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71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

陕西省九年级教学调研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鄙薄(bó)       掺和(chān)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ō)

B.棱镜(léng)     迷惘(wǎng)       滑稽(jí)       拈轻怕重(liān)

C.斑斓(lán)      蓦然(mù)         着落(zhuó)     沉默寡言(guǎ)

D.琢磨(zhuó)     附和(hé)         狡黠(xiá)      刨根问底(pāo)

2.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边塞征战诗。

B.《龟虽寿》的作者是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

D.《论美》的作者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培根。

二、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  ① (A.yìB.yù)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 ② (A.骋 B.聘)文坛逾半个世纪,甲  (A.涉猎 B.涉足)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 乙 (A.出版 B.初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收录于大陆及港台广泛语文课本中。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选择符合文意的汉字填写在②处(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                ②处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

收录于大陆及港台广泛语文课本。

修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谁染枫林醉

(1)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

(2)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

宋人杨万里有诗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

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3)到底“谁染枫林醉”呢?

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

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

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

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

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

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

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

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

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合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

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4)“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枫林红叶”外在关和内在关的统一。

如果你一旦置身于枫林之中,一定会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陶醉,并为“霜叶”抗严寒傲霜雪的生机和力量而感动。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4.“谁染枫林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

B.深秋时山上的枫叶中几乎不含有叶绿素,而含有表现为红色的花青素。

C.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促使枫叶中花青素的形成。

D.枫叶的叶片细胞呈酸性,在酸性环境中的花青素使得深秋“枫林醉”了。

5.下列对有关“花青素”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花青素是一种化学结构独特的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

B.花青素里含有各种色素物质,比如:

叶绿素、叶黄素等。

C.花青素里既能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也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

D.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正因为此,花青素具有随介质的pH值的改变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

6.大自然中的植物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说:

万年青是一种常绿草本,它的叶片中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因此常年呈现绿色。

B.小溪说:

胡萝卜之所以呈现橙色(橘红色)是因为它们的细胞液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

C.小杉说:

白色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D.听了大家的话,小鑫总结说:

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叶片所含的色素物质,色素物质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7.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

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州”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9.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②我决定咬了牙……

10.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

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

11.《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四、句子默写

12.默写

(1)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_______。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

(3)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5)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注释)①鱼梁:

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箱。

②突怒偃蹇: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

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

棕熊。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道:

道路

B.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湍:

急流

C.殆不可数             殆:

几乎,差不多

D.若牛马之饮于溪       若:

好像

14.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就()

例句: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A.负土而出

B.三十而立

C.博学而笃志

D.出淤泥而不染

15.下列句子中,与“若牛马之饮于溪”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尝射于家圃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6.这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2)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8.这首词的作者是___(姓名),词牌名是_____。

1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

七、名著阅读

20.《儒林外史》中六合的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说杜少卿是“杜家第一败类”,而迟衡山却称杜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你更倾向于哪一个评价?

为什么?

请结合具体事例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八、作文

21.作文

以“暖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文章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2.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

3.字数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句子默写

1、

五、课外阅读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八、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