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圣寺的故事长兴水口.docx
《寿圣寺的故事长兴水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圣寺的故事长兴水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圣寺的故事长兴水口
三、人文景观
1、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水口乡顾渚风景区内,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盛唐时寺院规模达到鼎盛,成为浙北首刹。
沧海桑田,世事更迭,寿圣寺也是几度兴废。
在已故的圆成方丈的主持下,寿圣寺再度重兴,现今寿圣寺在界隆住持的大力推动下,香火鼎盛。
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
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七如来殿和五佛楼。
东西配殿分别是:
钟楼、鼓楼、客堂、大悲殿功德堂、念佛堂等。
寺院现存遗迹有:
雌雄千年古银杏各一棵(群),千年古井一口,刻有“古寿圣寺”的石砖墙一处,以及数方宋代柱础。
“寿圣寺已建成开光的九层宝塔内,供奉着一部由圆成老和尚手书的《妙法莲华经》”。
小资料:
寿圣寺与茶文化
寿圣寺古名“寿圣禅寺”。
传说寿圣寺有两大禅机:
一是三国时高僧闻地鼓而建寺,明景泰年间山洪废寺,直至清同治年间士绅陈伦、臧宝莹等五人闻地钟再鸣而重建宝刹。
二是唐初年间,寺庙侧雪地喷涌一泉,后为寺僧饮水之处,因雪泉常被洪水淹没而移位数米,似云彩飘浮改名云泉。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有一则经典的“佛祖捻花,迦叶微笑”的著名传说,创下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真言。
寿圣禅寺僧众,为参透“地鼓”、“云泉”两大禅机,常常夜以继日的参悟,茶就成为唯一允许的除睡解困之物。
清代《长兴县志》上有首古诗吟道:
“问法当茶就野僧,仙陀渺渺随缘登。
人世扰掖增痴蝇,维摩不语神棱棱。
”该寺又在粥内加茶叶烧煮成“茗粥”,遂成为远近闻名的斋饭。
寿圣寺是顾渚茶区景点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清代《长兴县志·卷十五寺观》对寿圣寺的环境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锦屏拱其南户,金山枕其北阴。
朝来爽气,西烹顾渚之茶;夕映清晖,东啸吴陵之月。
以至石门彩曙,尧市晴岚,飞瀑喷珠,鸣泉漱玉,其映带于寺之前后左右者,皆非尘迹。
”这就说明与顾渚紫笋茶有着密切关系。
清《长兴县志·卷十五寺观》载吉祥寺:
“贞元十七年刺史李词表奏,自武康县移置此处,置贡茶院”,解决了贡茶院简陋的问题。
贞元十七年为公元801年,可见吉祥寺迟于寿对寺一百多年。
至于唐代寿圣寺管辖吉祥寺的问题,笔者也在清《长兴县志·寺观》中查到:
“寿圣禅寺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为丛林。
”丛林者大寺也,寺僧上千,下辖本地诸寺,可证释界隆之言不差。
唐贞元年间后期,顾渚紫笋的贡额倍增每逢茶季,顾渚山上
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役工逾万,工匠千余。
可以想象,吉祥寺因有贡茶院而人满至极限,绝大多数僧众移至寿圣寺暂住。
有净端和尚吟诗一首:
“吉祥寿圣山水连,茶韵来闻二十年。
知道老僧无热恼,金沙池内不流泉。
”这样的条件下,寿圣、吉祥两寺的茶艺也进入了唐代的前卫行列。
晚唐,水口钱氏一位子弟,在寿圣寺出家为事茶僧。
二十七岁转至湖州开元寺,投高闲禅师受戒,法号鉴宗。
后来在咸通三年(862)上径山寺驻锡,禅与茶皆“冠于江浙门”。
宋代初期,天下贡茶以建溪北苑为主。
宋人陶谷著《■茗录》记载了顾渚山僧向大臣窦仪荐紫笋茶的故事,文云:
“开宝(968——976)中,窦仪以新茶饮予,味极美,奁面标云龙坡山子茶。
龙坡是顾渚之别境。
咏曰: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天工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
由此可见,寿圣寺的茶缘是剪不断、理还乱,博大精深,尚需发掘、整理、研究。
2、摩崖石刻
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
湖州刺史杨汉公题于唐开成四年(839),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韩允寅等三处。
金山村白羊山一组,由湖州刺史袁高、于頔、杜牧题名石刻,分别题于唐兴元元年(784)、贞元八年(792)、大中五年(851)。
题于斫射岕老鸦坞一组:
湖州刺史裴汶、张文规等题于唐德宗兴元年(784)、唐癸亥年(843)。
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顾渚西顾山最高堂唐代摩崖石刻题记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顾渚唐宋摩崖石刻题记(含贡茶院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水口金山村白羊山西南侧半山腰上。
石刻一处三方,上各刻有“唐兴元年(784年)三春十日,湖州刺史袁高奉诏修茶贡题记;唐贞元八年(792年)春三月,湖州刺史于遵奉诏命诸茶院修贡毕登西顾山题记;唐大中五年(851)年,湖州刺史、著名文学家、诗人杜牧奉贡讫事,在西顾山最高堂题诗。
西顾山最高堂唐代摩崖石刻是我国唐代贡品紫笋茶形成与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经历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近年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石刻自然受损日趋严重,部分石刻漫漶难考。
其中杜牧题诗60个字,可辨仅26字。
对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要求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加强保护。
2002年,县文物管理所会同省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就石刻保护邀请方方面面专家进行长达二年的论证。
2005年上半年提出整体保护方案:
即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指导下,添加可逆性遮挡日晒雨淋凉亭,整治周边环境,尽可能还其历史原貌,以符合“原真性”要求,同时增设部分文物保护警示标志。
3、霸王潭
霸王潭:
传说楚汉争雄之时,楚霸王项羽屯兵水口地界,见山水风景优美,独自上山游猎,因口渴难忍,环顾四周,见山间一条小涧自石中流出,霸王跪下就喝,在石板上留下两个深深的膝盖印。
现霸王饮泉、登台点将等古迹遗址尚存,这就是霸王潭的由来。
霸王潭优美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相得益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探幽访古、放松身心、休闲度假。
小资料:
顾渚茶与石刻
据史料记载:
在中唐时,茶圣陆羽到长、宜交界的啄木岭考察茶叶,在顾渚山一带考察后,发现凡是品质优异的野生茶,都生长在山高坡陡的烂石和砾壤中,而生长在阳崖阴林的野生茶,则“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将顾渚山的野生茶定名为紫笋茶,并与顾渚山下的金沙水,一起推荐给了唐代宗李豫。
于是,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始,紫笋茶和金沙水,就被列为了贡品。
但能说明这段历史的最好佐证,就是顾渚山的摩崖石刻。
又据史料载:
全国只有唐代建成贡茶院的顾渚山、宋代建焙局(贡茶院)的建瓯市凤凰山北苑、元明建御茶院的武夷山,有集中成片的茶文化摩崖石刻,其它地方只有零星分布。
其中,顾渚山的唐贡石刻,因为开了茶文化摩崖石刻的先河,尤为珍贵。
水口乡的摩崖石刻主要是三处八块。
一处在金山村的西顾山(又叫白羊山),计有唐袁高、于由页、杜牧三位刺史的三块石刻题记。
第二处在明月峡霸王潭,计有另一位唐刺史杨汉公以及两块南宋汪藻、韩允寅等人的石刻题记。
再一处在斫射卡底老鸦坞,计有唐刺史裴汶、张文规的两块题记。
那么,眼前的这一处,应是距今一千二百年左右的袁高、于由页、杜牧的石刻题记了!
一千二百年,这是何等悠长的岁月!
更因为是它见证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又是怎样的一件件瑰宝呀!
平整突兀却又是很不起眼的一人多高的石壁,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陡峭,那样气势宏伟。
再细细一看,一行行碗口大小的隶书体字,镌刻在一块略带点赤褚颜色的石灰石岩壁上:
“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荼贡讫,至□山最高堂,赋荼山诗。
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日。
”唐兴元,为唐德宗李适年号。
是年公元784年,袁高从韶州长史调任湖州刺史。
他所赋的《茶山诗》刻石于湖州墨妙亭。
此块石刻的字体笔画遒劲,字势雄浑。
有意思的是,袁高在这儿的“茶”,都多了一横,写成了“荼”字,可见在古籍中“荼”和“茶”是混用的。
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才得以统一成了“茶”字。
真所谓:
“《茶经》出,茶道大行”。
由此可见《茶经》影响之深远。
袁高、于由页、杜牧三位刺史的三方石刻,呈品字形排列。
于由页这一块石刻,在袁高题名的左下方。
于由页自苏州刺史驾部郎中,出为湖州刺史。
他曾因治理长兴的西湖,使之可以灌溉良田三千亩,又因疏浚吴兴的荻塘,从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后官至宰相。
他的这一方石刻的字体要略小些,为楷书,共15行,每行5字。
个别字体已模糊不清,大意是:
“使持节湖州军事刺史臣于,遵奉诏命诣顾渚茶院,修贡毕登西顾山最高堂,汲岩泉茶观前刺史袁公留题,刻茶山诗于石。
大唐贞元八年,岁在壬申春三月。
”
右下方的另一块石刻就是杜牧的了。
杜牧在25岁时的一篇《阿房宫赋》,纵论秦王朝之得失,因而进士及第并声名鹊起。
他的诗风清新俊丽,人称“小杜甫”,和李商隐并称“李杜”。
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杜牧当时在吏部任京官。
但唐时京官的待遇不如外放的州官,而杜牧的胞弟双目失明,一家要靠杜牧负担,所以杜牧就要求到比较“殷实”的湖州来当刺史。
翌年(公元851年),杜牧奉诏携全家到顾渚山“修贡”一月有余,赋诗四首。
他在石刻题名的同时,写下了一首广为后人传颂的《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台。
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逐。
等级云峰峻,宽采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蟹裁。
拜章期天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照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花经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他的石刻题名,是字体略小的行书。
由于杜牧体弱多病,只活了50岁。
到了顾渚山修贡后的第二年,即大中七年就去世了,因此这块字体俊秀流畅的石刻,可说是杜牧的绝笔之作,显得尤为珍贵。
从这三块石刻上看,前后相差时间是77年。
据史料记载,紫笋茶初贡时为公元770年。
14年后的公元784年,袁高“修贡”并首次石刻题名。
到了77年后的公元851年,已处唐皇朝的衰落时期,杜牧前来“修贡”题名。
这三位前后相距77年的湖州刺史的摩崖石刻,可以说是紫笋茶和金沙泉续贡的最好明证。
在霸王潭附近离“巨人膝迹”不足百米的地方,还有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汪藻等人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摩崖石刻。
字径二寸许,为隶书和行书:
“龙图阁直学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无为军括苍□□祖,知长兴县安肃、张琮,前歙县丞汝阴孟处义,前监南岳庙吴兴刘唐稽。
绍兴戊午中春来游。
右承任郎汪悟汪恪从行……”
汪藻为南宋的文学家,擅长四六文,所作制诰颇负盛名。
另一块摩崖石刻在悬臼,南石壁的霸王潭一侧,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时长兴县令方释之所题:
“会稽韩允寅,武林钱孜,桐江方释之携男迅绾。
绍兴壬午三月辛酉来。
”
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于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任湖州刺史。
这正是紫笋茶作贡的第二年,已届76岁高龄的颜真卿,前来明月峡,并在此题书勒碑。
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载:
“蚕头鼠尾颜鲁公书,在明月峡。
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
”
又传此碑146字,刻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
虽然这是“史载”,我仍扼腕不迭,好像击碎之日就在昨天一样。
颜真卿的书法遒劲雄逸,而又时吐姿媚,人称“蚕头鼠尾”的“颜体”,是我国历史上数得上的几位大书法家之一。
我想:
如果砸碎石碑的先人们在地下有知,他们所砸的是怎样的能为当地带来无上荣光的无价之宝,就一定会愧悔不已了。
从这一组唐宋石刻以及失佚一千多年的颜真卿石碑来看,都说明这儿曾经是出产紫笋茶的主产区。
因此有诗吟道:
“绝壁峭立,大涧中流,乱石飞走,曰明月峡。
茶生其间,尤为绝品。
”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七月,张文规自安州刺史授迁国子司业、湖州刺史。
癸亥年即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三月,离任前到顾渚山的老鸦坞来刻石题名。
由于清明前十日就要赶制贡茶,并把“急程茶”于清明前送到京城,张文规也是十分同情夜以继日在山野劳作的茶农,因此在诗中叹道: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他还在《造茶杂录》中咏道:
“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
在左侧石壁上,另有一块题名石刻,上刻:
“湖州刺史裴汶、河东薜迅、河东裴宝方元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同游。
”
裴汶在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自澧州调任湖州,此石刻刻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系与二位河东老乡同游。
裴汶早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就在附近题留《茶事诗》石刻,因字迹模糊,已不可辨。
他还著有《茶述》,可惜只留存了引言部分。
在论茶时,他指出:
“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
在当时,他的名望仅次于陆羽,与卢仝齐名,困此在茶坊间配享茶神陆羽的两侧。
有趣的是,张文规和裴汶的石刻都为直书,而落款的日期却放在右侧,这与当时的习惯写法相左。
身为湖州刺史,又是十分讲究规矩的古人,难道是一时兴起?
还是另有缘由?
这要留待史学家们去做进一步专题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