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57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docx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发展规划

(2011—201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规定,为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制订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校紧紧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办学体制基本理顺。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实现了面向社会、独立自主办学;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校址调整后,开始拥有独立校园,并适应办学规模增长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教学、生活、文体等设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

三是办学规模长足发展。

在校生规模由2006年的2687人发展到2010年的10611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全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创新。

实习实训基地遍布华北、华中、华南多省(市),开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新局面。

五是师资素质整体提升。

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专业骨干为工作重点,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充实了师资数量,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师资素质。

六是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创办了校刊,推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七是思想政治工作纵深推进。

采取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完善考核体系、开展创建活动等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校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荣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单位”称号。

八是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规范了党内生活,壮大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素质。

(二)客观条件

1.发展方向更明确。

在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思想,并作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更加明确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从而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

2.发展环境更优越。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宏伟蓝图,以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等,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武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使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蕴藏着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巨大潜力。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为高等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开拓了良好的前景,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发展进程更艰难。

现实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转变,因而对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不再取决于硬条件,而是取决于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服务能力、个性特色等软实力。

近年来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生源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则愈演愈烈,这使得招生面对巨大压力,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学校只有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内涵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识层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校情出发,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目标层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办学方向,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操作层面: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办学模式为突破口,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育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和综合办学水平。

(二)奋斗目标

1.办学定位

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围绕商贸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总体目标

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岗位,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校内外实践基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5年内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奠定提升办学层次的坚实基础。

3.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万人左右。

(2)办学条件:

2012年底,校园面积达到1000亩,建成支撑1.2万人规模的校园基础设施;2014年底,基本实现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建成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3)人才培养:

毕业生(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专业)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协议就业率超过80%,最终就业率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4)专业建设:

适应商贸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机械制造与汽车、经济贸易、建筑设计、旅游与公共服务等5大专业群,专业总数稳定在45个左右。

建成14个校级重点专业、7个校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力争建成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5)课程与教材建设:

力争建成30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形成由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引领、校级精品课程为支撑的优质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开发50部以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6)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总数达到67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500人左右,聘请校外教师170人左右。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200人左右,各专业选拔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7)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新建20个以上校内实训室(中心),力争建成2个以上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各专业至少建设2个校内实训室(中心)。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60个以上,各专业有3-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科研工作:

努力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争取10个以上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出版专著、教材80部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每年出版四期学报,主办1-3次全省乃至全国性学术会议(活动)。

(9)社会服务: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职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的能力。

(10)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学生中党员比例达到4%,一年级有学生党员、二年级有学生党小组、三年级有学生党支部。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争2015年前步入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走校企合作办企业、办专业、育人才、谋发展之路。

引入企业资金、企业课程、企业专家、企业管理,建立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师对接师傅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发挥校企双方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双赢。

2.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按照整体优化、需求导向、优胜劣汰、彰显优势的思路,大力发展与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主导经济和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积极设置面向商贸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专业。

加大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改造夕阳专业,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

增强品牌意识,开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对列入重点(特色)专业培育计划的,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

建立重点(特色)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促进教学与任务项目、课程与岗位能力、教材与工作过程的结合,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整体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充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4、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着眼提高学生操作技能,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校内实训室(中心)建设与管理。

突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改造、充实现有实训室(中心),根据专业要求及时增建新实训室(中心)和增加实训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和虚拟实训,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加强实训室(中心)规范化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实训室(中心)综合能力和使用效率。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力求建设主体多元化,通过业务合作、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力求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三位一体,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多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构建实习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效率。

(二)推进教学系统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产业、就业之间的实质性融合,推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突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改革教学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等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监督与指导作用,强化系级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中的功能,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创建学校宏观管理为主,系、教研室过程管理为主,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机制。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加大实践教学评价的权重,建立健全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结果的管理效能,激励教师努力进取。

加强教学督导和检查,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督导人员在评教中的作用,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

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的沟通,积极申报、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制定和完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相关制度,做好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宣传、发动和组考工作,建立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与教学单位业绩挂钩的目标责任制,确保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出发,以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基于岗位过程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以系为单位、由系负责人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牵头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主干课程和优质课程。

适应“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开发实用性课程,突出生产性实训(实习)的内容,形成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5.加强教材建设。

遵循编选并重的原则,结合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实际,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多品种配套的教材体系。

加快CAI课件教材建设,逐年增加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数量。

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和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针对性、适用性和职业性强的讲义、教材。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支持和引导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校本教材。

加强教材管理,做好教材选用工作,使省部级精品或优秀高职教材占主导地位,其他教材确保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教材。

建立健全教材监控机制,提高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质量。

(三)加强科技研发工作,多出优秀研究成果

1.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全员进取。

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内在关系,重点扶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研究项目。

学校设立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项目,每两年评审一次,对获准立项的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支撑。

努力扩大教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应,为教师申报省级、国家级研究项目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横向联系,与企业行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推广技术成果。

2.以教研室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

定期开展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为重点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探索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有效途径。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积累用以指导教学的成功经验。

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竞赛活动,开展青年教师达标课、优秀教师示范课、领导干部引导课等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加强团队建设。

树立协同精神和创新意识,组织教师对重要项目进行集体攻关。

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尤其是系主任应在研究中自觉发挥带头作用,以自己为牵头人或聘请校外牵头人组建5人以上的科研团队,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确定选题,分担任务,提高科研整体实力。

4.以学术创造为取向优化科研环境。

提倡学术上的自由争鸣,鼓励教师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支持教师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活动)。

提倡严谨治学,尊重学术创造,净化学术空气,切实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5、以资产公司为依托开发科技产业。

依托武汉武职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开发和产学研融合,培育和孵化具有高职特色的科技型企业,争取其中的骨干企业进入湖北省科技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着力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专业骨干,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健全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质管理。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强化师德建设激励、考核、评估、监督机制。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促进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定期开展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倡导教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

积极开展“十佳教师”、“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岗位责任心。

2.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

坚持内培外引,从制度、经费、设备等方面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加大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培养力度,提供适当的经费补贴,使之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完善措施,对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出指令性规定,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高职教育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为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技能)开辟通道。

3.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切实措施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支持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示范或指导作用。

建立青年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每位教师2年内应有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

要求青年教师承担适量的实训课教学任务,逐步形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双师素质。

完善兼职教师遴选标准,有计划地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合理流动、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加强对兼职教师高职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等的培训,使之具备必要的教师素质。

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50%。

(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按照不低于1:

3000的比例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不低于1:

1000的比例配齐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热情关心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关心家庭困难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动为其排忧解难。

2.突出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信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意识、敬业精神。

3.紧扣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切实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适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和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和生动性,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实行校、系和辅导员分层管理体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选配高素质辅导员。

关心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改善辅导员工作条件,组织辅导员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力求80%以上的辅导员获得硕士学位,50%以上的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学习。

鼓励辅导员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累经验,创新方法,开创学生工作局面。

5.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工作整体水平。

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积极开展专项主题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体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继续做好奖、贷、助、补等资助工作,让学生体认党的温暖。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做好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坚持条件,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

四、保障机制与基本措施

(一)革新传统教育观念,确立质量强校意识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信念执着、品质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成人成才。

2.树立多元人才观念。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包容学生个性差异,创造条件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发挥品学兼优学生的模范作用和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3.树立质量核心观念。

充分认识教育质量对于学校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注重内涵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提高队伍素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力求学校、专业办出特色,以人才质量的优势赢得社会认同和称赞。

(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方式

1.增强学校工作计划性。

编制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勤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展现学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从科学发展、质量兴校的高度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制度建设尤其是制度落实,激活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范办学行为,保证人才培养规格。

清理、修订和完善教学、科研、学工、财务、后勤、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开创学校管理工作新局面。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激励教师教书育人。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畅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严格教学质量调控程序,规范教学质量过程管理。

认真落实学籍预警制度,建立和完善学业淘汰机制。

坚持考核制度,对于年度考核不合格和基本合格以及在教学工作等方面造成事故的责任人给予追究。

4.推进教研活动制度化。

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研究室。

建立健全教研室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现有教室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作用。

教研室每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以优异的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三)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1.科学编制校园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拓展办学空间。

新征土地400-500亩,有序推进学生公寓、体育场馆、图书馆、实训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和教工宿舍等建设项目,努力实现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的建设目标。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校园环境治理,依托地理优势,建设宜教、宜学、宜居的生态园林校园。

2.加快图书馆建设步伐。

加大图书采购力度,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丰富馆藏品种和资源,实现藏书结构合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并存格局,藏书总量达到90万册、阅览室座位达到2400个以上。

努力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自动化、信息检索个性化、存储方式数字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把图书馆办成情报信息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

3.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建设高效、安全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园网络化。

建设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建设以优质课程资源为重点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

加强校园网和信息资源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教育功能,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快捷方便的数字资源服务。

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和信息管理制度,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凝练职院精神,提升文化品位。

观念文化建设突出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充分挖掘办学历史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制度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制道德规范的引导,形成教师指导和引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环境文化建设突出师生广泛参与,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共同建设绿色清雅、理性和谐的校园环境。

5.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大力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认真探讨学校治安及安全综合治理的新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

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稳定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积极开展安全活动,排查、消除事故隐患,建立群防群治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

建立物防、技防、人防全方位立体式的治安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平安、和谐的美好校园。

(四)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1.完善学校办学体制。

积极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实现学校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

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咨询学校教学科研重大事务的职能。

建立完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行使民主监督与管理的职能,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加强统战工作,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

按照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职责明确的原则优化校内机构设置,建立以系级管理为重心的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层次的优化。

大力推进系职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