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苏州市彩虹小学校.docx
《课题一苏州市彩虹小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一苏州市彩虹小学校.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一苏州市彩虹小学校
第二单元内容安排及目标设置
单元教学内容:
5.《负荆请罪》6.《最后的姿势》7.《船长》4.《爱之链》习作2练习2
单元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剧本,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
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地采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与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较好地理解与运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指定的篇目。
3.学会阅读剧本,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与精神。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本单元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单元课时分配:
5、《负荆请罪》2课时
6、《最后的姿势》2课时
7、《船长》2课时
4、《爱之链》2课时
习作22课时
练习23课时
课题:
5、《负荆请罪》
课时安排: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排演小话剧。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排演小话剧。
教学难点:
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初步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读熟课文,画生字,注字音,读准字词;标自然段或小节号,了解全文大意;搜集廉颇,蔺相如的相关资料等。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
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
为什么请罪?
请罪的结果怎样?
我们读了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看课文,随机正音。
(2)用钢笔描红。
(3)再读课文,随机理解词义。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4)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
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
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
“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
4、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
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5、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赵、廉、韩、惧、唇、庸”。
2、指读。
观察字形,该用什么方法记住?
重点指导“廉、庸”。
六、作业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批注与调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剧本。
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品味语言、神情、动作,认识人物特点,了解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并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排演小话剧。
教学难点:
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批注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初读了剧本,我们知道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学习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随机板书:
一心为国。
2.小结过渡:
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誓不两立,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的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读剧本的第二幕,说好剧本第二幕的台词。
二、角色品读。
1.通读第二幕:
学习第一幕时,我们体会到了读好剧本说好台词的两个要求:
一是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一是要注意方括号背景的提示,小括号动作、神情的提示,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现在请大家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剧本的第二幕,说好第二幕的台词。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板书:
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3.过渡:
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
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4.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
几天以后。
蔺相如在客厅踱步。
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
韩勃(紧张地)大人!
大人!
蔺相如什么事?
韩勃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勃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勃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
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
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
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
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
职位:
上卿,掌管着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遇到突发事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身份是文人,慢条斯理;联系经历:
想当年……
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
(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
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
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
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5.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6.总结读书要领。
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
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补充出了动作、神情的提示。
7.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
(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
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
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
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
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
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
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
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
点拨要点:
(如果学生先说廉颇就一起赏读廉颇的台词,如果先说蔺相如就先赏析蔺相如的台词。
)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忙迎上去)廉将军!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
(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③“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别提——原谅)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
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明白——由衷赞美)
为谁而高兴?
(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读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读。
提示:
是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a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
请你真诚地读一读,
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
(提示看背景介绍)跪。
不仅是跪着,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知道荆条是什么东西吗?
随机介绍荆条。
他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怕别人笑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
是什么?
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b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
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
你们写了什么?
c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
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
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1)指名读。
(2)读好讨论:
你读出了什么?
(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
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
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样?
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
为什么?
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
自由读
(3)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你读出了什么?
(敬佩、自叹不如)
8.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
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9.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欣赏)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
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
点拨并板书:
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
(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
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
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
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
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读:
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机动)
当时赵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邯郸市,在邯郸市古城中有一个回车巷,回车巷里一座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
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历史故事。
如果现在要重新整修这个碑亭,我想建议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
我已经写了个上联,下联还没想好。
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
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
这是我出的上联,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出上联,对下联。
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编写碑亭对联的比赛。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
课后先自由组合演练演练,然后请老师给个时间展示一下,再评出某某学校某某班级“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五、拓展阅读: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廉颇知错能改……
5.负荆请罪一心为国
蔺相如宽容大度……
教学反思:
课题:
6最后的姿势
课时安排: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初步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读熟课文,画生字,注字音,读准字词;标自然段或小节号,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
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请生模仿)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读完后思考: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交流。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2.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请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给课文分段。
学生交流。
第一段
(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A第二段:
正面描写。
第三段:
侧面描写。
B第二段:
环境烘托。
C第6节最后一句:
细节描写。
五、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
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指导朗读。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
2、指读。
观察字形,该用什么方法记住?
2、重点指导“漱、凹”。
七、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习字册。
批注与调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他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批注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讨论:
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
二、精读课文。
1.生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2.交流。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
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
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2)启发学生想象: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
(舍身救生)
(4)指导朗读。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
(1)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是哪一节?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
(4)此时此刻,你用怎样的话语称赞谭老师?
小结:
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动作。
3.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欣赏品悟:
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节写了什么?
(言传——教育学生)
(2)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齐读)试举例子说明。
(3)思考:
谭老师的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
这是他的言传,为危难之时的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三、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
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
(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
为什么这样选择?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1.齐读。
2.体味最后一节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3.诵读诗句,进一步感悟。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5.师配乐朗读诗歌:
《我该想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