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065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

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

故答案为:

⑴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2)本题在默写的时候注意要写好每一个汉字,不能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故答案为: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浮云”意象的理解。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

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

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

(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4.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

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

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要对诗中的某个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不同,朗读的设计也不同。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1)诗中“齐鲁”指今天的________省,“岱宗”指五岳中的________。

(2)诗中“________”两句为名句,不仅写出了山的________,更表明诗________。

【答案】

(1)山东;泰山

(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峻雄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切热爱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齐鲁”指山东;“岱宗”指泰山。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名句的理解掌握,本诗中的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还写出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⑵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诗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

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清新;优美

(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

(1)考查意境特点。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

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所以可答“清新”“优美”。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

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

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

“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

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故答案为: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寂寞。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注意:

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注意围绕“时节、雨夜、池塘、蛙鸣”展开合理想象,组织语言即可。

(2)“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

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

作者之所以敲棋子是因为诗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寂寞、苦闷。

故答案为:

⑴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⑵寂寞。

【点评】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浮运;最高层

(2)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意思是: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层意思(比喻义):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最高层”是说一个人自身的修为达到较高境界,对于周围事物看的开,想地明白,眼界宽广。

且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所以提取“浮运”“最高层”填充即可。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句用典,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现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所以这句话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故答案为:

⑴浮运;最高层

⑵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离开

(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

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

⑴离开

⑵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⑶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

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节选)

(1)①句照应《木兰诗》前文的“________,_____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答案】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3)A

【解析】【分析】

(1)①句照应前面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③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来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为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

同时“关山度若飞“一句写出行军的迅速和不易。

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

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木兰这个形象,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至于B、C、D三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

A。

故答案为:

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⑵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掌握。

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思路:

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

商贾。

③三湘:

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

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愁的原因:

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2)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解析】【分析】

(1)第三联抒发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

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第四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由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

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担忧,战乱又使自己倾家荡产,漂泊他乡。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

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四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胸臆,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

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愁的原因:

①羁旅漂泊,思乡盼归;②家业荡尽,功业落空;③战乱未平,国事堪忧。

答出关键词“思乡”“战乱”亮点即可。

⑵第三联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以秋色烘托羁旅之愁,以明月衬托思乡之情。

第四联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厌战、忧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结合三、四联内容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

 结合三四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抒情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