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04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飞扬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

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

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

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

(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

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

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

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

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

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

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

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

(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

(2)

 

教学内容: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

“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

(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

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

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

(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

(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

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

这是第几列?

(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

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

(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

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

第1行呢?

(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

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

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

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

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

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

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

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

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

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

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

A(3,2)    B(5,3)    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

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

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

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

第3列是哪一条线?

第5列是哪一条线?

第3行是哪一条线?

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

  (2,3)

(3)分组讨论:

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

(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

(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

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

为什么?

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

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