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89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

SOLO2012年高考历史评述题专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

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三

“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

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材料六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

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七

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

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回答:

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可以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因于当时中国生产力的落后,毕竟,中英对抗是近代工业国家与原始农业国家的对抗,军事技术的时代差距是任何因素都不能弥补的。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能归因于当时中国生产力的落后了,因为当时的中日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靠购买西方武器来打仗的,就财富和金钱而言,中国甚至要远远超过日本。

材料二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说:

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历史的命运,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决定的,而海上决定性会战的胜负是由交战双方的战术火力强弱决定的。

材料三

许华认为:

“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军战术,在北洋海军的战役指挥方面,明显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失误:

一是在黄海海战中采用了极为不利于实施战场机动与发扬火力的错误阵法与错误战法,造成北洋海军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杨志本则认为:

如果北洋舰队也摆出“单纵列”队形,和日本联合舰队形成同向异舷交战,战役的过程和结局就可能完全改观了。

材料四

中国的“洋务运动”却违背了军事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在“中体西学”思潮的误导下,错误地采取“单骑突进”的方针,企图在整个腐朽的社会系统中培植出一个现代化的军事子系统,致使北洋海军——这个现代化军事子系统非但得不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支持,反而遭到其他腐朽的社会子系统的侵蚀,而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最终在与外部强敌的碰撞中粉身碎骨。

材料五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受挫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战争”惨败,这场惨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并差点使我们民族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万劫不复!

——以上材料均摘自2010年10月9日《文汇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造成的深远的影响。

 

3、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苏报案”的四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报案”在晚清史上颇显奇特。

这是以一国政府为原告,以本国国民为被告,在租界的中外联合审判机构会审公廨,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的特殊官司。

《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原本平淡无奇,1900年该报被落职知县陈范购买,1903年5月,章士钊被聘为主笔,和主要作者章太炎、邹容等人大力宣扬“排满”、“革命”,乃一变而为晚清史上言论最为激烈的报纸。

1903年6月30日苏报案发生,章太炎等五人被捕,7月1日邹容投案,7月7日《苏报》馆被查封,清政府要求租界当局“引渡”苏报诸人未果,只得妥协。

12月3日在公审会廨正式开庭审理。

12月9日,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汪瑶庭抢先宣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以事先未与其商议且判刑过重为由,提出抗议,不承认中方官员单方面判决的效力。

于是双方又求助于外交途径。

在清政府与各国公使、领事、工部局交涉过程中,又发生了曾报道《中俄密约》的记者沈荩在刑部被杖毙之事,中外舆论哗然,使交涉急转直下。

清政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草草结案。

最后,1904年5月21日会审公廨轻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

——《文化重审:

晚清“苏报案”种种疑问逐一揭晓》

材料二

被称为晚清第一文字狱的“苏报案”,当年曾在上海租界内会审七次。

在清政府设立的最基层的法庭上,一向“文网高悬、草菅人命”的清政府既要当主审,又要当原告,还要看观审的洋人之脸色行事。

被告则是手无寸铁却怀抱狂热理想的文弱书生。

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与此同时,清政府与租界当局、租界当局与租界舆论之间的较量也在法庭之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而租界外的中国知识界,情感更是复杂:

既为列强粗暴践踏中国司法主权而愤慨,又为满清政府首次折戟文字狱而欢欣。

通过“苏报案”的审理,《苏报》的反清革命思想为众多媒体热议,租界很快成为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习惯于屠杀言者的清政府从此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大施淫威了。

——《苏报案清廷强权颓然碰壁》

材料三

不以言治罪是租界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当时的这次审判《字林西报》做了全程的跟踪报道,保留了完整的庭审实录。

章太炎和邹容的辩护律师如此陈述:

“我们都有权利,中国对此也不会否认,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思想,每个生活在文明国家的人都享有这个权利。

我希望中国也应允许其国民享有这项权利,使自己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

材料四

上海史研究学者,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卢汉超教授指出:

“大家都到租界里来,因为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

但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

中国整个民族就是在非常尴尬的情况下挣扎,而且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年。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

——材料三、四均摘自纪录片《外滩》第三集《城市之光》

根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报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

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

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

……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

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5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吾本意是发现和视察尽可能多的地方,以便来年四月,如蒙上帝保佑,回国向两位陛下面奏详情。

自然,如果找到大量出产黄金和香料之地,吾将留下尽力收集。

为此,吾当继续航行,直至找到黄金产地。

——《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三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

450年前的麦哲伦在历经1080个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后,1521年9月5日,就在这个宏伟的教堂里,18位环绕地球的幸存者手擎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他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

18盏烛光是那么微弱,但它照亮的却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

——《大国崛起》

问题:

综合以上材料,评述新航路开辟。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

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7亿亩。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

人口发展也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3.5亩。

粮食产量约计2040亿斤,人均口粮约680斤,如扣除饲料、酿酒、制酱等用途,人均口粮仍达600斤。

――摘自《清实录》

材料三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

清代中国的疆域,其东北地区,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其西北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其北部地区,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其南部,至南沙群岛;其东部,达沿海地区。

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摘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四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摘编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关于中国的报道》

材料五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

“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

”但马戛尔尼还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

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这跟弘历可汗希望他发现清国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

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摘自《爱丁堡评论》文章

材料六

当代著名作家魏明伦说,康熙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

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

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康乾盛世”作一评价。

 

7、传教士与中国社会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利玛窦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

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等。

材料二

李善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来华。

先在北京同文馆、上海英华学堂任教,后入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为译员,在那里工作了28年之久,独译或合译的西书共有129部,并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致力于普及科技知识。

1896年,傅兰雅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汉学教授之后,还为江南制造局再译成西书14部。

材料三

最早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此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在中国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中外文报刊,如《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等,都比较有名。

在西人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办报。

早期国人自办的报刊,如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录》、《新报》等。

材料四

清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他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官府和土豪,欺压人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

法国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材料五

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

“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

“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

”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荣振华、方立中、耿昇《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是怎样看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

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举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定的现象渐趋严重。

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

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自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

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上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你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吗?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传统社会理论,欠发达是由于本土社会本性、文化和个性等,不能对工业化的刺激做出反映,传统社会僵化的社会结构或有权势腐败的官员阻碍工业化的进程。

在这种社会中,虽然发达国家为其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培养了类似于西方的企业家和政治家等精英人士,这种社会也不存在或不能迅速出现一种刺激工业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框架。

中心外围理论则认为,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源。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首先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

他把世界分为中心和外围两大体系。

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不发达国家处于边缘,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被迫接受了不利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平等的交换关系。

不发达国家向西方提供大量廉价的农矿产品,而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呈现长期下降趋势限制了国内生活水平的改进并严重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同时殖民主义强化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外国资本对几种初级产品的投资而产生的飞地经济,限制了其他部门利用资源进行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殖民主义使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控制之下,对本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造成威胁。

——摘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南北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

《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当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SOLO参考答案

1、

第一层次,前结构: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2分)

0分:

回答与问题本身无联系,如上海的近代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分:

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一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

例如:

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的……

2分:

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两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

例如:

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但同时客观上促进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3-6分)

结合一种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得出一个结论3分,简要分析一种时代背景,加1分,增加一个事例加1分,总共不超过6分。

(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7—10分)

运用材料分析史实的阅卷标准同第二层次。

所归纳的结论根据语言简明扼要,结论清晰7—8分。

与所列举事例具有逻辑联系,结论具有科学性等要求9—10分。

(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11-13分)

第一个结论的评价标准参照第二第三层次。

第二个结论的史与论约1—4分。

其中,结论1—2分;要求见第三层次。

史实分析最高不超过3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

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15分)

注:

1.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

2.浮动的分值,除以上参考标准外,还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

(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附:

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要点:

1原因:

历史原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列强侵略因素,移民因素

2表现:

政治——租界

经济——列强工商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生活——中西交融,华洋杂处,领先国人

具体:

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最早侵略的地区之一;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技术先进,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近代企业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报刊的发行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思想观念大变化,社会生活方式(习俗)近代化(西化);上海成为一座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近代化城市。

3影响:

进步: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4问题:

畸形,西方控制,鱼龙混杂,没有完成

5认识: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具有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化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主流,具有进步性。

2、

第一层次,前结构: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2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3-6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7—10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11-13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

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14—15分)

注:

1.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

2.浮动的分值,除以上参考标准外,还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

(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附:

1战败原因:

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败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主观原因:

清政府极端腐败落后;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清政府仓促应战。

客观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制度先进。

2甲午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生双重影响。

⑤激发救亡图存的爱国斗争。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⑥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提升:

保障现代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的是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民主制度。

3、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15分)

注意:

回答应该围绕以下方面和角度展开:

①“苏报案”为何在租界审理——所谓的“法律依据”;②章太炎、邹容两人为何被轻判——租界法中不以言治罪,当时国际、国内形势;③“苏报案”的影响——对清政府,对租界当局,对反清志士等;④在“苏报案”的审判过程中,撇开文字狱,清政府是否有其正当合法要求;⑤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

但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

第一层次,前结构: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

运用一、二个相关材料得出相应结论。

(1-2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

使用多个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有层次地、史论结合地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5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

与多个材料建立起联系,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合乎逻辑的相关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

(6-12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

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

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13—14分)(抽象视角参考角度: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