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97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案

1 微小世界

世界不仅有我们眼睛看到的宏观的物体及现象,还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世界”。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同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共有7课,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

第1课“放大镜”和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引导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及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同一物体,真切地感受到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4~6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在较长时间内学习一个主题,学得更加深入。

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方面的认知。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

学生将在查阅资料的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与此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观察延续到课外,继续探索奇妙的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这样有趣而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非常浓郁。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只不过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时,学生需要边观察边把看到的图像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录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记录的内容多而复杂,另一方面需学生一心二用,边看边画。

因此,对于记录环节教师应给予较多关注和指导。

1.利用科学阅读丰富学生认知,打开学生视野。

人类在探索和利用微生物以及细胞方面获得的成就很多,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了解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服务生活的意识。

2.利用微课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记录。

正确使用显微镜是观察的基础,看书上的操作示范图,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对于部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还是需要探索更好的讲解方式。

所以,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微课播放时间短,讲解细致,画面直观,非常适合显微镜操作方法的教学。

第1课 放大镜

(教材P2~3)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放大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

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活动:

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聚焦

2.导入:

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

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

(预设:

放大镜、显微镜……)

3.揭题:

(教学提示:

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

放大镜)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

比较不同的镜片

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1:

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主持人:

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2:

它们的厚度不同。

放大镜的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玻璃片厚薄均匀;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央薄,边缘厚。

学生3:

放大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缩小,用玻璃片看物体,看到的物体和原来一样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

与研讨

4.小结:

我们把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这种镜片能把图像放大,可用于制作放大镜。

探索二:

影响镜片放大倍数的因素

1.过渡:

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那么通过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

(预设:

不一样。

2.布置任务:

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你们发现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了吗?

镜片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1:

我通过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发现它们的凸度不同,因此我认为镜片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主持人: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2:

凸度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

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物体成的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结构特点是:

中央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的功能特点是: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拓展:

明白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放大镜吧!

拓展

与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放大镜,巩固对放大镜结构和功能特点的认识。

在制作过程中消化、吸收科学知识,并对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凸透镜,但是仅限于使用,并未深入观察其特点,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了解甚少。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因此,本课教学活动的两组核心词是“观察”和“比较”,“结构”和“功能”。

即“观察”和“比较”放大镜镜片(凸透镜)、玻璃片(平面镜)、近视眼镜镜片(凹透镜)的“结构”特点,“观察”和“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的凸度,从而认识放大镜的“功能”特点。

课后

作业

二、判断题。

2.[易错题]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的倍数一定越高。

(  )

3.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具有放大功能。

(  )

4.使用放大镜时,可以让物体和眼睛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出现放大而清晰的像。

(  )

5.用放大镜看报纸时,我们看到的字变得很大,字数也变多了。

(  )

参考答案

二、2.× 3.√ 4.√ 5.××

一、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选择题

1.观察如图所示的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

A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B.一个月C.一年

答案:

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托勒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C.科学探索需要不断寻找新证据,来排除或修正观点

答案:

C

4.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

B

5.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B.地球C.地球公转轨道

答案:

B

6.我们用塑料小球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来进行实验,探究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A.对比实验B.演示实验C.模拟实验

答案:

C

7.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是()运动的。

A.逆时针B.顺时针C.自北向南

答案:

A

8.5月8日下午2时,状状的爸爸坐飞机前往美国纽约出差,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美国机场显示的时间竟然还是5月8日下午2时。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球在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B.美国机场的时钟在12小时之前停止了工作

C.美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

答案:

C

9.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的影响。

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太阳热量

答案:

A

10.下列动物中不需要冬眠的是()。

A.刺猬B.熊猫C.乌龟

答案:

B

二、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选择题

11.煤和石油都是(  )能源。

A. 再生                                      B. 不可再生                                      C. 不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对我们生活意义重大,它们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它们不属于可再生能源。

12.如图所示,只改变电路中电池的正负极方向,电磁铁(   )。

A. 南北极不变                           

B. 南北极改变                           

C. 磁力强弱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解答】只改变电流方向,电磁铁的磁力强弱不会发生变化,磁极方向改变。

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影响电磁铁磁极方向的因素有电流的方向以及线圈缠绕的方向。

 

13.老师说一个小马达就是一个小发电机,我们上课时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实验时(如右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小灯泡能亮了,说明小马达能发电

B. 如果小灯泡不能亮,说明小马达不能发电

C. 如果小灯泡不能亮,还需要用其他办法来验证小马达能否发电

【答案】B

【解析】【解答】如果小灯泡不能亮,也有可能是发出的电流太小,可以再用电流检测器检测是否产生了电流,再得出结论。

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影响电灯泡不能工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进行分析检验。

14.根据下列各图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与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B. 通电导线有磁性

C. 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的磁极与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D. 通电导线改变了小磁针的磁极

【答案】D

【解析】【解答】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改变直导线中电流方向,小磁针的指向改变。

故答案为:

D.

【分析】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小磁针可以反应磁场的存在。

15.我们每天在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从(   )转换而来。

A. 机械能                                       B. 热能                                       C. 化学能

【答案】C

【解析】【解答】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故答案为:

C。

【分析】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16.将小钢条的一端A靠近磁针N极时,互相吸引,将小钢条的另一端B靠近磁针N极时,也互相吸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钢条具有磁性,A端是北极                              

B. 小钢条具有磁性,A端是南极

C. 小钢条没有磁性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解答】用A端靠近小磁针的N极,相互吸引,则A端可能是S极,也可能钢条没有磁性;

用B端靠近小磁针的N极,相互吸引,则B端可能是S极,也可能钢条没有磁性。

AB两端不可能是同一极。

所以小钢条没有磁性。

故答案为:

C。

【分析】磁体的性质为: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性材料由于可以被磁化,而被磁体所吸引。

磁体间只有异名磁极才能互相吸引,而磁体与不带磁的磁性材料之间却总是相互吸引的。

17.以下能源中有一种和其他能源不同,它是(   )。

   

A. 潮汐                                        

B. 天然气                                        

C. 石油

【答案】A

【解析】【解答】A、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资源,符合题意。

B、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C、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可再生资源指的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指的是经过人类开发利用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18.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

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

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千米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要快得多。

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低噪音、环保、经济和舒适等特点。

磁悬浮列车从北京运行到上海,不超过4个小时,从杭州到上海只需23分钟。

在时速达200千米时,乘客几乎听不到声响。

磁悬浮列车采用电力驱动,其发展不受能源结构,特别是燃油供应的限制,不排放有害气体。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磁悬浮列车能悬空行驶,是依靠( )的作用。

   

A. 空气的浮力                                 

B. 气体的反冲力                                 

C. 磁力

【答案】C

【解析】【解答】磁悬浮列车是根据同性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分析】磁极中同性磁极相互排斥。

19.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将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向线圈的中心靠近时,指针偏转的角度(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2)下列情况中,不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是(   )。

 

A.用电池靠近指南针

B.用磁铁靠近指南针

C.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

(3)小明在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指针偏转”的实验时,发现指南针的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原因可能是( )。

 

A.小灯泡与导线接触不良

B.小灯泡被短路

C.指南针离导线太近了

(4)在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指针偏转”的实验时,如果发现导线过热,( )。

 

A.我们应该立即断开电路

B.我们不必惊慌,这是正常现象

C.我们应在导线上浇些凉水来降温

(5)一根长直导线在靠近一个原来静止的小磁针的过程中,( )。

 

A.如果小磁针发生转动,导线一定有电流通过

B.如果小磁针发生转动,导线不一定有电流通过

C.如果小磁针不动,导线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6)在做通电导线产生磁性的实验中,(   )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A.在电路中连接小灯泡

B.使电路短路

【答案】

(1)A

(2)A

(3)A

(4)A

(5)A

(6)B

【解析】【解答】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如果导体电流过大则会发热,应立即断开电路。

如果实验中指针没有发生偏转,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接触不良。

【分析】牢记电流的磁效应的影响因素,电流越大,指针的偏转角度就越大。

20.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无关。

A. 电池节数                                  

B. 线圈圈数                                  

C. 导线绕向

【答案】C

【解析】【解答】电磁铁能够产生磁性,磁性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与缠绕方向无关。

故答案为:

C

【分析】缠绕方向只能够改变南北极,无法改变磁力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