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48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docx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第1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怎么写?

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一说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说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说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说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说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说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

买20本,200本呢?

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

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

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

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

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

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

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

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

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

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

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

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

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

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十说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2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12、20×6=120、200×6=1200,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

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

买20千克?

买200千克呢?

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

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

提出猜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

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并进一步提出:

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

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

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

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

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

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

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

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

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

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

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

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3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

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

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

(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

买20盒,买200盒呢?

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

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提供素材,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

感知规律。

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

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

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

提出猜想。

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

验证规律。

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

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层次:

归纳结论。

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

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

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第五层次:

拓展延伸。

刚刚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那么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加(或减)几,积是不是也加(或减)几呢?

学生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层次:

解释应用。

我会出示一个神奇缺八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

通过这个神奇缺八数的应用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秘。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本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分层练习

我会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我会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度从8变成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

”作为综合练,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我会将这道题作为拓展练,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第四环节:

课堂回眸,内化提升。

此时,我会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

从而结束本节课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