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思想的来源2.docx
《齐泽克思想的来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泽克思想的来源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泽克思想的来源2
论齐泽克主体思想的建立
第一、齐泽克的思想背景介绍
一、齐泽克的生平经历
中国古人一直讲究知人论世的思想,研读齐泽克的思想也是如此。
纵观齐泽克的生平,俨然没有众人所想象中的那么风平浪静,其中自有他独有的辛酸与喜乐。
正如《红楼梦》结尾所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齐泽克著作颇丰,几十本的作品,也可谓是著作等身,但是这些创作其实也是厚积薄发,并非是常人所揣摩的那样:
缪斯女神将创作的灵感带给齐泽克,让他在人类思想历史上留下瑰丽的宝藏。
齐泽克在家中也是独生子女,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迷恋上电影以及读书。
甚至在早年励志要成为研究希区柯克电影的专家,为此,他已经不下数十次观赏了《惊魂记》。
他在卢布尔雅那大学的硕士论文重点考察了拉康、德里达、克里斯蒂瓦等哲学家的著作。
虽然这个时期的齐泽克初出茅庐,但是在他的行云流水般的理论阐述之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个青年思想家的端倪了,但是因为受到斯洛文尼亚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他并不能顺利地获得硕士学位,当时的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篇论文不符合主流思想的方向,直到他同意增加一个附录,对上述哲学家的作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这才勉强获得硕士学位。
可是最终还是与齐泽克想获得任教机会的初衷不符,当时的校方还是认为齐泽克不适合担任教师的工作。
于是,齐泽克只身前往法国,在拉康的女婿和衣钵继承者雅克-阿兰·米勒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地学习拉康精神分析思想。
后来,齐泽克结过两次婚,每一次婚姻都留下了一个儿子。
在卢布尔雅那,齐泽克独住在一间公寓里。
屋子来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其中有一个书架,上面排满了书籍和录像带。
齐泽克常常自我嘲讽道,他认为录像带毁了电影,他不再尝试着去看电影,而是去不断地去买电影,最后是拥有电影录像带,结果反而不去看电影了。
对此,他解释道,已经拥有了所欲之物,那为什么还要去看它——这就是齐泽克看世界的方式,精辟独到,而又不乏第欧根尼式的嬉皮感。
齐泽克现在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哲学家。
他的著作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涉猎及其广泛,从中国的庄子哲学到美国的9·11事件,从希区柯克到斯大林主义,甚至中间我们还能看到他是如何评论《华严经》中的菩萨成佛悖论。
他的行文论述颇具有天马行空之感,尤其擅长将精神分析、哲学理论和黄色笑话结合起来评价时事热点。
他从不放过任何现象或自然现象,并且毫不留情地从中悟出某种哲理,然后大张旗鼓地写在他的哲学著作之中。
比如,他观察到人们进入电梯之后,总是喜欢不停地按关门键,实际上关门键并不能加快关门的速度,乘客会从中得到一种错觉,在乘客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得到了某种回答,用齐泽克的术语来讲,这就是“实在界的应答”。
他认为乘客无助地按压电梯关门键的行为与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投票行为一致,公民以为参与了政治进程,实际上公民根本没有选择可言,因为政党双方已经在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齐泽克就是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挥洒着自己的智慧,恣意畅游在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现实之间。
二、哲学与文学的奇妙结合——齐泽克文艺观
齐泽克涉猎相当广泛,其思想也是广泛地涉及到很多哲学派别。
德国现象学、德国唯心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拉康派、当代左翼思想等诸多思想派别都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样给齐泽克的思想焕然一新。
在这些思想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思想源头要数拉康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说,他能够娴熟地运用诸多理论,并将其穿插在通俗文化以及文艺作品之中的。
例如,他会用黑格尔的“否定性”来分析“排犹主义”中的犹太人的形象,用拉康的客体a的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文明是如何操作的。
或者是,在分析商品可口可乐时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学理论。
所以,也可以这么去说,齐泽克的文艺观是生根于他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些思想家的帮助,齐泽克的文艺思想正如是脱了根的大树,失去了养料的来源。
他常常喜欢用一派的思想去分析问题,最后会用拉康式的质疑方式说道:
我倾向于结果往往与此相反……他尤其喜欢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去分析艺术作品,他对于戏剧《唐·璜》、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看法,还有他对于希区柯克的作品《惊魂记》、《迷魂记》、《西北偏北》、《海角惊魂》的评论,以及他对大卫·林奇的作品《蓝丝绒》、《妖夜慌踪》的见解同样也是鞭辟入里的,但是国内对于这些东西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即使有些著作意识到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解读齐泽克的重要性,但其解读方式过于僵化。
在这些文本或影视作品的阐述之中会隐约透露出齐泽克文艺思想,但是要么因为缺乏对齐泽克思想主要来源的认识——拉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要么无法从美学角度去分析齐泽克的文艺思想,所以国内很多评论没有看到齐泽克文艺思想的艰深之处,亦即对齐泽克文艺思想缺乏整体之上的审视。
第二、三大思想家与齐泽克美学思想的关系
一、面对笛卡尔“我思”的独特姿态
笛卡尔式的主体是纯粹抽象的主体,“是我们在剥离了他全然的具体的内容后剩下的空洞守时性”笛卡尔通过普遍的怀疑去除外部世界对于主体的干扰,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其意思是如果主体可以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但是主体却不能怀疑我本身的存在。
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主体唯一可以确信的事情就是“我思”的存在,因为如果连“我思”都怀疑的话,那就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个“我思”的存在,怀疑总是需要一个思想的承载者,这个作为“我思”的主体是绝对不允许怀疑的,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笛卡尔这里的主体并非说的是一个肉体上的自我,而是一个剥脱一切客观实在性的纯粹思维主体,是一个不断在思维的自我。
笛卡尔也曾经提及过他对于真实的怀疑,他认为对于真实的建立都是来自于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
笛卡尔发现这些所谓真实的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如果用现在的例子来讲,广告就是利用视觉的欺骗性来进行对商品的宣传。
这里笛卡尔导出来的结论是:
再也不完全相信眼睛所看的东西。
主体心目中外部世界是尽力在主动感知活动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活动也同样存在于“梦”之中,那么又如何去区分“梦”与“醒”呢?
齐泽克在谈及主体感知世界这个问题时,他引用了“庄周梦蝶”的问题,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那个“梦蝶”的主体到底是一个叫“庄周”的主体,还是只是一只蝴蝶呢?
笛卡尔的“我思”是彻底怀疑的主体,也是彻底思辨性的主体,因为笛卡尔认为唯一可以获得确认的那即是“我思”,唯有通过“我思”,主体才能够获得存在,但是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倾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一种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
他认为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除此之外,他还提出,自己的对双手,双眼、肉体、器官的确信也不过只是一种被人植入的思想,实际上这些存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的。
可以说,笛卡尔式的主体思想进而影响了拉康的思想以及齐泽克的主体思想,他是后期主体论哲学家的基石,没有了他,拉康式的主体观也没有立足之地,齐泽克的主体思想也失去了一大可以依赖的屏障。
二、异化的窘境——齐泽克与黑格尔思想的对接
齐泽克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很多黑格尔思想的因素。
尤其要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齐泽克的思想影响最大。
整本《精神现象学》讲述了个人的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过程,其中的“绝对”一词,我们不能给它做出谢林意义上的理解。
黑格尔所理解的“绝对”并非是一种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是一种不断产生差别、克服差异、最后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实体,也即是说,个人意识就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
可以说,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体现。
同时,黑格尔还指出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需要建立在自我意识被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的辩证运动之上。
黑格尔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那就是“精神就是一块头盖骨。
”精神与头盖骨是属于两个世界不同的产物,人类的意识可以认识外部世界,但是并不等同人类的意识就是外部世界的某物,但是人类的社会却普遍地发生着精神异化为外部世界惰性客体的事情,金钱、豪宅、佳人明明都是外在的东西,但是自我意识会认同这些外在并且把它们吸收到主体世界之中,黑格尔认为,这样一个异化的过程是主体成其为主体必要的过程,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反题,但是通过后期的自我扬弃过程,主体才能获得自我的同一性,犹如修禅之人经过了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自我否定过程以后,最终达到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齐泽克的主体观中,重点强化了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他认为“否定性”是作为主体的核心而存在的,正因为存在着对主体的自我否定,主体才能够获得主体的身份,这种否定性并非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恰恰相反,唯有否定性才能够保证主体的合法性,正因为否定了邪恶淫乱的“犹太人”,法西斯政府才能够获得民众对于他们的认同。
也恰恰只有当“粪便”一样的存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遭到否定,所以城市文明才能够正常运行,倘若“粪便”从抽水马桶里涌出来,正如希区柯克的某些惊悚片一样,令人不堪忍受的焦虑发生了,我们对这个意识形态幻想的认同遭到了破坏,用齐泽克的话来说,这就是一次“实在界的入侵”。
自我意识的异化里面必然包括着某种对于自我本身的否定,正如一个孩子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时,他必须舍弃童年的一些习惯或者是一些享乐方式,然后社会大他者才会认同这个主体。
精神分析把这个过程称之为“阉割”,再比如,歌德的《浮士德》里面的魔鬼梅菲斯特,他就不是作为一个恶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否定性而存在,这是浮士德内心之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经过魔鬼的否定,浮士德的灵魂也不会被接引天国,“永恒之女性”也很难去接引你上升。
齐泽克对这个理论,还借助着《圣经》的的事件说道,如果人类不堕落,上帝怎么派耶稣去拯救世人呢?
三、拉康的文化主体与齐泽克思想中的“悖论”
拉康式的主体是文化的主体,正如季光茂所说:
“对拉康来说,他的主体是一个人文世界里的文化性存在。
”因为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周遭的世界发生联系,这才能使它的发生成为可能。
试想一下,语言只有在互相交流之中才能存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讲话的,那么他所受的语言存在与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拉康还说,“承认主体的存在是因为有显然的主体间关系的存在。
”这一点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于主体的定义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是把主体当做单一的实体,会受到客观因素左右。
已经被具体化且拥有有能动性但是弗洛伊德没有考虑到主体与主体间的具体联系,也没有把个人的精神结构放在社会历史全局之中加以考察。
所以拉康式的主体是弗洛伊德式的主体向人类文化世界进军的产物,但是拉康式的主体却拥有一个悖论性的一面,那就是他的主体本质却是建立在自我否定之上的。
拉康认为,文化-语言是外来之物,是一个大他者,主体只有接受了这个大他者才能够进行自我表达,但是一旦认同了这个符号他者,主体就已经不再是他本来所是的那个模样了。
拉康曾经颠倒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拉康说,“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当主体在思考时必然要动用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就是一个他者,主体不借助他物,无法进行自我表达,可是一旦进行“我思”,他者的价值观、语法结构、音调的高低就会进入主体的世界,那么到底是主体在思考,还是他者借助主体来表达自我呢?
例如,律法“杀人偿命”的观念就会内在于主体的世界里,当一个保持这种观点的主体去观看小说或者是电影时,他就会在看到杀人场景的同时,下意识的“预先假定”该人必须死掉,结果在艺术作品的结局,该人真的死了。
那么在这个价值判断行为中,是他者在作用主体去进行判断,还是主体自身判断呢?
拉康的主体从笛卡尔的主体出发并且超越了笛卡尔,笛卡尔从现象世界中直观出“我思”的根本性存在,从而确定了主体的地位,但是拉康却连“我思”也进行的批判,导致主体虽然存在,但是主体的本质确是不在。
可以说,齐泽克的主体观大体上建立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拉康式的主体身上,但是齐泽克的主体观又不仅仅限制在之上,齐泽克的主体观不仅仅是一个在哲学思辨性里活跃存在的纯粹抽象的东西,它更加具有一种文化性审美性,至于主体是如何从哲学里面的那个空洞冷漠的存在进化到一个可以产生审美活动的齐泽克式的主体呢?
笔者将在本章的第三小节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三、如何定义齐泽克的主体观
一、哲学主体、伦理主体与齐泽克式的主体
不管是笛卡尔式的主体,还是拉康式的主体,那都是一种哲学主体,是剥离一切内容后的抽象主体。
齐泽克式的主体观虽然从哲学主体中衍生出来,但是又是与他们截然不同的。
审美不是一种道德立场,尽管它可能与某种道德有关,但是审美与道德是两回事,或者更准确地来说,审美与道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的出发点。
如果论及“美”字的本意的话,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关系。
虽然有人把它解释为“羊大”为美,但是羊肉肥壮又怎么可能会给人带来“无功利性”的审美享受呢?
所以,“美”不应该解释为“羊大”为美,而应该解释为“羊人”为美。
羊人起源元古代的宗教活动,这在古希腊的酒神祭拜中也是出现过的,穿扮成羊的人在戏剧场地上上演着一幕幕引人入胜的悲剧。
像《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无论是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还是被克瑞翁的政治共同体驱逐出去的安提戈涅,都是在道德意义上的失败者,善与恶只是在于评价者的评价,这会随着时代立场环境变化而有所改变,甚至叙述人的叙述的角度不一样,事件本身的善与恶也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例如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武士、妻子、强盗每一个叙述人总是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评价事件,是非也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里必须达成一次妥协:
没有真相,而是在于选择去相信哪一种叙述人叙述。
难怪齐泽克会说,“尽量不要冒犯他人的幻象空间,也就是说,尽量尊敬他人的‘特定的绝对’,尊敬他人以他自己绝对特定的方式组织他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方式。
”每一个主体都有着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是普遍哲学主体的特殊性的体现,也是伦理主体的载体,同时在琐碎的喜怒哀乐之上体现出了一种审美性。
齐泽克式的主体是不能完全跟哲学主体、伦理主体完全沟裂开来的。
例如,庄子的文章,你无法判定他到底是属于审美的还是属于哲学的?
庄子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是出于一种功利目的还是出于纯粹审美的需求?
如果是纯粹审美的,那么庄子的创作就是一种自私行为。
如果是功利目的,那么是否与其文章的主旨相互矛盾?
老子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难道真的是为了了几块馍馍的稿费吗?
所以,笔者认为审美活动潜藏于哲学思辨活动与伦理价值判断活动之中,这是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看法,他们之间的区分并不在事件本身到底是属于审美的、思辨性、还是伦理的——况且真相永远只在言说之中,而是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之上。
齐泽克式的主体与哲学主体、伦理主体的重要区分点在于观察者是否意识到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审美对象问题,第二,审美情感问题。
齐泽克式的主体是必须要进行审美活动的,尽管审美活动与功利目的的活动可能混杂在一起,例如,主体看到大树,产生了伐木活动,贸然地判定这是一个出于功利目的的活动是否有点冒失呢?
也许该主体正是居住在瓦尔登湖畔修建木屋的梭罗呢?
所以,审美活动的关键是在于齐泽克式的主体开展审美活动的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必然是非功利性的。
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审美对象与审美情感两大问题。
二、如何安置审美对象的位置
哲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更好地认识齐泽克式的主体。
但是哲学思维仅仅停留在概念与概念的思辨问题之上。
正如康德根据“知、情、义”将人类的学科划分为三大部分。
但是对于主体的情感问题却常常遭到人们的摒弃,齐泽克式的主体也是作用于主体情感而提出了一个概念。
齐泽克式的主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该主体必须进行审美活动,而判定是否是审美活动的关键并不在活动自身是什么,而是在于主体的内心状态,该状态里面必须出现两个要素:
那就是审美的对象以及审美情感。
这里会出现一个思想上的僵局:
用庄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齐泽克式的主体的内心状态是不能知晓的,因此,我们的论述只能建立在一种理论的真实上——这种真相是选择后的结果,而不是事实自身的状态。
真相永远是处于未知的状态,当我们试图去解开真相迷雾的面纱,其实只是在为了披上一层我们所熟知的面纱。
审美对象问题也是相对齐泽克式的主体的活动而言的,审美对象本身是不具有普遍性,只有那个对象以其表象激活了审美对象的心中的某种理念以及自由的心意状态才具有普遍性,所以审美活动里面存着一种“主观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到底应该处于那一个位置上呢?
“不论是外界事物印象,还是阅读作品获得的间接印象,或是在幻想、想象与梦境中产生的幻想,只要与主体的审美意识发生联系,进入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审美场)之中,就成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必须与齐泽克式的主体处于同一种审美关系之中,也即是说,审美对象可以是一个极其具有私人性质的对象。
有人看到高山大海就是无法引发该主体的审美感,但是看到一条藏獒立刻就判断出某种“绝对的大”理念出来。
齐泽克式的主体在那一刻体会到了崇高感。
齐泽克说,“我们每个人都以绝对特定的方式‘梦想自己的世界’、组织自己的快感。
”对象可能存在着差异性,因为每一个人所生活的语言环境不一样,不同的时代、地区的齐泽克式的主体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组织着自己的审美方式,例如非洲有一个部落,他们就以在身体上穿插许多盘子为美,对一个外来者而言,这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带许多盘子的女人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与外来者处于同一个审美关系之中的,而是与当地部族的齐泽克式的主体处于同一种审美关系中的。
正如没有经受过音乐熏陶的耳朵可能就无法去体会出某些音乐所体现的那种美,音乐熏陶就是一种建立审美关系场的方式。
这里提出了一种人为塑造审美对象的可能性。
借助于这种观念,进而我们可以导出下面一个结论,那就是:
尽管审美对象必须与齐泽克式的主体处于同一审美活动之中才具有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审美对象就一定是个体性质的,它也有可能具有某种普遍性。
例如,“小鲜肉”之美成为普遍性,与媒体商业的宣传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这种审美对象被成功塑造到背后关涉到多少化妆品、装饰品、服装行业的利益。
三、齐泽克式主体的本质特征:
快感因素
情感不可以被符号化。
我们所符号化的那些情感并不是情感的真实状态,例如高兴与悲伤,因为情感在乎主体的主观感受,感受的前提是经验个体自身所体验到,它本身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要想进入符号交流系统之中,必须借助于符号化我们才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名词相互倾诉双方的情感,实际上,这样的交流还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误认基础之上,彼此双方倾诉着大家所认同的那个共同情感,其实只是主体各自的情感用同一个概念表示了。
这是齐泽克式的主体中审美情感的悖论性的一方面。
但是齐泽克式的主体之区别于伦理主体与哲学主体之外,除了具有审美对象,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审美情感。
“心灵同时要在印象中倾注情感、意欲、社会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作出审美评价(美、丑、崇高、滑稽、怪诞、惊险)”康德在谈及审美情感问题时,将其分为四大类别:
第一,肉身感受,酸甜苦辣就属于这一范畴,第二、生理感受,一些应激反应属于这个范畴,第三、精神性的情感,例如悲伤、快乐、伤心,第四,一些可能有些形而上的感受,例如自由、解放、爱······如果审美情感具有主观性,是不是意味着审美情感只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呢?
如果当中没有审美情感中不存在普遍性的因素,那么我们又如何进行这一项研究呢?
这里康德给出两种解决的途径,第一,构成齐泽克式的主体的条件时一样的,这种条件不仅仅是齐泽克式的主体具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的感受,还有齐泽克式的主体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也是一样的,例如,正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齐泽克式的主体才能够对“红脸黑肉粗胳膊”产生美感。
第二,审美情感中某些因素只是看上去是主观性感受,实际上,这是审美进行反思判断所判断出的元素,例如,自由与爱,这些非常类似与一些精神性的感受——悲伤、快乐、伤痛,但是自我与爱是超越与情感的理念,它们具有一种超越性却有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
中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专著:
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齐泽克自选集[M].季广茂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M].胡大平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M].蒋桂琴等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神经质主体[M].方毓泽译,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见的瘟疫[M].朱立群译,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8.[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
[M].宋伟侯萍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9.[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M].胡雨谭叶肖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欢迎来到真实荒漠[M].王文姿译,台北:
麦田出版社,2006年
1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政治因素的享乐[M].郭英剑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M].穆青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伊拉克:
借来的壶[M].涂险峰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8年
15.[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倾斜观看——在大众文化中遇见拉康[M].蔡淑惠译,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
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M].季广茂译,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8.[德]格尔达·帕格尔.拉康[M].李朝晖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1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鳞王玖兴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1-8集)[M].车文博主编,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4
21.[英]格林·戴里.与齐泽克对话[M].孙晓坤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
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阐释[M].成都:
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
23.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二卷)[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2版
26.朱立元等.西方美学通史(第四卷)[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集团出版
1999年第1版
27.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第1版
2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9.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M].曹葆华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1年第2期
30.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版
期刊论文:
1.张一兵.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2.韩振江.齐泽克论暴力与资本主义[J],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
3.何李新.齐泽克论希区柯克——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重构[J],四川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