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561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x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

平中见真,有声有色,重在双基,富于回味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2016高考地理复习

指导建议

李得龙

2015年高考试题已展露真容,总的来说,本次试题在设计上突出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注重知能合一,加强了审题能力、迁移能力、综合运用等多种能力的考察,并关注时代,贴近考生生活,是一份合格的、具有区分度的试题,体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地区命题特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又一集大成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天津地理卷对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和复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传统也有传承,有基础更有新意,值得深入地思考与分析,本文旨在对2015年天津高考地理试题进行简单评价的同时,对2016年的高考复习做出建议,以供师生朋友们参考。

一、2015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题试卷特点

(一)回归教材,于平实中见不凡,着眼主干知识,在教材中出亮点,充分体现高考试题的公平与信度

纵观整份试题,虽并无所谓“偏难怪”的题目,但在平实中见功力,在基础里挖能力,在看似基础的问题中,通过巧妙的题目设计,仍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了区分,如选择题的第5题:

读图3,回答第5题。

图3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5.结合图3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于“地带性”这一地理基本概念的认知程度,类似于往年天津卷试题中对于“地震烈度”、“城市化”、“温室效应”等概念性的考查题目,2015年的高考试题,仍然对概念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如第五题就要求考生对于“地带性”背后的“规律性”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题目,既有新意,又不晦涩,还合理划分了考生层次,体现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试题考点全面,覆盖面广,突出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对各主要知识模块均有涉及,与考纲要求高度一致。

试题考点覆盖全面,涵盖了考纲要求的大部分主要知识模块,可以说对考生的综合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考生知识的不全面而造成的“会的没考、考的不会”的现象,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具体考点和分值分布可整理为下表:

选择题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1

2

3

1

2

气候

灾害

地质

地图

整体性

人口

城市交通

水循环

环境问题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农业

纯材料题

旅游

人地关系

交通

灾害

气候

工业

4

4

4

4

4

4

4

4

4

4

4

10

6

9

4

6

8

9

4

合计:

自然地理:

49分人文地理:

51分

同时,对于主干知识,如气候、人类经济活动等问题也适当加以多分值考察,重点突出,结构合理。

(三)基础性强,重在能力,题目设计不搞偏难怪,不搞过于“尖端”、“晦涩”的新名词,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地理能力。

整份试题突出“双基”,将基础知识进行有机整合,题目设计不存在大起大落,收放自如,全卷并无过于需要考生进行思考或使用过多做答时间的题目,多属于由多个相关的基础知识整合出的题目,只要细心思考,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如在高考复习中被高度重视的“地球运动”题目(第10-11题):

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

读图6,回答10—11题。

10.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6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在图6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在试卷中以“日食”作为情境设问,实为基础的辨别地球光照图与晨昏线的识别、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问题,在今年各省区的地球运动题目中,难度可谓简单,这对于提升考生考试信心,提高作答速度,把握考试节奏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将题目与生活相结合,让题目“接地气”,使试题更加亲切,也更有利于考生作答

2015年的天津卷高考地理试题中,并未出现诲涩难懂的背景知识或所谓“新名词”、“套马甲”等容易令考生云里雾里却其实对试题信度并无太大帮助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富于“生活性”、“操作性”的题目,如第12题第(3)问,以位于天津水上公园附近的周邓纪念馆为题目背景材料,来考察旅游三要素的知识,题目设问亲切,带入性强,可以很好的帮助令考生进行作答,而不至于由于“读不明白题”而影响成绩,这也体现了新课改下题目设计的新特点——即将重心更多放在知识点的考察而非知识之外的“花拳绣腿”上。

(五)材料多样,与试题结合紧密,图像材料绘制精细,材料选取具有地方特色。

试题材料设计多样,文字、图像、表格材料俱全,且文字表述简明扼要,文理通俗易懂,图像材料绘制准确,突出重点,是完全符合高考这一高水平选拔性考试的材料选用要求的,此外,无效材料、衬托性材料、单纯背景性材料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材料设计与题目贴合紧密,部分题目还有求考生能够直接从材料信息入手进行解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信息材料的把握选取的能力,如选择题的第6、7题是要求考生临场对图像材料进行推断,第8题则更是直接要求考生关注文字材料中“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的文字表述,迅速解题: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可以说,材料占比的提升,显示了试题对考生能力的高要求,更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纲的深入思考。

(六)答案设计简明扼要,标准性强,评分标准给分有理、去分有据,于精细之中见惊喜

答案是检验试题的重要目标,缺少了科学、严谨的答案设计,再好的题目,也只能是虎头蛇尾,此次试题在答案设计上,着力于“精细”,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逻辑清晰,“相对”、“较”等限制词令答案更加科学严谨,词句干净无无多余修饰,模棱两可的“模糊地带”在答案中已基本消失,同时,评分标准对答案做了详尽说明,更加凸显了命题人在设计答案时的良苦用心——只有答案科学精粹,才能够更好的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出来,如第13题第(3)问的答案:

滑坡(崩塌:

泥石流)。

A信息:

高山峡谷地区:

说明:

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

植被稀疏;说明:

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

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

说明:

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该答案看似平淡,实则“功力深厚”,既考查了考生对地理材料的提取转化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滑坡、崩塌、泥石流成因的辨析,还考查了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即是否能够一一将信息列出并进行说明,考虑了多种情况的同时又考察了知识水平和答题能力,可以说,这不光是是一道好题,更有令人惊喜的答案,是一道高水平的高考题目!

二对新高三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阅读教材,提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一切以教材为纲,坚决摒弃“教材无用论”,务必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识记

近年来,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教材无用论”愈发甚嚣尘上,很多考生(也有部分教师)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严重脱离教材,以所谓的“校本教材”或教辅书中“学案”作为复习的基本参照,这是极其错误且有风险的!

1教材是高考的制高点,若想高考取得良好成绩,必须吃透教材,把书变厚再变薄

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是经过了千锤百炼而成,更是经过了专家、学者们的讨论、钻研而成,其遣词造句,用语规范与逻辑远非社会上或学校内部资料可比,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进度或练习量而忽视教材的使用,对于教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更要进行反复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教材对某些概念、理论表述言简意赅,而这种言简意赅,正是高考复习中要着力研究的部分,也是高考命题中的“高频点”。

另外,对于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加强识记,地理学科虽为文理并包,但毕竟是在高中文科为主,必须将重点内容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背诵,理解固然重要,但缺少准确理论支撑的知识,是无法获得深入而清晰的认识的,这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所一定要加以重视的,如果忽略了知识点的背诵而只是刷题,那么只能是无本之源,事倍而功半,灵活的前提是扎实,扎实的基础正是背诵。

2没有对基础问题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变知识为答案,也不可能写出完美的答案

基础知识和理论是高考的支撑,缺少了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一来对很多更深入的知识云里雾里,二来思维体系存在基本漏洞影响思维迁移,三来一旦高考试题中出现概念性题目更会出现逻辑错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存在对于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追根溯源,就是由于平时复习过程中缺少基本知识的提炼、研究和归纳,以至于地理思维不健全、逻辑性差、用于混乱,造成考试失分。

(二)均衡、深入地进行复习,不因个人喜好或知识难度而对知识点进行取舍,只要是考纲要求的,就一定要落实到位

1在复习中具有全面性的原则,能够对考纲所列出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有效的复习,杜绝“挑挑拣拣”、只抓重点的现象

在高考复习中,地理考点是比较多的,容易让同学们产生疲于应付的感觉,对于这个问题,一来是教师要具有全面性,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安排考前复习,编制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辅助资料,为考生复习提供最为坚实的支撑,创造富有节奏、有明确阶段性、计划性的复习方案,二来则是要求考生要坚决与教师安排步调一致,同时加强对各个考点的全面复习,不因任何一个考点的任何问题而忽略甚至放弃,这既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也是学习毅力的所在,需要师生一同努力,真正将考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全面、准确地进行复习。

比如在2015年的天津卷考题中,开篇的前四题均属于自然地理问题,但均属于“小考点”的小切口问题,题目不难,但对于复习不全面的考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2坚持深入性的原则,不对任何知识点得过且过,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自我欺骗

虽然不同地区的高考试题在难度上确实有高低之分,但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是一定会有明显的区分度的,这就要求其在命题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考察不可能像会考试题那样浮于表面,而是会逐级深入,考查考生对内在知识、隐性信息等一系列地理知识与能力的把握,因此,在高考复习中,不应一味只是贪大求全,更应在全面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在高考中,才不会出现“明明学过,可就是不会做”的现象,学的不深,不如不学,因为高考不考不深入的东西,这一点,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三)不押热点,不搞投机,不迷信“内部信息”,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让无关因素扰乱复习的节奏

1不押热点,不要将时事“神化”,一个时事可以变化出一百道题,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容应对

对于文科高考考生来说,时事热点是每年高考前的“重头戏”,确实关注环境、关注时代、关注家乡也是每年高考试题的原则之一,时事热点也确实是考生所必须要进行关注的问题,但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知识并不等同于考察点完全围着热点转,每年的时事热点可谓数之不清,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或大或小的地理事件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可能一篇报道,一副新闻图片,都能够成为命题素材。

近年来,对于时事热点的考察更侧重于以热点为基础,考察基本知识,细看题目,可能题目本身和热点所要体现的情节关系其实并不很大。

近几年的高考题目都巧妙避开了对于热点“想当然”的考察方法,而是以其为背景材料,仍然是在考查考生对于传统知识点的认知程度。

在新高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