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81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docx

高二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2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虑下册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本试卷共8页,2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要准确填写姓名、学号和班级。

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目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睥睨媲美庇护开天辟地穷乡僻壤

B.托庇皱襞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C.按接结实关节竭泽而渔桀骜不驯

D.墓碣孑遗攻讦桀犬吠尧精神矍铄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古往今来,孩子因宠而娇,因宠而傲,因溺爱而毁灭的例子俯拾即是。

实践证明,溺爱孩子是害而不是爱。

B.曾以环境污染为心腹之患的老工业基地,现在变成了一座清洁美丽、绿意盎然的城市,包头市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C.文物的修缮、维护与管理仅靠口头上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建立一种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不悖、互动双赢的机制。

D.日前,哈尔滨医大二院“天价药费”案风波终于息事宁人。

调查组称:

这是一起典型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5月7日的新华社电讯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认为,北京沙尘的源头是国外一些地区冬春季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B.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忙,演化成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D.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核糖核酸)干扰能有效在患者体内的相应部位进行。

4.下列各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制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B.⑤④①③②⑥C.③⑤①④②⑥D.③⑤②①④⑥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21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

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

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

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

“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

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

拜参知政事。

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

“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雄飞曰:

“我曾受汝家钱物否?

”曰:

“惟公独否。

”雄飞曰:

“如是,则我当问汝矣。

”忽辛遂伏辜。

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

“古人言:

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

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帝嘉纳之,语雄飞曰: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朕今从汝。

”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

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

“若卿可谓真廉者矣。

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

“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

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

“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注】壅:

堵塞(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

拜:

拜见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

用事:

掌权

C.忽辛遂伏辜。

辜: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识:

作标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何可胜道也哉

C.然臣未尝敢轻用

然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7.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3分)

①搜抉蠹弊,悉除之②张雄飞真公辅器③惟公独否

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⑤决壅滞,黜奸贪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

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自辨。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段断句。

(3分)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

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3分)

译文: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3分)

译文:

(二)古诗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必答,每空1分,共6分)

(1),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题乌江亭》)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

《锦瑟》)

(3)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

(白居易:

《轻肥》)

(4),。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

《望海潮》)

三、必考现代文阅读(16分)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

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

“请不要站在马桶上!

”这是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

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

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

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

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

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

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

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

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

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

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

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

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

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

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

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

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

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

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

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

C.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

E.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F.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13.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B.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

C.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14.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

(2分)

15.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

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四、选考现代文阅读(15分):

对以下两类文本考生只需任选一类作答。

答题前务必标明所选类别的题号,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否则作零分对待。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影子[(波兰)普鲁斯]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

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

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

是何处人氏?

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你有妻室和母亲吗?

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

你有儿女吗?

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

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

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

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

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

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

我找到那所房子。

询问扫院人。

“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

”“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

我向窗洞里一望:

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

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

”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

“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

”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

”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

他昨天已经入土。

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

”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

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麭黄土也没能找到。

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

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

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

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6.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

(1)第五段文字中“我”为什么连续发问?

(3分)

(2)第六段文字继续发问,是否赘余?

为什么?

(2分)

 

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点灯人这一人物形象。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杨振宁三救邓稼先

 1971年的夏天,“文革”的“红色恐怖”已经席卷了中国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常年工作于大西北核武器实验基地的邓稼先也未能幸免,这天上午被所谓的“革命造反派”揪斗了。

邓稼先是谁?

那些所谓的“革命造反派”,倒是在“揪斗词”中透露了邓稼先的身份:

“邓稼先是‘美帝特务’!

我有证据。

他于1950年8月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9月就回到北京了。

他嘴上说是为了建设新中国。

实际上,他是潜回新中国的‘美帝特务’……” 

“邓稼先是‘苏修特务’!

我也有证据。

他虽然于1958年8月就参加了我国研究核武器的工作,虽然反对过‘苏修’跨国工作组的‘霸王言论’,但他又说人家那个工作组里面也有实干的工程师。

所以,他是背叛新中国的‘苏修特务’……” 

“邓稼先是‘学术权威’!

证据是明摆着的。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让整个世界都惊叹了。

同志们呐,这是我们全国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

他邓稼先,凭什么做了理论设计方案的主持人,占据了全国人民的功劳?

还有,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再一次让整个世界都惊叹了。

同志们呐,这也是我们全国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

他邓稼先,凭什么又做了理论设计方案的主持人,占据了全国人民的功劳?

对于这样藐视全国人民的‘学术权威’,我们必须将其打倒在地,再踏上专政之脚,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揪斗现场,夏阳炎炎似火烧,“造反派”打着革命旗号的“虐待狂综合症”越发如火如荼了。

邓稼先的处境十分危险。

因为前不久,实验基地已有几位像他一样的核物理学家,要么被揪斗致残了,要么被揪斗致死了。

此刻,已被“造反派”绑成“喷气式”的邓稼先,不仅汗如雨下,而且泪如雨下。

他流泪,并非因为害怕很快将被“造反派”刑讯得非死即残了。

他流泪,是因为想起了三年前含冤辞世的二姐邓茂先,至今还戴着“畏罪自杀”的“反革命”帽子。

二姐若有在天之灵,眼看自己的弟弟被“红色恐怖”整得非残即死,一定也会泪洒滂沱啊。

“亲爱的二姐,你一个文弱的女子,都能从容面对死亡。

小时候,我常常在你面前自诩为勇敢的男子汉。

我现在已是四十七岁的人了,屡经忧患,决不会害怕死亡的威胁。

何况,说到死,我早已死过两次了。

那两次能够化险为夷,都是有幸得到了学兄杨振宁的救助。

我的远在美国的振宁兄,以及所有的朋友,此刻,我在中国大陆的‘红色恐怖’中已经命若悬丝了。

但我决不会怕死,决不会丧失男子汉的志气!

我想念你们,想念从前友谊的时光……”邓稼先在心里为自己念了一遍无声的“临终遗言”。

其中提到的杨振宁,是已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他俩的友谊,开始于少年时期就读的北平崇德中学。

杨振宁生于1922年,比邓稼先大两岁,而且在同学里面素以能言善辩著称,常常照顾生性憨厚的邓稼先。

杨振宁第一次救助邓稼先摆脱死亡,是在1940年的春天。

当时,杨振宁已经就读于抗日大后方的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邓稼先还留在北平的崇德中学。

因为崇德中学是英国人开办的,已经侵占北平的日本鬼子,只得任其继续上课。

爱国至上的邓稼先,由于公开反对日伪“北平市政府”强迫学生参加“庆祝日本皇军”的活动,被“日伪”们列入了伺机逮杀的“黑名单”。

紧要关头,邓稼先得到了杨振宁从昆明托付同学捎来的亲笔信。

信中,杨振宁督促邓稼先尽快离开阴霾四布的北平,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合大学,以做抗日救国的长远之计。

至于邓稼先具体的上路方案,杨振宁又请捎信的同学给予尽可能的协助。

如此这般,邓稼先和大姐邓仲先一起告别了在北平深居简出、洁身自好的父母,及时地踏上了安全奔赴抗日大后方的求学之路。

 

杨振宁第二次救助邓稼先摆脱死亡,是在1941年的秋天。

当时,杨振宁、邓稼先分别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所在的云南昆明,虽然地处抗日的大后方,但仍常遭日本鬼子轰炸机的空袭。

所以,学生与市民就常有“跑警报”的生活内容。

不过,有时关于敌机来袭的警报并不准确,以至于懈怠了一些人跑避敌机轰炸的防范意识。

看起书来常入迷的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警报拉响了。

邓稼先懒得躲避,仍然坐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露天木凳上看书。

杨振宁跑进防空洞,迟迟不见邓稼先的踪影,也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赶忙出来找他,将他拽到了防空洞。

仅仅过了半个小时,邓稼先刚刚看书的地方,就被敌机的炸弹炸得尘土横飞。

事后,邓稼先还幽默地向杨振宁开玩笑说:

“常言道: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振宁兄堪称在我身边建造浮图的专家了。

”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

1971年夏天的中国大西北,邓稼先即将被“文革”的“造反派”们“打倒在地,再踏上专政之脚”了。

已于无奈中做好了死亡准备的邓稼先,还能得到杨振宁的救助么?

 

事情真是凑巧啊:

杨振宁又一次——亦即第三次,救助邓稼先摆脱了死亡。

 

原来,已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首次应邀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访问的时候,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表示:

想在北京晤见老同学邓稼先。

善解人意的周恩来很快同意了,遂派专人赶赴大西北的核武器实验基地,将邓稼先从“造反派”的揪斗现场,接到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贵宾席上,与杨振宁重温阔别已久的友谊。

 

数月之后的197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任命邓稼先为国家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邓稼先又升任该院的院长。

1986年7月,已为新中国核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当时远在美国的杨振宁,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来唁电称: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尊敬的挚友”。

19.“文革”期间,革命造反派加给邓稼先的罪名有哪些?

证据确凿吗?

(4分)

 

20.有人说“文人相轻”,而杨邓两人为什么不但不相轻,杨振宁反而出手相救多达三次?

(5分)

 

21.作为传记文章,它一定会有传主。

你认为杨振宁是传主,还是邓稼先为传主,或者这两个人同为传主?

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相关知识作答。

(6分)

 

五、语言运用(14分)

22.根据下面的文字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不超过25个字,4分)。

这里所讲的“社会福利”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

社会福利是指采取一定的社会措施,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保障劳动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提供医疗保健、提供社会服务、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等,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使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

23.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上相应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5分)

命运给予河蚌的是一粒沙子,河蚌回报世界的却是一颗晶莹的珍珠;①       ,

         ;命运给予巨石的是千锤百炼,巨石回报世界的却是一座神圣的佛像。

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伟大人物,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们回报世界的都是心血的结晶:

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却留给后人一部《史记》;②      ,       ;贝多芬经受失聪之苦,却留给时代一部《命运交响曲》。

直面不幸,努力创造,回馈社会,我们就能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最终成就自己。

24.给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16字。

(要求用上拟人和对偶两种修辞)(5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内容不雅的“露骨广告”在广州市公交车的车体上频频露面,引起市民不满。

如今,此类广告已“下站”,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公益宣传,如“为幼儿让座您会得到两颗心的感激”“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等,它们已经成为公交车车身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