百个至几千个,底板与桩头的柔性防水层如何联成一体,施工单位十分头痛,质量也难以保证。

难怪李书山等提出内防水的工法。

笔者不是反对外防水做法,在实际工程中,确实存在设计与施工、防水施工与工期等矛盾的现象,外防水如同虚设,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结构自防水是否可靠

  王天认为,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在南方成功事例多,而在北方成功者鲜见。

因为“混凝土密实是阻止渗水的关键,然而高的密实度又很难达到”,“既然自防水难以实现,外加柔性防水层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保护就成了必需”。

我认为这一观点颇有偏误。

从1990年起,我国大力发展泵送(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后,水胶比从以往0.5以上降至0.35~0.50,而混凝土的坍落度从60~80mm提高到160~180mm,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度,只要稍为震捣,混凝土变得很密实,极少出现蜂窝现象。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这种泵送混凝土不但强度高,而且抗渗标号大于S15,渗透系数远小于(5~8)×10-10cm/s。

根据我国现有混凝土技术,使混凝土高度密实已不成问题。

由于混凝土存在收缩开裂的弱点,可能成为渗水通道,我国在设计上采用每30~40m设一道后浇带,等混凝土收缩40~50d后再用膨胀混凝土回填,这是解决结构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

近10多年来,许多地下工程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作地下室的结构自防水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抗裂防渗功能。

据2003年统计,全国膨胀剂用量约80万t,以平均40kg/m3计,折合防水混凝土达2000万m3。

目前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已普及,混凝土质量已大大提高,这是地下结构自防水的保证。

另外,王天提出的钢筋混凝土自防水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其实在柔性防水层施工中也存在,这只能靠工程质量“终身制”去解决。

3外防水层设计是否应“一刀切”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实施后,北方许多设计院不管地下室大小,一律要设外防水层,因为要执行规范。

而在南方许多地下室设计中,尤其底板为桩板结构,或反梁底板,或1~2m厚的大底板,多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而取消外防水。

这就存在是否“一刀切”问题,它的依据是什么?

  笔者认为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遵守,它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但是,也要根据地下室的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切实可行的防水设计。

对于地下有侵蚀水和地下水位高的地下室,一般要设外防水层。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总则中提出:

“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采用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并经实践检验质量是可靠的新材料,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这说明如有成熟的工法可突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地下室底板结构形式多种,施丁比较复杂,雨季和寒冬都影响外防水作业,因此很难做到“天衣无缝”。

底板混凝土能否做到不裂不渗,不做外防水呢?

本院提出的《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工法》(YJGF22-92)是经建设部批准的国家级工法,经15年数千个地下室防水的考验,证明它是科学、有效的。

在《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中,第8、4、6条文说明指出:

“由于地下室的水工构筑物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温差变化不大,最宜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作结构自防水,大量工程实践表明,与桩基结合的底板和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可不做外防水,但边墙宜做附加防水层。

”经现场测试,补偿收缩混凝土保持0~100膨胀微应变,也即整个底板处于微压应力状态,板不会出现贯穿裂缝,不裂就不渗:

但是,地下室边墙就不同,边墙混凝土浇筑比较困难,两侧有模板,人看不见,拆模板后,又长又薄的墙体养护困难,受到天气影响大,容易出现竖向的裂缝。

因此要在墙体的迎水面作柔性防水层,有些地下广场和地下停车库有顶板时也要作防水层,然后覆土1m以上作保温层。

这里以本院承担的几个大型工程为例作说明:

  

(1)迎澳门回归的珠海拱北口岸广场,地下三层,平面尺寸248m×190m,土质不好,地基打下6000余根抗浮桩,原设计底板做外防水。

由于雨水频繁,底板与众多桩头难以做好外防水,而工期只有一年半,建设方要求取消外防水,请本院提供技术服务。

本院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整个地下广场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以膨胀加强取消后浇带,实行无缝施工,底板取消外防水,边墙迎水面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作外防水,顶板用防水卷材作外防水。

工程1999年竣工至今,防水效果良好。

  

(2)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下室,平面尺寸384m×48m,地基打入3000余根灌注桩。

采用了UEA混凝土做底板结构自防水,不做外防水,边墙迎水面做一道外防水。

1997年完工至今,无渗水现象。

  (3)上海市贸商城地下室二层,平面尺寸240m×110m,底板厚1~3m,混凝土设计标号C40、S8,采用UEA混凝土作结构自防水,底板不做外防水,边墙做一道防水卷材,1995年完工至今地下室未发现裂缝及渗漏问题。

  (4)深圳华润中心地下室,中区地下二层,平面尺寸19.6m×121m,北区地下三层,平面尺寸108m×84m,底板为梁板筏基,部分为桩基,采用ZY补偿收缩混凝土做结构自防水和无缝施工,底板无外防水,边墙做一道防水卷材,2003年完工至今无渗漏。

  类似工程实例很多,不一一列举。

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做底板的结构自防水是可靠的,可取消外防水,尤其对于桩板或厚板结构的底板,具有现实意义。

但边墙和露天顶板要做外防水,这种刚柔结合的防水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采纳,正如牛亚辉所说,目前地下工程中90%以上的混凝土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

但是也有些工程存在渗漏现象,这是事实。

据我们考察,渗水大多在边墙的施工缝、螺栓穿孔和竖向表层微裂缝,这些问题与膨胀剂质量和掺量不足,以及施工养护不周有关。

可用内防水局部处理。

  我们认为,地下室能否长久防水,关键在于结构自防水,附加外防水是重要的保护措施,但不宜“一刀切”。

应根据地下室结构特点、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等,来选择业已成熟的防水设计方案,达到施工方便、为业主省钱和长久防水的目的。

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应用

简介: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无机环保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已逐渐成为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堵漏工程的主要新型防水材料。

国家主管部门为提高各地对该产品的认识,加速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于二00二年颁布了国标GB18445-2001,同年,为适应工程需要,又在国标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了验收标准,这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行业内还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混凝土本身具备自我抗渗能力,何必用这种渗透结晶型材料;有的感到此材料主要应用于地铁、隧道等大型项目,一般民用建筑采用渗透结晶型材料有些大材小用;有的对渗透深度和防水作用表示怀疑;也有的认为这类材料只适用于防水,不适用于堵漏工程等等。

关键字:

水泥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范围

一、要发挥防水材料防水和堵漏的共用性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属于刚性防水材料,它具有其它材料难以比拟的二次抗渗性以及与结构的相融性。

众所周知,混凝土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开裂,结构的开裂就会带来渗漏,特别是地下工程,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水的侵蚀和包围中,一旦开裂,渗漏特别严重。

现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通过添加外加剂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结构前期的开裂,但是,结构在振动荷载、失水和降温引起的沉降、干缩和老化作用下产生的开裂渗漏是不能预期的,而防水的目的应该是针对结构后期开裂带来的渗漏,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也就是说,怎样预防混凝土结构因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开裂渗漏才是防水施工具有的实际意义。

而因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蜂窝状结构、钢筋孔产生的渗漏水现象,在结构形成的初期渗漏就开始了,这时的治理被习惯性称为堵漏施工。

无论是防水还是堵漏施工都要对结构起到补强的作用,只有结构得到了补强,才能延缓渗漏的再次发生。

  不妨举个实例,在浙江某会展中心的地下外墙防水施工中,因混凝土结构本身出现一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