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61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docx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绪论

马克思独创:

剩余价值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列宁两大贡献:

(1)领导十月革命

(2)一国胜利论(马克思同时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1)辩证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

三大工人运动:

(1)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4年二次起义

(2)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以马克思命名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意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揭示了自然界、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唯物论:

物质观:

1、内涵: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

1、本质:

物质的产物,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内容客观,形式主观,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客观世界主观映像

2、能动作用:

定义: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运动观:

1、与物质的关系: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时空观:

特性:

1、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实践:

1、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征:

(1)具有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3、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4、形式:

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

本质: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

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

认识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表现为:

(1)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发展过程:

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两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表现性:

真理性: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验证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hy: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问题及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要素:

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重要动力:

革命与改革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实践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

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作用:

人的本质: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第二,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社会主义改革:

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对象: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

目标: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理论:

商品:

定义:

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

两者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劳动力: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

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价值内容: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所支出的费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

(1)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价值规律):

作用:

积极:

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商品交换(货币理论):

货币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前提条件:

(1)劳动力->商品

(2)货币->剩余价值->资本

剩余价值产生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分配: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

剩余价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竞争的主体垄断资本家;竞争的目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手段是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形式为式样包装、技术专利和广告等非价格;范围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程度更为激烈和持久;后果是破坏作用严重。

经济全球化:

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全球范围生产要素配置;(3)各国市场经济趋向的改革;

作用:

推动作用:

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消极作用:

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把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把一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3、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5、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5、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6、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三次飞跃: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形式:

第一,在理论上,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

第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第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发生:

(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同时革命”论

(2)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

(3)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两个必然:

客观必然性,根本方面,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2)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

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2)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说明:

所述内容仅供参考,粗体字为老师每章总结必考内容,其他字体为了解内容。

内容参考教科书、教师课件与网上相关资料。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若有遗漏或错误请海涵。

——GT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