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届高三月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届高三月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届高三月考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届高三月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5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高三01月月考化学试题
理综化学部分
第Ⅰ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Fe:
56C:
12Na:
23Cl:
35.5O:
16N:
14Cu:
64K:
39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l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相同质量的钠在下列情况下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放在足量水中
B.放在足量盐酸中
C.放在足量CuSO4溶液中
D.用刺有小孔的铝,包好放入足量水底中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⑤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C.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只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
9.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使紫色石蕊试剂显红色的溶液:
NH4+、K+、[Al(OH)4]-、NO3-
B.稀HNO3溶液:
Na+、Mg2+、SO42-、Cl-
C.FeCl3溶液:
K+、Na+、I-、SO42-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3 mol·L-1的溶液:
K+、Na+、Cl-、HCO3-
1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W>Q>Z>X>Y
B.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与Q的单质可发生置换反应
C.元素X与Y可以形成5种以上的化合物
D.元素Q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11.稀土是工业味精,邓小平同志说过“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
稀土元素铈(Ce)主要存在于独居石中,金属铈在空气中易氧化变暗,受热时燃烧,遇水很快反应。
已知:
铈常见的化合价为+3和+4,氧化性:
Ce4+>Fe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CeO2制Ce,铈在阳极获得
B.铈有四种稳定的核素
Ce、
Ce、
Ce、
Ce,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C.用Ce(SO4)2溶液滴定硫酸亚铁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
Ce4++Fe2+=Ce3++Fe3+
D.由于氧化性:
Ce4+>Fe3+,而I—有强还原性,所以铈溶于氢碘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Ce+6HI=2CeI3+3H2↑。
12.已知:
pAg=-lg{c(Ag+)},KspAgCl=1×10-12如图是向10mLAgNO3溶液中逐渐加入0.1mol/L的NaCl溶液时,溶液的pAg随着加入NaCl溶液的体积(单位mL)变化的图象(实线)。
根据图象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提示:
KspAgCl>KspAgI)
A.原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
B.图中x点的坐标为(10,6)
C.图中x点表示溶液中Ag+与Cl—浓度相同
D.把0.1mol·L-1的NaCl换成0.1mol·L-1NaI则图象在终点后变为虚线部分
13.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下图是青蒿素的结构,则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
B.青蒿素有—O—O—键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C.青蒿素易溶于水、乙醇、苯
D.青蒿素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反应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26.(14分)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
以下是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
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
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
③160g/LNaOH溶液是指160gNaOH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体积为1L。
(1)160g/L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可能是 (选填序号)。
a.将SO2氧化成SO3,增强酸性;
b.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
c.将NaClO3氧化成ClO2
(3)吸收塔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吸收塔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目的是 。
(4)在碱性溶液中NaClO2比较稳定,所以吸收塔中应维持NaOH稍过量,判断NaOH是否过量的简单实验方法是。
(5)吸收塔中为防止NaClO2被还原成NaCl,所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应适中。
除H2O2外,还可以选择的还原剂是 (选填序号)。
a.Na2O2b.Na2Sc.FeCl2
(6)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 (选填序号)。
a.蒸馏b.蒸发c.灼烧d.过滤e.冷却结晶
要得到更纯的NaClO2•3H2O晶体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填操作名称)。
27.(14分)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三种方法:
方法Ⅰ
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方法Ⅱ
电解法:
2Cu+H2O
Cu2O+H2↑
方法Ⅲ
用肼(N2H4)还原新制Cu(OH)2
(1)工业上常用方法Ⅱ和方法Ⅲ制取Cu2O而很少用方法Ⅰ,其原因是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若控温不当易生成而使Cu2O产率降低。
(2)已知:
C(s)+O2(g)=CO2(g)△H=akJ·mol—1;
2CO(g)+O2(g)=2CO2(g)△H=bkJ·mol—1;
2Cu2O(s)+O2(g)=4CuO(s)△H=ckJ·mol—1.
方法Ⅰ制备过程会产生有毒气体,写出制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方法Ⅱ采用离子交换膜控制电解液中OH-的浓度而制备纳米Cu2O,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的阳极生成Cu2O反应式为。
(4)方法Ⅲ为加热条件下用液态肼(N2H4)还原新制Cu(OH)2来制备纳米级Cu2O,同时放出N2。
该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5)方法Ⅲ可以用甲醛稀溶液替代肼,但因反应温度较高而使部分产品颗粒过大,(填操作名称)可分离出颗粒过大的Cu2O。
(6)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用方法Ⅱ和方法Ⅲ制得的Cu2O分别进行催化分解水的实验:
2H2O(g)
2H2(g)+O2(g)⊿H>0
水蒸气的浓度(mol·L-1)随时间t(min)变化如下表:
序号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①
T1
0.050
0.0492
0.0486
0.0482
0.0480
0.0480
②
T1
0.050
0.0488
0.0484
0.0480
0.0480
0.0480
③
T2
0.10
0.094
0.090
0.090
0.090
0.090
可以判断:
实验①的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ν(O2)=;实验温度T1T2(填“>”、“<”);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实验①实验②(填“>”、“<”)。
28.(15分)银氨溶液可用于检测CO气体,实验室研究的装置如图:
已知:
银氨溶液制备反应为
Ag++2NH3·H2O=[Ag(NH3)2]++2H2O。
反应结束后试管C底部有黑色沉淀生成,分离出上层清液和底部黑色固体备用。
(1)甲酸(HCOOH)遇浓硫酸分解生成CO和H2O,该反应体现浓硫酸的(填“强氧化性”或“脱水性”)。
(2)装置A中软管的作用是。
(3)为验证上层清液中产物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a.测得上层清液pH为10。
b.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Ba(OH)2溶液,发现有白色浑浊出现,同时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取新制的银氨溶液滴加几滴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①实验c的目的是。
②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上层清液中产物成分为(填化学符号)。
(4)设计实验证明黑色固体的成分是Ag: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
浓硫酸、浓硝酸、NaOH溶液、NaCl溶液。
取少量上述黑色固体,用蒸馏水洗净,,说明黑色固体是Ag单质。
(补充必要的实验内容及实验现象)
(5)从银氨溶液中回收银的方法是:
向银氨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过滤,向沉淀AgCl
中加入羟氨(NH2OH),充分反应后可得银,羟氨被氧化为N2。
①写出生成AgCl沉淀的离子反应。
②若该反应中消耗6.6g羟氨,理论上可得银的质量为g。
(二)选考题:
共4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上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如果多做,则每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6.【化学一一化学与技术】(15分)
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离子膜电解法为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方法,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1)该流程中可以循环的物质是。
(2)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Ca2+、Mg2+、SO42-等无机杂质,所以在进入电解槽前需要进行两次精制,写出一次精制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若食盐水不经过二次精制就直接进入离子膜电解槽会产生什么后果。
(3)下图是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阴极由碳钢网制成)。
则B处产生的气体是,E电极的名称是。
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从阳极槽出来的淡盐水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溶解氯,需要加入8%~9%的亚硫酸钠溶液将其彻底除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已知在电解槽中,每小时通过1安培的直流电可以产生1.492g的烧碱,某工厂用300个电解槽串联生产8小时,制得32%的烧碱溶液(密度为1.342吨/m3)113m3,电解槽的电流强度1.45×104A,该电解槽的电解效率为。
37.【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CuSO4在活化闪锌矿(主要成分是ZnS)方面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活化过程中生成CuS、Cu2S等一系列铜的硫化物活化组分。
(1)Cu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2)SO42-的空间构型为(用文字描述);中心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写出一种与SO4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
;
(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Cu(OH)4]2-。
不考虑空间构型,[Cu(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4)资料显示ZnS为难溶物,在活化过程中,CuSO4能转化为CuS的原因是。
(5)CuS比CuO的熔点(填高或低),原因是。
(6)闪锌矿的主要成分ZnS,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pm,密度为____________(列式并计算),a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pm(列式表示)。
38.【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
有机化合物J是治疗心脏病药物的一种中间体,分子结构中含有3个六元环。
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A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氢,且峰面积之比为1︰2︰2︰1。
②有机物B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其产量可用来衡量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③
回答以下问题:
(1)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2)写出有机反应类型B→C,F→G,I→J。
(3)写出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J的结构简式。
(5)E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所有符合以下要求的E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苯环上只有两个对位取代基④能发生水解反应。
2015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七中学高三01月月考化学试题
理综化学部分参考答案
7
8
9
10
11
12
13
D
A
B
A
C
C
C
26.答案(14分)
(1)4mol/L(2分)
(2)b(2分)
(3)2NaOH+2ClO2+H2O2=2NaClO2+2H2O+O2(2分);防止H2O2分解(2分)
(4)连续测定吸收塔内溶液的pH(2分)
(5)a(1分)(6)b、e、d(全对2分,有错不得分),重结晶(1分)
27.答案(14分):
(1)铜或Cu(1分)
(2)2CuO(s)+C(s)=Cu2O(s)+CO(g)ΔH=1/2(2a—b—c)kJ·mol-1(2分)
(3)2Cu-2e-+2OH-=Cu2O+H2O(2分)
(4)4Cu(OH)2+N2H4
2Cu2O+N2↑+6H2O(3分)
(5)过滤(2分)(6)3.5×10-5mol·L-1min-1(2分)<(1分)<(1分)
28.答案(15分):
(1)脱水性(1分)
(2)恒压,使甲酸溶液能顺利滴下(2分)
(3)①对比试验,排除银氨溶液对产物检验的干扰(2分)
②(NH4)2CO3或NH4+、CO32—(2分)
(4)滴加浓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少量红棕色气体产生,继续滴加NaCl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黑色固体为单质银。
(4分)(试剂选对1个得1分,现象正确再得1分)
(5)①[Ag(NH3)2]++3H++Cl—=AgCl↓+2NH4+(2分)②21.6(2分)
36.答案:
(1)氯化钠氢氧化钠(2分)
(2)Ca2++CO32-=CaCO3↓Mg2++2OH-=Mg(OH)2↓(2分)用试剂处理后的盐水中还含有少量Mg2+、Ca2+,碱性条件下会生成沉淀,损害离子交换膜(2分)。
(3)H2 阳极2Cl-+2H2O
Cl2↑+H2↑+2OH-(4分)
(4)Na2SO3+Cl2+H2O=Na2SO4+2HCl(2分)
(5)93.46%(3分)
37.答案:
(1)1s22s22p63s23p63d9(或[Ar]3d9)(1分);
(2)正四面体(1分);sp3(1分);CCl4或SiCl4(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3)
(2分);
(4)在相同温度下,Ksp(CuS)<Ksp(ZnS),或相同温度下,CuS比ZnS更难溶。
(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5)低(1分),CuO晶格能比CuS大(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6)
(2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得分);
或
或
(2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得分)。
38.答案:
(1)羟基(或酚羟基)、醛基(2分)
(2)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3分)
(3)
(3分)
(4)
(3分)
(5)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