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772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牙泉考察报告.docx

月牙泉考察报告

月牙泉考察报告

篇一:

瓜州县-贺菊霞-鸣沙山月牙泉考察报告

  参观世界地质公园教育基地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考察报告

  瓜州县南岔镇中心小学贺菊霞

  通过参观世界地质公园教育基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我从下发的敦煌地质公园科普宣传手册中第七页了解到:

鸣沙山月牙泉景观区位于地质公园东端,面积247.9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包括风积地貌、泉水景观和地层遗迹。

景区以沙山称奇,应沙流鸣响而冠群雄;以月泉叫绝,应沙泉相拥千年不涸耳闻名于世。

敦煌生态环境脆弱,由来已久。

有历史的渊源,也有自然环境的退化。

那么,在敦煌生态环境恶化的前提下,生态屏障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不仅是保护敦煌绿洲的问题,更是保护整个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问题。

生态退化的核心问题还是水资源的匮乏,沙化面积的增加,因此,屏障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对鸣沙山荒漠化的调查,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

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

由于敦煌市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人为因素。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大、加速,人类活动对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用由此可见一班。

  3.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土壤成分破坏,使土质恶化,进而引起土壤沙化。

  针对鸣沙山沙漠化成因,危害严重,对其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站在百姓的角度我提倡大家每次去参观鸣沙山月牙泉的时候自带一些水去浇灌渴望水的树木,自带干净水倒入月牙泉内,补充月牙泉的水,献微薄之力。

  3.对于国家、对于市领导可以做一些奖励性的政策,比如每年举办一次游客种树活动,栽种的树上制作同一标签写上游客的名字,来年再让游客知道树的成活情况,发布在网上,让世界各处游客及时知道树的成活情况,累计多少就可以终身免费游览。

  4.收集更多的水资源。

提倡大家每次到鸣沙山月牙泉的时候自带多少水,按水的多少计算门票价格。

  5.不要以旅游产业来赚更多的钱,作为致富的手段。

  6.通过爬山活动我感受到了爬山的乐趣和快乐,同时也在爬山的过程观察到了一种现象,每往上爬一步,脚下的沙子就会往下散一节,多少人往上一起爬可想而知就有多少沙

  子往下散一节,这就造成了沙体的整体移动和松散,应提倡游客少爬山。

  7.用草席来掩盖沙山,减少刮风时沙体的整体移动,只留游客爬山的阶梯,供游客上山观光。

  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我想到的只有这些不起眼的想法。

篇二:

敦煌艺术考察报告

  篇一:

西安嘉峪关敦煌艺术考察报告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班级:

美术学101班姓名:

张鸿辉学号:

10XX1124为期十二天的西北艺术采风活动结束了。

怀中激动的心情来述说我的艺术之旅。

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怀念的地方。

一路走来,我们去了西安、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一些地方,十二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由门口走进大雁塔墙脚,大概有500米左右,大雁塔正对面是人工的一个大型水做的景观,两旁有是雕饰品,有各种雕像和陈设饰品,眼看雁塔,气势宏伟。

有些紧忙的感觉,想进入,毫不犹豫的走进大雁塔,里面一进门,正对们的是大慈恩寺,这进雁塔,走完大雁塔,被很种的唐朝文化所感染。

  第二站: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必去之所,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样,不去兵马俑就谈不上去过西安。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城区东。

1974年3月在打井时发现,轰动全国,震撼世界,随后1976年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

一号坑和二号坑都经过人为的火焚,据说是项羽所为,三号坑自然塌陷,但塌陷前亦有遭人破坏的痕迹

  最早是在1974年发现的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兵马俑发现之后,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我所看见的兵马俑,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

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性,能使欣赏者减少隔离之感,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正是宗教宣传所需要的,画传也因较多地反映了生活百态,而成为富于现实意义的宋元社会风俗画卷,这是一号坑。

二号坑为“左军”呈曲尺形方阵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弩兵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

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

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的陵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真可谓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

兵马俑以它无穷的魅力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宏伟,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

这真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第三站: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

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

博物馆的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

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

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

  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一路走过整个展览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领略了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追求,更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流连忘返。

  第五站:

陕西碑林博物馆

  第二天紧接着我们就去了传说中的碑林,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

  第六站:

甘肃嘉峪关

  离开西安我们向嘉峪关进军,沿途的风景不断地变化,来到嘉峪关,这里依然游客很多,景区前景绿树环绕,有亭台小湖,风吹柳絮动?

?

一切都那样的美。

走近城门下,才知它的雄伟。

它不愧是河西走廊第一,登到城楼上,遥望远方,雪山近在咫尺,一切都那么广阔,双手触摸着古城墙,感受着它的沧桑。

望城外,一片戈壁,狂风肆虐,似乎在咆哮游人对他的窥探。

在城楼上向下望城内,一切尽收眼底。

城中有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楼,城中也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墩台、游击将军府、官井等。

“天下雄关”的石碑屹立在城楼之下,走过这个石碑,便是关外。

让我想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

不远处的一群骆驼,更为古城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去博物馆,直接走出了嘉峪关,上路向敦煌出发。

车窗外的景色依然是无尽的戈壁,却无心去欣赏,长时间的颠簸,让我们一个一个都睡着了。

  看完万里长城,我们下午来到素有“地下画廊”的魏晋壁画墓。

这些壁画,大多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它们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与丝绸之路地上的石窟壁画长廊上下呼应。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魏晋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第七站:

鸣沙山月牙泉

  我们到达了我们本次考察的终点地——敦煌

  我们首先到的是鸣沙山月牙泉,它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

  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

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

可惜的是,近年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

月牙泉边现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相当不错。

在这里,我们和沙漠亲密接触,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我们爬到沙山的顶部,俯瞰月牙泉?

?

虽然很累,但却很快乐。

第四站:

敦煌莫高窟我们来到了终点地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还看到了“东方的蒙娜丽莎”在导游的现场演示下,我们集体见证了这个奇迹:

光从不同的方向打,佛像的笑容就会随之改变。

莫高窟壁画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

  看完了莫高窟,我们的考察之旅基本结束,5月29的早晨,我们怀着朦胧的睡意,离开了这里。

这次考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更是一次生命历程中心灵的感悟和启迪。

篇二:

敦煌考察报告

  敦煌考察报告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历史学1班

  姓名:

唐业森

  学号:

时间:

  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

  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有人说在10月初,也有人说是在10月中旬。

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10月17号了。

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

  这一天到来了。

  XX年10月18日凌晨4点43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关站台下。

为期一周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

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

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

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

城楼居中,上有鼓楼。

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

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

  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

  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

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

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凄凉!

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士的累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无言的嘉峪关城知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声声羌笛、缕缕春风,仿佛在向人们倾诉那些客死异乡的幽灵怨魂的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

城墙上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

再往北望去,四海之内一片萧瑟。

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成个什么模样。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吧。

  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

这座孤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它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上,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下的巍峨气势来。

油然而生敬意。

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

“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

如果说看完了关城和烽火台还不足以给今天的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翻过天下第一墩,行走在百余米高的铁索桥上看滚滚河流水的时候,那种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足以给今天的旅行划上令人满意的句号。

跨过铁索来到彼岸的悬崖峭壁上,这儿有一座虽已沉睡了多年但依然可见其当年巍峨雄姿的练兵场,边塞儿郎们边关生活的不易在这里就能深深切切的感受得到。

  略带着疲倦的身躯我们参观完了嘉峪关城的城防构造,天下第一墩。

随后又继续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途。

尽管长达4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更加增添了旅途的辛苦,但看见了沿途白雪覆盖更显神秘的祁连雪山,中途休息时还吃到了当地居民送的哈密瓜,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

下午7时许我们来到了久违的敦煌市。

边关的城市比我想象的要繁荣昌盛得多,也比内陆城市要干净得多。

也许因为这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吧。

天气貌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也许是赶上了好天气的缘故吧。

分发好宾馆钥匙后,美美的睡上了一觉。

  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和河仓城。

曾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

不来大西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

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这本来在地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

沙漠上的雅丹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磅礴大气。

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

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

  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喟叹岁月的无情,流年的感伤。

假如当年的汉武大帝穿越到现代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流年容易催人老的感叹呢?

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

也许最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而在于边塞将士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

  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城墙残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

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

  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

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稍北部建有仓房一座,宽17米,长132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

每库向南开一门。

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

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

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

第一重虽残破但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痕迹。

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行走在玉门关城外的浅滩上,突然想到临行前于赓哲的讲座,他曾提到过玉门关外是一处藏宝之地,在这里可以发现汉代的钱币,陶片,铁戟,箭簇等遗留下来的文物。

于是怀着几许侥幸的心态开始了文物探寻之路。

  也许是上天眷顾,或是求物心切,还真让我发现了一片瓦片,于是我就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般的将陶片收藏了起来。

接着又发现了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收集齐了大大小小六七块瓦片,我将它们一一收齐以备返校以后的学习研究之用。

怀揣着心爱的陶片,本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河仓城。

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20公里。

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东面是深不呆测的沼泽地。

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

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

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

不来到河仓城附近,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

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是经过周密勘察和设计和。

戈壁滩还建有好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就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瞭望。

在这里看到了了屹立在风沙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林,尽管它早已经干涸,但仍然岿然不懂的守卫着千年不倒的河仓城,临走前隔着车窗还抢拍了一张胡杨林的照片,尽管效果不是很好。

如果说今天所看到的景色多少有一点让人不太满意,那么在归途中同学们欢快的歌声也足以让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旅行。

  旅途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

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

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个人,王道士。

即我们所说的王圆箓。

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

当然这也跟当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

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

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

反映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

篇三:

敦煌考察报告

  敦煌考察报告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历史学1班

  姓名:

唐业森

  学号:

时间:

  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

  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有人说在10月初,也有人说是在10月中旬。

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10月17号了。

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

  这一天到来了。

  XX年10月18日凌晨4点43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关站台下。

为期一周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

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

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

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

城楼居中,上有鼓楼。

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

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

  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

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

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

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