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65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docx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

  篇一:

狮寨概况

  狮寨镇概况

  一、狮寨名称的由来狮寨因圩镇附近有十多座象狮子的山峰紧密相拥,好似群狮相会而得名。

狮子是百兽之王,又称瑞狮。

狮子象征着刚强、勤劳勇敢和富贵祥瑞。

每逢春节及庆典活动,中国民间都有舞狮助兴的习俗,取的是狮子献瑞之意,也就是说狮子是代表富贵祥瑞的神兽。

外国也称中国为东方雄狮。

可见狮寨的名称乃福之名也。

  二、辖区及人口

  狮寨镇辖狮寨村、龙江村、庆安村、古东村、森关村、木皮村、岛朝村、王水村、大昌村、永生村、安乐村、思丰村共12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狮寨社区),共237个村民小组,4300多户,总人口18000多人,其中:

瑶族800多人。

  据狮寨莲花坪黄峭公古墓碑记载,黄峭公灵墓葬于前宋年间。

故此推算狮寨开始有人居住应在唐代或更前。

  三、地理

  狮寨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西北部,距离县城81公里,东邻六堡镇,南连京南镇(长发),西北与昭平县马江镇、富罗镇和贺州大平乡接壤。

狮寨镇的地理位置独特,是三县交界之地。

  狮寨的山脉是由湖南省之南岳衡山经富川县、昭平县蜿蜒而来,在狮寨镇境内隆起海拔高度900米以上七大高峰。

据传说,因七大高峰呈北斗星形状分布起龙祖而发枝脉,古代地理风水名师断言狮1

  寨当结有七大名穴、二十一处副穴。

七大高峰,即亚燕顶(海拔高度1046米,是苍梧县第一高峰)、鸡婆顶(海拔高度1023米)、蓉顶(海拔高度1016米)、肇庆顶(海拔高度984米)、天洪顶(海拔高度975米)、险冲顶(海拔高度970米)、补镬顶(海拔高度904米)。

由七大高峰发出枝脉至狮寨各村,主脉经亚燕顶、蓉顶、肇庆顶、补镬顶、天洪顶出夏郢至梧州。

  狮寨镇境内有四大河流。

古东河,全长43公里,源头发自亚燕顶、鸡婆顶、蓉顶,流经岛朝村、木皮村、王水村、森关村、古东村、龙江村与蒙垌河在狮寨圩镇所在地交汇;蒙垌河(又叫大昌河),全长45公里,源头发自蓉顶、险冲顶、肇庆顶,补镬顶,流经大昌村、狮寨村与古东河在狮寨圩镇所在地交汇后流向长发龙江口的桂江,该河段称龙江河;思丰河,全长48公里,源头发自肇庆顶、补镬顶、天洪顶,流经安乐村、永生村、思丰村、长发的富宁村、里深村、合水村与龙江河交汇;车田河,全长31公里,源头发自相思顶,流经庆安村、京南镇古榄村至京南段的扶河。

狮寨的四大河流属珠江水系的支流源头,水资源丰富。

镇内已建有水力发电站三座。

  四、土地面积

  狮寨镇土地面积280平方公里。

其中,森林面积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森林资源丰富,以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

狮寨镇属丘陵地带典型的山区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人均山地面积20亩、水田亩。

  五、基础设施

  公路交通。

南可直通县城及梧州市,北连昭平县马江镇。

基本上2

  村村通硬底化公路。

桂梧高速公路从狮寨镇境内通过,出入口在京南镇武岭村,距狮寨镇13公里。

  圩镇建设。

圩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有主街道四条、农贸市场两个。

集市贸易繁荣。

  六、政治、文化、经济

  镇政府驻地座落在圩镇内的西面(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

学习牛寨心得体会),圩镇内有设施齐备的镇卫生院、文化广视中心,有教学条件较好的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

各行政村设有村级小学。

狮寨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各村成立有业余民间剧团、业余篮球队。

每三年举办一届(XX年后改为每四年举办一届)的“振狮杯”篮球运动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至今从未间断过。

  狮寨镇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展顺利,人民安居乐业。

狮寨镇经济收入主要有木材、松脂、八角。

每年生产木材15000多立方米、松脂4000多吨(占全县松脂生产的60﹪以上)、八角干果400多吨,有黄榄、酸梅、茶叶、茶籽油、蜂蜜、香菇、木耳、竹笋等土特产,还有灵芝、石斛、黄精、鸡血藤、桑枝生等中草药材。

  七、旅游资源

  狮寨镇风景秀美,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原始森林遍布,小瀑布群随处可见。

自然风光:

亚燕顶、鸡婆顶、蓉顶自然风光(可远眺梧州),王水村龙脊梯田自然风光;古树:

狮寨村大村组生长着一棵广西树龄最老树径最大的格木树,进花组格木树群、相思树群,木皮村大段组古松树群;瀑布:

狮寨村六香爽三公里河段漂流(待开3

  发)、思丰村犀牛爽瀑布、木皮村石鼓爽瀑布、雷公爽瀑布、岛朝村白梅坪瀑布群、森关村瀑布群、安乐村公雷爽瀑布、大昌村洋殿瀑布;古迹:

苍梧县最古老的盘古庙遗址(王水村龙珠口)、安乐村天神庙(状元地)遗址、岛朝村古王坟遗址、岛朝村古皇兵挖断龙脉遗址、王水村古皇兵磨刀石遗址、狮寨莲花坪黄峭公古墓。

七大名穴:

状元山(天神庙遗址)、狮子戏球、莲花地、百鸟归巢、双凤朝阳、仰睡仙人、将军上马。

  苏伟忠撰稿

  XX年6月15日

  4

  篇二:

军话的家乡-陆丰古村迎云寨

  陆丰古村迎云寨来源:

汕尾日报

  追根溯源话“良军”

  从南安大桥桥头处的八角亭附近,沿着新修筑的河岸水泥道,往北向右走不远的车程,那便是陆丰西南镇的迎云寨。

  说起迎云寨,即使是西南镇当地人还有不少人不熟悉;但说起良军,那可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其实,迎云寨就是良军。

解放后,迎云寨隶属于大安镇管辖,土改运动时,政府取迎云寨的“云”字和“大安”的“安”以称此村,合称为“安云”。

  “良军”,顾名思义,即是“优良”、“良好”之军队。

追溯这一名称的来源则要上推至大唐王朝。

据《惠州府志》、《陆丰县志》记载:

唐武德五年,海丰县析东部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安县,县衙位于今之大安环珠寨。

旧时的环珠寨地理条件优越,前临浩浩螺河,后靠巍巍狮仔嶂。

为了护卫县城,在寨衙前边的南、北、西三面,分别有军寨、扶安寨、良军三地防守,与东面的天然屏障狮仔嶂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

  据传,良军驻军的首领姓尚,其治兵有方,军纪严明,官兵从不掳掠侵害老百姓财物和利益,视人民如父母,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戴。

正是这样一支作风优良的军队,在老百姓千百年的口碑相传中,“良军”才逐渐演化为地名。

该村村前至今还保留有“练兵埔”、“跑马埔”等与当年驻军有关的两处地名。

后来,尚姓驻军首领病故于此,埋葬于驻军练兵埔的右前方。

  历史上的陆安县只是昙花一现,良军等驻兵点也随之消失。

朝代更迭,世事沧桑。

至明朝初年,碣石设卫,上述三地都成为军屯点,军营地位重新得到恢复。

约于明天顺丁丑年(公元1457年),黄国明才携家眷迁来这里定居,成为良军黄姓开基祖,但是否属军籍身份则有待考证。

随着明末军屯点的衰落解散,各军屯点变身民居村落,不少军人后裔选择留守创业。

传说中有苏、谢、李、朱、史、傅、卢、叶、梁等姓人。

后来随着黄氏人的兴盛,只留下梁姓与黄姓在此居住,其他姓氏纷纷搬走。

  从唐代的驻军点到明代的军屯点,再到今天的民居村落,良军之名历千年历史风云变幻而不改,这是对历史的记忆与缅怀,更是对后人的警醒和教育。

  造势奇特迎云寨

  竹林簇簇,挺拔杂陈着旧枝新笋。

位于螺河岸边的迎云寨,有着江南水乡的风味,在秋光的沐浴下,显得安详而静谧。

  在村中长者的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寨东门前,石板门额上方的一方石碑,镶刻有“迎云寨”三个字,字迹古朴苍劲。

东门属正门,大凡村里演戏或是举办庆典活动,都在此门前的空地举行。

旧时的寨前不远处还有东街、西街之设。

  倘佯古寨,仿似时光倒流,河卵石铺砌的巷道,古朴苍凉,似乎还回响着昔日黄氏人的木屐声声。

古旧的房子,纵横有序,三街六巷的格局让你隐约感受到黄氏先人的气派和富有,但在墙角转弯处,冷不防出现的坍塌墙壁,把沉浸久远的思绪重新拉回到现实。

  迎云寨蕴藏着许多鲜为外人所知的传统文化奥秘。

  俯瞰古寨,最后列的房子略显弧形,左右两侧最边的房子平直,最前排房子为不规则状,整体轮廓像是一截卧地的树冠。

古寨的后面,列山一路跌宕起伏,匍匐而至,像一颗徐徐倒地的大树,由远及近,巧妙地与“树冠”古寨相接,构成“倒地木”的地理风水格局。

  古寨最后排矗立着的一座三层土木楼房,引人关注。

询问得知此乃当年成寨时所立黄氏宗祠旧址,择此地建祠有什么讲究呢?

原来,宗祠旧址正是“倒地木”倒地的刹那,“树干”与“树冠”结合处倒下重又弹起的所在,取其跃然之生气也。

第三楼门口正对前面大安掘仔尾螺河段“四水归河”处,寓意广收四面八方之财源。

我们站在大门口处往里望,由于年久失修,里面早已破败不堪。

据现场的村民介绍:

此祠立后不久遭废弃,黄氏人将此阁楼辟为武馆,另觅它处重建宗祠。

这又是为何呢?

  当记者来到前列右侧也就是迁址后另建的黄氏宗祠,一个更大的谜团出现了:

宗祠的屋顶竟然比四周的民房还要低。

众所周知,宗祠是施行宗法和村民议事的地方,神圣庄严。

宗祠一般处于龙脉结穴处,置于全村(寨)的中轴线上,建筑规模庞大。

良军村黄氏宗祠如此的反常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对此解释说:

“后裔子孙站着说话,老祖宗坐着说话。

”但这只是表面的敷衍罢了。

据有关知情者透露:

原宗祠由于前对奇峰后靠险岭,地理格局上只能出武士之类的人才。

黄氏先祖恐其后裔欺压外人,遂迁今址。

但这种解析听来也显得单薄,究竟当年发生了什么大件事,竟然促使黄氏先人要觅址重建宗祠,而且还要将新修的宗祠建得比民房都低,这永远只是个谜。

  “迎云寨”设有四个寨门,已开通的有三个,分别是东门、西门、北门。

西门名曰长庚门,站在门口可见东流奔腾之螺河水。

长庚门白虎旁约100米处有一幽门,据说是旧时一有钱人通往寨外的专用厕所通道。

北门没有命名,护城河水从这里静静流过。

  南门自建寨至今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开通启用。

记者特地来到南门外一探究竟。

林木映影下的南门,潮湿黝黑的墙壁爬满了细小植被,显得古旧沧桑。

门外梯田层叠,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望不到尽头的“腩肚田”,黄澄澄的,像披上了金黄铠甲。

南门为什么几百年不开呢?

要想解开秘密,只有从地理学方面才能找到答案。

  据说,当年建寨的地师曾留言黄家人:

只有村里出了大贵之人,方能开启南门。

历史上的良军黄氏族人,曾出过“拔贡”、“恩贡”之类的武人,可见远不是当年地师所说的大贵之人。

  迎云寨的建立,据说与当时一位叫廖东明的地师有关。

  明代的倭患山贼猖獗。

倭寇来自海上的日本浪人,山贼主要是盘踞在激石溪乌盾山上的“乌盾贼”。

传说,某年某月某天的一个黄昏,廖东明带着徒弟远道而来,原本计划投宿曾聘他当过地师的某村,可惜村人误以为乌盾贼又来抢掠,非但没有开门反而把寨门堵得更紧。

精疲力歇的师徒俩再三敲门也不见有人来,眼看天色渐暗,只好来到邻村良军。

其时的良军还没有围寨,杂姓而居,他们又敲了几户人家的门,吃的仍是闭门羹。

而这一切,恰好被一个叫黄仰勋的小孩子看

  在眼里。

黄仰勋回家把情况告诉了父亲。

父亲黄爱洲走了出来打量了他们师徒一下,就把他们接回家里。

黄家人对这对师徒礼待有加,将做好的饭菜先让给他们吃,自家的饭菜再重新做。

第二天,黄家人还热情地挽留他们多住一晚。

此后,廖东明如到这一带来,都要到黄家来做客。

晚年的廖东明最后一次来到黄家时,黄家已经发家致富,黄仰勋也已长大成人。

廖东明遂为黄仰勋规划设计了建寨蓝图。

大约于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黄家在地师廖东明的合力下,建立起威震一方的迎云寨。

  “七星伴月”映莲塘

  出西门,眼前豁然开朗。

  远处犀牛山突兀,列山匍伏向寨后而来,至300米处突结为一浑圆小山,取其状而名锣鼓山。

锣鼓山下有一狭长平埔,叫苏厝箖,是原苏姓人迁走后的遗址。

前有约300立方米的池塘,因其状而叫月眉池,可惜已干渴见底,但与之相连的护城河却碧波荡漾,河里鸭子戏水,岸上翠竹婆娑,散发着江南的气息。

西边三个连同的小潭,在秋风吹拂下,涟漪阵阵,美妙极了。

  护城河主要用于御敌防盗和畜水防火。

这也是左右最外侧的房子设为粮仓的原因。

整条护城河长约300多米,宽度不等。

最宽约40多米,最窄处约6米多。

越宽处水越深,越窄处水越浅。

深处水深约3米,浅处深约2米。

护城河水自西边流向东面,西边入水的一端宽,东边出水一端窄,整个形状成葫芦型。

当护城河水从寨北继续流向东边时,再按一定的距离间隔开凿两个小潭和一个大潭,两个小潭分别叫“竹围潭”和“黄泥潭”;最下游的大潭叫“藻塘仔”,状似一个大鼎,四周浅中间深。

  当寨后月眉池之水陆续流入寨西边三个潭,再进入护城河流经北边的“竹围潭”和“黄泥潭”,再折东流进“藻塘仔”,最后从水渠流出汇入螺河。

就这样,整条水渠以护城河为中心,前前后后,曲曲折折,环环相扣,构成一条七潭相连的水链,与月眉池组合成“七星伴月”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讲究“山有迎水要曲”,只有这样,山水才有情致。

观锣鼓山之热烈,月眉池之形胜,葫芦之飘游,七星之见情,无不蕴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先民智慧。

当年黄仰勋建设迎云寨的时候,还利用开挖“七星伴月”的黄泥土,混合螺河沙石和熟壳灰,围筑成如此规模的城寨。

  “倒地木”需要水的滋润,田地的庄稼更需要水的灌溉。

几百年前,良军村黄氏人对水利的重视和科学利用,即使是今天的人见了也为之惊讶。

  话说清乾隆某年,陆丰坊廓都连续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旱情严重,农业生产失收,为了降伏旱魔,时有黄氏第三代的黄廷韶将村外山下一百多亩良田,开筑成畜水池塘专门用来灌溉田地,还在水塘种上莲藕,放养鲢鱼,取名为“莲塘”。

下游“腩肚”一带的大片农田因为有了水的灌溉,果然获得好收成,邻里村庄的农家喜上眉梢。

第三年,黄廷韶又在莲塘的上游再多建一座专门用于本家族灌溉田地的山塘,俗称“新塘”。

  大兴水利建设为黄家人增添了大声誉。

  乾隆四十三年,海陆丰又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农业失收,粮食紧缺,老百姓饥寒交迫,许多人携儿带女外出逃荒,路上乞讨的人随处可见。

当时的地方政府号召囤粮大户“开仓济民”。

黄庭韶想:

祖祖辈辈都积德行善,开仓济民救百姓于水火,这难道不就是更有意义的善举吗?

第二天,他请来4条运

  粮船停靠在村边河岸码头,载满稻谷的大船驶往往县城东海,平价大粜三墟。

旧时各地墟日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

三墟共计九天时间。

黄家人还将部分稻谷无偿捐给政府作为“慈善粮”赈灾。

此举在当时引起轰动,影响甚大。

地方政府特授予黄家“利永买卖”匾额。

据村民介绍,此匾当时挂在寨东门内,可惜“土改”时被毁掉。

  寨旁的护城河水几百年来日夜流淌,犀牛山下的新塘池水至今依旧淙淙,诉说着黄家的巨变和历史的沧桑。

  “第一家风”享美誉

  历史并非如尘泥入海,了无痕迹。

  当记者踏进位于寨内的黄氏宗祠时,正堂正中悬挂着的“第一家风”匾额豁然入目。

“第一家风”是指黄氏族八十八世祖黄香公的至孝情怀。

据载:

香公七岁天性至孝,侍奉父母。

九岁生母梁氏殁,对父更尽孝。

夏则扇枕冬则温衾。

大守署为门下孝子,京师语曰:

“江夏黄童,天下无双”。

有司奏文上拜孝子。

汉神爵四年封尚书仆射敕新乡侯,屡官尚书郎,又封东观考台阁,文章勋业。

名载《二十四孝》史册。

有联为:

无双名望承江夏;第一家风继颖川。

“第一家风”题匾落款时间为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乾隆戊戌科进士、潮州籍黄贤题写。

据说当时的黄贤有“七省巡按八省王”之称。

  “第一家风”并非沽名钓誉。

  黄家到了第三代也就是黄仰勋的儿子黄廷韶掌家的时候,由于他从小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洗礼,深受长辈们熏陶和影响,以“礼仪廉耻、忠信孝悌”立家传世。

廷韶公为人处世公道正派,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更是有同情心。

他制定并实行了“灾年免收、歉年适收、丰年不增收”的收粮制度,得到官方和老百姓的称赞。

他还把粮食免息借给种田失收的和生活困难的佃户,有的甚至不用偿还。

良军黄姓人崇文重教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动。

  迎云寨的黄氏传至第五代时,家族请来了一位陈姓的私塾先生。

陈先生师德高尚,教书有方,黄家有二位学生经他辅导都先后赴考及第。

黄氏家族对他评价很好,大家都很尊重他。

但是陈老师家境比较困难,没有地方居住。

为了使陈老师能安心教书,迎云寨的黄氏族人经过商量后,一致决定把自家本来打算在螺河对岸的东七新建另一村庄的土地,无偿转让给陈老师建居。

  年近古稀的黄亨清老伯对记者,这是实打实的事。

1982年秋,他往东七村办事,一陈姓老人还向他提起这件事。

“直到现在,我们还保存着当年你们先祖无偿赠送的地契及村庄的界限图呢。

”陈家老人感动地说。

  据介绍,黄氏宗祠内原挂有“文魁”、“武魁”、“拨贡”、“恩贡”等匾额,可惜这些文物大部分在公社化和“文革”时被毁,幸存的只有在当时被偷藏起来的“第一家风”匾额。

(梁水良黄金发周振中)

  篇三:

神奇的九寨沟

  神奇的九寨沟

  九寨沟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童话王国,绚烂的色彩让我心醉不已。

9月21日,美丽的秋天,我们乘坐川A65577

  号旅游专车,清晨五点天还没有亮就从成都出发,过都江堰,经汶川县、茂县、松潘县,沿着岷江逆江而上,旅程8个多小时435公里,终于到达国家首批五A级名胜风景区九寨沟。

身,忘记旅途的疲惫;心,早已飘向九寨天堂。

  秋雨绵绵,游人如织。

导游将单价310元的门票分送并告诉我们,据统计今天到九寨沟游览人数将超过4万人。

虽然没有达到5万的高峰值,但终究是人山人海满九寨啦!

  我们冒着小雨在景区门外广场随着拥挤的队伍排队约两个小时才进入景区,重新排队半个小时乘坐景区旅游专车20分钟到达树正寨,下车沿着观光木质走廊步行游览双龙海、火海、卧龙海、树正群海、树正瀑布、老虎海等湖泊。

  九寨沟真是太神奇啦!

一步一色,一步一态,一步一景,幽静空旷的山谷里藏着水平如镜、色泽艳丽的海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枯木水草尽纳眼底,海水连着瀑布,可谓是动静皆宜,刚柔相济。

  秋风瑟瑟而过,烂漫了一山的温柔,这里绿意丛丛,那里金黄耀眼,各种色彩竞相开放在我的眼前,热闹非凡。

松涛阵阵,不自觉地拾阶而上,曼舞在彩林之间,时而轻盈,时而高亢……

  悠然浅行,耳畔传来轰隆的水声,像是一种无形的召唤,此刻,只想加快脚步绕过云杉和高岩,看那条条白练倾泻而下,好像仙子的纵情一跃,掀起衣袂的流苏,那般迷人,那般醉眼,顿时升起心中漫漫情愫。

  一叶知秋,九寨沟景区也开始慢慢进入一年中最为灿烂的季节。

一点一点秋意渐染,苔藓水草也换上一身浅黄色的新衣,轻薄而柔软,令人忍不住想要去抚摸触砬,是否是想象中的柔软感觉。

彩林、蓝天、白云和潋滟的湖水、震撼的流瀑都是每位热爱九寨沟人心目中最美的风景。

秋意渐浓,在九寨,享受那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的精心拼凑,享受五彩斑斓的海水与彩林编织的斑驳倩影,如置身画中一般,只愿在这一刻享受秋色九寨带来的轻快与明朗。

  徜徉秋色九寨,无时无刻不在遇见,遇见多彩的海子,遇见梦幻的倩影,眼前一片神采飞扬,心中一片心花怒放,按捺不住欣喜,只愿走进看看,那怀抱在海子中的青绿、墨

  绿、深蓝、藏青、金黄,斑斓而清晰,色彩明快,美不胜收,恰到好处。

  我们纷纷拿出手机争相拍照留念,要让这美轮美奂的九寨沟风景画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九寨沟,我先是从电视上认识的。

第一印象,就是觉得湖泊非常非常的蓝,仿佛比海水还要蓝些。

那沟内114个美妙绝伦的海子,有着大海般的蓝色,而景致比大海更显得玲珑可爱。

再就是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一曲《神奇的九寨》,让我对九寨沟更加梦绕魂牵:

  在离天很近的地方

  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

  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

  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文章阅读网:

)到底是谁的呼唤

  那样真真切切

  到底是谁的心灵

  那样寻寻觅觅

  哦神奇的九寨

  哦人间的天堂

  ……

  我被这悠扬的旋律包围着,那是高原雄鹰的呼唤!

那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去年的初春,九寨沟之旅终于成行,我要圆梦了。

  435公里的山路弯弯曲曲,无比崎岖艰险,路旁的山石面容狰狞,并有随时滚下来的危险。

岷江的峡谷地貌单调而荒凉。

从汶川到松潘的近两百公里路程,除了民族特色的藏羌建筑文化和迎风招展的经幡外,唯一能见的就是滚滚东流的卷着黄沙的岷江水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黄。

藏民的房前屋后、山梁,经幡无时不在翻动。

听导游介绍,有经幡的地方,就是藏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是念一遍经文。

我暗自思忖,念经的目的,就是藏民祈求年年丰调雨顺,全家一身平安。

风不停地吹,幡上的经不停地念。

车外,除了经幡就是黄沙,很难看见一丝绿色。

我想,眼睛长久对绿色的渴望,就是为了看见九寨沟时的惊喜吧。

这就是所谓的反差效应。

  最动人心弦的,就是九寨沟清秀的水。

那天堂般的水绝无矫揉造作之势,透露出的是无与伦比的和谐与至高无上的意境。

  满山乱流的水,是从密林深处的树根旁一滴一滴地汇集来的,是从草尖上的露珠一颗一颗地汇集来的,是从泥土里、石缝间一点一点地渗出来的。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水绕着树桩、漫过草泽、避开顽石汇集在一起,就成了淙淙流淌的小溪。

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本来是清澈透亮的,不知为什么,淌到山脚就汇成了湛蓝湛蓝的海子。

九寨沟海子的蓝绝不逊色太平洋的蓝。

太平洋那无边无际的蓝,蓝得深厚,蓝得壮阔。

九寨沟海子的蓝,蓝得纯粹,蓝得秀丽。

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蓝,如果说是天映蓝的,是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湖泊呈蓝色,唯九寨沟所独有。

难怪人们把这一方净土当成童话世界、人间天堂。

  我喜欢九寨沟那放纵自己的、无拘无束的水,更喜欢那蓝盈盈的海子,当然,吸引我的还有那尚未被尘世沾染的一方净土。

我想把她装在心中,又怕自己的心不怎么圣洁。

我生怕自己一点点俗气的心绪就会玷污她。

有人问:

九寨沟美吗?

几个蓝色海子。

我认为,九寨沟美就美在那丰姿绰约的池池碧水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山水更能打动我了。

九寨沟的水,是经过千百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